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

别酒流年


晁错削藩出台二十多条法令,老父亲听后服毒自杀,自杀前曾言“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祸害,家族不出十日必因你倾覆,你我都会死,不如今日我就先去。”,十日后果然应验。

任何朝代都避免不了“弃车保帅”事件,而汉朝时期就出现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以保皇权,这位大臣莫名其妙被皇帝召见途中腰斩。

他为官助皇权削藩 老父亲听后预言家族十日必亡 结预言成真

汉初时虽说以武力一统了天下但因为不够文治导致很多地方都存在权利过大,而且常年战争导致百姓过得并不好,特别是刘邦死后吕后独裁这个阶段。

直至吕后一死,汉文帝继位皇帝才将一些举措颁布,挽回了濒临汉朝,但也因他怀德,导致诸侯实力越发强盛,不是不爆发,只是时候未到。

而到的这天,就是其子汉景帝的时代,汉景帝因有汉文帝早年的治理,到他这代只需要沿着汉文帝的大致方向即可处理朝纲之事。

但奈何两人这一生过于“十分仁慈”,让诸国实力不断壮大,汉景帝二年作为刘启老师的晁错建议削藩,最终引来诸侯数十万大军威逼汉景帝。

晁错在一次朝纲议事里,罗列很多诸侯的过错奏章,力求皇帝出兵削藩,不然在养下去,就是养虎为患,在朝纲权臣见证下,晁错言辞犀利,但汉景帝非但不动怒,任其晁错舒展自己的想法。

那么为什么任由晁错言辞犀利不动怒意呢?

实际汉景帝也知道晁错的奏章是正确,只是迫于先帝的意念,但不削藩,如果哪天这些权势造反怎么办?最终的结果是选择了让晁错削藩国,后续晁错出台二十多项法令,且条条都是针对诸侯,竟没有一条是为诸侯利好法令。

这一举措,成功激怒诸侯,最终导致七万齐聚王都威逼汉景帝事件,汉景帝面对这几十万大军慌了神,听从群臣建议,选择牺牲了晁错,发布诏书“弃车保帅”说此乃被人挑拨,并非朕本意。

在群臣知道汉景帝打算甩锅后,集体揭发晁错的罪行,最终,晁错在汉景帝召见进宫之时,在半路上即可被当街腰斩而亡,直死都不知道为什么,还以为是有什么嘉奖好事。

这件事有趣的是,在晁错罗列二十多条法令回家后,其父亲就预言过,家族不出十日就必亡,而老父亲在言后就服毒自杀先去了,事后果然十日就家族亡。

晁错的建议,实则为皇权,但奈何当时的朝纲拿什么出兵削藩?仅仅是法令肯定无法让这些人折服,毕竟,人家是兵力实权,你一纸纸张有何威慑力,何况汉景帝还不是初代皇帝,拥兵自重的老臣凭什么听你号令。

这也导致了法令虽好,敌不过实力,晁错最终为自己的建议犯下杀身之祸,他站的角度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老父亲看三代人那么清楚,知道为人处世,不以法令,而已兵力。


探索历史奇闻


1,明朝时,曾发生一起吃婴案,牵扯甚多。

在明朝的应天府(南京),有一个叫王冠的富商。有钱之后,王冠就开始梦想着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而明朝也流行道教,于是他也从一个道士哪里求得一副长生不老的方术。这个方术很残忍,就是吃婴儿肉,并用婴儿骨头磨成粉做药丸。

他为了制作这种长生不老药,以纳妾名义在家养了很多女子。等女子怀孕,胎儿成人形以后,就想法让女子堕胎,取出婴儿,供他食用。同时,他还秘密的收买一些“稳婆”(接生婆),让她们帮忙收集新生婴儿。这些被婴儿杀害以后,会被磨成粉末做成药丸,号称"延年剂"。

后来,清官王爌(kuàng/huǎng)到应天府做府尹,发现了这件惊天大案。清正廉洁的王爌觉得此事实在是太灭绝人性了,于是,马上名人将王冠抓了起来。按理说,发生这样灭绝人性的事,南京城的达官贵人为了避嫌,躲都来不及。可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很多达官贵人为王冠求情。

他们难道也是"延年剂"的受益者?王冠做的药丸也有他们一份?也是因此,他们才为王冠求情?!不过,王爌不管这些,还是将王冠给凌迟处死了。

2,大凌河之战,城内多少人被吃?

1631年,明将祖大寿奉命带着三万多人到大凌河筑城。皇太极听说以后,马上带着五万人来围攻祖大寿。这次皇太极聪明了,不忙于攻城,而是搞围点打援。这一围不要紧,可把祖大寿和大凌河城内的人坑惨了。祖大寿来的时候,只带了几天的粮草。

明朝当然知道情况危急,赶紧派兵救援。结果,都被皇太极打跑了。从八月六日围城开始,到九月二十四日明朝4万援军被皇太极打退时,城内已经断粮两个月了。没粮以后,就先吃马肉,然后吃人肉。当然,杀的都是修城的民夫!不过,祖大寿就是不投降。

一直等到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实在撑不住了,才开城门投降。城里面的人,算是解脱了。此时,原来入城的三万多人,已经只剩下11682人,马32匹!剩下的,大都被吃了。。。。

3,荥阳之战,刘邦的2000女兵。

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困荥阳,城内粮草断绝。在危急时刻,汉将陈平让2000女人穿上汉军衣服出城和楚军作战。同时,让纪信假扮成刘邦,坐马车奔向楚军大营,向楚军投降。在此慌乱之时,刘邦率领数十骑从东门逃遁。项羽见刘邦是假的,就把假扮刘邦的纪信杀了。

那么,那2000女兵呢?这些妇女都是临时被抓壮丁的,肯定打不过也跑不过楚军。刘邦派她们出战,就是诱惑楚军的,让楚军忙于疯抢女人,而不顾追他。这些女兵最后不是被当场杀死,就是被“侵犯”而死!可怜,这2000女兵“牺牲”自己,救了汉王一命,却在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说到细思极恐,让笔者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创作于北宋年间的风俗画,画中详尽记载了当时北宋都成的景象。而它隐藏了多个细思极恐的小细节,是作者故意为之?还是今人的恶意解读呢?笔者罗列了几个小细节,大家一起分享:



细节一、重文轻武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尤其是宋徽宗,他最擅长的便是写的一手好字,俗称“瘦金体”。其实,“重文轻武”是北宋的国策,统治者为避免重蹈唐朝因军阀割据而灭亡的覆辙。北宋讲究文人坐轿,武人骑马,甚至武人见到文人要恭敬避让。



而在画作中,拱桥上骑马的遇上坐轿的非但没有避让,甚至有准备挽起柚子,大干一场的架势,似乎暗示着文人时代的终结,武人时代的来临。南宋时期,抗金名将辈出,而在北宋时期,抗辽名将唯独杨门一家而已。

细节二、士兵羸弱不堪

…虽然北宋“重文轻武”,但拥有强大的政府雇佣军体系,禁军数量庞大,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据记载,北宋拥有禁军数量百万。而且,北宋的武人工资很高,也就是“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禄而薄其礼。”另外,根据宋朝的兵制,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



但在画中,衙门口的士兵或坐或躺,各个懒洋洋,毫无任何王牌军的形象,这样的战斗力由此可见一般。当时北宋士兵的战斗力远弱于金朝、辽国与西夏。“靖康之变”时,汴梁城仅被围数月,便被金军攻破。

细节三、城门不设防,奸细自由出入

据记载,在整个帝制时代,北宋的自由化程度算是最高的,它打破了户籍限制,允许国民自由迁移。虽然平等、宽松、自由,但从画中我们可以发现,城门大开甚至没有一兵一卒把守,严格盘查进出行人。



城楼上的唯一值班守卫望着城下,看不出丝毫的用心。进入城门的驼队,可以看出他们是胡人,也许身份是商人。但不设防的城门在北宋末年,为金朝奸细窥探汴梁的城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靖康之变”时,金军不费摧毁之力便攻破了汴梁的外城。

细节四、消防极差,形同虚设

汴梁的建筑基本为砖木结构,消防是重中之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望火楼就是发现火情的机构,同时配有五百余消防官兵,称为“潜火兵”。



但在画中,望火楼不仅空无一人,而且望火楼下,既无救火的“潜火兵”,官兵的营房也改为了小商小贩营业的店铺。“靖康之变”时,金军没有采取火攻汴梁,估计是舍不得它的繁华非凡吧。

细节五、党争严重,奸臣当道

北宋宋神宗时期,因“王安石变法新政”引发残酷的新旧党争事件,虽然变法失败,但依旧对北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宋徽宗上台后,试图缓解党争关系,却无法化解。宋徽宗只好启用蔡京,蔡京上台后,与宦官童贯等勾结,将司马光(旧党)等人定为奸党。



在画中,车夫将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和旧党有关的书籍装上车,拉到郊外销毁。由此可见,蔡京等人利用“新旧党争”,排除异己,打压忠臣。

细节六、税收沉重,官逼民反

北宋宋徽宗时期,方腊、宋江起义不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苛税猛于虎。宋徽宗末年,田税不仅变重,甚至民间好田被官员诬告为荒田,土地兼并严重。渔民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暴税下,百姓怨声载道。

在画中,税务所的税务官因报价太高,引起车夫们的强烈不满,一车夫拿出货单与税务官申辩,另一车夫大声争执,声音之大甚至勾起了城楼上值班守卫的好奇心,探头俯视。



其实,在《清明上河图》中,除了关于北宋灭亡的伏笔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小细节。像青楼女子当街揽客,据《汴梁残梦》记载,汴梁大约有7%的市民从事性服务业。



结束语:《清明上河图》其实暗示着北宋王朝的行将就木,后来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在现在看来,简直是一语谶成。


弹指千年


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当年确实是数千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危机。

早年有一部韩国电影《2009迷失的记忆》,电影中描述鬼子穿越回去改变历史,我仔细想想,细思极恐,一身冷汗。

1940年到1941年,鬼子占了大半个中国,骄横的不以蒋介石为谈判目标,同时考虑南下还是北上,要是鬼子天皇真的有战略头脑呢?当时老蒋要的也就是停战,美国提出的要求是什么?退回1937年之前状态,实际上,只要日本不攻击珍珠港,美国依然深陷孤立主义,不会有大的动作,而日本这个时候要是跟英美结盟,利用日本的工业能力帮助英国打欧战,同时将日本的海军力量投入大西洋之战,那么,日本不但不会被禁运,还会得到大量帮助,美国不好自己直接做的事情,日本可以做,那么中国必然是被牺牲的一方,我国当时形势是怎么样的?阎锡山管山西,八路管陕西一部分,华北还有伪政府,南京有个伪政府,东北是伪满洲国,而且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新疆西藏内蒙古都会有问题,老蒋的重庆政府管西南,日本人可以专心经营朝鲜台湾东北跟本土,同时扶持华北南京伪政府跟重庆对抗,后面还可以直接进攻八路,要是日本人在我们内部统一以前研制出了原子弹,那么我们还能不能赶走他们?中华民族不但会被肢解,甚至可能无休止的战乱,开始新一轮的百年沉沦,也不再有今日之中华。


天下会任我行


论细思极恐的细节,日本人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说的是大庆油田被发现后,我国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并连续多次报道,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

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出现了这样一张照片: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手握钻机刹把,眺望远方,在他背景远处错落地矗立着星星点点的高大井架。

然后聪明的日本人根据王进喜的衣着、油罐运输车上的落尘等信息确定大庆油田在东北北部。而后日本根据《人民中国》杂志第76页刊登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确定大庆油田在马家窑的准确位置和具体范围,并且日本根据王进喜与井架距离,确定了油井的直径,推算出了大庆油田的储量和日开采量。由此日本三菱集团开始针对大庆油田着手研发新设备,并在我国随后的采购招标中一举中标。

呜呼,日本人果然是聪明绝顶,这真是细思极恐啊。

可惜,这个故事和德国修筑的青岛下水道一样,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假故事。不过日本数千年来,为了侵略我国做的工作却是异常详实的,用细思极恐来形容毫不过分。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崛起,在1895年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在1905年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一员。而后日本占领朝鲜,在东亚大陆找到了第一个稳固跳板。

日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彻底侵略和殖民我国,而日本侵略我国的谋划,早在甲午战争前就开始了。

1923年,日本遭遇关东大地震,日本国内侵略我国的呼声再度高涨。1927年7月25日 ,真假难辨且争议极大的《田中奏折》,也称《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呈奏裕仁天皇,奏折中的文字令人惊骇: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在征服世界之前,我国是日本的第一个目标。而从田中奏折的“规划”来看,日本初期对我国的侵略战略表现为“蚕食”。

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先生说过:“中国与日本,不惧鲸吞,乃怕蚕食。”如果日本大举进攻我国,因为两国在体量上的巨大差距,日本必然会被战争拖垮最终战败。相反,如果日本步步蚕食,将侵华战略几步走,那么我国被日本最终蚕食的命运将不可避免。

万幸的是,日本军队坑爹的“下克上”传统,最终将这一彻底灭亡我国的战略化为泡影。

作为“下克上”起家的石原莞尔,以关东军作战参谋,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极大振奋了日本国内士气。

但是,这个被誉为日本最有战略思想的唯一的战略家,却在日本上下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公开大骂东条英机,指出“大日本皇军与中国开战,必败无疑。”

作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通”,石原莞尔对我国的历史和现状极为了解,因此在制定侵略计划时也更有针对性。

石原莞尔认为,日本应该在占据东北后休养生息,巩固战果而不是迅速扩大,待东北巩固后再步步为营地扩大战果,一步步蚕食中国。

而蚕食的步骤,石原莞尔认为应该按照古代中原王朝统一中原的方式,分以下几步:

  • 第一步:仿效清朝崛起。占据东北地区,巩固朝鲜统治,而后侵占热河、察哈尔等内蒙古区域,形成清朝前期征服漠南蒙古的态势;

  • 第二步:仿效清朝入关。挥师南下,向华北渗透,推行华北“五省自治”,仿效清朝入关定鼎北京,占据黄河以北地区;

  • 第三步:仿效蒙古统一北方。占据陕甘等西北地区,对秦岭淮河以南形成居高临下的压迫态势,此举是仿效蒙古消灭西夏和金朝后,彻底压制南宋。日本于1941年5月发动的中条山之战,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可惜此时的日本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 第四步:仿效隋朝统一南陈。占领四川盆地及云贵北部地区,夺取长江上游,为全面占领长江流域和两广地区做准备。隋朝正是占据了四川盆地这一天府之国,才顺江东下消灭南陈。日本在二战时期猛烈轰炸重庆,实质上就是为占领四川盆地做准备,可惜也错过了最佳时机;

  • 第五步:仿效元朝消灭南宋。当完成战略包抄后,我国仅剩的长江中下游及两广地区将彻底失去战略纵深。日本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届时我国将全面被日本占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综合石原莞尔的战略,除了没有考虑到苏联和美国在外部的干涉因素,在我国战场的谋篇布局堪称毒辣。如若成功实施,即便中国不亡,受到的伤害也绝对比抗日战争要大得多。

万幸的是,石原莞尔虽然智力超群,但情商低下。虽然九一八事变后石原莞尔的官阶越来越高,但却与同僚的关系越来越差。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石原莞尔坚持不扩大方针,与摩拳擦掌的少壮派彻底决裂,这也标志着石原莞尔的政治生涯开始走向终结。

这对于我国而言,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即便石原莞尔离开日本参谋本部,宏大的蚕食中国计划搁浅,但日本帝国主义仍然是按照自北向南的方式扩大侵略。而即便放弃了步步为营的蚕食方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优势下,积贫积弱的我国同样难以抵挡。

自古以来,除了朱元璋和委员长,我国的统一全部是自北向南的方式,而日本帝国主义毫无疑问深谙此道。

在日本侵华的过程中,即便日本占据台岛,也没有浮海西渡占领福建,由此可见日本的“良苦用心”,看起来我国似乎难以避免被彻底亡国的结局。

好在此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早已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看透了日本侵华的步骤和套路。因此在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主动在上海地区开辟淞沪战场,吸引日本溯江而上发动攻击。

淞沪会战不仅极大的增加了日军侵华的难度,还彻底打乱了日本自北向南彻底吞并我国的战略部署,为我国的空间换时间战略创造了条件,我国在战略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后多年,尽管日本多次轰炸重庆和延安,发动中条山之战,甚至在1944年行将就木时,仍然发动了旨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会战。但整体规划被打乱的日本,即便在局部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也无法挽救最终的败局。

更重要的是,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加入二战,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克星,消灭了太平战场上几乎所有的日本主力,迫使日本不得不从我国战场抽调兵员补充,日本最终在1945年8月挨了两颗原子弹之后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天佑中华,很多时候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王莽末年,天下饥荒,不要随便出门,一不小心就被人捉去煮了吃。

《后汉书》的一篇列传里集中记载了数起这样的事件,当事人都是活下来的知名人士,但是那些没有记录下来的呢?乱世加饥荒,实在是恐极。

(1)刘平。

刘平是王莽末年的郡吏,他的弟弟被贼人杀了,只得抛下了自己的儿子,带着弟弟的女儿和老母亲逃亡。这还不够惨,他早上去找东西吃,被一群饿贼捉住,要把他煮了吃。刘平说我还有老母亲等着吃饭呢,把我放了,我等她吃好饭就回来。贼人看他至诚,就放他回去了。刘平伺候母亲吃完饭,又回去贼人那里,贼人都吃惊了,说你是忠义之士,我们不忍心吃你,你走吧。

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之,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不顾,与母俱匿野泽中。平朝出求食,逢饿贼,将亨,平叩头曰:“今旦为老母求菜,老母待旷为命,愿得先归,食母异,还就死。”因涕泣。贼见其至诚,哀而遣之。平还,既食母讫,因白曰:“属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还诣贼。众皆大惊,相谓曰:“常闻烈士,乃今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于是得全。(《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2)赵孝。

赵孝的弟弟被饿贼捉去,赵孝听了就把自己绑起来去饿贼那里,说,我弟弟瘦,我肥胖(还是煮我好了)。贼人们大惊。就把兄弟俩都放了,说你们回去,拿些粮食来交换吧。赵孝回家找不到粮食,又回来了,说自己自愿被煮,估计贼人们也被吓呆了,就放了他。

及天下乱,人相食。孝弟礼为饿贼所得,孝闻之,即自缚诣贼,曰:“礼久饿羸瘦,不如孝肥饱。”贼大惊,并放之,谓曰:“可且归,更持米糒来。”孝求不能得,复往报贼,愿就亨。众异之,遂不害。乡党服其义。(《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3)王琳。

王琳十余岁的时候父母双亡。这还不够惨,弟弟又被赤眉军捉去,要把他煮了吃,王琳就把自己绑起来见贼人,要死在弟弟前面,贼人们可怜他就把他们放了。

时汝南有王琳巨尉者,年十馀岁丧父母。因遭大乱,百姓奔逃,唯琳兄弟独守冢庐,号泣不绝。弟季,出遇赤眉,将为所哺,琳自缚,请先季死,贼矜而放遣,由是显名乡邑。后辟司徒府,荐士而退。(《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4)魏谭。

魏谭十几个人被饿贼捉住,按次序被煮来吃。贼人们看魏谭老实,就让他烧火,晚上再把他捆起来。有个人可怜他,就偷偷解开他的绳子,说你们都会被吃掉,赶快逃走吧。魏谭说,我给你们烧火,常常可以吃到你们剩下的食物,其他人吃的都是草,还不如把我吃了。那个人觉得他有义气,就告诉其他贼人,贼人们于是把他们几个都放了。

琅邪魏谭少闲者,时亦为饥寇所获,等辈数十人皆束缚,以次当亨。贼见谭似谨厚,独令主戏,暮辄执缚。贼有夷长公,特哀念谭,密解其缚,语曰:“汝曹皆应就食,急从此去。”对曰:“谭为诸君戏,恒得遗馀,馀人皆茹草莱,不如食我。”长公义之,相晓赦遣,并得俱免。谭永平中为主家令。(《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5)其他的一些。

又齐国儿萌子明、梁郡车成子威二人,兄弟并见执于赤眉,将食之,萌、成叩头,乞以身代,贼亦哀而两释焉。(《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王莽末,岁饥兵起,恭兄崇将为盗所亨,恭请代,得俱免。(《后汉书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这些文字读来真是触目惊心,乱世有多可怕?做贼的都没粮食抢,动不动就抢人来煮了,这些饿贼还有同情心,可能也是普通老百姓逼得没办法做贼的。


师明礼


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刘备托孤

刘备在猇亭之战失败后一病不起,过了不久,刘备病重,自知命不久矣,儿子刘禅才17岁,各方面善不成熟,于是不得不托孤诸葛亮。但托孤的过程却让人细思极恐!

《蜀书·诸葛亮传》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刘备驾崩前,先是高度赞扬诸葛亮,说诸葛亮才干是曹丕的十倍,在他的辅佐下,必能恢复汉室(即定大事)。旋即,刘备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前一句还是恢复汉室呢,接着就说“我儿子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若实在不行,你就取而代之”。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刘备这话谁能信啊?他这样说,无非是知道自己的儿子能力不如自己,或许难以驾驭诸葛亮,是以用这样的话来逼诸葛亮表态。最终,逼得诸葛亮向刘备发誓一定“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而且是“涕泣曰”——哭的眼泪鼻涕一大把的表态。

不知道诸葛亮是否在演戏,但他以这样的表情向刘备表态,刘备也就放心了。毕竟诸葛亮是发了誓的,而且当时在场的文臣武将一定非常多,你以后真“取而代之”,不就说明你诸葛亮是一个毫无诚信的乱臣贼子吗,谁还服你啊,刘备是不是很厉害!

关于刘备托孤一事,真是细思极恐:当时,诸葛亮如果有丝毫的犹豫,哪怕在表态的时候没这么诚恳,估计刘备病榻后的刀斧手就要行动了——一个能力强却又不忠心的诸葛亮,怎么留他!


老罗侃史


最细思极恐的历史事件就是,科学史上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可能的事实,我们的世界存在于一个巨型计算机里。这个世界可能是计算机模拟出来的。

这个实验非常简单,就是用电子枪发射一个一个的电子通过两个缝隙,打在后面的屏幕上。

一开始在后面屏幕上形成的图案是这样的,是波形干涉图案!表明电子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了双缝。



科学家们感到很疑惑,因为电子是一个一个发射的,它如何能感知到另一条缝隙,并以波的形式落在后面的屏幕上?

后来科学家给出了一个解释叫做,哥本哈根解释。这个解释就是,一个电子是以波的形式传播,能同时通过了两条缝隙,自己和自己发生干涉。从而在屏幕上留下干涉条纹。

为了验证这一点,科学家加装了摄像装置。

实验结果却让科学家大跌眼镜!

电子的波动消失了,后面的屏幕上只剩下了两条粒子击打的线条!

科学家们认为,是人的意识影响了观测的结果!

也就是说,当人类没有观测微观粒子的时候,它们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

当人类观测微观粒子的时候,微观粒子以粒子的形式存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诡异的现象呢?

一种可能的原因,就是宇宙计算机的算力有限。如果每个微观粒子都以粒子的形式运行,由于微观粒子数量巨大,将消耗大量的计算能力,为了节省算力,计算机将微观粒子全部优化成波的形式。当人类开始观测的时候,才呈现出粒子的状态。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人以光速运行,时间就会停止。

那是因为巨型计算机分配给每个基本物质单位的算力是固定的,当人以每秒钟30万公里的光速高速运行时,计算机分配给人的算力,只能够用来处理速度产生的数据,就没有多余的算力来计算时间流逝产生的数据,于是时间就在人的身上停止了!


寅木虎


历史上最让人恐惧的历史细节大概就是关于“两脚羊”的记载了。


古书中多次提到过这个概念,尤其在古代战乱时期,民不聊生难以为继的时候,人们没办法,就会杀人吃人,这个时候人完全没有了人性,这才是最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

乱世中,战俘和女子都会被当成食物吃掉,尤其是女子命运可能更加凄惨,会被奸淫后再吃掉。

《晋书·石虎传》:(石)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骄恣无道,或盘游于田,悬管而入,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妆饰宫人美淑者,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旧唐书·卷150下》原文: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元末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


怪不得鲁迅会无情鞭挞我们的传统,说赤裸裸只有两个字“吃人”,因为我们是真的吃人的。


在没有规则的约束下,人已经不再是人,强的变成了食肉动物,弱的变成了羊,还是两脚羊,每次一读到这些历史,就觉得不寒而栗。

什么生炙活煮,什么滚水去皮,还这么习以为常心安理得,把吃人做出了花样,这才是真正的细思极恐。


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乱!!!!!


西山讲历史


一,古人普遍早婚早育。

都说古人寿命短,普遍都早婚早育,可是到底有多早,很多当代人没概念。这里讲一个大名鼎鼎皇室家庭——汉文帝和汉景帝。


汉文帝刘恒生于公元前203年;

汉景帝刘启生于公元前188年;

文景二帝,年纪只差15岁。

并且,汉景帝不是汉文帝的第一个孩子,他还有个同母姐姐,馆陶公主刘嫖。她生于公元前189年。嗯,汉文帝14岁就做了父亲。

另外按现在的标准,汉景帝也早婚早育。他的长子临江王刘荣生于公元前171年。如果这个时间记载没错误的话,这就意味,汉文帝14岁做父亲,32岁就当上了爷爷。

32岁当爷爷,这在古代或许很正常,但这让现如今还打光棍的80后,情何以堪。

二、汉文帝可能屠杀了自己的原配王后和她的四个孩子。

说到文景二帝,再说一个跟文帝有关的。

大名鼎鼎的窦太后窦漪房不是汉文帝的原配王后,文帝的原配王后到底是谁,目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不过据说现存的《史记》是被修改过的,汉武帝时期删减过一次(删掉武帝本纪),东汉时又被删减了一次。被删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后人不清楚。

但根据汉史学者推测,应该是关于吕氏一族的章节被人删减了。因为吕太后的大哥吕泽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将领,凭他的功绩,在史书上单独列传是必须的。但在史书上却找不到吕泽的个人传记。

那么这就说明,《史记》中的吕泽传可能被后人删掉了。

以此类推,汉文帝的原配王后应该也是吕氏一族出身,她在历史上没留下名字,很可能也是因为一样的原因被抹去了。

周勃、陈平发动诛杀诸吕政变时,杀绝了吕氏一族,就连汉惠帝的孩子也没放过。但是汉文帝的原配王后和四个孩子,不在京城长安,他们没机会杀。如果文帝原配王后真是吕氏,那么诛杀她们母子的人,就只有汉文帝本人了。


三、“幸亏”定陵发掘失败了。

这一点不多说。幸亏当时的文物保存技术不成熟,使定陵的发掘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耻辱。否则,明清所有未被发掘的帝王陵,甚至包括秦始皇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都要玩完。

这个损失,是可想而知。

虽然定陵的发掘是巨大的耻辱,可这件事也换来了我国对考古发掘的重视。而倘若没有这件事,后果真是细思极恐。



四、及时解放海南岛。

1949年10月24日,金门战役的失利,给即将准备渡过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的四野官兵蒙上了一层阴影。与金门岛相比,海南岛的面积更大,而且离大陆更远。当时将士们普遍对渡海作战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1950年4月,当时身为四野12兵团副司令兼40军军长的韩先楚力排众议,向中央申请在4月20日之前发动登陆作战。为此,中央专门派邓华前来审查韩先楚的作战计划。

韩先楚对邓华解释道:因为我军渡海工具基本都是没有动力的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西北风过海不可,如果在谷雨前再不发动海南岛登陆作战,那么攻打海南岛的时间,就要至少再往后拖半年以上。(夏秋两季主要刮东南风)

而我们知道,朝鲜战争爆发于当年6月。次月,美国第七舰队即开赴台湾海峡。如果解放军不能赶在朝鲜战争前,解放海南岛,那么海南岛很可能就变成第二个台湾了。

而海南不能解放,那么整个南海,南沙、西沙了,可能都将不属于新中国。甚至于,中国大陆向南的出口都会被美国完全堵死。


所以,海南岛战役实际上是非常幸运的一场战役。而如果不是韩先楚力排众议,利用最后可以利用的五天时间打下海南,中央也是非常重视,第一时间批准方案的话。其结果也是非常细思极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