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既然漢武帝死後漢使希望他回也沒有回來,這就是司馬遷崇尚的人品嗎?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我一直認為李陵是一個被道德綁架的悲劇式人物。不是每個人都能做蘇武的!



想當年,他作為飛將軍李廣之孫,頂著將門虎子的光環,頗得漢武帝器重,是西漢帝國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陵事親孝, 與士信, 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 其素所畜積也, 有國士之風。 今舉事一不成,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櫱其短, 誠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 深輮戎馬之地, 抑數萬之師, 虜救死扶傷不暇, 悉舉引弓 之民共攻圍之。 轉鬥千里, 矢盡道窮, 士張空弮 , 冒白刃, 北首爭死敵, 得人之死力, 雖古名將不過也。 身雖陷敗, 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 彼之不死, 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論勇武,他不下年輕時的衛青,他曾孤軍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餘里,勘察地形。論壯志,他亦不輸霍去病,他在漢武帝面前敢立下以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的豪言。論能力,他頗有飛將軍李廣當年風範,浚稽山戰場,五千步軍迎戰匈奴三萬精騎,敵我力量懸殊,孤立無援,可匈奴數日不得寸近,強弩之下,躺著萬具屍體。這一戰,怎麼算都不虧!

如果不是那一次投降,或許假以時日,他將會成為衛青霍去病式的千古名將。



沒錯,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投降是可恥的。即使有著彈盡糧絕,孤立無援,但他始終是投降了,而且還是投降的匈奴這樣的外族,於情於理,他無可辯解。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司馬遷所說的一切,僅僅是他基於對李陵的瞭解而做出的結論。到底當時李陵是為了還是苦肉計,誰也不知道。

所以漢武帝得知以後憤怒異常,就連為李陵求情的司馬遷也被遷怒,被處以宮刑,成了太監。當然,震怒只是一時的,漢武帝並沒有就此放棄李陵,他派公孫敖深入匈奴想接回李陵,人沒接到。公孫敖告訴漢武帝,李陵正在幫匈奴練兵好對付我們漢軍。漢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母親,妻子,兄。



後來有漢使來匈奴這邊,李陵問使者:“當初我只不過無法敵過匈奴,只好假意投降,為什麼漢武帝要滅我全家。”使者說:“因為漢武帝聽說你在幫匈奴練兵對付我們”李陵回答:“那是李緒將軍,不是我”李陵全家都被滅門弟都因此而死。

注意,漢武帝之所以殺李陵,是公孫敖誤報。但是不管怎樣,對於李陵來說,他全家都沒了。他對於漢武帝任何的虧欠,我想都不足以來彌補家破人亡之恨。



正所謂,哀默大於心死。家人的死對他來說是個極大的打擊,特別是他母親。李陵父親早逝,母親含辛茹苦的把他養大,結果卻慘死。這個結果令他無法接受。所以他不想回去,如果回去了,他該如何面對漢武帝?

那麼在漢武帝死後,司馬遷等一眾好友勸他回去,他為什麼不回呢?在我看來,李陵是不想也不能回去了。忠義觀念在當時備受推崇。李陵是軍三代,家裡一直受到皇帝的重用。可是他的投降,讓全家被抄,讓隴西以李家為恥。他覺得自己給李家蒙了羞,也對不起自己的家人。



而且不像蘇武,他在匈奴已經成家,還有了自己的部眾,如果他再背叛一次匈奴,這就是真正的不忠和不義了。

再者,即使他回了國,誰還會重用他。像這樣一個喜歡叛變的人不會受到信任。最後李陵選擇了不回漢朝,他的選擇無非是忠義難以兩全的結果。

他的結局是悲劇的,也是讓人感慨的。


白話歷史君


當年,李陵為救好友蘇武,帶著五千步兵深入大漠,最後被匈奴八萬主力騎兵圍攻,李陵殺敵數萬,力戰而降。漢武帝大怒,將李陵的寡母兄弟妻子兒女全部殺光!李陵身敗名裂,家國難歸,匈奴單于遂封他為右校王,並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而李陵的好友蘇武,卻扔持節不屈在北海冰原上苦苦支撐著誓死不降,等待著迴歸漢朝與兒女團圓的日子。

李陵掙扎了許久,終於還是應單于所請,跑去勸降蘇武,蘇武仍是表示不降,李陵於是讓自己的匈奴妻子多次趕著牛羊帶著酒食送給蘇武,助其渡過難關。

後來漢匈關係緩和,雙方恢復了和平,蘇武終於得以回到長安,但已降的李陵卻無顏再回漢朝,只能一個人待在匈奴,孤獨的老死異鄉了。

但蘇武並沒忘記遠在匈奴受苦的李陵,他寫了一封信,勸李陵遊子返鄉,但李陵已哀莫大於心死,只言“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然陵雖孤恩,漢亦負德。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仍是不肯回去。(引用之李陵《答蘇武書》,有學者亦以為偽作,聚訟紛紜,莫衷一是,這裡不再多加討論。不過還是那句話,文有可能作偽,其情卻真,正如南北朝文學理論家鍾嶸所言:“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

人之相知,貴在知心。蘇武至此也算明白了李陵的心意,於是只得作罷。但李陵的另外兩個老友——漢朝大將軍霍光與左將軍上官桀卻仍不甘心,他們又派了李陵的隴西故交任立政等三人前來勸說,還學那鴻門宴上范增以“玉訣”暗示項羽速下決斷殺劉邦那樣,數次以“刀環”暗示李陵可還歸於漢。

然而李陵卻跟項羽那般,明知其意,卻無動於衷,毫無反應。

直到匈奴官員走開,幾人單獨相處,任立鄭終於拋開忌憚,代表霍光上官二人向李陵表示:老友都在想念你,陛下和大將軍也很欣賞你,祖國深情呼喚你,長安熱烈歡迎你!歸來吧,歸來吧,含冤受屈委身胡虜的可憐遊子!

任立鄭是代表重臣霍光而來,更是代表漢朝政府而來,這說明李陵回國後即可平反漢奸之名,且漢已大赦,中國安樂,老友來召,無憂富貴,多好的事兒啊,可李陵卻仍不識相,最後就連老牌漢奸衛律在外面聽到都受不了了,他忙走進來,藉著古人的例子勸李陵道:“李少卿賢者,不獨居一國。君不見范蠡遍遊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乎?”

在衛律看來,自己和李陵都不是叛徒漢奸,只不過良禽擇木而棲罷了,如果他們是漢奸,那麼高士范蠡楚人仕越,名臣由余戎狄之人仕秦,豈非也都是漢奸了?

然而李陵深深明白,自己的漢奸之名已經坐實了,政府可能會給他平反,但民間那些道學文人們可不會那麼輕易放過他,人言可畏啊!李陵又豈能回去再受二茬罪,做個反覆小人。何況他的老母妻兒已全給漢朝殺了,此不共戴天之仇,李陵又豈能輕易釋懷?

於是李陵把頭一擰,冷冷道:“諸公已矣!陵歸易耳,然丈夫不能再辱!”

在我看來,李陵這句話,才是他一生中說的最具英雄氣的一句話。這句話不再是他常講的大話或牢騷,而是他頂天立地振聾發聵的人生宣言:大丈夫哪怕身敗名裂、孤絕於世,也絕不能自輕自踐、乞求憐憫!他個人雖然很渺小,但他的尊嚴,絕不容許被這個世界一而再再而三的踐踏。

因為兩個字,氣節。

所謂氣節,氣者,敢作敢為也;節者,有所不為也。

故蘇武遵守的是他的漢臣之節,李陵奉行的是他的丈夫之氣。節操與意氣,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兩項優秀品質。

不過相信在衛律等人的心目中,李陵定是個十足的傻帽。當年投降是無奈,但現在有機會回那富庶的漢朝重享安樂,卻不回去,還要待在這北方苦寒之地受凍,最終搞個客死異鄉,永世不得落葉歸根,死為異域之鬼,這樣的“丈夫”有意思嗎?

對於衛律這種有奶便是孃的人來說,他們是永遠不會明白李陵的。李陵不是不願回去,只是情雖思之,氣所難甘,事到如今,他已經回不去了,永遠也回不去了……

正如辛棄疾詩言:“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一個絕字,道盡李陵所有心聲。

總之,人間久別不成悲。往事如煙,莫再提了!越提越心痛。就讓往事隨風,都隨風都隨風,一切隨風散去吧!


千古名將英雄夢


李陵一案,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著名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的。(1)李陵迎戰匈奴,是以少勝多,連戰皆捷,後來被叛徒出賣,遭遇匈奴幾十倍大軍的圍困,力屈而降。司馬遷為李陵辯白的理由是,其一,李陵有功,殺了那麼多匈奴人,功足以抵過。其二,李陵如果找到機會,一定會重歸漢朝,繼續報國。應當說,司馬遷的見解是超前的。現代的歐美國家,就允許失去抵抗力的軍人投降,以保全生命。以後有機會繼續為國家服務。法國的總統密特朗就曾經是二戰戰俘。二戰勝利後,美國像迎接戰場上凱旋的將軍那樣,舉行盛大的儀式,迎接被俘的將軍。可惜,司馬遷的意見被漢武帝否定。漢武帝認為,只要是投降,就是貳師,也就是叛徒。這個觀念一直沿續下來,從此,在中國,在戰場上,哪怕是失去抵抗力後的軍人投降,就會被視為叛徒,軟骨頭,從此,在社會低人一等。(2)漢武帝給司馬遷定了死罪。殺了李陵全家。這就徹底切斷了李陵重歸漢朝的希望。李陵娶匈奴女人,在匈奴開始新的生活。但李陵從來沒有參加過匈奴對漢朝的戰爭。蘇武獲得重返漢朝的機會後,曾和李陵見面,要求李陵回漢,被李陵拒絕。原因十分簡單,蘇武代表不了漢武帝,並沒有赦免李陵,回去是送死。李陵的家人都已被殺,回去也沒有意義。從整個事件看,李陵是個悲劇人物,十分值得同情。司馬遷為李陵只是辯白了李陵力屈而降一事。以後,再未置一詞。也無任何必要。


沈圖2


李陵這個人

首先要搞明白一點

他全家是被漢武帝殺了,還是被他自己殺了。


我們先捋一下李家三代人


李廣——飛將軍?

總有人覺得有的人能立下大功,是領導給了他機會,我上我也行,在李家人看來,衛青和霍去病都是如此,李廣覺得自己命不好,一輩子都沒有封侯,可是李廣的戰績如何呢?對匈奴作戰,最關鍵的漠北決戰,衛青排李廣去堵截匈奴殘兵的退路,這本是漢朝的慣用計策,衛青和霍去病玩的都很溜,偏偏到了李廣這裡,飛將軍他,他迷路了。大軍合流後,李廣乾的第一件事就是自殺,理由是不能被衛青侮辱。這是個什麼人呀?

奇怪的是後代崇拜李廣的人很多,大概是跟他一樣心比天高嫉妒成性的文人也很多吧。

有句詩非常出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的飛將指的可不是李廣,要是當時在龍城的是這個老人,漢朝早就被匈奴打穿了,這個飛將指的是一直被後世汙衊為靠裙帶關係上位,出身低賤的馬伕——衛青。


李敢——真的敢

李廣犯下大錯,李敢也沒有反省,因為他老子的緣故,屢次三番挑釁衛青,衛青不跟他一般見識,可是霍去病坐不住了。直接出售在上林苑把這個軍二代宰了。我只能說殺得好。可是,以護短出名的漢武帝,並沒有包庇冠軍侯,這個對匈奴作戰最偉大的指揮者。發配貶黜。霍去病半路病發去世。


李陵——忠義無雙?

有了老子和爺爺的例子,李陵沒那麼狂了。他踏踏實實的練兵,練出了漢朝最為精銳的步兵。然後命運的齒輪轉動,他參與了李廣利對匈奴的作戰。出兵,本來是押送糧草的任務。可是李陵自請出戰,變成了出擊的箭頭,然後就是浴血奮戰,援兵不至,無奈投降。

這裡面命運的元素很多,單反出現一點偏差 李陵都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再加上主力部隊毫無斬獲,李陵就成了那個背鍋的人。可是這種情況很常見。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遇到。一個項目失敗了,總得有人背鍋,發揮最差的那個就只能挺身而出了。

但是李陵全家被殺不是因為他投降,而是更惡劣的問題,他去幫匈奴練兵了。

如果說李陵無奈投降是英雄,那張騫和蘇武又算什麼呢?

如果說李廣每次出兵失敗就算名將,那霍去病和衛青又算什麼呢?

五千人,全軍覆沒。這個損失肯定要有人負責,李陵不去負這個責任,那五千個人的命又算什麼?這五千個小兵投降了嗎?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悲劇英雄就那麼值得崇拜嗎?


當然,投降之後他還是有機會的,因為兩千年後有人面對過跟他一樣的局面,並且這個人的處理方式足以名留青史。


張自忠,投降日軍?報紙的批判,同僚的不信任,舉國的罵聲,都在張將軍的計算之中,最終只是為了跟日軍決戰為了民族國家,不顧個人榮辱,不顧生命安危,死後是民族英雄,他李陵又是為了什麼?為了封侯,為了給他爺爺洗刷名譽?帶著人去冒險,失敗了還想不承擔責任?有這麼好的事情嗎?


最後還有一點,李陵回來會被下屬的家人撕碎的。他根本就不敢回來。

就算漢武帝不殺他全家,這家人還有誰保得住嗎?漢武帝保得住嗎?他只是順水推舟罷了。


酒與紳士


漢朝欠他們李家一個道歉!

李陵是漢將軍李廣的孫子。李廣是個悲劇英雄,司馬遷說他“數奇”,也就是命不好、運不濟。更可悲的是,他這個“數奇”還遺傳。

李廣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都死在了他前面。老三李敢在李廣自刎後,認為父親的死都是大將軍衛青害的,氣憤不平,將衛青打傷。衛青比較低調,沒有聲張,但他的外甥——驃騎將軍霍去病,年輕氣盛,竟然在一次打獵中將李敢射殺。霍去病當時正紅,漢武帝袒護得很,對外宣稱李敢打獵時被鹿給撞死了。

他們李家的悲劇還沒有完。到了第三代李陵,也是將門虎子,特別能打。但是,和他的爺爺、叔叔同樣不幸的是,他的老闆還是漢武帝。李廣和李敢作了衛青、霍去病立功封侯的墊腳石,而李陵也逃不出這個怪圈。

此時,漢武帝捧他的小舅子李廣利。為了讓小舅子攻打匈奴立大功,漢武帝開始佈局。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李廣利去統兵三萬去攻打匈奴右賢王。

李陵則被安排搞後勤,運送糧草。李陵此時已經35歲,正是當打之年,而且在軍中也小有名氣,他心高氣傲,不甘心給李廣利“做嫁衣”。

於是,他主動請纓,要求上前線。漢武帝這個老狐狸一想,正好缺一個誘餌,你既然主動要當炮灰,朕也就成全你吧。於是,批准了李陵的請求,但是,朕沒有馬匹了,你就帶著你的5000步兵去吧。大家都看出來了,匈奴都是騎兵,善於騎射,以步兵攻打騎兵,簡直就是找死。

但李陵真是大英雄!他沒有退縮,而是帶著他的5000步兵,毅然踏上了不歸路。

李陵和他爺爺一樣,是個大戰神。他帶著5000步兵,居然打的單于的三萬主力找不著北。單于急忙調集左右賢王來會戰,兵力達到10萬。而李陵只有5000步兵,沒有後援。

打到最後,李陵的部隊“死傷積野,餘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慘啊!但是,李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殺紅了眼了。可是,“兵盡矢窮,人無尺鐵”,奮戰8天之後,李陵殲敵1萬多,但他的5000步兵也只剩下400多人,“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最終,李陵長嘆一聲“無面目報陛下”,投降了匈奴!

他是漢奸嗎?

李陵兵敗後,漢武帝以為他戰死了,結果消息傳來,他投降了!漢武帝怒不可遏,朝廷上下,察言觀色,紛紛指責李陵的“漢奸行為”。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文采好,但官場經驗不豐富,他對漢武帝說:李陵以少敵多,殺了匈奴那麼多人,已經足以顯赫於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匈奴,想必另有隱情,一定是想找機會報答漢室。司馬遷話裡話外,都在捧李陵,而貶低李廣利,觸怒了漢武帝,將其下了大獄。結果大家都知道,太史公慘遭宮刑!

李陵自己怎麼看待這次投降行為呢?他在《答蘇武書》中說:然陵不死,有所為也。他和司馬遷一樣,都不想死。因為,“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他有大才,有大志,不能像匹夫匹婦那樣,徒然自殺,身死名滅。他還舉了兩個例子,范蠡沒有因為會稽山投降之恥而殉國,曹沫也沒有因為三戰三敗之辱而自殺,後來,范蠡給越王勾踐報了仇,曹沫也給魯國雪了恥。一句話,李陵考慮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他還想著“報恩於國主耳”。

國主無情?

但是,漢武帝等不及了,當他知道李陵投降後,就收押了李陵的妻兒老小。後來,又有更壞的消息傳來,說李陵在給匈奴練兵。這可把漢武帝氣壞了,下令夷三族。可憐,李陵的老母親、妻子、兄弟全被殺光光。

這就斷了李陵“報恩於國主”的道路了。

而匈奴這邊,單于非常欣賞李陵,把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為右校王,成為匈奴的實權派。至此,李陵也就由假降變為了真降了!

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從漢朝的角度來看,李陵做了漢奸,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了。你娶了人家女兒,接受了人家封的官,還不是漢朝的叛徒嗎?

但從李陵的角度來看,漢朝對的起他嗎?他把漢朝看的也很透,蘇武對他說:“漢與功臣不薄。”李陵諷刺說,你就是個好例子,你壯年出使,被匈奴囚禁在鳥不拉屎的冰天雪地裡,放了幾十年羊,顛沛流離,幾乎嗝屁,但你“持節”不降,等滿頭白髮回去的時候,老母也死了,妻子也改嫁了,為漢朝做出了多麼大的犧牲啊!我還以為你能封個萬戶侯呢,結果漢朝只給了你一個兩千石的典屬國,而無寸土之封!你都這樣,我回去還有好果子吃嗎?

李陵對漢朝是傷心透頂了,他說“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就讓我老死在匈奴吧。

這是李陵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套用老舍先生茶館裡的一句話:我愛漢朝,可誰愛我呀!


飲水君


李陵大戰匈奴之後投降,被批判了千年,也有無數人辯解了千年,司馬遷是為他辯解的人之一。司馬遷死後,漢昭帝的使者迎接李陵被拒,是司馬遷看錯人了嗎?當然不是!

1.李陵投降的境況和初衷不可恥。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既是將門之後,也是英雄少年,渴望建功立業,司馬遷稱他有“國士之風”,在邊關屯兵多年未與匈奴作戰,為了避開漢武帝夾帶的私貨小舅子李廣利,李陵請求單獨作戰,結果只拿到五千兵馬,武帝命令伏波將軍博德迎接,結果博德上說此時不宜作戰,武帝大怒,催促李陵出戰,李陵軍只有五千,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深入匈奴境內,遭遇匈奴主力先被三萬大軍追殺,又遇匈奴增兵,最後十萬大軍截擊,李陵兵以五千之寡殺敵一萬餘,山窮水盡,糧草耗盡,投降匈奴,五六百人逃回漢朝。這不是道德品格缺陷。



2.李陵在漢的家屬親人悉數被殺。李陵戰敗投降以後,漢武帝劉徹將李陵的家人全部殺掉,“母弟妻子皆伏誅”。李陵在匈奴這邊痛心疾首,害死了自己的一家親人。後來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送去苦寒之地去放羊,李陵勸說蘇武時有書信來往,根據“答蘇武書”可以看出,李陵即使在山窮水盡的時候投降,也不是真心實意的,也想著暫時保命,將來反戈一擊,為大漢效命,不料漢武帝把事情做的那麼絕,完全堵住了李陵的回家路。後來漢武帝死掉,霍光掌權後,派出李陵的早年朋友到匈奴迎接李陵,李陵不願意再回來,很多人由此懷疑李陵的品格,試問,這時的李陵家人悉數被殺,在匈奴娶了公主,生了子女,還怎麼回去?回去痛哭家人?



3.霍光時代的李陵已經心灰意冷。霍光是李陵的朋友,他當然知道李陵的品格,如果李陵是隻知道投降賣國的小人,霍光作為首輔大臣,也不會派出使者去迎接李陵迴歸。恰恰正是基於李陵正直的“國士之風”和殺敵報國的功勞,以及即使投降匈奴也不與漢為敵的情誼,漢朝才會派人去勸說李陵迴歸。而此時的李陵已經受盡了漢家的侮辱,先是漢武帝誅殺李家人,再是滿朝文武痛斥李陵罪行,替李陵辯解了兩句的司馬遷被宮刑受辱。李陵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漢朝的信任和熱愛,變得心灰意冷,在與蘇武的書信中,仍能看出李陵痛徹心扉的悲憤!以五千人馬對抗十萬匈奴兵,斬殺上萬人頭的李陵將軍,哪有什麼品格問題?有問題的是劉徹!



4.這不是什麼投降言論,這是真實的人心和基本的良知,李陵是為漢家王朝做出貢獻的人,是擊殺匈奴保護邊民的少年英雄,是被殺了全家的孤兒!


雨夜說春秋


李陵終身不回漢朝是對的。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也是對的。錯的是漢武帝。

李陵是名將李廣的孫子,官拜騎都尉。漢武帝天漢二年秋天,奉命率5千騎兵擊匈奴。從居延海出塞向北到了大約一千里的地方,被八萬匈奴軍隊包圍。李陵率兵奮戰八天八夜,轉戰千里,殺敵一萬多人,最後箭射光了,士兵死了一多半,退路被封死。漢武帝未派一兵一卒增援。李陵說“我沒臉再回去見聖上了。”於是投降了匈奴。

匈奴單于久慕李家的英名,又喜愛李陵作戰勇猛,便把女兒嫁給了李陵,並給他封了很大的官,使其顯貴。漢武帝聽說後大怒,把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女通通殺光。漢武帝死後,他的兒子漢昭帝為李陵正名,派入去匈奴請李陵回漢朝。李陵說"我不能再次受辱。"終於未再回來。

之前,李陵戰勝的捷報傳回漢朝時,滿朝慶賀。及李陵降匈奴的消息傳回,又滿朝責斥。這時,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辯護,以為李陵之降實屬迫於無奈,而且一定是暫降,殺敵一萬多人,功可抵過,後必有以報國家。但好大喜功虛榮心強的漢武帝盛怒之下,根本聽不進司馬遷的忠言,反將馬馬遷判處死刑。後司馬遷家人以金錢贖免死罪,被處以閹刑。

人們時常推崇漢武帝。其實漢武帝這個人除了抗擊匈奴這件事做得還算不錯的話,其他真是乏善可言。李廣之死是他一手造成的。霍去病射殺李敢,他也隱嘀真相偏袒。殺李陵全家,閹割司馬遷是他乾的。為了他自已的家天下,而賜死勾戈夫人是他乾的。另外,廣求長生不老藥,多次泰山封禪,勞民傷財。也是他乾的。在漢武帝這個人身上,集中了封建帝王的優點,也集中了封建帝王的一切缺點。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李陵和匈奴有著“不解之緣”。他的爺爺是西漢名將李廣,長期與匈奴作戰。其父親為李廣長子李當戶。當年李廣與匈奴作戰時,曾俘獲一名身份為匈奴“當戶”的官員。為紀念此事,以彰其征討匈奴的功績,李廣遂以當戶作為長子的名字。

不過李廣肯定想不到,李當戶的兒子將來會投降漢朝的敵人匈奴,併成為匈奴的高官。而李廣家族竟因此事被漢武帝夷滅三族。

李當戶先於李廣而卒,留有遺腹子李陵。李陵自幼弓馬嫻熟,尤其精於弓弩射術,漢武帝認為李陵有李廣之風,便任命其統率800精騎。李陵帶著這800精兵深入匈奴境內二千餘里偵查地形,完好返回。後漢武帝讓李陵統率5000步卒駐守西北,配備強弓硬弩,專習弓弩射術,以備匈奴來犯。

前99年,李廣利出征匈奴,漢武帝以李陵督運糧草。李陵恥於在李廣利帳下,又不想在後方運糧,便請纓出戰,並說只需帳下5000弓弩嫻熟的步兵,便可直搗王庭。漢武帝壯其勇略,欣然同意。

李陵帶著這5000步兵深入匈奴腹地行軍30天,在浚稽山(今蒙古國戈壁阿爾泰山中段)紮營,並將沿途地形地貌繪製成圖派人送交漢武帝,漢武帝大為欣喜。不過李陵的行跡還是被匈奴單于發覺。匈奴單于率兵三萬,將李陵所部圍在浚稽山上。

李陵所部雖然全是步兵,對陣騎兵處於劣勢。但李陵營寨早已扎牢,而精卒全部配備了裝有準星的漢弩,又訓練有素。面對匈奴騎兵的多次衝鋒,李陵依靠有利地形和漢弩對匈奴造成了極大殺傷。

雖然漢弩殺傷力極強,但箭矢消耗量驚人,不宜長期堅守。李陵只能選擇邊撤邊打,以求退回漢朝境內。最終李陵在離邊境只有百餘里的時候被匈奴重兵包圍,無奈投降,其5000士卒只有400多人安全撤回了漢朝境內。

漢武帝本來以為李陵必然已死殉節,不料卻得知李陵竟然投降匈奴。漢武帝大為震怒,群臣百官也對李陵發起責難,唯獨司馬遷為李陵說話,認為李陵已經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選擇投降實屬無奈,也是為了將來再報陛下之恩。

可漢武帝認為李陵作為李廣的孫子,唯有殉國一條路可選,投降之舉極大玷汙了漢朝的天威,漢武帝判司馬遷腐刑。沒過多久,漢武帝又認為司馬遷說的也有道理,便派公孫敖前去打探李陵的消息,不想公孫敖卻說李陵收到匈奴重用,還日夜為匈奴訓練士兵。漢武帝忍無可忍,將李陵三族夷滅,其返回漢朝的士族也受到牽連。李陵得知後非常難過。

其實這是匈奴的計謀,為匈奴訓練士兵的是降將李緒,漢武帝中了計謀,徹底把李陵返回漢朝的路堵死了。單于一看李陵這下是徹底死心了,便將女兒嫁給他,並使其不離左右,什麼事情都和他商議。

漢昭帝繼位後,輔政的霍光等人同李陵交好,派與李陵昔日的同僚任立政等人前往勸說李陵回到漢朝。面對漢朝使臣的勸說,李陵思緒萬千,他當著匈奴人的面指著自己的頭髮對任立政說“你看,我現在已經是匈奴人了!”

後來李陵避開匈奴耳目對任立政道出了心裡話,我回去倒是容易,就怕因為投降之事再次受到恥辱。任立政一看李陵如此態度,也只能作罷。最終李陵在匈奴生活了20多年後病逝。

梳理一下李陵的故事,我認為,李陵回與不回漢朝都是可以理解的。

回到漢朝,則代表李陵落葉歸根,對於自己迫降於匈奴致使全家被漢武帝誅殺的事情已然釋懷。而他不回漢朝,也不能說他人品不好,畢竟漢武帝當初將他三族夷滅,事實上已經斷絕了他返回漢朝的後路,況且這種痛苦常人難以承受,李陵完全有理由不回去。


石頭說歷史


李陵不回漢朝,不怪李陵,而是怪漢朝說饞言的奸臣和漢武帝本人吧。

首先,李廣利拒不救援李陵,導致李陵被圍,孤軍奮戰。李廣利這個人,確實歷史上爭議很大,做過不少比較二的事。所以,叫他貳師將軍。歷史上,對李廣利的評價,也很負面。

其次,人李陵還有前線打戰呢,這個時候,有奸臣就跟漢武帝說,李陵投降了,還折損了5000人。漢武帝大怒,要殺李陵全家一家老小。

這時候,司馬遷只是說了一句:李陵不還在打著仗嗎?這個消息不屬實吧。結果,漢武帝就把司馬遷閹割了。

再後來,漢武帝知道自己錯了,還不知悔改,總之是執著,就是你李陵的錯。

最後,說到李陵,我在前線打仗呢,然後家裡的皇帝,卻把我一家老小全殺光了,財產全充公了。呵呵,我再回漢朝,我覺得,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回來了。漢朝的皇帝,後來皆不如漢武帝,漢武帝都處理不好的事情,你指望,他的後代們,能處理好?!

這件事情,就是漢武帝錯了,李陵人品沒問題。


董江波


李陵沒胡沙,這個問題歷史上頗多爭議!

李陵的祖父李廣,就是著名的飛將軍!王勃的滕王閣序名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說的就是李廣終其一生得不到封侯!

漢朝的時候侯爵並不是很惜貴,像鳴雌亭侯許負,一個算命的女人都封侯了。李廣一生沙場浴血,儘管功勳不著!後來卻不堪受辱自殺了!

李廣的兒子李敢為父討說法,冒犯了衛青,衛青隱忍,卻不想霍去病替衛青抱不平射殺李敢!

到了李陵這裡!李陵應該是個良將,儘管李陵被匈奴俘虜!李陵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戰於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眾兵敗投降。由於之後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夷滅李陵三族,致使其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這一戰李陵以五千步卒戰八萬匈奴軍,激戰八天八夜尚且殺敵一萬多!後來李陵得知是李緒替匈奴練兵致漢武帝誤會而誅殺李緒,差點身死匈奴!

我認為李陵沒有對不起漢武帝!李陵激戰的地方離伏波將軍路博德近在咫尺,卻得不到救援!後來漢武帝也怪罪路博德,至路博德老死居延!

太史公替李陵說情,被漢武帝處以宮刑!

其實這應該是兩大軍功集團的博弈,李廣代表的隴西軍功集團與衛霍軍功集團互不相容!

漢武帝死後,與李陵關係不錯的霍光,上官桀去邀請李陵回來!李陵說大丈夫豈能二次受辱,拒絕回來!其實換了誰家人被夷三族,老母都被漢武帝所殺,有什麼臉面回來?

蘇武牧羊時,匈奴派李陵說降,蘇武說自己有必死的決心,李陵覺得無顏蘇武!

後來李陵帶去漢武帝死訊給蘇武,蘇武聞後對南哭拜,悲哀過度以至吐血。

蘇武歸漢,李陵說,假使漢朝不誅殺我的家人,我或許能像曹沫那樣立功贖罪。但皇上殺了我全家,這是世上最大的侮辱,我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了。並做歌道: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後,於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這個悲情的男人終於走完了坎坷的一生!

雜曲歌辭·千里思 李白

李陵沒胡沙,蘇武還漢家。

迢迢五原關,朔雪亂邊花。

一去隔絕域,思歸但長嗟。

鴻雁向西北,飛書報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