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真的是因為陳圓圓才投降引清軍入關的嗎?為什麼?

南宮尋歡


所謂衝冠一怒為紅顏是當時文人吳偉業專照尷尬處下手的一種調侃和諷刺手段,現實並非如此。吳三桂剛引清兵入關的時候並沒有幾個人怒懟,包括呆呆的南明政權還非常感激吳三桂,因為這為南明指明聯虜平寇的道路,京師呢,京官少死很多人,百姓不再受禍害,多多少少都有便宜可佔。

山海關並不是必經之路

滿清入關根本沒必要走山海關,山海關、吳三桂存在與否和滿清入關沒有必然聯繫,當時全大明無論是皇帝,還是皇親貴胄、高官顯貴、鄉紳富戶、士大夫階層、普通百姓統統都知道,滿清八旗經由蒙古已經多次侵入中原腹地,跨過京師,他們一直搶到山東境內。

如果不是吳三桂的求援信,著急搶果子的多爾袞還是會走老路經過蒙古進入關內,根本不會大調角折返回來走山海關施援吳三桂。

初時為何有人對吳三桂還很感激

當時的在京官員和部分百姓對吳三桂是感激的,被劉宗敏追贓助餉打死了一半還多的官員,總在一千人以上,而且手段極其殘忍,更為過分的是下手對象還包括富戶甚至街上的胖子,禍及百姓無數,民怨沸騰,難怪李自成逃之夭夭後,京師舉城歡慶。

沒有山海關大戰的話,李自成、劉宗敏之流長期盤踞京師,那北京城就真會成為人間地獄。而追贓助餉哪裡才是盡頭,打死1000人以後,還有1000多京官在,後果可想而知,從最基本的生存角度來看,很多人對吳三桂是感激的,好評雖然不多,但是作為既得利益獲取者很多人雖然不敢支持,但是也選擇了沉默,當然,噴天噴地噴皇帝是東林黨和部分文人的天性,捱罵也不會少。

吳三桂口碑跌落的由來

吳三桂的口碑從什麼時候開始情勢大逆轉呢?自絞殺永曆帝,這才是叔叔嬸嬸都不能忍的情況,雖然當時多數人對朱由榔政權並不感冒,但好歹是朱家皇室子孫,代表一部分大明法統總是不假,所有人也都看明白大清部隊雖說順便幫朱由檢報了仇,但是迴轉關外是不可能了,當時任誰都無法迴避華夷之辯的心結,但出於大勢已不可逆小命重要的心理也就聽之任之了,黑鍋總要有人背的,這時候吳三桂的負面評價才日趨增多,包括膾炙人口的《圓圓曲》。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作者什麼都知道,就是為了罵而罵。

《圓圓曲》也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作者吳偉業知道這事兒麼?當然知道,做為翰林院編修兼任左庶子正四品廳級幹部,即便辭職,人脈所在他的消息也是很靈通的,他能不知道滿清早已把京師周遭搶了個遍,跨過京師一直搶到山東麼,他能不知道北京城裡官員、百姓被禍害成什麼樣子?他能不認識陳沅?早在南京就認識,所以不要再質疑陳沅是否在歷史存在了。吳偉業和吳三桂是同時代的人,同朝為官,沒法編出個陳沅來。

吳偉業很有骨氣,但遠未到不要命的程度,他侍奉過大明,被閹黨、東林、復社氣的主動辭職,侍奉過南明,又看不慣阮大鋮和馬士英的嘴臉,再次辭職,他還侍奉過大清,怎麼三年又退了?你要我當官我不敢拒絕,但我不稀罕伺候你,幹三年我就走,命保住就行。

吳三桂的漢奸身份不容辯駁

吳偉業保命可以,吳三桂自然也可以,但是吳三桂的問題涉及引敵入境,所以無論是為了自己的性命,還是為了四萬軍士的性命,也無論李闖是否想幹掉吳三桂,總之,無論多少個藉口都無法改變他投敵賣國的漢奸身份,這點無需辯駁。

陳沅是否主因這個問題其實就囊括在吳三桂目的性的問題中。

大明命數將盡,崇禎遇到的問題其實滿清晚期的統治者們,確切的說是隆裕太后也遇到過,那就是沒錢,無論是什麼目的,也無論是逃命還是養軍前提都是錢,皇親國戚們捨不得給呀,大清還能攤派皇親重臣,大明死要面子只能求,八旗自己有獨立軍鎮,但是滿貴們真能調的動麼,還不是看錢,所以崇禎猶豫之下包圍圈已經形成,再想跑沒錢那是做不到了,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所以勤王救駕成了唯一選項。

但是崇禎又犯了一個錯誤,要知道當時的寧遠已經成為“海外孤島”,整個關外地區只有寧遠孤城一座,為什麼不撤防呢?因為那是大明疆土的象徵,它是國境支撐點,屬於重點形象工程,陳新甲那麼賣命為崇禎做事還不是被他弄死了,大臣們傻瘋了也不會提議捨棄寧遠的,所以被逼無奈的崇禎只能舍下老臉下詔撤防,這是撤防的背景。

撤防沒有問題,問題是勤王是有時限性的,李自成的大軍逐步接近,天知道哪一天就能直抵皇城,當務之急是馬上調動部隊回防,而不是把撤防工作也混雜在一起執行。

什麼叫撤防?還不都是往關內跑?不是。

所謂撤防在晚明發生過多次,撤防的具體工作是破壞城內所能破壞的一切,燒燬一切無法攜帶或會嚴重拖慢速度的輜重,最難的是集結50萬普通百姓一起撤退,士兵們還要準備3天才能上路,百姓呢,他們的財產是不願意捨棄的,所以能打包的絕不落下和搬家一樣,這速度快不了,而拆遷辦吳三桂做到了,毀壞寧遠所能破壞的一切,四天集結所有兵力,50萬民眾就緒上路。

注:差不多這段時間,過了沒多久,范文程應·收到北京城破消息的多爾袞要求,結束“休假”趕回盛京,接受多爾袞的前景諮詢,在主僕二人商定後,多爾袞也開拔繞路蒙古直奔北京,僅僅軍隊籌備上路用了幾天呢?吳三桂四萬士兵,五十萬民眾,四天。多爾袞純粹的軍隊開拔準備,五天。

同樣是五天吳三桂又幹了什麼呢?五天吳三桂跑到了山海關,慢麼?

慢。但是沒有辦法,每天50裡已經是拉家帶口無數行囊的老百姓們最快的速度了。吳三桂不能自己跑呀,這就是撤防與勤王的區別。

速度從未刻意減慢

吳三桂只是個遼東總兵而已,頭上還蹲著個薊遼總督王永吉~

崇禎不但錯誤的主導了撤防行動,臨死還不忘以文制武讓王永吉率隊迴歸,所以······吳三桂快有什麼用?要等王永吉從遵化跑到寧遠才行,王永吉也對得起崇禎帝,幾乎跑成狗,兩天就到達寧遠。

兩天跑到寧遠很快麼?王永吉很快,幾乎是在作死的崇禎很慢,到了這個節骨眼,他不但沒忘以文制武,他還沒忘重用太監,你派個軍校啥速度,太監啥速度,足足慢了將近2天,事實證明這2天就是崇禎的命!說是他自己把自己弄死的,一點不冤。

當時的“逃難”陣型是什麼呢?讓領導先走,王永吉開路(敵人在後方),吳三桂斷後,軍民混行在中間(船運部分忽略)。

到了山海關安置民眾,整軍共兩天,吳三桂這才真正開拔直奔北京勤王,山海關到豐潤僅僅用了兩天,僅比多爾袞的八旗快騎慢一點點,這裡面還有不可克服的因素,馬匹,滿清的馬匹都是蒙古擇優供應,內地呢?馬種不談,人都吃不飽······電視裡馬吃青草那是啃著玩,粗糧它要吃乾草、麥秸,細糧要黃豆、豌豆,還得有麥子最次也得麥麩,時不時還得喂些玉米,人可以粗養吃飽了就成,馬必定得吃飽吃好伺候好,它才有勁能跑。

到了豐潤得到消息,北京城破,崇禎殉國,吳三桂立刻調轉馬頭回防山海關,崇禎已死,李自成佔據北京,最高官僚系統癱瘓,誰給吳三桂送糧食?吳三桂跑回山海關首先面對的就是隨時可能爆發的譁變,好在李自成討好吳三桂送來了四萬兩銀子和糧食,這才暫時化解了危機。

吳三桂華夷之辯情結

吳三桂同樣有華夷之辯,雖然與皇太極早有聯絡,后皇太極暴斃又與多爾袞多有溝通,但是吳三桂還是不能克服心理障礙,他想歸順大順政權,可是剛走到半路就有從北京跑出來的家人送信,全家被劉宗敏抓起來拷打追贓助餉。

如果李自成想用吳三桂,為什麼要拷打全部家屬,這擺明了就是個留兵殺將的圈套,從李自成這方面來看,當時劉宗敏確實不服管,但是吳三桂這麼大的事,涉及四萬正規部隊投誠的大事,劉宗敏還沒混到那種程度,這擺明了就是放任不管,所以他們對吳三桂的真實態度和用意昭然若揭。

所以,吳三桂再次調轉馬頭重回山海關打跑了唐通,繼續據關而守,李自成明知騙不過去,索性撕破臉,連解釋都省了,帶6萬人直奔山海關(別往上猜了,李自成當時所帶的部隊就6萬人,40萬那更是扯了),這次是威脅,帶著吳三桂的家屬,包括他的父親吳襄在內,不投降就殺親屬。

咱們現代人看過太多警匪片和電視劇大都明白,這種情況如果吳三桂投降,結果只能是多死他一個而已,李自成降而復叛多次,他那嘴能信麼,而且吳三桂背後還有四萬部隊呢,他說投降就投降,總兵某些時候並不像影視劇裡演的那麼厲害,士兵斷糧立刻就有人敢往帥帳裡翻糧食,一旦發現,總兵又怎麼樣,總兵也好不了。

談不攏那就只能打了,一晝夜下來雙方人困馬乏,都支持不住了,多爾袞呢,人家早到了,登山“圍觀”呢,多爾袞也不傻,你說讓我救命來,我到了你再把我包了餃子我跟誰哭去,當多爾袞看清形勢以後,逐步相信了吳三桂,吳三桂的求援信再次送達,要求多爾袞進入戰場攻打李自成。

多爾袞救命之餘不忘強索“投名狀”

尚有防備之心的多爾袞只表達一個意思:薙髮易服,我立刻開打。吳三桂無奈答應了條件。

多爾袞和李自成的兵力相當,都是六萬,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領兩萬,其中多爾袞和多鐸的部隊沒動,阿濟格率兩萬人,兩次衝鋒後(衝鋒結集再衝鋒,一般來說需要40分鐘左右)李自成軍立刻潰散而逃,跑到半路就把吳三桂全家都殺掉了。陳沅?在北京就跑了。

總結來看得出結論如下:

①吳三桂也有華夷之辯的心結,雖然有祖大壽撐腰,但不願投降滿清。

②崇禎殉國、權利樞紐癱瘓,吳三桂無所依靠,兩面受敵。

③因糧餉問題,部隊面臨譁變。

④李自成主動示好,吳三桂願意投降。

⑤李自成殺心暴露,吳三桂保命回防。

⑥吳三桂當時的選擇只能是李闖或者滿清,從山海關到南明?那得會飛才行。

⑦大敵當前,四萬人中真正的關寧軍只有一萬餘人,面對六萬人前景堪憂。

⑧為了不全軍覆沒無奈投降多爾袞。

⑨不存在再次回防山海關的問題,防盜門是防外不防內的,山海關也一樣,關外要搭梯子爬,關內有樓梯可爬,你懂的······否則吳三桂放著山海雄關不守為何出關拒敵呢?

如上就是他的真實目的,實際上,他的真實目的在大亂時期也是在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以滿足自己的最優需求的,他的真實目的還包括劃江而治,這是多爾袞曾給李自成的條件,李自成沒搭理,而吳三桂想要劃江而治,多爾袞也沒搭理,從這點來說吳三桂肯定是有個人野心的,只不過野心這東西要有命來承載,也就是說要人活著才行,所以不死的道路可能千千萬,但是吳三桂的活路就僅僅有一條。


古今通史


吳三桂究竟為何引清軍入關?衝冠一怒為紅顏是否吳三桂真實的內心想法呢?



當時李自成率領大順軍剛佔領北京。依然因上層意識問題,依然不改流寇作風,縱容部下燒殺搶掠,禍害無辜百姓。

至於大明朝廷有名的人物府邸,當然被大順軍高層如李自成特殊對待了。吳三桂府上的小妾陳圓圓豔名滿天下,是個男人都懂的,李自成當然不能放過了。至於吳府這麼有錢的大戶人家,搶掠成性的大順軍怎麼可能放過,於是直接抄家。可是吳三桂的爹吳襄正是在家養老的時候,吳府被抄家,吳襄如何過錦衣玉食的養老生活?肯定是百般阻撓,並搬出自己兒子是山海關集團軍吳三桂的名頭,大順軍一氣之下,一刀剁了吳襄,然後順手滅門,此乃大順軍一貫作風。




卻說吳三桂得聞北京被大順軍佔領,名義上的領導已經駕崩,作為割據軍閥,必須為自己後路做打算了。

當時的形勢,無非只有幾個選擇:

1,投降大順軍,繼續守山海關。(貌似在這場改天換地的變革中撈不到好處,且賠上了家人的性命和陳圓圓。慎選)

2,割據自立。(沒有後勤,治下沒有平民,無法生產,棄選)

3,投降清軍。(不值得考慮,會背上漢奸罪名,且女真人是異族,非我族類,棄選)

4,帶軍隊南下擁立新皇。(最值得考慮的,軍隊南下必被李自成追擊,且無後勤供應,危險性大;水路南下,船是大問題,且戰馬不便運輸。到了南方,北人不擅長在水上作戰,對當地軍閥無威脅力。棄選)

綜上考慮,吳三桂既要面子周全,又要在這場變革中撈到好處,更無法忍受投降殺父仇人的大順軍,且大順軍的土匪流寇做法只對平民寬容,對士大夫土豪等富人階級直接掠奪的行為更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遂,想到驅虎吞狼之計:借外族清軍之力趕跑消滅李自成的大順軍,到時候再給予清軍莫大的好處,外族就會自動回去遼東了。那時候就是他吳三桂一人說了算的天下了,是擁立新皇或者自我登基都不成問題。

只是畢竟放異族入關,屬於漢奸行為,崇禎又無留下繼承人,又無法用擁立新皇的藉口,只有從家人上面做文章了,天下人皆知吳三桂獨寵陳圓圓,那麼就來個衝冠一怒為紅顏做理由吧,至少有塊遮羞布。

可惜,理想太美好,現實很殘酷,多爾袞野心勃勃,一直想入主中原,雖然清軍內部矛盾重重,但接到吳三桂的投誠信息,立即力排眾議,第一時間引軍入關。且驅趕吳三桂為前鋒,既有削弱吳三桂實力的想法,又有試探吳三桂投誠的真心的想法。清軍一入關,多爾袞就擊敗李自成,並順利佔據夢寐以求的北京。

最後的三潘之亂說明吳三桂根本不是真心臣服清朝,只是在打南明和其他勢力時,被清朝壓著在打前陣,且無法反抗,估計吳三桂憋屈得緊。

所以衝冠一怒為陳圓圓,只是一個藉口,一塊遮羞布而已。


剛日讀史


後人被吳偉業的一首《圓圓曲》給忽悠了,即便吳三桂為了他的投敵叛國的醜惡嘴臉而四處找不到遮羞布,也不會找到一個女人頭上。何況當時的吳三桂和陳圓圓只有一面之緣,即無肌膚之親,又無夫妻之實,吳三桂那裡來的那股驚天地泣鬼神的怒氣!如果說兩個人互有好感,倒是可以相信,因為吳三桂年輕有為,陳圓圓風華絕代,兩個人郎才女貌、一見鍾情。


陳圓圓本是江南一歌妓,人稱秦淮八豔之一,由於歌唱的撩人,舞跳的勾魂而名震江南。話說崇禎皇帝的老岳父之一田弘遇慕名前往蘇州,將陳圓圓挾掠入京,充實家樂為其載歌載舞,供其賞心悅目、陶冶情操。面對秀色可餐的陳圓圓,老田頭頗為心動,也曾垂涎三尺,無奈有心無力,空留一臉的惆悵。

田弘遇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同朝為官,而且屬於世交,關係自然不錯。自從吳三桂當上山海關總兵後,前來吳家溜鬚巴結的人就絡繹不絕,因為亂世年代,軍權和武力既能代表一切,也足矣證明一切。所以善於鑽營的田弘遇認為吳三桂前途一片光明,自然就不甘心屈居人後。於是田弘遇忍痛割愛,打算將陳圓圓獻予吳三桂,目的為日後尋個靠山。


一日,田弘遇大擺宴席,盛情邀請吳三桂到家做客。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田弘遇一拍手,家樂上場,這時陳圓圓凌波微步、款款而出。吳三桂正在和田弘遇喝的熱情高漲,吳三桂忽然眼前一亮,一下子被陳圓圓的花容月貌驚的目瞪口呆,同時又被陳圓圓的婀娜舞姿迷的如痴如醉,而吳三桂端著酒杯手久久沒有放下。旁邊的田弘遇一看有戲,心中暗喜。

此後,吳三桂就成了田弘遇家裡的常客,田弘遇也隔三差五把吳三桂請到家裡,因此兩家搞的很融洽。一天田弘遇覺得時機已經成熟,就把陳圓圓引見給了吳三桂,吳三桂心領神會,春風滿面。於是田弘遇選良辰摘吉日,將陳圓圓送到吳家,而此時的吳三桂已經被崇禎皇帝派往山海關前線,因此兩個人擦肩而過。

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吳襄連續寫信給吳三桂,要求歸順李自成,並且說明如果吳三桂不歸順李自成,他將和吳三桂斷絕父子關係。吳三桂接到父親的信後搖擺不定,最終決定投降有著共同階級利益的多爾袞。李自成得知消息後大怒,親自率兵攻打吳三桂,並且將吳襄帶往前線,想讓吳襄當面說服吳三桂。面對父親的苦苦哀求,吳三桂依然不為所動。



後來,大順軍在吳三桂和多爾袞的夾擊之下一敗塗地,李自成匆匆忙忙趕回北京後,將吳三桂一家老小三十多口殺掉,然後草草舉行了一個登基儀式後就拉著金銀財寶逃往西安。而此時如花似玉的陳圓圓也成了劉宗敏的累贅,因為逃命要緊那還能顧得上一個女人。因此吳三桂回到北京後,又與陳圓圓破鏡重圓。

由此可以,吳三桂為了投奔多爾袞,一家三十多口的性命都可以不要,他怎麼可能在乎一個女人!所以再多的遮羞布,也掩蓋不住吳三桂利慾薰心的醜陋。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這個是完全的謠言了,歷史有陳圓圓這個人,但和吳三桂之間的交集跟去向除了些捕風捉影的民間傳說以外,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吳三桂是為了陳圓圓打開山海關大門的。

當然了,關於吳梅村那首著名的《圓圓曲》,什麼“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其實吳梅村真名叫做吳偉業,是著名的藝術歷史詩人,啥叫做藝術歷史詩人(這個封號其實是我自己取的)呢?就是說其詩作多為描述歷史事件,卻又有著深度的藝術加工,類似《三國演義》之於《三國志》。

不過吳梅村這個人了不得啊,從他詩裡傳出一個吳三桂謠言,後來他還寫了首順治詩,自此世人皆以為順治最後是心灰意冷出家了。所以這個人單寫了兩首詩,就騙了中國人數百年,可以說非常牛逼了。

而吳三桂之所以會反水,是因為當初李自成抓了吳三桂全家以此要挾吳三桂投靠自己。你想想,一邊是多爾袞許諾吳三桂只要開門就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一邊是李自成把刀架在吳三桂全家的脖子上逼吳三桂投靠自己,如果你是吳三桂?你覺得投靠水更靠譜,腦子不用想也知道。


三觀粉碎機


關於陳圓圓坊間有很多傳說。原本她是蘇州的一名歌妓,外貌出眾,被人稱為絕世美女。崇禎帝周皇后的父親周奎從蘇州回京時買下了她,並將她送給了皇帝。一是暫緩崇禎對時局的憂慮,二是為周皇后討得皇上的歡心。然而這個禮物並沒有被崇禎所接受,陳圓圓只得暫住在周奎家。當時周奎一直在拉攏吳三桂,於是在家設宴款待吳三桂並讓陳圓圓前來服侍。這裡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吳三桂後來花重金將陳圓圓從周奎家買來,一說是陳圓圓被周奎送到吳三桂家中的。總之,陳圓圓成為了吳三桂的愛妾。

大家都知道吳三桂的“怒髮衝冠為紅顏”。吳三桂在得知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奪走後怒不可遏,寫信給父親絕對不向李自成投降,然後便徑直率軍返回山海關。僅僅因為一個女子而出賣國家的行為備受後人詬病,也有不少文學作品對他的這種行為進行譴責,最為著名的則為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梅村的《圓圓曲》: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作為明末清初的詩人,做出對其賣國行為的譴責很是正常,但是僅僅歸結為“為紅顏”有些欠妥。

在明朝滅亡、李自成新政權建立、清軍在遼西步步緊逼的複雜情況下,李自成的選擇似乎並非那麼單純。他長年在遼西活動,對清軍的實力比較瞭解,也感覺到了李自成政權存在著很強的不穩定性。他選擇降清似乎並非僅僅因為陳圓圓,而是基於對局勢的判斷,陳圓圓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或者一個直接的觸發點。


國家人文歷史


許多的文學作品都栩栩如生的描寫了吳三桂與陳圓圓的愛情故事,又由於李自成攻佔北京他們的部將霸佔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而吳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這種描寫也進入了歷史教科書。從這點來講明朝的將領都是好色之徒,飯桶。

這些文學作品,博得大多數低能觀眾的喜愛。

真是這麼回事嗎?

吳三桂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不可能帶好一支幾十萬人的軍隊,因為一個好色之徒心思不在軍隊官兵身上,而在一個女人身上。

幾十萬人的吃,喝,穿衣,部陣,練兵,佈防配合都要化許多的心血。

必須深思熟慮才行。

那麼說吳三桂不是好色之徒,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降滿清呢?

明朝的都城已經被李自成佔領,崇禎皇帝已經死了,明朝的最高統治集團已經被消滅,而明朝的政府沒有了,明朝各地方的政府緊接著癱瘓了。

政府的癱瘓象徵著明朝沒有了稅收,軍餉,政府部門的工資,都失去了來源。

像李自成那樣去搶老百姓的。到處是飢餓的人民,能夠搶的都叫李自成搶光了,滿清軍隊壓在山海關下,把兵力安排去搶老百姓的糧草,山海關立即就會落入滿清軍隊手中。

這麼多的官兵要吃飯,軍眷家屬要吃飯,要發軍餉,幾十萬軍隊的出路在哪裡,吳三桂個人的前途在哪裡?

思來想去,怎麼辦!

清軍的招降文書雪片一樣的用弓箭射進關裡。

解甲歸田,軍官願意嗎?沒有了軍隊,軍官地位也就沒有了,錢財也就沒有了,吳三桂同樣也沒有了地位和待遇,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誰願意這樣呢?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往南望苦海無邊,往北望榮華富貴。明朝到今天這個地步,全部是李自成作亂的結果。

找李自成算賬,和清軍一同打進北京城消滅李自成,明朝滅亡的怨氣吳三桂全部歸究於李自成。吳三桂做出了重大決定,投降滿清找李自成報仇。

清軍入關,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衝鋒在前,滿清軍隊緊隨其後,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掃滅了大順朝最後的殘餘,吳三桂的先鋒軍一直打到雲南,活抓晚明皇帝。

大明朝到最後一點希望煙消雲散。吳三桂成為了雲南的藩王。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和榮華富貴,保住了軍隊,得到了地盤。


寶樹白石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知名度太高了,他的小妾大名鼎鼎的陳圓圓被李自成的部將劉宗敏霸佔,致使吳三桂倒戈“順清”。太多的人忽略了陳圓圓被霸佔的時候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死於李自成的大順軍的“拷掠”,父親被活活打死,女人被霸佔,這已經是不共戴天的血仇了。吳三桂在投大順還是大清的問題上一直猶豫搖擺,投大順是當“反賊”,投大清是叛國,而憑吳三桂幾萬部隊的實力根本不能扭轉天下大勢,吳三桂只能二選其一。偏偏李自成不照杆子跟吳三桂結了死仇,吳三桂不害怕投李自成有沒有好下場?而山海關外的滿清對降將一直厚待禮遇有加,曾經是吳三桂頂頭上司的洪承疇得到重用,給吳三桂的勸降信就是洪承疇寫的,還特別用了“順清”這個詞兒而不是降清,給吳三桂留足了面子。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對皇太極兩降兩叛,皇太極都不為難祖大壽留下的家人,祖大壽後來是安享晚年善終的。兩邊一對比,吳三桂怎麼選?


立志成蟲


自古以來,我們在史書上或者坊間都會看到這樣一個說法:一個王朝的衰落和一個君主的覆滅總是會與女人聯繫在一起。也就繁衍出了一個所謂總結性的詞語:“紅顏禍水”。

遠至周朝,有烽火戲諸侯博褒姒一笑的周幽王,將萬千寵愛集楊貴妃一身的唐玄宗。近至明末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總兵吳三桂。這些事例似乎都在詮釋著“紅顏禍水”的準確性。

但是,我不敢苟同,就吳三桂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為陳圓圓放清軍入關的說法,我覺得是不成立的。



吳三桂之所以放清軍入關,並不是與陳圓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有關,而是他本人的處境和利益考量所決定的!

李自成讓吳三桂感到失望,並且對自身前途進行了考量。

根據史書記載,李自成的起義大軍於1644年攻佔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殉難,大明王朝就此滅亡。大明朝廷雖亡,但很多地方還是明廷軍隊在駐紮,比如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坐擁3萬關寧鐵騎,就像懸在李自成頭上的一把尖刀。

這樣一來,李自成就多次對吳三桂進行勸降,自知所侍奉的君主崇禎皇帝已不在人世,自己的父親家人都在北京城內的吳三桂最後只好妥協,率軍撤離山海關,進軍北京城。

然而,事情卻在吳三桂進京途中發生了逆轉。據史書記載,李自成的起義軍入京不久後便軍紀廢弛,士兵驕橫跋扈所到之處盡是燒殺搶掠,除了平民百姓苦不堪言之外,京中的明朝官員們也沒能夠倖免於難,他們大多被起義軍關押起來,進行拷打逼他們交出身家財產。

這當中有一名叫做劉宗敏的起義軍將領,他將吳三桂的身家老小全部關押起來,對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進行嚴刑拷打,並且霸佔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不久,這些消息和北京城的現狀就傳到了前來歸降的吳三桂的耳中,之後吳三桂便直接殺回山海關,有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



但是事情真是這樣嗎?我認為不是。吳三桂之所以殺回山海關,不可否認,是劉宗敏的行為激怒了他。但更重要的是,當他了解了起義軍在北京城內燒殺搶掠的惡行之後,他當然明白,李自成的部隊壓根就是一群草寇、烏合之眾,這樣的人佔山為王可以,治理天下是不行的。試想出身軍門的吳三桂怎麼會看的起這群烏合之眾,他也看出來了跟著李自成是沒有前途的。

吳三桂欲借清軍力量擊敗李自成

前面我們說到了吳三桂徹底與李自成決裂,率軍殺回來山海關。

在殺回山海關不久之後,李自成便率領大軍前來討伐。而吳三桂僅憑自己軍事力量必定是堅守不了多久。這樣一來他必須尋找幫手,這個幫手也只有關外的清軍。



面對這種狀況,吳三桂給滿清的攝政王多爾袞寫了幾封求救信,信中以北朝(滿清),南朝(大明)相稱,也就是說,吳三桂還在承認大明政權的存在,求救滿清。只是想借清軍之力消滅李自成的起義軍。

然而,這種伎倆還是被多爾袞看出來了,多爾袞在口頭上答應了吳三桂,但是,在李自成率軍猛攻山海關時,多爾袞的軍隊卻在途中就地紮營,要求吳三桂山海關城門,讓清軍長驅直入。最後迫於形勢的壓力,吳三桂只得打開城門,引清軍入關。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已經成了現實,但是關於他放清軍入關的原因還是爭論不休。

然而陳圓圓作為一介女流卻背了幾百年的鍋,其實不管是吳三桂天生“反骨”還好,亦或是吳三桂為了自身利益的考量,在這場歷史變革當中,一個弱女子是根本起不了什麼作用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只不過是當代對美好愛情的一種幻想,以及封建社會女性地位低下的一種體現罷了。


舊時樓臺月


魯迅先生曾在《阿Q正傳》中反諷道:中國的男人,本來大半都可以做聖賢,可惜全被女人毀掉了。商是妲己鬧亡的,周是褒姒弄壞的,秦雖然沒有明文,我們也假定他因為女人,大約未必十分錯;而董卓可是的確給貂蟬害死的。

魯迅的諷刺真是一針見血,歷史上的女人,尤其是美人真的不容易,除了要討男人歡心外,還要背上紅顏禍水的罵名,可以說是歷史專用‘背鍋俠’。

吳三桂之所以引清兵入關,那是因為他看透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成不了大事,為了自身利益考慮,才叛離李自成的大順,而投入了滿清的懷抱。

陳圓圓在其中只不過是個無足輕重的角色,吳三桂作為明末傑出的將領,怎麼會為了兒女情長引清兵入關,至於衝冠一怒為紅顏,只不過是後世以訛傳訛罷了。

關於此事的來龍去脈,茶館為大家一一道來

陳圓圓和吳三桂的相識

陳圓圓是江蘇人,父親是一個叫邢三的小商販。由於妻子早逝,邢三一人沒有精力來照顧子女,於是將陳圓圓送給了妹夫陳氏,自此以後陳圓圓就隨養父姓。

陳氏比邢三能幹多了,是個大富商,經常把戲班子請家來唱戲。而陳圓圓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受到戲曲名家指點,所以學會了唱戲,還能寫一手好詞曲。

可是不幸的是,陳氏家道中落,陳圓圓被賣到了蘇州梨園。憑藉著出色的外表,以及動人的表演,色藝雙全的陳圓圓很快名聲大噪,成為江南名妓。

崇禎十五年,國舅爺田弘遇花費重金,將陳圓圓買走。田弘遇是田貴妃的父親,崇禎皇上的老岳父。

那時田貴妃失寵,田弘遇也被冷落在一旁了。為了再次得到崇禎的重用,田弘遇暗自在全國蒐羅美女,為崇禎選妃,陳圓圓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進京的。

然而崇禎為了國事忙得焦頭爛額,內有李自成叛亂,外有清兵虎視眈眈,內憂外患之下,哪有心思臨幸美女,於是將所有人原封不動的退給了田弘遇。

田弘遇只好留下陳圓圓幾個人供自己享樂,其他的都打發回家了。為了重獲權勢,田弘遇又將目光鎖定在吳三桂身上。

於是趁著吳三桂進京時,將其請到家中做客。吳三桂一見到陳圓圓就被吸引住了,田弘遇也樂於成人之美,將陳圓圓送給了吳三桂。從那以後,陳圓圓就是吳三桂的小妾了。

吳三桂的第一次選擇 投降大順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崇禎上吊自殺,大明滅亡,吳三桂也成了亡國之臣。吳三桂也曾想以死報國,據《流寇志》記載:‘三桂大集將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守受國恩,宜以死報國,然非藉將士之力,不能以破敵,令將若之何?將士皆默然,三問不敢應’。

吳三桂有心殺賊,為國捐軀,但是眾將士都不願和李自成決一死戰。既然都不想打,那就投降吧。站在人生的交叉口,一邊是李自成的大順,一邊是關外的滿清,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吳三桂的第一次選擇,是投降李自成的大順。第一、清朝是滿人政權,吳三桂作為漢將,有著濃重的民族情緒,自然傾向於投降同族而非異族。第二、吳三桂曾和清軍大戰多次,勝多輸少,不甘心向手下敗將投降。第三、吳三桂的父親和陳圓圓等一家三十多口,都被李自成扣在北京呢。

出於以上三點考慮,吳三桂在公元1644年4月29日,正式宣佈投降大順。

吳三桂叛離大順 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剛宣佈投降大順沒幾天,卻在5月3日改變了主意,決定叛離大順,向滿清投降。這短短五天之內,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吳三桂幡然變卦。

有關吳三桂怒髮衝冠為紅顏的傳說,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在《庭聞記》和《小腆紀年附考》有記載。吳三桂得知父親被李自成關押後,微微一笑說道:這不過是李自成招降我的手段而已。

可是隨後父親被打的消息傳來了,吳三桂生氣了。接著陳圓圓被劉宗敏擄走的消息也來了,吳三桂徹底不淡定了,怒髮衝冠說道:大丈夫如果連自己女人保護不了,有何面目見人。於是推翻此前決定,向滿清投降。

以上兩本書是關於吳三桂怒髮衝冠為紅顏最早的紀錄了,可是儘管如此,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清乾隆年間的人,距離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差不多有百年的時間。所以書中所記難以作為憑證,大多都是道聽途說而已。

事實上吳三桂宣佈投降李自成後,就開始行軍向李自成部靠攏,但是行軍速度很慢。吳三桂也在觀察,這個李自成到底值不值得投降。

可是一路上得到的消息,不是父親被打,就是小妾被擄走,這讓吳三桂敏銳的意識到李自成成不了大事,絕非一代明主,他的農民起義軍就是一群流寇。

吳三桂手握重兵時,李自成就敢打他父親,搶奪其妻妾。如果吳三桂投降了,手裡沒兵,沒有利用價值了,到時李自成絕對會過河拆橋的。

所以父親被打、陳圓圓被搶,只是整個事件的導火索。這讓吳三桂認清了李自成,也重新評估了自己的決定,為了自身利益,很顯然投降滿清才是最優解。


茶館談史


吳三桂當然不是因為陳圓圓被佔才領清兵入關的。他領清兵入關的目的很複雜,最根本來說,是為了給自己尋找最好的出路。

吳三桂的人生歷程很複雜,但是在他的人生前半程,他還是明朝的忠臣孝子。當年,他的父親被圍,他帶領少數家丁就從重圍中拼死救出父親。這在以忠孝治國的明朝,是很出眾的事情,預示著他前程一片光明。

果然,他在明朝陣營一路亨通。他最後做到遼東總兵的位置,他手下的關寧鐵騎也是明朝碩果僅存的精銳部隊之一。他受命鎮守山海關,成為堵截滿清入關的最後一道屏障。

在與滿清對峙期間,滿清通過祖大壽向他寫信勸降,吳三桂都拒絕了。但是,他的拒絕並不堅決,給滿清留下他可以爭取的印象。

到了李自成逼進北京的時候,崇禎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命令吳三桂放棄寧遠勤王。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有了觀望之心。他帶領當地民眾、官兵和家屬五十萬人,到北京被李自成攻下,也沒有到達北京。

北京被李自成攻下後,吳三桂來到永平。前有李自成的大軍,後有滿清的威逼,進退兩難。這個時候,滿清已經開始動員,準備入關爭奪天下,對吳三桂連連寫信勸降。吳三桂感覺投清不是最好選擇,都拒絕了。

李自成當然也沒有放過吳三桂這支力量。他派唐通來招降吳三桂,封吳三桂為侯,並帶來犒賞三軍的金銀物品。吳三桂因此決定歸順李自成。

在這個階段,吳三桂的選擇都是無可厚非的。他和滿清交戰多年,仇恨很深。加上李自成朝代草創,他的這支勁旅舉足輕重,自然會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在新朝代裡會得到更多的權益。歸順李自成就成了吳三桂的最佳選擇。

可是,在吳三桂進京途中,他得到了京城比餉大亂的消息。而且還波及了他的家庭。父親全家被扣,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佔。他一怒之下,返回山海關,趕走唐通,重新豎起為君父報仇的大旗,與李自成為敵。

這個時候,吳三桂因為陳圓圓就反叛李自成,是說不過去的。最主要的是,他從李自成在京城的所作所為,感到這個朝代和他過去的明朝截然不同。這個朝代對過去的一切都在進行著清算,自己如果加入這個朝代,凶多吉少。因此,他才選擇了叛逃。

吳三桂的叛逃直接帶來的是李自成的武力鎮壓。吳三桂的軍事實力遠不及李自成,在這個情況下,他只得向滿清求援。滿清本已經開始準備入關,正好吳三桂來求援,雙方一拍即合。在一片石大戰中,李自成一敗塗地,被迫放棄北京逃回西安。

在這個時候,吳三桂還想打著借兵為先帝報仇的旗號,為自己找個臺階。可是滿清根本不給他這個面子,逼他剃髮投降。而南明剛開始也把他當成明朝的忠臣,和滿清談判的時候還幻想與他見面協商,最後大失所望。

這個時候,吳三桂已經露出了他的真實嘴臉。他就是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在亂世之中,他依靠自己手中的軍隊,為自己獲取最大的利益。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只是他為了掩蓋自己卑劣的行徑的一塊遮羞布罷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奉獻更多更好的作品給大家,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