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的方法(經典收藏版)

一、魚苗入池前用密眼網拉幾次空塘

作用:使堆積在池底的剩餘清塘藥物充分溶解,以防止毒害魚苗;清除池塘內的可能存在的野雜魚、蛙卵、蝌蚪、水蜈蚣等敵害生物。

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的方法(經典收藏版)


2、魚苗入池前檢查清塘的藥物毒力是否消失

首先取半桶水,因為有時表層水毒力已消失,但底層的毒力仍然很強,將魚苗放入水中觀察8-10小時,看是否正常,以確定魚苗能否入池。pH值應在 7-8.5範圍內。

其次可根據水色、透明度和餌料生物情況判斷水的肥度,如發現池水過肥,可加註清水調劑,池水的肥度不夠,應立即培水或增投人工餌料。

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的方法(經典收藏版)


3、投苗時保證水體溶氧充足

投苗時注意放苗三天的天氣預報,放養時間不恰當,容易造成死亡,或日後生長速度慢。一般放養魚種,都應選擇在晴天的上午9~10時進行。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選晴天不能選陰雨天、雷雨天,否則容易造成魚苗應激死亡。

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的方法(經典收藏版)


4、運輸袋水溫與池塘水溫溫差不超過2℃

如果水溫相差過大,就應先逐漸調整溫差,魚苗適應後再入池。用塑料袋運輸的魚苗,在入池前應先將塑料袋開口緩慢放入預先安置,10-20分鐘後再將魚苗連水一起緩慢倒入箱內,藉此調節水溫差和魚苗對袋內氣壓改變的適應,有人稱為“緩苗”。

如果開袋時發現魚苗呈仰臥狀態,這是二氧化碳中毒現象,只要經過緩苗,放入清水一段時間即可恢復。如果將魚苗從袋中直接傾入池內,即使在放養時肉眼觀察生活正常,下塘後也會發生死亡,即運輸後死亡。因此塑料袋運輸魚苗,入池要特別細緻操作,緩苗處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


5、下塘時,做好抗應激和消毒工作

由於運輸過程中多少存在對魚苗的損傷以及經過長途運輸後魚的體質較弱,因此,機體的抗應激能力下降,因此,有必要做抗應激處理,以提高魚苗的成活率。推薦使用調水黃金搭檔(發酵碳源+格瓦斯酵母),調水,培藻,提高魚蝦免疫力。


6、魚苗下塘時要選擇水較深以及開闊處

魚苗入池一定要注意緩慢輕放,魚苗放養後不要立即離開,要等魚苗散開遊入池中後再離去,如發現魚苗密集成團,要用水滴輕輕潑灑,使其散開遊入池中。遇到起風天氣,要在上風頭深水處入池,以免魚苗被風吹到池坡或壓到池底而造成傷亡。

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的方法(經典收藏版)


7、魚苗(水花)下塘前要飽食

魚苗飼養的生產實踐證明,魚苗入池前喂1次培餌氧吧+活力團,如能撈取輪蟲投餵更理想,其成活率或成長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顯提高,因此很多地方堅持魚苗飽食後下塘。魚苗運到後,先用網箱喂餌,再重新過數入池。

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的方法(經典收藏版)


8、同一池塘應放養規格一致的同種魚苗

儘量爭取一次放足,以免發生大魚吃小魚及出池規格不齊。規格不一致的魚苗放養在一起,大魚苗的生長速度遠遠超過小魚苗,兩極分化就更加明顯。

9、下池當天不投餵,第二天開始少吃多餐

投苗後30天內,少吃多餐,並且儘量沿全塘邊緣均勻投餵,保證魚苗攝食均勻,飼料足夠;同時注意做好水質微調及病蟲害預防。一般情況下,投苗20天左右,魚苗成活已經穩定。

提高魚苗下塘成活率的方法(經典收藏版)


佛山百瑞生物,專業專注生物發酵產業,致力於打造世界胃腸道功能性微生態第 1 品牌!公司率先提出發酵飼料及腸道營養技術,成為了行業的領航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