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之前是怎麼安排傳位的呢?

月亮裡的飛魚


朱棣生前就立有兩位接班人嘛,皇太子朱高熾和皇太孫朱瞻基,順著排下來,除非這兩位都突然死亡,否則,大家只要按照順序來就行。

朱棣死的很突然,他是在第五次親征蒙古後,返回的路上駕崩的,估計不是心臟病突發就是腦淤血之類的,甚至都沒來得及留下交代後事的遺詔。

如果當時在朱棣身邊的是支持漢王朱高煦的武將,那麼朱棣之後的皇位繼承估計會起些波瀾,但伺候朱棣起居的宦官馬雲在朱棣死亡後,先找到的是隨軍的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這兩位文官當然是支持太子朱高熾的。

在楊榮的安排下,兩人做了分工,首先隱瞞朱棣駕崩的消息,金幼孜繼續跟隨大部隊,召集工匠打造裝載朱棣屍體的容器並掩蓋氣味(工匠後被滅口,文官心狠起來也可怕):

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

而楊榮卻趕緊奔回北京,將消息告訴皇太子朱高熾,當時,對皇位還沒有放棄的漢王朱高煦一直安排他的兒子在北京打聽消息,如果提前讓朱高煦知道朱棣已死,他肯定會鬧事,比如出兵迎接朱棣的遺體,然後奪位。

但在楊榮和金幼孜聯手遮掩下,一直到皇太子朱高熾收到消息,並緊急登基後,朱高煦才獲知一切,這個時候,因為朱高熾已經在群臣的擁戴下登基了,他本來就是朱棣冊封的皇太子,朱高煦想做什麼舉動也都來不及了,因此,朱棣死後的皇位傳承沒有起太大的亂子。

朱棣突然死亡,沒有做安排,即使做安排,也無非是叮囑皇太子朱高熾和皇太孫朱瞻基搞好國家之類的,不會去更換繼承人,從永樂十五年朱棣強迫朱高煦到山東就藩時,他早就已經被朱棣放棄了,楊榮也只是按照國家正常的繼承製度辦事而已,有規章可循,什麼都好辦。


孤寡老人講歷史


朱棣是在永樂二十二年北征大漠回師途中病死在榆林,死後隨軍的英國公張輔和內閣學士楊榮秘不發喪,聯繫在北京的太子朱高熾,等朱高熾安排好一切順利後才公佈朱棣駕崩,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見奪位時機已經失去並且朱高熾已經繼位擁有大義的名分只能蟄伏。

所以,朱棣在死前就已經安排好了繼承人,早在在永樂二年就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並且又在永樂九年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連第三代繼承人都安排好了就是在告訴世人將來繼承皇位的是隻能是朱高熾父子。

雖然期間漢王朱高煦深得朱棣喜愛,並且一度和朱高熾爭奪太子之位,但朱棣始終沒有在國家大事上感情用事,還是為了國家穩定立了自己不喜歡的長子朱高熾,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也是深得朱棣喜愛,在第二次北征期間還帶著這個好聖孫上戰場。所以就算是打感情牌朱瞻基也是不輸朱高煦的。

那為什麼朱棣明明不喜歡朱高熾卻又不立朱高煦為太子呢?好聖孫朱瞻基是一部分因素,更多的還是因為國家的文武派系和政治制度因素的影響。

派系問題是因為靖難之役後武將勳貴勢力大漲,如果不制約會對明朝統治者形成隱患,恰恰朱高煦又是武將一派的代言人,所以朱棣必須扶植得到文官擁護的朱高熾父子來制約住武將,只有這樣統治者才能平衡朝堂不會被架空。

再來就是皇室內部問題了,朱棣通過政變奪取皇位,如果讓自己喜愛的次子朱高煦繼位,那麼無疑是告訴所有皇子皇孫,不需要自己是長子,只要得到皇帝寵愛就能有望當繼承人或者是認為自己英明神武就能去爭奪皇位,這樣一來日後絕對會成為皇室內部動亂的根源,所以必須明確的告訴世人,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皇位,其他人不能有別的心思,就算你如何神武也不能逾越這個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統治穩定。

朱棣就是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早早就做出了安排,杜絕了在自己死後國家發動動亂的可能。


我是隔壁小王


《大明風華》的老皇帝朱棣站在夕陽的餘暉之中,感嘆著壯志未酬身先死,不久便駕崩於榆木川。雖然朱棣的登基並不光彩,然而他和他父親朱元璋為恢復我大好河山而與韃虜作不屈不撓鬥爭的精神卻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是啊,自從936年,兒皇帝石敬瑭為了造反,不惜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致使我中華大地幾百年來一直飽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而這個悲劇直到1387年才終結,朱棣被分封為燕王,肩負起鎮守大明北大門的重任。

朱棣為了降服北方的遊牧民族,不但特意遷都北京,而且發起了五次北征。1414年,他也曾到過霍去病去過的狼居胥山附近,在那裡擊潰了馬哈木軍,而那次隨軍出征的是皇太孫朱瞻基,並非朱高熙。而朱棣的最後一次出征,朱高熙還在其封地樂安州(今山東惠民),即使他想造反,也難以先於朱瞻基父子得到朱棣駕崩的消息吧。因此,《大明風華》中朱棣傳位的一波三折實屬虛構。

那麼,歷史上的朱棣到底是如何安排傳位的呢?

靖難之役中,朱高熙的確驍勇善戰,他的出色變現既贏得了朱棣的肯定,也引起了重臣們的注意。於是,在商議立儲之時,他們就竭力向朱棣推薦朱高熙。朱棣為此頭痛不已,但是考慮再三,最終還是選了老大朱高熾。

  • 1)雖然老二很像朱棣,但是狂妄自大,沒有老大朱高熾那麼仁賢。

  • 2)雖說老大不如老二那麼能打,但是當年建文帝的幾十萬大軍圍困北平的時候,老大也為朱棣守住了老巢。

  • 3)老大的世子之位可是朱元璋親自冊封的。

  • 4)老大有多年監國的經驗。

朱高熾的繼位之所以那麼神秘,就是因為朱棣並非死於皇宮之中,因此常讓後人浮想聯翩。既然朱棣的遺詔頒佈於第五次出征途中,那麼不妨來看看當時都發生了什麼?

公元1424年正月,不安分的阿魯臺趁著大明過年之際,便侵犯北境的大同、開平。朱棣震怒,決定御駕親征。4月3日,他安排太子朱高熾監國。第二天,便踏上了北伐的征程。

這次北征並沒有電視中的艱難險阻,而是一路歡歌。阿魯臺聽到朱棣親征,嚇得趕緊往奴兒干都司的深處跑。前方探子傳來消息,目標往答蘭納木兒河逃去。大軍立刻往那裡開赴,一個多月後,前鋒抵達目的地,方圓300裡都找不到阿魯臺的蹤影。大軍剛到達白邙山,因糧草不濟而只能回師。6月21日,朱棣命令鄭亨率領步軍在開平接應。

7月15日,朱棣就派人通知朱高熾他老人家要班師回朝了。16日突然感覺身體不適,17日病倒在榆木川。於是他就留下遺詔傳位於太子朱高熾。18日,朱棣駕崩。隨行的太監馬雲與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秘不發喪,用錫融化製成內棺,將朱棣遺體置於其中,藏在龍車裡,早晚飲食和平常無異。19日,楊榮就騎馬向朱高熾報喪。29日,朱棣提前安排的步軍達到會合之地。8月2日,楊榮抵京,朱高熾當天就安排朱瞻基到開平去迎接。8月7日,大軍抵達鵰鶚谷,朱瞻基接到朱棣棺木,即刻在軍中發喪,3日後,發喪隊伍抵達京師。

那麼,我們來分析下朱棣臨終之時傳位於朱高熙的可能性有多大?

  • 朱棣第五次出征,說穿了連個敵人都沒看見,更不用說正面交鋒了。可見韃靼畏懼明軍到了何種程度,朱棣還用得著擔心朱高熾統治下的大明會受到他們的欺辱嗎?那又怎麼會突然有傳位朱高熙的念頭呢?

  • 朱棣出征前,將國家交付到太子朱高熾手中,如果他不幸犧牲在戰場,那麼朱高熾就是唯一的合法繼承人。因此,如果朱棣鐵了心要傳位於朱高熙,他一定會在出徵前做好所有的準備,包括廢掉太子,改立朱高熙為太子。


  • 如果朱棣想傳位於朱高熙,也可讓其從徵,這樣,大軍在握的朱高熙才有幾分勝算,然而,朱高熙早就於1417年被朱棣趕到樂安洲就蕃去了。而樂安洲位於濟南府,而北平介於樂安洲和朱棣出征的奴兒干都司的中間。就算朱棣想臨時變卦,恐怕都來不及了,當然,他也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 至於為何楊榮等人決定秘不發喪,無非是為了掩人耳目,這人不是朱高熙,而是韃靼的阿魯臺,畢竟那裡還是他們常出沒的地方。

當然朱高熙向來以李世民自居,他認為自己才是朱棣的接班人,於是乎,當他得知朱棣的死訊後,就坐不住了。接著,才登基的朱高熾幾個月就去世了,而那時,朱瞻基還在南京,他盼望已久的機會終於來臨,這次他會成功嗎?


讀春秋思無忌


朱棣死前留下遺詔,傳位太子朱高熾這是沒有疑問的。

《大明風華》中,老皇帝朱棣居然打算傳位於漢王朱高煦,編劇為了劇情好看而已。在歷史上,在朱棣臨終前伴駕的是楊榮,而非楊士奇,當時漢王、太孫都不在身邊。

永樂二十二年(1424)元月65歲的朱棣第五次出征。隨從很多如柳升、陳英、張輔、朱勇、王通等隨軍出征。文臣當中楊榮、金幼孜等人。

因為沒有找到阿魯臺的蹤跡,六月的時候朱棣命令撤退。

七月,大軍到達翠微崗,朱棣在召見楊榮、金幼孜時,表達了回去後傳位太子朱高熾的願望——

大意是說,太子政務嫻熟,回去後會軍國大事都交給他,他要享幾天清福。

大軍到達榆木川后,朱棣突然病倒了,臨終前,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

7月18日,朱棣病逝。

太監馬雲發現朱棣病死,於是找到了楊榮和金幼孜。他們三人經過密謀,做出了暫不發喪的決定。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用錫熔化後製成內棺裝遺體,用龍車運載,每天按時給皇帝送膳食,同時禁止軍營中人擅自外出報信。

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防範樂安就藩朱高煦知道消息後造反。

早在出徵之時,朱高煦認為,父親朱棣可能撐不了多不久。他不僅派兒子朱瞻圻潛伏在京城,刺探消息,而且還派了另一撥人潛入京師。

面對像狼一樣朱高煦,太子的人還是時刻保持警惕的。

按理說朱棣去世的消息,應該通知有傳位太子的遺詔張輔他,但是馬雲和楊榮對張輔還有戒心。

因為張輔的老爹是張玉,屬於漢王朱高煦一黨。楊榮不敢賭。

一年後的事證明,二人的做法是對的,在仁宗去世後不久,朱高煦派人聯絡張輔,要他做內應,共同一起起兵奪帝位。可見他們之間是有聯繫的。

7月19日,楊榮與御馬監少監海壽偷偷地回京向太子報信。

8月2日,接到朱棣駕崩的消息後,太子朱高熾當即決定派兒子朱瞻基迎接成祖的遺體回京。臨行前,朱瞻基說,要求在往來的信件上加蓋印章防止洩密。朱高熾將東宮印鑑交給了朱瞻基,說,有奏報的話就用它吧,用完之後你自己留著。仁宗此舉意味著承諾了朱瞻基的太子之位。

8月7日,朱瞻基在鵰鶚谷,遇見了班師的大軍,隨後發佈朱棣駕崩的消息。

10日,大軍到達北京近郊,朱高熾將朱棣的遺體迎入仁智殿,加棺材後殮入靈柩。

15日,朱高熾即皇帝位,這就是歷史上的仁宗。

楊榮封鎖消息的行為非常成功,朱高煦知道消息的時候,朱高熾已經做好了登基的各項準備。他只好接受現實,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1.《明史》

2.《明史紀事本末》


閔不克


朱棣在55歲高齡,仍然要替後人掃清邊患,親自出徵韃靼阿魯臺,但是阿魯臺早就人去樓空。而朱棣卻突發疾病,生命被徹底消耗殆盡。

朱棣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思想掙扎了很久,甚至打算傳位給漢王朱高煦。但最終在楊榮的堅持下,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囑咐楊榮,要和楊士奇、楊溥輔佐太子朱高熾即位,保大明萬世。最後由楊榮坐鎮統籌,朱瞻基秘密潛入京城回去報信。朱高熾的江山才算是沒被朱高煦奪走。

雖然朱棣的話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楊溥還在詔獄讀書。而太孫也沒在軍中,更不可能冒險回去報信。

一個是朱高熾能夠順利即位,楊榮功不可沒,而是的確有人悄悄回京城報信了;另一個是在“三楊”內閣的主持下,實現了“仁宣之治”。

楊榮和金幼認為,時局微妙,三軍無主,稍又差池,便會造成混亂,應該秘不發喪,一切照常,穩定軍心,繼續班師回朝。同時應該秘密告知監國的太子,提前做好穩定時局的準備,國不可一日無主,應該讓太子提前即位,然後再行發喪。

於是秘密派楊榮和少監海壽連夜秘密先行回到京師,向朱高熾彙報了情況,讓朱高熾提前做好了準備,順理成章地即位。

而對於朱棣身前是否有遺言,實際上就並不重要了。

作為支持朱高熾的不多的軍中勳貴,張輔表示自己曾經臨危受命,力保朱高熾即位。但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當年明月認為張輔這人實際上有點牆頭草的意思;

朱棣的隨侍太監馬雲,也聲稱自己在朱棣臨終前聽到過要傳位給太子朱高熾的話。馬雲作為重要的當事人,算是朱高熾的擁立功臣之一,如此言論實屬必然;

所以朱棣極有可能時暴斃身亡,臨終前很有可能和康熙一樣,什麼話都沒留下。



新聞報道簡看


電視劇《大明風華》把明成祖朱棣死前的傳位演繹得驚心動魄:朱棣北征,與蒙古聯軍激戰,戰局不利,朱棣又心血耗盡,時日不多。同時,皇太孫朱瞻基就在朱棣身邊,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環伺左右,虎視眈眈。後方,太子朱高熾烈也危在旦夕,大臣楊士奇等人調兵閉關,以防事變。但在歷史上,朱棣是死在班師的途中,有驚無險地傳位給了太子朱高熾。

朱棣的接班人很早就確定朱高熾,因為朱高熾是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並在朱棣稱帝后立為太子。這中間,朱棣認為朱高熾比較軟弱,想改立酷似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但在徵求意見時,大學士解縉表示反對,並提醒朱棣說朱高熾有個好兒子,他有個好聖孫朱瞻基,這為朱高熾加分不少。因此,朱棣不但確立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還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把後兩代的皇帝接班人都定下來了。每次朱棣出征,都由太子朱高熾監國,逐漸形成了執政班底。朱瞻基還被朱棣帶著出征,奉命守過北京,有意識地鍛鍊他。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甘心,幾度陷害朱高熾,並謀害朱棣,都被朱棣鎮壓住了,並要朱高煦和朱高燧去就番,遠離政治中心,不得隨意回京。

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是討伐韃靼的阿魯臺,帶著一干大將,沒有朱高煦和朱高燧,朱瞻基也沒在軍中。這次北征沒有交戰,阿魯臺望風而逃。朱棣派兵將追了很遠,也沒找到阿魯臺,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只能班師回朝。大軍走到榆木川時,朱棣病勢沉重,留下傳位太子朱高熾的遺詔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在軍中的太監馬雲和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秘密商議,決定為了保持大軍的穩定,繼續回師,先不發喪,一邊照常供應朱棣的飲食,一邊用錫做容器,封閉住朱棣的遺體,以防氣味擴散。同時,楊榮帶人緊急回北京報喪。皇太子朱高熾得到報告後,立即派皇太孫朱瞻基去迎接朱棣的靈柩。朱瞻基來到軍中後,馬上發喪並護送靈柩歸京,太子朱高熾在京郊迎接朱棣的靈柩。這時,朱高煦與朱高燧尚在自己的封地,不能有所動作。隨後,太子朱高熾順利繼位登基,十個月後也去世了,朱瞻基接著繼位,“仁宣之治”的盛世來臨了。


瀾石記


《大明風華》裡,朱棣在55歲高齡,仍然要替後人掃清邊患,親自出徵韃靼阿魯臺,但是阿魯臺早就人去樓空。而朱棣卻突發疾病,生命被徹底消耗殆盡。

朱棣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思想掙扎了很久,甚至打算傳位給漢王朱高煦。但最終在楊榮的堅持下,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囑咐楊榮,要和楊士奇、楊溥輔佐太子朱高熾即位,保大明萬世。最後由楊榮坐鎮統籌,朱瞻基秘密潛入京城回去報信。朱高熾的江山才算是沒被朱高煦奪走。

雖然朱棣的話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楊溥還在詔獄讀書。而太孫也沒在軍中,更不可能冒險回去報信。






太乙伏魔


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棣也是心狠手辣之輩,他當皇帝的時候也是絲毫不含糊,他是在他自己選擇自己的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也是經歷了特別多的磕磕絆絆的,雖然說他非常的喜愛自己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朱高煦,但是因為一些政治上的因素,他不得不選擇一直以來都不受自己待見的朱高熾作為皇太子,最後繼承自己的皇位

那麼在朱棣去世之後,對於朱棣是否有遺言想要將自己的皇位傳給皇太子這樣的事情其實是並沒有一個特別靠譜的解釋的。關於最後的遺詔這樣的風波,我也是總結了三種說法,今天就起來給大家一一解釋這三種說法,究竟哪一種是更為正確的吧。

關於遺詔這樣的事情,其實是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由張輔臨危受命,第二種呢,則是楊榮他在朱棣去世的時候聽到朱棣親口說,想將自己的皇位傳給皇太子,第三種說法呢,則是太監們口述朱棣在臨死之前曾經說過的話,其中就有提到朱棣是想要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皇太子的。

也正是這以上的三種說法,雖說代表的人物不一樣,但是最後的核心都是落腳點在了太子繼承皇位。那關於這三種說法,哪一種更為靠譜一些呢?


成武暢通


明成祖朱棣是史書明確記載,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公開篡位而當上的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實事求是講,他在位二十二年,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個文治武功的有為之君。

重賢才,推進經濟文化建設,五次親征漠北,還派鄭和船隊下西洋,與沿途各國加強溝通聯繫。所以他死後的諡號不是"某宗",而是"成祖",自然有其道理。

有時歷史會有驚人相似的一幕重現:

他的皇兄太子標和他所立的太子朱高熾都是齋心仁厚之人,而身邊都有一個戰功卓著的皇弟。並對皇位都存在虎視眈眈的覬覦。這兩個人,一個是朱棣自己,一個是他的次子一一漢王朱高煦。

朱棣從他篡位的經歷中也總結出教訓,以免在他兒孫身上重演。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後,又親自精心培養太子的兒子一一自已最喜歡的孫子朱瞻基,使他早早在期臣中樹立起威信。

同樣的背景,不同的防範,定會導致不一樣的結局。

朱高熾即位十個月便死去,繼位的正是他的兒子一一著名的的宣德皇帝朱瞻基。

他的叔王一一漢王朱高煦果然起兵造反。學起了成祖朱棣。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羽翼己豐的宣德皇帝朱瞻基親率天子之師,不到一個月就活捉了朱高煦,平息了這場叛亂。

有理由相信,對很象自己的漢王朱高煦,朱棣早已有了雙保險的防備,使朱高煦不會成為第二個朱棣,以避免明王朝出現二次危機。


晚亭與落霞同暉


公元前1424年,也就是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是死在了討伐北元的路上,他駕崩之後,為了穩固當時的政權,以楊榮為首的大臣他們決定採取暫不發喪的形式,來躲避叛軍的耳目,避免造成混亂的局勢。

當然了這裡的叛軍,我們主要是指的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

那時候儘管朱高熾已經被立為太子很多年了,但是,朱高煦並不死心。他一直都覺得,自己肯定是有機會當皇帝的。

甚至他還幻想過,自己的父親朱棣會把皇位傳給自己。

事實上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曾經就對朱高煦說過,世子多疾,汝當勉之。言外之意,就是說你的哥哥朱高熾身體多病,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接替皇位的,你一定要加油賣力殺敵呀。

因此,在那個時候朱高煦殺敵才特別的賣力的。

可是,在朱棣奪得江山之後的永樂二年,朱高熾就被立為了太子。事實上這個皇位,肯定也就有朱高熾來繼承了。

儘管說朱棣並不喜歡朱高熾,但是,朱高熾畢竟是嫡長子呀。

一般漢人當皇帝的時候,都是把繼承人選為自己的嫡長子來繼承。這個禮法是不能亂了的。

因此,朱棣就把皇位的繼承人安排給了朱高熾。

其實朱棣之所以選擇朱高熾當皇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熾有一個兒子叫朱瞻基,朱棣十分喜歡這個孫子。

為了培養朱瞻基,朱棣在出徵的時候,還親自帶著這個孫子去。讓他去鍛鍊鍛鍊,見見世面。

可見,只要不傻的人,就都知道朱棣是把皇位創給了朱高熾。

但是,朱高煦一直都是不死心,在他看來自己的老爹朱棣,能夠通過叛亂得到皇位,自己也可以爭取。

只要朱棣駕崩,那麼。他就可以趁亂反叛,畢竟他是武將,覺得自己還是有一些人支持的。

但是,楊榮等大臣終究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因為朱棣駕崩的消息被他們給封鎖了。楊榮等人,他們回京之後,先是讓朱高熾登基當了皇帝,然後才宣佈的老皇帝皇帝朱棣駕崩了的消息的。

因此,這個時候朱高煦再想要謀反,已經不可能了。畢竟他一個地方諸侯王,是無論如何也對抗不了中央的軍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