清政府自己能造军舰,为什么李鸿章却非要从国外买船?

如果回忆不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都知道,买舰不如造舰,但前提的自己造的军舰不能性能太烂。

李鸿章一味要求购买军舰,主要还是对本国造舰不信任。

李鸿章一手组建了江南制造局,这个制造局是具有造船能力的。

李鸿章对于中国造船造舰能力很了解,他认为中国不可能造出能和日军抗衡的一流军舰,白白浪费军费。

事实证明,李鸿章说的有一定道理。

在中法马尾海战中,福建马尾船厂制造的国产军舰,全都是垃圾。

这些木质船身或铁架木壳的战舰,没有给法军造成任何威胁,就全部被击沉。


同时,造军舰不同于造枪炮,具有大量设备,大量投资以及大量专业技术人员。

李鸿章认为,福建马尾船厂投资如此巨大,最终造出一堆破烂,还不如干脆向别国买船买舰。

事实证明,李鸿章低估了中国人的模仿能力。

1888年,福州船政局制造了中国第一次铁甲战舰平远号。

事实证明,平远号除了机械相对不可靠,航速较慢以外,防御力、攻击力、操纵能力都是很不错的。

军舰的装甲厚重:水线127-228.6毫米,甲板50.8毫米,舰桥127毫米,炮塔127毫米。

火炮口径大:克虏伯260毫米后膛炮1门,克虏伯150毫米后膛炮,2门47毫米速射炮,2门,多管机关炮5门。

航速虽然只有10.5节,但也算不错了。

然而李鸿章对平远号不看好,

一是平远号的部分都是从外国进口的,比如火炮,比如发动机,甚至连造船的钢板。

李鸿章认为一旦开战,这些东西都会被禁止,不要说造船,就算修船都困难。

二是平远号的机械不太可靠,曾经几次在航海途中停车。

李鸿章向裴荫森电称平远号“断不可靠”,著其“毋庸北来”,否则亦“无人收管”。

三是李鸿章认为平远号造价太高。平远号造价为白银52万两,,这还没有计算购买火炮、发动机等费用。

而级别相同的致远号、靖远号,售价不过169万两。虽然价格是平远号3倍,但毕竟是英国原产军舰,除了防御各方面都明显强于平远舰。

即便较弱的防御力,靖远号也是中弹110发才被击沉的。而平远号被吉野号主炮击中几发,主炮发生大火瘫痪后撤离战线。

四是平远号设计原型是近海军舰,李鸿章认为平远号不能远洋作战,适应不了复杂海况。

以上种种,平远号被李鸿章不重视。

事实证明,平远号的性价比还是高的。在黄海海战的战斗中,平远号击伤了敌人旗舰松岛号,自己虽受伤但并不是很重,修理后还是能够作战。

资料记载平远号战绩:平远260毫米主炮对准松岛一阵猛轰,一枚钢制炮弹击入松岛号320毫米主炮塔下方,击碎了驱动主炮旋转的液压罐,使得主炮无法旋转。之后,平远的侧舷速射炮又击中了松岛号的鱼雷室,引发巨大的爆炸。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可谓是尸积如山。

在平远号的打击下,作为日本舰队主力的松岛号被打成一具驱壳,近乎于沉没,不得不退出战斗。由于平远号速度不快,所以没能扩大战果。于是,平远号又将炮口对准严岛号,并击毙了4名敌军。

其实,如果不是日本侵略咄咄逼人,宁可多造一些平远号战舰。

事实证明,平远号还是不错的。

日本俘虏了平远号以后,也是长时间使用,还参加了日俄战争。

日俄海战中,平远号被编入日本联合舰队第七战队,承担辅助战斗任务。

1904年9月18日晚上7时45分,平远号在东渤海铁岛以西1.4海里处,触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爆炸而沉没。

在平远号以后,整个民国时期到50年代,中国没有自产过大型海军军舰。


萨沙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清朝的国门被列强用大炮打开,并不断侵略中国,为了救国图强,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朝拥有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等造船厂,建立了造船工业,拥有一定的造船能力。后来参加甲午战争的军舰中还有一艘国产的平远号,这是福州船政局参考法国“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后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是当时中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1886年底开工建造,1889年竣工,一年后掉归北洋水师。那么既然清朝自己能造军舰,为何李鸿章还要向外国购买军舰组成北洋舰队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的造船水平还是太差了。虽然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清朝本质上还是封建官僚体制,制度的落后阻碍技术的发展,不管是福州船政局还是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水平都不算高,造出来的船性能不好不说价格还十分昂贵,这么一比较还不如去外国买战舰划算。国外的战舰不仅款式新,技术高,价格也还在接受范围内,那么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肯定是去国外买船划算。

而且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主导的,属于地方派系,并不团结,洋务运动的几个领军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就不和。在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国内造船水平最高的就是南洋的福州船政局,但是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让素来看不惯左宗棠的李鸿章去福州船政局买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李鸿章自己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技术又一直停步不前,没办法只能向外国购买军舰。

当然,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局面也不允许李鸿章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去造国产战舰。十九世纪末清朝所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西方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清朝若想立足于世界必须短时间内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军部队,但是从造船到训练再到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国外购买战舰,快速提升海军战斗力,否则还没等清朝的国产战舰造好呢,日本就打过来了。当然日本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也是因为买了很多强力战舰,只可惜清朝建立了北洋舰队后就不再增添新舰,止步不前最后被日本超越,葬送了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也葬送了清朝最后的翻盘希望。


风尘讲历史


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清朝的国门被列强用大炮打开,并不断侵略中国,为了救国图强,清朝开展了洋务运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也是在这一时期清朝拥有了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等造船厂,建立了造船工业,拥有一定的造船能力。后来参加甲午战争的军舰中还有一艘国产的平远号,这是福州船政局参考法国“柯袭德”、“士迪克十”、“飞礼则唐”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后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是当时中国造船业的最高水平,1886年底开工建造,1889年竣工,一年后掉归北洋水师。那么既然清朝自己能造军舰,为何李鸿章还要向外国购买军舰组成北洋舰队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的造船水平还是太差了。虽然清政府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清朝本质上还是封建官僚体制,制度的落后阻碍技术的发展,不管是福州船政局还是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水平都不算高,造出来的船性能不好不说价格还十分昂贵,这么一比较还不如去外国买战舰划算。国外的战舰不仅款式新,技术高,价格也还在接受范围内,那么为了增强自身实力肯定是去国外买船划算。

而且洋务运动是洋务派主导的,属于地方派系,并不团结,洋务运动的几个领军人物如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就不和。在洋务运动刚开始时,国内造船水平最高的就是南洋的福州船政局,但是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让素来看不惯左宗棠的李鸿章去福州船政局买战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李鸿章自己的江南制造总局的造船技术又一直停步不前,没办法只能向外国购买军舰。

当然,当时清朝所面临的局面也不允许李鸿章再花费多余的时间去造国产战舰。十九世纪末清朝所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西方又开展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清朝若想立足于世界必须短时间内拥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军部队,但是从造船到训练再到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国外购买战舰,快速提升海军战斗力,否则还没等清朝的国产战舰造好呢,日本就打过来了。当然日本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曾经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也是因为买了很多强力战舰,只可惜清朝建立了北洋舰队后就不再增添新舰,止步不前最后被日本超越,葬送了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也葬送了清朝最后的翻盘希望。





香橙味的小伙子


清末清政府被外国列强揉捏了一番之后,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的无可救药,但也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就展开了。其实历史上咱们的造船技术并不落后,尤其在明朝时期的造船技术,可以说在世界上首屈可指,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创了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当时没有先进坚实的造船基础,郑和是无法远洋到世界各地的,所以咱们的造船业起步并不晚。



到了清朝越来越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清皇室始终以高高在上的高姿态自居,而国外却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工业革命,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和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严重脱节。在受到了外国列强的欺负后,虽然当时清朝的朝政已经混乱不堪,但也还有一些人能正确的认清形势。你问题当中提到的李鸿章就是其中一个,后世对李鸿章争议比较大,对此人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们就不再脱离主题过多的评论了,咱们主要讨论你提出的买船问题。


洋务运动的实行,让清末各种各样的制造局拔地而起,但这些新兴的装备制造产业,并没有前期积累的先进经验。所以让他们造一些小船小炮还说得过去,如果让这些尚在雏形阶段的制造局,去打造大吨位并配有先进武器的军舰,就显得有点儿不太现实了。而当时的李鸿章又急于建造一支有战斗力的海军部队,以图让这些军舰能抵御外国列强的侵略,自己的国家一时半会儿又造不出高级军舰,那么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拿来主义了,所以当时去国外购买船也是有点迫不得已的意思。



还有就是这些制造局虽然都成立了,但是长期遗留下来的封建管理制度并没有改变,从而导致这些新成立的武器装备制造部门生产效率低下,就更别说能让他们有跨越式的发展了。自上而下都存在着见不得人的猫腻,比如曾经咱们在就影视剧中看到的清军在和日军海上作战时,有段故事情节清军的炮弹里都是沙子,这并不是夸张虚拟的影视剧情,那时候确实有这些情形存在。


清末并不是不积极的去制造武器装备,这样或那样的制造局还是有武器出厂的,但由于制作出的武器质量差,而且成本还相当的高,甚至比直接从国外买还贵。所以时间长了自给自足造武器装备的热情也就慢慢熄灭了,李鸿章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不是他非要去外国买船,而是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及时打造一个海军呢?


追记历史


因为李鸿章要买的船,清朝造不了。

自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进入所谓“同治中兴”时期,以恭亲王、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希望引进欧洲“坚船利炮”来自强,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体制和文化,而发展近代海军就成为抵御外侮、自立自强的关键。

最初清廷的想法是“湿租”,直接从英国搞一整套舰队,连军舰带官兵一概用洋人,这支舰队在太平天国后期就已经产生,这就是由总税务司李泰国牵线操作、阿斯本指挥的所谓“中国舰队”,但这支舰队抵达中国后因英方不愿受中方参与指挥,导致双方分歧,清廷在曾国藩坚持下将这支舰队“出款遣散”。

阿斯本舰队


此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先后尝试自己造舰,最早出成果的是曾国藩(安庆军械所,中国第一艘自制轮船“黄鹄”号),但第一个成规模的是左宗棠、沈葆桢等在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帮助下建立的福建船政局,至甲午战争前已能生产全金属结构的穹甲巡洋舰,其次是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但这个局虽成立很早(同治四年即1865年),却长期将重点放在制造火炮上,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厂坞分离”,在造船方面才开始崛起,在“三洋海军”建立时期当然使不上力。

因此“三洋”和福建海军建立之初,只有外购和福建制造两个可靠渠道。但福建造船之初左宗棠“点歪了科技树”,希望仿效郑芝龙搞“既能当军舰、又能当货船”的两用军舰,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又在中法海战中遭遇“团灭”,虽然勉强恢复,但也只能做到批量建造铁骨木肋巡洋舰、木壳巡洋舰,和试制穹甲巡洋舰(只造出一艘,即后来被调入北洋舰队的“平远”号)的水平,一支配套完整的大型远洋舰队,需要作为舰队主力的铁甲舰(战列舰),作为攻守中坚的快速装甲巡洋舰,镇守军港、控扼海口的浅水炮舰(蚊炮船)、偷袭的鱼雷艇,以及作为辅助舰船的炮舰、练习舰等,其中铁甲舰、蚊炮船、鱼雷艇等,当时的福建都无力建造,即便能建造的军舰,主机、主炮和许多配件也完全仰赖进口,这样的生产力只能勉强满足南洋、粤洋、福建三支浅水近海舰队(即便如此南洋海军也从德国订购了”南琛”、“南瑞”两艘巡洋舰和辰、宿、列、张四艘鱼雷艇,并从北洋海军接收了淘汰下来的四艘旧蚊炮船“龙骧”、“虎威”、“飞霆”、“策电”,广东海军订购了蚊炮船“海镜清”),而完全无法满足一心建立正规大型舰队的李鸿章胃口。

“平远”号是甲午战争前中国能建造最好的军舰,难以胜任北洋舰队这个级别舰队的主力,且既不能批量建造,许多关键装备也要仰赖进口。


正因如此,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之初,就从英国订购了前述四艘蚊炮船,后来又增订了多艘蚊炮船,当发现蚊炮船不合用后,又从德国订购铁甲舰(“定远”、“镇远”,第三艘因缺钱改为巡洋舰“济远”),从英国订购了多批次多艘装甲巡洋舰(北洋舰队巡洋舰除“济远”、“平远”和甲午海战前从广东征调的三艘木壳“广甲”、“广乙”、“广丙”外都为英制),从英德两国购买了一些鱼雷艇(包括搭载在两艘铁甲舰上的四艘舰载鱼雷艇),以及大量主副炮和主炮炮弹,这些都是当时国内各厂无法建造或无法批量建造,但北洋舰队这一级别的海军必须拥有的。

“定远”号这个级别的主力铁甲舰,当时的中国造船业“连拼都拼不出”


由于成军后至甲午海战前的十年,清廷中枢对如何建设和保持海军出现路线分歧,没有添置一艘主力舰艇,因此北洋舰队的出现未能推动中国本土造船和军工产业的发展,并像东邻日本那样由全部进口过渡到国产、进口各半,最终向全国产发展。


陶短房


确实能造而且水平还不错

清朝生产的最新式的铁甲舰是平远号,并且这艘战舰在后来加入了北洋舰队也取得了很好的战机,至少证明了一点自产的铁甲舰性能还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大清的舰队全是由类似于平远号的铁甲舰构成的话,那么对于列强来说实际上威胁并不大,因为大炮巨舰的思路本身没有错而且后来验证了那就是战列舰,所以以当时英国主流的铁甲舰和德国铁甲舰来说,平远号的实力远远是不够看的哪怕是对付早期的日本联合舰队都很吃力,因为平远号自身吨位不大而且装备的火炮口径也不大。

没有镇远定远的厚重的装甲和大口径火炮,也没有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舰的航速快和射速快的优势,自身火力和防护力极其有限哪怕对比北洋舰队的二流军舰致远、济远都差很远,所以李鸿章深知就算能够自产军舰那么自产的军舰性能也远远不如买的,而要迅速见效的情况下自然需要外购。

为什么需要外购这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清朝对北洋舰队有一定投入,那么你如果自产这种小型铁甲舰你根本无法跟慈禧交差,你拿了那么多银子却搞几条小船你说破天慈禧会信你?所以李鸿章也是多方面考虑,不光考虑了自己的前途还考虑了慈禧太后是否高兴的问题,而且跟列强购买也能拉进与列强之间的交流。

所以李鸿章他不得不买洋人的军舰,要不然真的打起来靠平远舰这种铁甲舰北洋舰队可能在黄海就被全歼而不是在军港被全歼,所以老佛爷看见大船自然安全感倍增这样李鸿章也好交差。



李晓伟


清廷第一艘“国产”铁甲战舰是“龙威”(平远)号。该船由福州船政局制造,于1888年下水。而李鸿章筹建北洋水师,是从1874年开始的!李鸿章外购军舰在前,而清廷自产战舰已经是14年以后的事了!

李鸿章也是主张自造战舰的。

1861年,胡林翼在安庆附近的长江水道中,偶遇英国火轮船。英国火轮船逆流而上,很快超过了胡林翼乘坐的湘军木船。其激起的浪花,差点将胡林翼做的船掀翻。洋人的火轮船如此厉害,让胡林翼大吃一惊。

不久之后,李鸿章等人镇压太平军的战斗中,也曾乘坐洋人的战舰。洋人的坚船利炮,让李鸿章开了眼。于是,在1865年,李鸿章将旗记铁厂和两个制炮局合并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经过不断扩充,先后建有十几个分厂,雇用工兵2800人,能够制造枪炮、弹药、轮船、机器,等等设备。

但是,其制造的轮船,仅限于木壳运兵轮船,不是铁甲战舰。造船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数十年的人才和技术积累。

等到1886年,福州船政局建造我国第一艘铁甲战舰“龙威”号时,所有龙骨钢材也都是进口的,船上所有舰炮和机关炮也是进口的!而且,龙威号试航以后,不断的出现问题。第一次试航后,就维修了三个多月。而且,自建铁甲舰质量不如洋人的好,造价也高于外购价格。也是因此,清廷更偏向于外购军舰。

清廷急需战舰稳固海防。

在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清廷被日本人讹诈50万两白银。于是,海防被提上日程。而当时,清廷没有能力制造铁甲战舰,为了早日组建铁甲水师,李鸿章只能从英德采购铁甲舰。在1875-1889年间,清廷购买了几十艘军舰,其中包括:新式巡洋舰5艘,旧时巡洋舰2艘,新式鱼雷艇7艘。这些战舰,都是当时清廷还不能自己制造的!!!

国产“龙威”号战舰服役,已经是1889年的事了。如果,李鸿章不外购军舰,傻等着自造,清廷早被日本打败了。

就算是清廷能够建造战舰了,海军的主要舰只还是从国外购买的。除了自造军舰质量不行和产量低以外,还因为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建的,左李二人不和,李鸿章有意打压左宗棠一派。这也是洋务运动中一直存在的的一个弊端。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中国工业,起步于李鸿章等主办的洋务运动。但是在几乎几千年内不变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以及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科举制一统天下的状况下,中国不仅没有工业生产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市场经济,也不具备工业化的必要人才,包括技术人员、研发能力甚至熟练掌握工业生产基本技能的工人。因此机器设备,技术人员主要从西方引进。工业建设,主要由清政府中央政府出资投入(地方政府也有投入),围绕军工生产配套,向民用工业延伸。由于基础缺乏,也由于清政府朝廷对工业发展缺乏统一认识,洋务运动其实是在质疑和争议中坎坷前行的。工业能够发展,西太后有一份不应忽视的功劳。由于80年代后,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日趋拮据,甚至不得不借债度日而投资不断萎缩,外资和民间资本的投入逐渐成为中国工业的主角。但是民间投资量小而技术低,主要集中于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回笼资本较快的轻纺工业中,缫丝、棉纺织、造纸、制皂、火柴等,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沿江的通商口岸里。受清政府封建专制制度及其严重的官僚主义的制约,民间私人资本的发展并不顺利。一战中,中国迎来发展春天,以上海的工业发展为最。蒋介石时期,经济基本被四大家族控制,但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依然是以上海为主,经济发展繁荣却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抗战胜利后中国又陷于三年内战,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中国。自1953年起中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在苏联帮助下我们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在计划经济下,又受历次政治运动的拖累,中国工业发展并不顺利。改革开放后至今的四十年,中国工业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的路,成就巨大,不容易。但与发达国家比我们工业基础依然薄弱,差距明显,需要再接再厉,励精图治!


无事不生非A


答案很简单啊,现在中国也可以造芯片,什么芯片都能造,单片机、CPU、GPU啥的都能,为啥每年都要从美国购买超过2000亿美元芯片?

人家能造8纳米的,你还只能造28纳米的,14纳米顶天了。

你没有人家那么强,造的没人家好,就这么简单。

福建马尾造船厂造的最大的军舰平远号,长59点99米宽12点19米,标准排水量2150吨,满载排水量2640吨,以两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为动力,主机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0点5节,在甲午战争中立下过战功,是中国海军的功勋舰艇之一。

排水量7,000吨的定远与姊妹船镇远是中国海军历史上唯有的两艘铁甲舰,装甲厚12英寸至14英寸,主要武装为四门12吋口径的主炮。德国造的。

哦,对了,平远号装甲仅有一寸厚。

再比较一下,日军旗舰吉野号:

“吉野”舰的排水量高达4150吨,舰长109.73米,军舰的甲板宽度为14.17米,吃水5.18米,水线附近纵贯全舰敷设了穹甲甲板,穹甲中央隆起的部位厚1又4分之3英寸,两侧坡面斜向水线下的部分厚度为4.5英寸。舰体识别线黑色。 正常载煤400吨,最大载煤1000吨。“吉野”舰的动力系统非常傲人,采用了2台立式4汽缸往复式蒸汽机,配合12座高式燃煤锅炉,可以获得15000匹马力的澎湃动力(建成测试时采用强压通风技术,竟然达到了23031匹马力,此时的航速应当远远超过23节),驱动2个螺旋桨,航速高达惊人的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水面军舰。

整个工业体系缺失,钢铁工业、机床、动力都不行,不买又能如何?


江上一峰青


自晚清开始,面对西方列强凭借着“坚船利炮”不断入侵中国,打开中国的国门,被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之后,清政府也意识到了西方先进军舰的重要性。在“亨利·华尔”和“阿斯本舰队”两次外购军舰失败之后,清政府也开始了一场引进西方先进军事装备、科学技术。机器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措施来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自救运动。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为永远之礼”,此时的清政府才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完全依赖外国人购买舰艇,而是要学习西方的造舰技术,组建自己的海军舰队,应该自己建设船厂。于是在洋务运动开办之后,清政府先后便开办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和广州机器局等一系列学习西方武器生产技术的工厂,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建设,到了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之时,清政府自制的国产化军舰数量已经达到了10余艘,并分散调拨在了国内沿海各通商口岸。


从上述史实来看,清政府确实可以自己建设船厂建造军舰,更何况还建设了与船厂配套的机器局,也可以实现自造舰船,自造火炮弹药。至于为何李鸿章还一直从国外购买军舰,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力上的差距。对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清政府来说,耗费了巨资用于办船厂造军舰,在这一阶段,虽然中国在设厂造舰方面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与同时期的日本相比来说也处于领先地位,但这样的领先地位只是暂时的,也仅仅停留于中法战争爆发之前。再跟欧洲老牌的海上强国相比,这个阶段的中国造船业,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能与之相比。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造船工业起步较晚,所建造的军舰舰船难以满足海军和海防建设的客观需要,所造出来的军舰对中国来说当然是造船技术的进步与飞跃,但其质量和造船技术水平与英、法、德、意、美等欧美强国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国本国的舰船制造业到19世纪80年代出,与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落后了相当不少年的。


而李鸿章作为在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中,一手创办了北洋水师。他也深知中国当时的造船技术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还是有着天壤地别的差距,若要使得中国的海军拥有强悍的实力,那么则必须通过引进西方战舰和装备。因为当时的中国的造船厂仅仅能造出一些木壳兵船、铁壳兵船,而并不能造出李鸿章想要从国外进购的巨型铁甲舰,更何况在中法马江海战之中,福州船政局自造的军舰在法国远东舰队面前,毫无抵抗能力,最终全军覆灭,这也就促成了李鸿章力图从国外购进军舰的一个重要原因。

虽然,福州船政局曾在甲午战争之前造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艘岸防铁甲舰,也代表了中国近代造船业水平的巅峰,在经过一系列试航和检阅之后也最终被编入了北洋水师,但与同一时期的西方国家和日本相比,在整个造船技术上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由于“平远”号是典型的小船扛大炮,且机动性差,设计航速仅为10.5节,但实际上仅仅只能达到8-9节的航速。由于又是从福州船政局调入北洋水师的军舰,在整个北洋舰队中一直被处于边缘化,而李鸿章也并不怎么看好这艘军舰。在黄海海战中,“平远”号也仅仅是跟广东水师的“广丙”号作为掩护陆军部队登陆朝鲜的第二梯队,但是在后来的海战当中,“平远”号的表现也给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平远”号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成就,抛开与欧美国家的比较,就拿日本来比,中国此时的造船业的水平也是低于日本的。因为在整个甲午海战中参战的日本联合舰队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军舰是日本国产自制的,例如“三景舰”中的“桥立”以及第一游击队中的“秋津洲”号巡洋舰,均都由日本横须贺造船部制造。


综上,李鸿章在甲午站爆发之前就倾向于购买西方先进军舰和火炮也是有原因的,虽说清政府尚能自制军舰,但在技术方面上与外购军舰相比,实力差距实在是太过于悬殊。以至于到了甲午战争中日两国宣战之后,李鸿章曾想迅速向外国购舰,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能力有限,多有疏漏,烦请纠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