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渊

明成祖朱棣以藩王造反起家,起兵之时一定没有想到自己的晚年会遭遇跟父亲朱元璋一样的困境。

  • 朱元璋之时,太子朱标早逝,最终传位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削藩,导致了朱棣的“靖难之役”。
  • 朱棣之时,太子朱高炽体弱多病,且极有可能在朱棣之前死去,若真如此,便与朱元璋之时如出一辙。

关于太子的人选,朱棣曾经是犹豫的。长子朱高炽是个胖子,还是个瘸子;次子朱高煦英明神武,从靖难之役开始便追随朱棣南征北战。为了勉励朱高煦,朱棣甚至说过“勉之,世子多疾”的话。

所以,朱高煦一直不服气,一直想方设法争夺皇位。朱高煦的偶像是李世民,甚至曾经对人说道: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朱高煦像不像李世民不好说,但其父朱棣一定不是李渊,如果一定要比,朱棣才是大明最像李世民的人。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渊

1、朱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客观的说,朱高煦想要夺嫡,与朱棣早年的诱导脱不了关系。朱棣称帝之后,对于立谁为太子,也确实很伤脑筋。《明史》记载:

储位未定,邱福言:“汉王功高,宜立。”帝密问(解)缙,缙称皇太子任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邱福,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之首,代表的是永乐朝武将的看法;解缙,是朱棣之时的七人内阁之首,代表的是朝中文臣的观点。而朱高炽最终被立为太子,除了其本身仁孝外,其子朱瞻基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因为朱瞻基从小深得其祖父朱棣的疼爱。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渊

朱棣

公元1404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公元1411年,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

2、汉王朱高煦从未想过罢手

朱高炽成为太子之后,朱棣将朱高煦分封到了云南。但朱高煦不想去,不断在朱棣面前诉苦,最终朱棣还是将他留在了京城(当时的首都还在南京)。

之后,朱高煦便加紧了扳倒太子的谋划。

皇帝与皇太子的关系,自古都非常微妙,太子做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被离间。如果太子勤于政务,就会被认为是野心勃勃;如果太子游手好闲,则会被认为是不称职。这个尺度急难把握。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渊

朱高炽

而朱高煦利用的便是其父朱棣的多疑之心。

第一步,干掉解缙

公元1410年,解缙入京奏事,恰逢朱棣北伐,便在觐见太子朱高炽后便回去了。之后,朱高煦便开始挑拨了:

伺上出,私现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棣震怒,令锦衣卫以“无人臣礼”将解缙下诏狱,最终在狱中被雪埋冻死。

第二步,借“东宫迎驾事件”打击太子党

公元1414年,朱棣北伐归来,太子迎驾延误,朱棣非常不高兴。

这件事可大可小。但此事之前,由于朱高煦不断买通人在朱棣身边说太子图谋不轨的坏话,所以迎驾延误在朱棣眼中便成了太子藐视自己的证据。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渊

朱高煦

再加上朱高煦煽风点火,朱棣大怒,将太子党几乎全部下狱。看来,朱高煦的计划似乎要成功了,但实际上却远非如此。

3、太子朱高炽的班底

朱高炽虽然形象不佳,但确实是一个仁厚的好皇帝,《明史》称其:

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也正因为如此,在许多人认为汉王朱高炽更有希望夺取皇位的情况下,以“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太子党在夺嫡之战中立场始终不曾有丝毫更改,杨溥甚至在“东宫迎驾事件”后蹲了十年诏狱。

4、杨士奇的反击

夺嫡之战的过程,并不需要刀光剑影,有时候反击往往只需要一句话。

打击了太子党后,朱高煦日渐跋扈,自比李世民便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正是如此,朱棣开始对朱高煦不满。

公元1415年,朱棣决定将朱高煦改封至青州,朱高煦依然不想去。这时候,杨士奇说了一句话:

然汉王两遣就藩,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

也就是说:汉王两次被封都不肯就藩,而如今陛下就要迁都了,他一定要留在南京,希望陛下仔细考虑汉王的用意。

之后,《明史》记载:帝默然,起还宫。

这是一句相当有杀伤力的话,一句话便使朱高煦多年的努力付之东流。

5、杨荣密谋

公元1424年,朱棣最后一次北伐。

与电视剧《大明风华》中不同,这一次北伐朱棣并没有与蒙古人交手,因为鞑靼部首领阿鲁台早已望风逃窜。找不到敌人的行踪,朱棣只好班师回朝。

七月,朱棣病逝于班师途中的榆木川,其位置大致在大兴安岭西侧,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朱棣病逝后,内侍马云与杨荣、金幼孜密谋,决定秘不发丧,每天按时送膳,严控消息,防止朱高煦叛乱。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渊

朱瞻基

同时,杨荣星夜赶回京城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朱棣驾崩,从而为朱高炽登基赢得了时间。而当朱高煦得到消息后,面对的只是朱高炽已然登基的事实。

6、朱高煦造反

在我看来,朱高煦的所谓军事才能,也只是在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中能有所发挥,而其本人的军政才能远逊其父,而且并不识时务。

当朱高炽登基,大局已定后,并无任何优势的朱高煦依然没有放弃争夺皇位,其想当皇帝的执念,一是当年朱棣的诱导,二是太子朱高炽的宽容,而这两点最终使朱高煦走上了不归路。

朱高炽便是明仁宗,在位仅仅九个月便撒手人寰。之后,其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大明迁都北京后,皇帝呆在北京,而太子则守在南京。也就是说,朱高炽去世之时,朱瞻基尚在北京。于是,朱高煦便想要半路截杀朱瞻基。

但最终朱高煦失败了,他根本就没看到朱瞻基的影子,等到的却是朱瞻基登基的消息。

朱高煦彻底怒了,奋斗了一辈子,皇位还是与自己无关。朱高煦忍无可忍,终于起兵造反了。然而,事实证明,朱高煦根本不是造反的料,他当不了李世民,同样也干不了朱棣的活。

公元1426年,朱瞻基御驾亲征,战争是绝对的一边倒,于是朱高煦投降了。

我总感觉,朱高煦的末路几乎与当年追随朱棣之时判若两人。

朱瞻基本没有打算杀他,只是把他关了起来。有一天,朱瞻基去探视朱高煦,朱高煦突然伸出脚,将朱瞻基绊倒了。读史至此,总感觉末路的朱高煦十分的滑稽,朱瞻基终于忍无可忍,用一个铜缸将朱高煦罩住,然后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烤死了。

大明风华——汉王朱高煦想做李世民,但其父朱棣不是李渊


朱高煦,一个想做李世民不成,又没有能力像其父朱棣一样造反的人。他做朱棣的大将尚可,但离开了父亲,其本人没有自己的班底,无谋无断,又没有深谋远虑,且不知收敛,最终从威名赫赫的“汉王”变成了一个历史的丑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