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正史中魏蜀吳如果互換地盤,結局到底會怎樣?

亭殿閣


情況一:蜀漢東吳互換

蜀漢方面:這樣一來,隆中對“跨有荊、益”的戰略就要變成“跨有荊、揚”,“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調整為“將軍身率江東之眾出於淮南”,除此之外,對蜀漢整體戰略並沒有多大影響,蜀漢從只有益州一州之地,變成據有荊、揚、交三州之地,實力大大增強,北伐的成功率更高了。東吳一直以來奪取不了合肥之地,是因為孫權軍事能力差,又不肯放兵權給陸遜。而蜀漢北伐,如果從江東出兵,同樣會進攻合肥,但是蜀漢魏延,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遠遠強於孫權,很大幾率能夠奪取合肥,進取淮南之地,進一步擴大勢力削弱魏國,同時荊州方面可以牽制魏國中原的兵力,這可比趙雲的疑兵可靠的多。

東吳方面:孫策評價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從關羽北伐之時孫權放棄唾手可得的合肥轉而與曹操聯襲取荊州可以看出,孫權本子上是一個守城之主,缺乏進取心,對他而言,保住自己的地盤遠遠比北伐中原爭奪天下更重要,孫權“全據長江”以後,幾乎沒有大規模的北伐。就算髮動北伐,也是為了奪取淮南鞏固長江防線,而沒有一次是從荊州出兵進取宛洛,因此,孫權的地盤換成益州以後,選擇的肯定是費禕那種消極防禦政策,不會北伐中原,反正有山川之險,實際上比長江防線更堅固。

情況一:蜀漢魏國互換

蜀漢方面:正史上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疑兵把曹真騙到了箕谷,如果是真正的主力呢?實際上諸葛亮疑兵之計是被迫為之,如果兵力足夠,直接二路分兵同時進攻,根本不需要玩什麼疑兵。諸葛亮拒絕魏延子午谷奇謀也是因為兵力不足賭不起,都說諸葛亮謹慎,如果諸葛亮兵力充足,用得著那麼謹慎麼?據資治通鑑記載,正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對決,是以諸葛亮的勝利結束,而歷史上諸葛亮北伐不過數萬大軍,司馬懿卻有十五萬大軍,就這樣諸葛亮還打的司馬懿不敢應戰,魏國滅蜀之時,出動了18萬大軍,而蜀漢全國兵力不過十萬。假如蜀漢和魏國互換,司馬懿手下幾萬人,能擋住諸葛亮的十八萬大軍麼?

魏國方面:這對於魏國來說處境是糟糕的,只有一州之地,根本無法抗衡據有九州之地的蜀漢,既然這樣,還不如主動投降呢。諸葛亮為蜀漢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是司馬懿做不到為魏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司馬氏還在想著怎麼篡位呢,只要諸葛亮承諾,獻出益州,給司馬氏當成都之主,司馬氏估計會直接把皇帝綁了交給蜀漢。

情況三:魏國東吳互換

魏國方面:以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北伐魏國,奪取孫權親自守的合肥還是很簡單的,東吳除了陸遜,沒有誰能夠抗衡司馬懿,而陸遜又不被孫權信任,且因為這時候是東吳佔據中原,國賊變成孫權了。蜀漢和東吳才是盟友,如果諸葛亮從漢中出兵北伐,司馬懿從荊州出兵北伐,曹真從江東出兵北伐,三路其出,陸遜最多能夠擋住一路,所以魏國依然可以和蜀漢瓜分東吳,然後在爭奪天下。

東吳方面:如果蜀漢和魏國齊心協力,如果孫權依舊不願意放權,等著被魏蜀瓜分吧,但是假如蜀漢和魏國不齊心,孫權又願意放權給陸遜則很簡單。派遣陸遜進取江東死磕司馬懿就好。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