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當時百姓真的不用納糧嗎?

青春終有夢


剛開始是真的。因為明朝地方上的土地,財富都集中在地主,豪強,藩王手裡,老百姓是很苦很慘的,就連張居正也沒辦法阻止土地兼併,只能做一些局部手術,緩和階級矛盾。李自成的兵員從哪裡來,從沒有土地,家破人亡的勞動者那裡來,這些人除了一條命什麼都沒有,你從他們身上剝削不到什麼東西,所以均田地,不納糧的口號主要是針對他們這些人。元末的時候,就有紅巾軍不怕官兵怕老百姓的說法,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那麼李自成的錢糧從哪裡來,前面說了,地方上的土地和財富集中在地主,豪強,藩王手裡,那麼李自成打擊這些人,老百姓會有意見?再把這些人的土地和財富分一點給老百姓,老百姓會拒絕?當然不會。李自成的軍隊越剿越多,越來越強大就是這樣一個原因。但是這傢伙做這些事做的太過徹底,太過血腥殘暴,可以說是不留餘地,自斷後路,最後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


靜夜思160519196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闖王來了不納糧 只是宣傳口號而已。

李自成的大順軍各派系和歸附力量,總兵力接近百萬。

即便李自成的嫡系部隊至少也有20萬。

這麼多的軍隊,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納糧難道他們吃土嗎?

李自成起兵初期,確實是不納糧的。

為啥?有大戶可以吃,打土豪分田地。

當年北方饑荒,政府財政年年赤子,拿不出錢來救災。

但這不是說地方就一窮二白,還是有很多地主和富戶的。

古代地主和富戶一大特點就是喜歡儲備糧食和金銀,有的很多代都是如此。

他們不需要投資,賺到的物資就這樣放在家裡存起來。

這些是個人財產,明朝政府是動不得的。

所以崇禎最後朝廷因發不出軍餉,實則已經崩潰,向大戶、貴族祈求捐款,才得到10萬兩銀子。

但李自成在北京打土豪,共獲銀七千萬兩白銀,就是這個道理了。

李自成的起義軍每到一處,先將明朝宗室殺死,然後搶劫地主和富戶的糧食和銀子,敢於抵抗就地殺掉。

這樣一來,起義軍得到大量的物資,應付眼前是沒有問題了。

但是,明眼人看出來這個方法的侷限性。

因為一個地方的地主和富戶是有限的,他們的物資可能是幾代人存下的,不可再生。

一旦搶光了,這個地方就成為白地了,不能再提供物資。

於是,李自成就必須像黃巢他們一樣,四處流動作戰,到處搶劫新的地區。

這種作戰方式叫做竭澤而漁,把下蛋的母雞煮了吃肉,遲早會完蛋。

到了起義中後期,李自成麾下饑民已經高達50萬。靠搶劫地方,已經難以維持這麼多人。

李自成無奈之下,曾經在洛陽一帶試圖建立根據地,也就是讓饑民種地交租,商人做生意交稅,士兵則屯田。

但這些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沒有多久攻破了北京,李自成在一片石潰敗,這些建立根據地的行為就完了。

在北京,李自成的軍隊一樣四處搶劫,甚至燒殺姦淫。由於當時部隊人數已經太多,單靠搶劫地主、富戶的物資還是有限的。比如白銀雖然有7000萬兩,但糧食不足,於是就發展為連普通老百姓一起搶。

當時北京城普通老百姓,家裡一般也略有些家底,比農民要富得多,有東西可搶。

結果就是搞得烏煙瘴氣,老百姓迅速失去了對李自成的支持,認為他們是強盜。

李自成的成功,其實就來自於不納糧。因為不需要納糧,可以吃大戶,無數饑民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裸奔後幾十騎復出,短時間內就有數萬饑民投靠。

但李自成的失敗,也來自於不納糧,他沒有及時轉變政策建立穩定的根據地,讓農民納糧,提供穩定的物資和兵員供應。

說通俗點,他佔領的地盤其實根本不是他的,是處於無政府狀態。

結果滿清韃子殺過來以後,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腳,也缺乏足夠的糧草和兵員恢復實力,一潰千里了。

土包子一個。


薩沙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不納糧吃什麼?喝西北風?太平天國十幾年,不收稅不納糧?靠精神食糧?


一個闖王,一個洪秀全。兩個人在起義的時候說的比唱的好聽,但是到後來混的一個都比一個慘。洪秀全好歹做了多年的“皇帝”。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便灰溜溜的逃了。

迎闖王不納糧——真的相信就幼稚了!

中國曆來都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的發展都是靠農業稅收。真正到了明朝時期的時候,資本主義才算是發展起來。商業稅也漸漸增加,但是支撐還是農業稅。那麼這句話怎麼來的?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百姓可謂是苦不聊生。但是杞縣的一個舉人李信,家裡面還有一點錢財,於是便開粥鋪救濟窮苦人家。當地的百姓為了感謝他,於是奔走相告:“李公子救活了我們”。

明朝末年不僅僅是百姓吃不飽,當時造反的人也非常多。這不就是在杞縣附近,有一支女子起義軍。這些人之前基本上都是江湖雜耍藝人,後來實在過不下去了,於是湊在一起揭竿起義。

在這群女子起義軍當中,有一個名叫紅娘子的女將軍。正好來到了杞縣,並且攻破了縣城縣衙,把縣衙裡面的糧食全部拿出來救濟百姓。在這個過程當中,聽說了李信的大名。

當時紅娘子一想,我這還沒有成親。正好有這麼一位熱心腸的人,上哪才碰得到?於是就強行把他擄走,拿回去當成了壓寨丈夫。但是李信是一個文弱書生,哪能受得了這樣的生活。

於是在被擄走之後,沒多久便自己跑回來了。雖然紅娘子攻破了杞縣的縣衙,但是因為勢力比較小,攻破之後便很快退走了。杞縣又來了新的縣令,一聽說土匪頭子的丈夫來了,立刻把他抓了起來。

紅娘子發現自己的丈夫不僅跑了,而且還被官府抓了起來。又擔心丈夫會被殺頭,於是又跑回縣衙把丈夫救了回來。不過因為兩次攻打縣衙,紅娘子的名聲也比較響了,得趕緊找一個大靠山。

李信一想反正自己以後也沒好日子了,估計到哪都會被當成土匪,索性真的落草為寇。於是在紅娘子的勸說下,兩人一起投奔了李自成。

李信為了不讓官府發現自己,還把名字改成了李巖。後來漸漸的成為了李自成的一個參謀,李巖勸說李自成可以把糧食分給窮苦百姓,這樣才可以儘快的籠絡人心。

李自成認為他說的非常有道理,於是採取了這個建議,給百姓分了一部分糧食。同時李巖為了讓這個效果達到最大化,還造了民謠:“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等等俗語。


闖王不納糧?那麼靠什麼來支撐?

不管後來是不是真的,李自成在前面肯定分糧食給百姓了。誰知道後來這個民謠傳的越來越廣,當時明朝末年勞役繁重,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所以當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全部振臂高呼起來。

因此到了後來的時候,李自成的隊伍規模越來越大,都是衝著那句話來的:“迎闖王,不納糧”。當然還有兩句話——“均田免賦”、“三年不徵”。

前面一句話如何理解?這句話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最想要的一句,平分土地。到後來清朝嘉慶年間的天理教農民起義,其實也是貫穿了這句綱領。

何為三年不徵?其實也就是三年不徵稅,所以說闖王口中的不納糧,其實僅僅只保持了三年。不過也正是這三年的不納糧,造就了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很多人都說李自成有百萬大軍,其實是不到的)

之所以能夠有這樣一個蝴蝶效應,主要是明朝末年的一個政策——三餉加派!包括了哪三餉?也就是遼餉、剿餉和練餉!


遼餉是明朝末年,增加了往遼東地區的駐軍,萬曆48年的時候,遼餉已經是高達500多萬兩。平均到每一畝地上,就是每畝增加9釐的稅收。這還只是遼餉!

後來又增加了剿餉,也就是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所需要的經費。以及練餉,也就是朝廷為了訓練軍隊花的錢。崇禎10年的時候,前者加了330萬兩。崇禎12年的時候,後者加了730多萬兩。

可能在你的感官裡面,這才不是加了幾釐錢嗎?但是你要知道這是增加,前面還有一個基礎。本來一個基礎的賦役,都已經讓百姓累得直不起腰了。又增加了這麼多錢,百姓乾脆吃不飽飯了。

既然連飯都吃不飽,那為什麼不去造反呢?造反還有一線生機,因此當闖王李自成發出了迎闖王不納糧的口號之後,天下各地百姓紛紛響應。

但是真的不納糧嗎?最多三年,後來還是一樣納糧的。更何況那三年口號喊得震天響,最後到底有沒有納糧,估計只有明朝人最清楚。那麼李自成大軍的錢哪來的?

明朝有一個名詞——打糧,也就是抄沒富豪的糧食。後來為了調動這些富豪的積極性,李自成大軍還提出了追贓助餉。也就是富豪主動把錢交出來,來為大順軍事業作出貢獻。

等到了李自成佔領北京城之後,他也沒有宣佈繳稅,而是利用皇宮裡面的財產繼續支撐。後來發現皇宮裡的財產不夠用,開始搜刮北京城的富豪鄉紳。
後來漸漸的地主階級以及富豪鄉紳的錢包也沒了,開始指向一些商業勞動者。基本上整個地主階級,都被李自成得罪了一遍。後來再加上清朝的入關,李自成的皇帝也只不過做了40多天。


史之策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均田免糧”,“平買平賣”,“割富濟貧”這即是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起義口號,又是一項政策性的政治綱領。

具體的辦法,就是兼併地主的土地,平均分給農戶,並將耕牛和農用工具一併分給農戶,讓其儘快恢復農業生產,農民生產的糧食和農作物是不用上交的,這就是“均田免糧”。農民生產了農產品後,起義軍用現金購買,不強迫,不殺價,這就是“平買平賣”。起義軍的資金來源於“輸銀助響”,就是將官僚地主和明廷官員按職位高低確定助響數額,然後用這錢購買農產品,這就是“割富濟貧”。


李自成針對當時京、陝、豫、魯大批災民,還實行了“開倉濟民”的臨時措施,這與朝廷不但不拔付賑濟銀兩,反而加緊催收賦稅,形成了鮮明對照,由此人民踴躍加入起義軍,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來。由於深得人心,人們到處唱著“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是對李自成賦稅政策的最直接明瞭的宣傳。

李自成的起義軍本身就是由農民組成,能夠迅速發展壯大,就是因為這一政策執行的好,決不可能自食其言,如果自食其言,無異於自毀長城,所以,不納糧是千真萬確的。不納糧,不等於不吃糧,糧食當然要吃,吃的糧食是用錢從農民手中購買的,錢是從明朝官員拷掠得來的。


針對這個問題,我就回答這些,我只想說,不要先把李自成看成是一個土匪,如果是一個土匪?怎麼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跟著他起義呢?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明朝官員投降於他,是不是?他一定有常人不及的過人之處。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後曾下令:“敢有殺人和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有人認為,李自成之所以會失敗,完全是紀律太過嚴明造成的,農民不納糧,就只能向官員索取,所以造成無法團結明朝那些歸降的人,吳三桂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完全是文人杜撰出來的,關寧鐵騎是明朝的軍隊,不是他私家隊伍,不可能為了他的一個老婆,跟著他投降清軍。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李自成部眾十萬,二十萬,不納糧,光靠搶幾個王爺,士紳,養得起這麼多人嗎?地方勢力完全比不上東林黨和北京大官,糧草馬匹供應得上嗎?再說李自成分贓難道他自己不拿大頭?

另外,要是沒糧食,難道他們都喝西北風啊?李自成被明軍追的最落魄的時候就剩下二十多個人,天天被明軍追,難道他們還有時間修養,耕種?

李自成的原班手下有李成棟,金聲桓,姜襄,他們順軍出身,這些人都是一些兵痞,嘉定三屠和北方的屠殺都是他們的傑作。不能說李自成部下都沒有好人,順軍是除了李定國西軍,鄭成功之外唯一堅持到抗清最後的人,倒是當時天下大亂,有誰保證所有人都不是投機者?當年反對蒙元,陳友諒和張士誠也是投機者,反對滿清,革命軍也有叛徒。

本身就要養著人馬還有心術不正的人,李自成就是想當義軍也很難好不?何況他本來就是造反,他是明朝公務員,給上層打了,然後聚眾作亂。之後到了北京,順軍到了北京更是無惡不作。即便他們打敗了滿清,李自成也一樣遺臭萬年。


放學後的teatime


在淮海戰役中,流血又流汗,用小車邦助解放軍進北京人的後代,他們感慨頗多!


天山打獵人


所謂『納糧』,指的是封建社會時期,農民春種秋收之後,獲得的收成必須向官府交稅。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來沒有『不納糧』的朝代,城頭變換大王旗的後續只是原本向大王A納糧的,現在請向大王B納糧,後天可能是大王C,亂世待定。而且,換了納糧對象之後,往往繳的更多。

李自成的『吃他娘,穿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

陳勝吳廣的『苟富貴,勿相忘』……

王小波李順的『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等均之』……

洪秀全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都是傳銷口號,千萬不可相信。

人闊臉就變,此事古難全。



蕭十一瀾


答:是的,有一段時間,真的是打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用納糧,只不過,這段時間很短暫。

闖王李自成在起義初期,不但被朝廷斥為“反賊”,也被百姓目為“流寇”,只得四處流竄,異常狼狽,多次瀕臨絕境。

後來出商山再起,得高人指點,只殺官府,不犯百姓,在政治上實施“均田免糧”、“平買平賣”、“割富濟貧”等等政策,一下子就爭取到了民心。

雖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句話用在李自成和滿清相鋒之上不適用,但用在李自成和朱明王朝爭天下之上,還是成立的。

李自成在天下百姓眼裡,儼然成為了一個救世主。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只是民間傳唱歌謠的一部分,前面還有諸如“殺牛羊、備酒漿,歡天喜地迎闖王”之類的唱詞。

大家在唱這些歌謠的時候,一個個眉開眼笑,翹首以盼,盼望闖王早一點兒到來。

在這種背景下,李自成的勢力迅速膨脹,一下子達到了百萬之眾,氣焰張天。

解釋一下,闖王不用納糧,那他的百萬之眾的口糧從哪來的呢?

從百姓哪兒購買來的。

要購買,就要有錢,那闖王的錢又從哪裡來的?

從官府那兒搶來的。

闖王與朝廷作對,當然就對官府不客氣嘍,搶掠官府存放糧食的倉,劫掠官府存放錢物的庫。

有了錢物,就可以向民眾購買一切所需品了。

有時,官倉裡的糧多得運不走,李自成還會豪爽地“開倉濟民”。

而對於陝西、河南一帶受旱災災情嚴重的地區,李自成不但發糧,還發放賑災款。

所以說,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李自成是真真實實擁有過一段“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美妙時光的。

但,也正是因為李自成太“實心眼”,在推翻明朝統治後,沒有及時變通,還想延續不納糧政策,對已經投誠過來的明朝官紳繼續拷掠,最終無法立足,被反動漢奸吳三桂迎入的清兵打敗,迅速消亡。


覃仕勇說史


是的,當時的百姓真的不用納糧,李自成的軍隊進城後首先要做的是搶!只是搶的對象不是百姓,而是地主權貴等中產階層。

李自成的起義軍能夠快速的發展壯大起來,主要靠的就是這句口號: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句煽動性的政治口號讓底層的百姓非常受用,不但非常歡迎闖王,而且都是直接加入闖王的隊伍。

歷史上但凡發生農民起義,就一定是破壞當時的政治秩序的,李自成的這種不納糧的政治主張,抓住了當時時代的痛點,徹底的顛覆了大明王朝最為重要的政治基礎,讓廣大的農民和佃戶積極擁護,而且更期待李自成的這種草根力量能夠取代大明王朝,重建社會秩序。

李自成的這個政治口號雖然爭取了相當一部分的底層民眾,但是作為軍事力量肯定需要財富維持,既然不能打農民的主意,那就一定需要其他的收入來源,李自成的起義軍選擇了流寇的本職工作——搶。

搶農民不現實,不但有悖自己的政治口號,更是因為農民根本就沒什麼油水,起義軍選擇了中產階層,這部分人不但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更重要的是他們與無產者的矛盾很深,對中產階層下手,不但可以解決收入問題,更能迎合無產者的殺富濟貧的期望。

當李自成打下的地盤越來越大後,這種土匪似的財富掠奪方式就不靈光了,中產階層雖然財富多,可是數量是有限的,而這種掠奪不但激起了中產階層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他們選擇了攜財逃離,留給李自成的除了一片窮苦的民眾和經濟的崩潰外,沒有別的。

李自成在軍師牛金星和大將李巖的建議下,對地主的田地進行了重新分配,准予農民三年不用上繳稅賦,三年後照章納稅,此時的李自成起義軍才有一點政權該有的基本模樣。

農民們開始安頓下來,流民越來越少,李自成的起義軍慢慢的傾於正規化,但是一個政權的穩固不能單單是依靠農民,社會的組成是多元化的,由於李自成前期對中產的掠奪式剝削,失去了這部分階層的民心,導致李自成得不到地主和士人的支持,以至於李自成的軍隊和後期政權沒有有政治遠見的能力加入,所以李自成後來的失敗是必然的。

從李自成的土地制度來對比,歷史具有驚人的相似度,清末時期的太平天國同樣是打出了均田地的政治口號,聚集了大批的底層民眾,差點沒把清廷鬧騰下臺。

中國的問題,其實就是土地問題,這是中國千百年來所有問題的根源!


沉墨I方之城


政權為拉攏貧民,降低工農稅收,財政主要來源於吃大戶,大戶吃盡吃中產。

把中產吃到生存艱難,國民廣泛破產,就引發社會動亂。

社會財富是隨著生產力進步不斷增長的,

但政權總是會坐吃山空,

因為集權化使財富集中,

最大的財富佔有者同時是執政者。

大部分來自執政者內部的維新都不會順利推行到專制。

守衛既得利益是人性,已經擁有的財富再被剝奪,也會引發統治階級內部動盪。

失去無產者支持無法保住政權,失去有產者支持無法管理國家。

達到臨界點的國家,最終都必須走上向外擴張之路。

戰爭,殖民,移民,傾銷,輸入資源,種族隔離,各種形式上的,打破原有社會結構,為階層固化打開缺口,使民眾有溫飽而不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