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王朝風雨 王翦養晦
我們縱觀歷史的長河,歷代的很多名將都是被自己的主君殺死的,然而卻有那麼幾位名將,不僅幫助君主成就了萬世偉業,更難得的是保全自己,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為堅實,這就實在令人費解與迷惑。秦國大將王翦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王翦雖是在晚年的時候才開始活躍的,但這絲毫沒影響到他的功績。秦始皇出兵伐六國,王翦就像是秦始皇的一把利劍,秦始皇讓打哪就打哪。他先後帶兵滅亡了趙國、燕國,並多次重創楚軍,最後滅了楚國。他在北方能以騎兵為主力而在戰爭中取勝,在南方則又能摸透陸地與河川、湖泊等交雜的環境。所以,王翦不管是在 南征還是北戰中都能取勝,可見其在用兵方面是屬於全方位的武將。不過,雖然手握重兵且立下戰功無數,但王翦並沒有像白起那樣的傲氣,始終謹小慎微、恭恭敬敬地做人,所以最後也落得了個善終。

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王翦

王翦(?-公元前208年),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喜歡軍事,隨侍秦王嬴政。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60萬大敗項燕, 消滅楚國。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開疆擴土的最大功臣,功績卓著,拜太師,封為武成侯。急流勇退,沒有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根基。和白起比較,可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憑藉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與白起、李牧、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後世尊為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王賁

剛滿18歲的王翦就報名應徵,馳騁於疆場,後來一直侍奉秦始皇征戰。由於王翦作戰勇敢,智能雙全,屢建奇功,秦始皇很快派升他大將,統率幾十萬大軍。公元前236年,王翦不負秦王厚愛,運籌帷幄,屢出奇兵,領兵攻破趙國閼與,奪取趙漳水流域的大片土地。歷時一年,連拔趙國九城,斬首十萬餘眾。七年之後,王翦率兵攻克趙國京城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王降,趙成了秦的一個郡。到後來,燕王派荊刺殺秦王,秦王就派王翦領兵攻打燕國,於是揮戈東進,兵渡易水,擊破燕軍主力於易水西,燕王逃到了遼東,王翦平定了燕都薊,得勝而歸。秦使王翦之子王賁擊楚,還擊魏,魏王降,遂定魏地。王翦從 此威名大振,無論是士兵,還是平民百姓,他們一聽到王翦的名字都很是擁護和敬佩。

秦始皇征討六國,勢如破竹,已經“滅三晉,走燕王,數破荊師”,兵鋒直指荊楚大地。秦王雄心勃勃,決心乘勝追擊,“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併六國,實現統一中國的大業。因此在消滅了燕趙之後,秦王又積極準備欲滅楚國。但楚國並非燕趙,地處江南,地大物博,兵源豐富,人才輩出,實力不凡,乃是秦國爭霸的強勁敵手。這次伐楚,秦王不得不格外謹慎。那麼選誰掛帥出征才能萬無一失,一舉成功呢?秦王經過反覆篩選,認為只有兩個人可以勝任:一個是年輕有為、血氣方剛的李信,一個是身經百戰、深謀遠慮的老將王翦。權衡利弊,二人各有長短,秦王一時猶豫不決。各位大臣各持己見,寞衷一是。於是秦王決定親自和二人當面對策,再作決定。秦王坐殿,問李信:“攻打楚國,需多少奏兵?”李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回答說:“不過二十萬爾!”秦王又回頭問王翦。王翦沉思片刻,說:“以臣之見,非六十萬秦兵不可。秦王以為王翦老而生怯,況且一下子徵到六十萬士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秦王聽完沉思了一會兒,笑了笑,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秦始皇

李信雖然有勇但卻剛愎自用,於是王翦本想再諫勸說秦王,又怕弄不好還會引起秦王的懷疑,招來殺身之禍,於是就向秦王託病辭官,售求歸頻陽養老。秦王以為王翦年老無用,寒暄幾句,並沒有很熱情地挽留他。

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於是,秦王傾心於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李信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王立即任命李信為帥,派李信及蒙恬率兵二十萬浩浩蕩蕩向楚國進發。秦王長亭續短亭地親自餞行。李信受寵若驚,對秦王說:“大王放心,楚國不過彈丸之地,臣必定會馬到成功。大王只消在皇宮靜候佳音就是了。”李信看著秦王放棄了王翦,對自己如此器重,不由得沾沾自喜。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與,蒙恬攻寢丘,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郢,均破之。李信開始驕傲自滿,求功心切,輕敵冒進,長驅直人,又引兵向西與蒙恬軍會師城父。李信一路耀武揚威,根本不把楚軍放在眼裡。楚軍看李信年輕氣盛,如此狂安,不覺心中暗喜。他們便有意誘敵深入,佯裝潰退,楚軍避實就虛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迂迴運動,趁秦軍不備,突然出擊,切斷其後路,使秦軍首尾不能照應,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殺死七名都尉,李信陷人楚軍重圍,多虧眾將拼死相救,終於秦兵敗逃。

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楚軍大破秦軍

當秦始皇得知秦軍大敗後,這才憂然大悟,深悔自己耳目不明,用錯了人, 他終於知道王翦確有遠見,他原來的選擇實是寒了老將軍的心。於是秦王親率秦兵到王翦的故鄉頻陽向王翦賠禮道歉,王翦藉口有病,不見。秦王在頻陽整整等候了三天,秦王明白王翦有氣,再三賠罪說:“寡人不聽從將軍的話,輕信李信,李信終使秦軍受辱,鑄成大緒。已無法挽回。今楚國士氣正盛,楚軍逐日西進,國家存亡危在旦夕,將軍雖有病在身,難道將軍能無動於衷?怎能忍心背棄寡人?將軍縱然對我有氣,難道能為一己之怨,置國家大局於不顧?如果真這樣,就算朕真看錯人了。”王翦辭謝說:“老臣疲弱多病,狂暴悖亂,希望大王另擇良將。”始皇堅持要王翦領兵,但王翦仍不肯答應。秦王沉思片刻,心想:按將軍為人不該如此,說“ 莫非將軍有什麼難言之隱?儘管說,朕一概答應就是了。”王翦說:“若非要用老臣, 仍非六十萬秦兵不可。” 始皇滿口答應。接受了秦王的命令,王翦第二天就從家鄉千口村出發。但秦王還親派人傳下話來,說:“大王決定將華陽公主嫁給將軍。”公主即日起程相迎, 二人在相逢 處完婚。王翦早明白秦王心意,統率秦兵南行四十餘里,不料華陽公主和一百名美女已到頻陽縣南源上。王翦列兵為城,與華陽公主匆匆舉行了婚禮。後來,人們就把王翦與華陽公主成婚的那座土塬稱華陽塬。為紀念這一盛事,當地百姓還在華陽源為華陽公主修了廟,稱華頭廟。

奉王雖說請王翦出征, 答應他統率全國六十萬秦兵,但是六十萬秦軍,即使在秦國最鼎盛時期也是龐大數目的軍力,王翦這次統率了幾乎全國的秦兵,要推翻他秦王還不易如反掌,況且領軍的還是王翦這樣能征善戰的老將,贏政必然有些擔心,但又不好明言,只是暗暗派人觀察王翦的行動。王翦何等聰明,他早想到了這點。次日,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始皇自送將軍至灞上。君臣分別前,王翦向秦王提出了要求,要秦王答應賜給他很多良田、屋宅、園地。秦王說:“將軍既已出兵,何患貧窮?”王翦說:“ 為大王部將,雖立戰功卻終不得封候,所以趁大王親近臣下之時,多求良田、屋宅、園地,為子孫置業。”秦王大笑。後來,當王翦的軍隊行至關口後,又五度派使者回朝求良田。在攻楚的過程中,王翦又頻頻要求秦王多給他賞賜。有人認為將軍求賞太過分,王翦卻說:“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我領六十萬大軍,幾乎是傾全國之兵,不但可以滅楚國,還可以滅秦國,如果不表現出一副貪求富貴的樣子,那誰還放心呀?首先秦王就不放心,不放心就會起疑心,這疑心一起,楚國沒滅,說不定我先被滅了,或者楚滅了我自己也完了。所以,我只有以多請田宅作為子孫基業的方法來穩固自家,消除秦王對我的懷疑。”王翦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秦王不但不煩,反而愉快地一答應。

由上可知,王翦大軍討伐楚國,不擔心破敵,反而擔心起自己的自田、屋宅、園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得賞賜,正是為了安秦王的心。王翦也早知道秦王對他不放心,但為了國家也只能忍辱負重。兵書雲:“上下同欲者勝。”王翦想:秦王對我產生狐疑,必然掣肘於我,即使有六十萬軍隊也難以運用自如。因此為了解除秦王的疑慮,王翦在行軍途中多次向秦王上書,說攻取楚國後要答應給他良田美宅,榮歸故里。以此來換得秦王欣慰放心之大笑,那可比破楚國更難。當秦王看到王翦心牽故里,年老心退,滿心歡喜,連連答應。王翦解除了秦王對他的懷疑,指揮大軍一舉攻破了楚國。別以為王剪是多此-舉,其實這正是老將過人之處,歷史上不知道多少名將渾渾噩噩栽在了主君的疑心上,到頭來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呢。等王翦凱旋歸來,秦王早已將今日流曲、美原方圓百里良田賜給王翦。因為這兒土地平坦,地質肥沃,歷稱美田,美原也由此得名。薑還是老的辣,後來王翦“既至關,使使還請善田者五輩”,再次邀功,絲毫不疏忽,滴水不漏地取得了秦王的絕對信任,最後終得善終。

王翦深謀遠慮,在李信攻楚之前,他就已經想好了滅楚之策。可以說對於攻楚,王翦早已成竹在胸。楚軍聽說王翦集六十萬大軍前來,也調動國中的全部兵力以抗秦。王剪大軍一至,立即堅壁而守,不肯出戰。楚軍屢次挑戰,秦軍始終不出。王翦每日要求士兵休息洗沐,安排美好飯食安撫他們,同時與士卒同飯同食,意在養精蓄銳,消耗敵軍,以待最後殊死一戰。 不久,王翦打聽士兵怎樣來娛樂, 有人回答說:“投擲石頭,跳遠比賽。”於是王翦發令出兵。楚軍數次挑戰而秦軍不出,楚軍引兵向東,王剪趁機遣兵出擊,大破楚軍,追至蘄南,斬殺將軍項燕,楚兵敗逃。不久即大敗楚軍,又掃蕩了其殘餘勢力,滅亡了楚國,帶領大軍大勝而回。秦借勝勢,一-年就平定 了楚國城邑,俘虜楚王負芻,楚地終成秦的一個郡縣。 王翦於是又率兵南征百越,取得勝利,因功勞而晉封武成侯。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統一中國,史書稱“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史記》)

我們學到什麼?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為何王翦功成身退,善始善終

王翦不光會打仗,還懂為臣之道,當別人都引禍上身之時,王剪卻太平無事,說明他對“韜光養晦”這四個字深有研究。後世的人評戰國四大名將,王翦便是其中之。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況也許只有王翦的大智若愚、滿身小家子氣才能使始皇對他不起疑心。這在中國歷史上多次得到過與王翦的結果相反的驗證。

三國後期, 魏國核心人物司馬昭要滅蜀滅吳一統江山,鎮西將軍鍾會領大軍去攻蜀,躊躇滿志,趾高氣揚。送行時,有人就對晉公司馬昭說,這小子“志大心高”,早晚要出事,得提防著點。司馬昭心領神會。後鍾會與鄧艾滅了蜀國,鄧艾因奇襲攻下成都,神氣起來,遭到猜疑,司馬昭下令鍾會去收拾鄧艾,隨後又親起大軍前往。鍾會得報,說我的兵比鄧艾多六倍,擒之易如反掌,司馬昭還不放心,那就是不放心我啦。一心要恢復蜀國的姜維在旁邊點火說,君疑臣則臣死,將軍千萬別當韓信。於是鍾會決心造反稱王,結果謀敗身亡。這位“當時號子房”的軍事天才,不到四十,“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雲。”所以,在為官之路上,韜光養晦不是什麼時候都值得讚賞的,而王翦就做到了這一點。
王翦滅五國而以壽終,如此集傑出武力和優越政治頭腦的名將在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能與他相比的恐怕只有姜子牙一人。其餘諸如白起、李牧、韓信、衛青、霍去病等人勇則勇矣,但要比起政治頭腦來,比王翦就差太多了。從他們最後的人生結局就可得知:王翦是功成名就之後,退隱山林、安享富貴病故而亡的,其餘中華歷史上的名將又有幾人如他這般逍遙呢!白起被賜死,李牧被趙王所殺,韓信被呂后所斬,衛青最後鬱悶不得志而死,霍去病過剛久勞而早逝...悲乎,名將多舛,以至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