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為何要發出一道愚蠢的盟約,先入關中為王?

豬豬大師


楚懷王與眾將“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是在吸取陳勝、項梁失敗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

他試圖達成三個目標:提出楚懷王對天下秩序的構想,贏得諸侯支持;改變單純軍事路線,瓦解大秦;釋放楚國國內矛盾,併力反秦!

只不過,計劃不如變化快,形勢的發展使這個約定成了一紙空文。

“先入關中者王之”提出時的各方形勢。

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為王。——《史記.高祖本紀》。

楚懷王提出這個約定時,天下的形勢是:

1、反秦大業陷入危機,但大秦也已遭重擊。

九月,章邯大敗項梁,楚軍主力損失大半!

隨後,章邯“以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秦軍攻取邯鄲,圍困鉅鹿。

此時,王離軍兵糧足,天下諸侯紛紛派兵救援,但只能對峙,不敢直接與秦軍交鋒。

但是,在此前的戰爭中,秦帝國也遭到了巨大打擊。尤其是滎陽的李由集團已經遭遇重創,在李由被劉邦擊殺後,秦帝國在黃河以南地區力量虛弱。

這就給了楚懷王趁勢西進的機遇!

2、楚國:楚懷王已奪回大權,但楚國力量、威信不足。

定陶之戰後,楚懷王將呂臣、項羽的軍隊合併,“自將之”,一舉奪回了軍權。

但是,定陶之戰,楚軍軍力嚴重受損。連章邯都認為“楚地兵不足憂”了。

值得注意的是:項羽不是項梁。此時項羽的威望不足,並不能繼承項梁的影響力。項羽的軍隊已經被楚懷王掌握。因此:“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跟限制項家勢力應該沒有太大關係。

3、諸侯國:自顧不暇,但各懷利益。

一旦鉅鹿城破,趙滅亡後,章邯再移兵討伐,各諸侯誰也不能倖免。

但是,各諸侯的“團結”只是因為大家身出在危急時刻。一旦危機過去,各諸侯彼此利益不同,楚控制關中,對天下諸侯都是威脅!

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的。

“先入關中者王之”,改單純軍事路線為政治、軍事雙管齊下的路線。

“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比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救矣,今誠得長者住,毋侵暴,宜可下。”

這既是楚懷王派遣劉邦西進的原因,同時,也反映出楚懷王對未來作戰的規劃。

看來,楚懷王君臣吸取了趁勝、項梁單純軍事路線的教訓,決心以政治手段瓦解秦帝國。

而這一轉變,在當時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時,大秦的勢力呈現出北強南弱的特點。章邯、王離,都部署在河北戰場,其勢甚眾。但是,在廣大中原地區,由於滎陽李由在定陶之戰前已被劉邦擊殺,統治力量十分薄弱。

楚懷王的部署是雙管齊下:北路,由宋義、項羽的主力以軍事手段解決;南路,由劉邦率領少量軍力,以政治手段為主,收攏舊貴族、分散的義軍,瓦解秦統治。

“先入關中者王之”,正是楚懷王採取政治手段的產物。

這就是告誡楚將,以後關中秦民就是你的子民。以此來引導眾將執行楚懷王政治攻勢的構想!

提出了楚國的政治主張:恢復舊制,贏得諸侯支持

此時,天下大亂,山東六國舊貴族、秦舊官僚、起義軍餘部都有較強實力。

誠如楚軍老將曾和楚懷王說:陳勝、項梁數敗。

楚軍要想以單純地軍事行動擴張實力,力有不逮。只有採取政治手段,充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以有效擴張。

“先入關中者王之”,就是鮮明的政治口號,表明了楚國對未來世界的構想:恢復諸侯分治。

楚懷王對滅秦後的政治構想是:舊貴族各復其國。關中地賞賜給表現傑出的反秦人士。

這個秩序安排,既保障了各諸侯的利益,也維繫了天下力量的基本平衡,滿足了舊貴族的訴求。

有利於團結各諸侯,先團結一直,解決大家的主要矛盾:與秦帝國之間的矛盾。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不公,引發了諸侯的接連反抗。這說明:當諸侯們的訴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並不會因為單純的軍事壓力而屈從。

而自從“先入關中者王之”提出後,諸侯聯合反秦空前團結,這與這個政治主張是分不開的。

釋放楚國國內矛盾。

此時楚國的力量結構十分複雜。既有舊楚國貴族勢力,也有農民起義軍勢力。

儘管楚懷王表面上掌握了全局,但其控制力並不牢固。

楚懷王以“先入關中者王之”的主張,給了楚國內部實力派一個出口:不必在楚爭權奪利,有本事入關為王!

同時,由於提前說明了封賞。這就意味著:宋義(項羽)、劉邦攻取的地盤,只有關中地是他們的封賞,對其他地區,依然是楚懷王的。

這就有效地減少了眾將擁兵自重,過早割據的風險。

吸取陳勝教訓,激勵眾將反秦。

陳勝起義時,他所派出攻略各地的將領,往往與當地舊貴族聯合,形成獨立之勢,不再支援陳勝反秦。

“先入關中者王之”,正是吸取了這一教訓。

從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後來的表現看:裂土封王,是當時天下英雄的普遍渴望。

後來,垓下之戰前,劉邦也以“割關東地封之”來動員韓信、英布、彭越等人。

看來,以裂土封王激勵眾將,在當時是最為有效的一種激勵手段!

因此,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既充分動員了楚軍眾將,宣傳了楚懷王的政治主張,也利於楚國的內部穩定,是當時十分明智的決策。

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項羽的意外崛起,楚懷王的構想破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楚懷王的心思你別猜,猜來猜去也猜不明白!我來說說吧!

一、楚懷王本是項梁扶上去的傀儡,目的是為了利用楚懷王凝聚人心、提高人氣、籠絡人才和聚集兵源。

秦滅六國,其他五國的軍隊基本上被秦屠殺殆盡,只有楚國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實力,楚國雖亡,但是,仍然有許多散落的人才。

所以,原來的六國再度自立起義時,楚國力量最為強悍。

楚懷王本是楚國君主的子孫,號召力自然是最大的,所以,項梁扶持傀儡,楚懷王是最佳選擇。

二、項梁被殺後,楚懷王想就此崛起,掌控大權。

項梁由於大意,被章邯幹掉。楚懷王本是傀儡,他自己也知道,項梁如果在世,他很難有機會翻身,但是,項梁突然被章邯幹掉了,這讓楚懷王驚喜不已,這可是千載難逢的翻身良機呀!抗爭命運的時刻已經來臨!

所以,楚懷王立刻行動起來,幾項措施還是非常靠譜的。

1.牢牢把控項氏的軍權。項梁一死,他趁項羽羽毛還沒有長全,迅速把楚國的軍權牢牢地控制在手裡。楚懷王利用自己的身份剝奪了項羽的軍權,為了表示對項羽的安慰,給項羽封了個沒有實權的長安候,因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被項梁控制的時光是暗無天日的,現在,必須抑制項羽。怪只怪項梁身前沒有做好安排,根本沒想到自己會突然身死,項羽又年輕,沒有很好的應對之策,讓楚懷王輕鬆地鑽了空子。

2.打壓項羽的同時,迅速培養自己的親信。他組織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兩路攻打秦國。秦國的主力部隊正在圍攻趙國,有章邯和王離兩大軍團共計四十餘萬兵力,所以楚國主力軍必須北上;另外一路非主力軍向西攻打咸陽,幹掉咸陽的軍隊、幹掉秦二世。

兩路領軍將領的人選,楚懷王費盡了心思。

他提拔了宋義作為北上軍隊的大將軍,而讓項羽給宋義當副手。一是用宋義壓制項羽,管住項羽。二是提拔宋義作為心腹和親信,統領最精銳的主力軍隊,就是要牢牢掌控楚國的軍事。

楚懷王之所以沒有除掉項羽,是因為項羽有超強的統兵打仗能力,沒有到必須除掉的時候。

他同時提拔了劉邦作為西進軍隊的大將軍,楚懷王一方面希望劉邦能夠成功,一方面也不是太看好劉邦,因為劉邦的兵力太少,楚軍主力都在宋義那兒呢。他讓劉邦帶兵西進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吸引分散秦國的兵力,配合北上救趙的主力軍作戰。這個決策有利而無害,如果劉邦真能打進咸陽,那麼劉邦是自己提拔的,應該會心存感恩,就算劉邦自立,那麼這邊還有宋義呢,等到宋義北伐取得勝利,可以率領勝利之師一舉西進,楚懷王反正都是不吃虧的。

三、“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盟約一舉多得,並不愚蠢。

1.“先入關中者為王”看似會引起各路諸侯爭先恐後的西進,其實不然。原因很簡單,因為還有章邯、王離的主力大軍正在北方呢,如果貿然西進攻擊咸陽,待到章邯、王離回軍,就會形成前後夾擊的險境,所以,一般諸侯是不敢貿然出擊咸陽的,只有消滅了秦軍在外的主力,才能放心進擊咸陽。

2.“先入關中者為王”是一道恩賜令。是楚懷王送給劉邦的恩賜令,因為楚軍只有劉邦的軍隊是西進攻取關中的軍隊,宋義的主力部隊是開往鉅鹿準備與秦軍主力開戰的,所以,劉邦是最有可能先入關中的,這也可以看成是拉攏劉邦的一項手段。但是,憑劉邦的一點兵力是不是能攻入關中,又或是真的攻入關中,能不能坐穩關中王,楚懷王心知肚明,楚懷王最大的寶是押在宋義身上的,在他的心裡,是要通過宋義的成功,達到自己政治理想的巔峰的,所以,最終由誰做什麼王,肯定是由自己說了算的,這一道恩賜令真正說起來也只是一道“偽恩賜”!

3.“先入關中者為王”是一道催命符。有了這個約定,北伐的軍隊就會奮力殺敵,以期早日取得勝利而轉戰關中,有了這個約定,一些零散的勢力,都會不約而同殺向關中,直取咸陽,零散的勢力雖然弱,但是數量多了,也不是開玩笑的。劉邦的軍隊越打越多,就是得到了一些零散勢力和散兵遊勇的加入,因為他們是同一條路線、同一個夢想。這也加快了秦朝滅亡的進程,所以,說這個約定是秦二世的催命符,凝聚起了超強人氣和戰略意圖。

4.“先入關中者為王”是一副提氣散、興奮劑。關中財寶無數,美女如雲,秦始皇將所有的家當都放在了咸陽,有誰不垂涎欲滴。捨生忘死的戰爭到底是為什麼,不就是為了過上好日子嗎?這個約定是激發天下人貪婪慾望的興奮劑,提振天下人勇氣的提氣散,極大地激發了天下人攻取咸陽的鬥志和勇氣。

5.“先入關中者為王”是一道平衡術。楚懷王雖然把最大的寶押在了宋義身上,但是亂世之中,人心難測,如果宋義做大之後,學著項梁幹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他必須要有兩手準備,如果劉邦先進關中為王,不尊自己,那就利用宋義幹掉劉邦,如果宋義做大之後不尊自己,就利用劉邦抗衡宋義。如果兩人都想自立山頭,那就是天意,楚懷王也只能認命了,他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剩下的就是等待!

可惜,令楚懷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最大的希望——宋義,在北伐的路上就被項羽殺掉,項羽崛起的速度太快太快,一個多月的時間,楚懷王的夢想就被項羽無情地打破,最終,楚懷王連個壽終正寢都沒享受到,被項羽派人殺害,令人唏噓不已。

我是正史風雲,致力於正史的研究和分析,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帶給您一些快樂或歷史人文知識。期待著您的點評!啥?關注了,啥也不說了!眼淚汪汪滴!




正史風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段水滸中的故事。

江州劫法場後,宋江正式落草梁山,並且以後來居上的趨勢一步步架空了晁蓋。梁山之主儼然已是他山東呼保義,而不是託塔晁天王。

晁蓋心中不甘嗎?

那是肯定的,於是在宋江一再下山立功後,他決定親自下山一回,通過戰功來重塑自己梁山之主的威望。

人有旦夕禍福。晁蓋不幸的折在了曾頭市一役中,梁山眼看無主。

誰來接晁蓋的班呢?我想所有梁山兄弟、以及宋江自己心裡都覺得晁蓋會說出這樣一番話:“公明賢弟接替我位置,坐梁山之主的位置。”

可是晁蓋說的是:“哪個捉得射我的,就讓他做梁山之主。”直接一句話否定了眾望所歸的宋江。

說到底,晁蓋內心是反對宋江的。

晁蓋為什麼反對宋江?一是宋江上山後風頭直壓晁蓋,晁蓋不爽。

二是宋江是一個堅定的招安派,這是晁蓋不能接受的,他不想日後兄弟們在宋江的帶領下,全部歸順朝廷。

但宋江深得人心,所以晁蓋沒法在明面上反對他。便借為自己報仇的由頭,將梁山泊主的人選變成了未知數。

就是為了防止宋江上位。

說完梁山的故事,我們再回到秦朝末年的時候。其實羋心發出誰入關者為王,跟晁蓋的誰為我報了仇做梁山泊主,有異曲同工之妙。

晁蓋防的是宋江,羋心防的則是項羽。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來看看羋心跟項羽之間的矛盾。

1 羋心是一個落難王孫,被選為新一代的楚懷王,憑的不是自己的聲望本事,僅僅是血統而已。作為盟軍之主的他顯然鎮不住諸侯,尤其是項羽。

2 項家軍不但是諸侯中最有戰鬥力的一支部隊,項羽本人也是諸侯中最強勢的一位。對於羋心,他是看不上的,尤其是在項梁去世之後。這一點,羋心心知肚明。

如果說諸侯中誰最有資格先封王,定然是項羽。在之後的鉅鹿之戰中,更是破釜沉舟大敗秦軍,驚得諸侯心驚膽戰,莫敢仰視。

誰敢跟他爭?誰不怕他。

所以羋心發出了這麼一道盟約,將王位變成了未知數,其目的就是讓諸侯都有參與的機會。從而達到遏制項羽的目的。

關中王最後被劉邦拿下。可項羽跟羋心的矛盾並沒有結束。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后。尊羋心為所謂的義帝,將他趕出彭城,又派出英布將他擊殺在郴縣。

宋江最終還是做了梁山泊主,項羽也做了個比關中王更大的西楚霸王。

晁蓋也好,羋心也好,他們的做法並不愚蠢,只是大勢所趨的環境下,已不是他們三兩句話能改變最終結局的。


Ad哥哥


這一盟約是為了救趙國而做出的決策。

當時楚國的形式十分危急。

楚國實際上的當權者,項羽的叔父項梁在定陶被秦朝章邯軍大敗,項梁身死。

諸侯震驚!

好哥倆項羽和劉邦只得從陳留撤軍。

項羽和呂臣各居彭城東西,而劉邦則前突至碭郡,三軍拱衛彭城。

於是,楚懷王將國都從盱眙遷至彭城。

而嚇得楚軍東躲西藏驚恐不已的章邯軍卻大搖大擺的北上去打趙國去了。

劉邦的老朋友趙國丞相張耳派使者到楚國求救。

救不救趙國,?如何救趙國?

救趙國是大義所在,也是在救楚國自己。

當時抗秦的首義,張楚政權的陳勝已被秦軍擊敗。

而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貴族後裔紛紛被各路義軍推舉出來號召百姓抗秦。

楚懷王熊心正是作為楚懷王熊槐的孫子被項梁推舉出來的。

作為抗秦各諸侯王的比較強的一支,救援趙國是大義所在。

各路諸侯分立才能有效的分解秦軍的力量,所以,救趙王歇,就等於救自己。

楚懷王內部商議已定要救趙國,但是,面對強大的剛剛擊殺了項梁的秦軍,

如何救趙,變成了最關鍵的問題。

分散秦軍兵力,分兵兩路,一北進救趙,一西進攻擊秦都關中成了最好的方案。

秦軍的主力在邯鄲,如果傾盡全力去攻打,以楚方新敗之軍,風險未免太大。

所以,兵分兩路,一路北上相機救趙;

而一路西進,進攻關中,“攻秦救趙”,分解秦軍的主力兵力成了當時最好的方案。

北路,以宋義為主將,項羽為次將。

西路:以劉邦為主將。

其實,誰都不願意西進,畢竟秦兵正盛,關中腹地的防衛能力更是強盛。

除了項羽,誰都不願意往西。

但是楚國諸老將偏偏不願讓項羽領軍西進。

認為項羽太年輕,而且老愛屠城,不易聚攏人心。

而西路軍單靠兵力是不行的,必須有個寬厚的長者領軍,

西進途中,寬柔並濟,又拉又打,才能長途奔襲到咸陽。

所以,年屆五十的劉邦,被選中擔此大任。

楚懷王定下先入關中為王,也算得是鼓勵兩路軍積極作戰的好策略。

以當時的情況,兩路軍的難度相當,甚至西路軍更艱難。

不能說是一項愚蠢的盟約。


泰林說趣史


楚懷王與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這條盟約並不愚蠢,是當時楚懷王為了激勵反秦將領,而制定的獎勵措施。

1、這條盟約是為了激勵諸侯王反秦

據史書記載,楚懷王熊心是反區秦大將項梁所立,是秦末反秦各路諸侯的首領。

當時,首先揭竿起義的陳勝已死,並且反秦大將項梁戰敗死亡,秦國軍隊力量還非常強大,所以楚懷王為了激勵諸侯王反秦,儘快滅亡秦國,就與諸侯王約定“先入關中為王”

2、當時並不是所有將領都搶著想去關中

因為當時,秦國大將項梁剛剛戰敗,秦國軍隊還非常強大,常常乘勝追擊,各路將領都認為先入關中不利。

而只有項羽因為怨恨秦軍擊敗項梁,所以自告奮勇,願意同劉邦一道西進入關。

3、因為項羽暴虐,所以楚懷王沒有派項羽與劉邦一起西進入關

當時,諸侯將領都反映,項羽為人兇悍暴躁、狡黠狠毒。曾經在攻打襄城的時候屠城,城中沒留下一個活口,全部坑殺而死。他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殘殺毀滅的。

並且楚軍屢次輕率出兵,以前的陳勝、項梁都失敗了,諸侯將領建議變更辦法,派遣忠厚年長者,持仁義之師而西進,向秦國的父老兄弟講明道理。

而秦國的父老兄弟都飽受秦始皇危害很久了,如果要是真有位寬厚年長者前去,不施暴虐,應該容易攻下關中。而項羽兇暴,不可派遣,只有沛公劉邦一向是寬大厚道的長者,可以派遣。

4、所以派遣劉邦西進,攻入關中

因為諸侯將領的建議,楚懷王於是派遣沛公劉邦西進進取關中,而沒有同意項羽一起前行的請求。

改派項羽與宋義北上,救助當時已經被秦軍圍困的趙國,並且封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但是後來,項羽將宋義殺了,自封為項王。

結語

項羽雖然是被後世經常讚揚的英雄將領,但是他採取暴政,屠城坑殺,極度殘忍。並且剛愎自用,不捨得封賞有功之將,所以後來項羽的很多部將都歸附了沛公劉邦,讓劉邦最終先入關中,佔取道義上的優勢。


管理故事會


因為沒有‘’先入關中者為王‘’這道盟約,是沒有諸侯主動攻擊秦國核心區域關中地區的,包括劉邦也不願意西進。

這和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楚懷王熊心做出這道命令是在反秦起義處於低谷時期。



首先是陳勝、吳廣領導的起義軍失敗,陳勝、吳廣先後被殺,陳勝部將周文部打進函谷關,卻被秦將章邯一路反殺,最終陳勝部起義失敗。

不僅如此,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剿滅了整個黃河以南的反秦義軍主力,魏國首領魏咎被殺,齊國首領田儋被殺,楚國首領項梁被殺,趙國都城被圍,整個天下的反秦鬥爭受到沉重打擊。



楚懷王熊心做為楚國名義上的首領,他這個楚懷王還是項梁立的,之前只是個放牛娃,項梁在時,楚懷王不過是個傀儡,現在項梁戰死,楚懷王熊心開始處心積慮的想奪回政權。

要想奪回政權,楚懷王進行了內部人事安排,自己掌兵權,奪項羽和呂臣軍隊,之後令自已親信宋義為上將軍,項羽、范增為副將,帶兵北上救趙。

在外部,楚懷王必須要有足夠的賞賜封賞諸侯,一是讓諸侯服從自己,三是提高自己的威望。



於是‘’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對諸侯們來說是莫大的誘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劉邦去了,不要覺得劉邦有多麼偉大,他就是衝著‘’先入關中者為王‘’這個賞賜去的。因為當時西進攻打咸陽沒人去的,諸侯們普遍認為咸陽是秦都,防守力量最強,誰去就是送死,當年的周文就是榜樣,當然有封王賞賜就不一樣了,但也只有劉邦一支隊伍去而已。

當時的諸侯普遍和宋義的想法是一樣的,畏懼秦軍主力,宋義北上救趙,到了鉅鹿附近就開始觀望,並不急於出手,反而是保存實力,靜觀其變。宋義這一態度,基本上是當時諸侯的想法,鉅鹿城外燕國、齊國都是在觀望,不敢主動出擊,要不是出了個項羽,秦軍主力真沒這麼容易被擊破。



所以楚懷王的這道命令很有必要,既是調動諸侯積極性,又為自己增加權威,只可惜後來事態的發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有一種說法是認為楚懷王這道“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盟約,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後來史書為了把劉氏擺在正義的一方,才加進去的。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倒也不小。

不過,就算按照《史記》中所寫的,有這道盟約,也不能說楚懷王的這道盟約是愚蠢的。


盟約的背景

這道盟約產生於項梁死了以後,楚懷王熊心拿下項羽和呂臣的兵權之後。

可以說,在此之前,楚國的大權是掌握在項梁的手裡的,而在此時,熊心已經是掌握權力的一方,但是卻並不穩固。他對項氏集團還是心有餘悸。

所以,他在提出“先入關中者王之”這道盟約之後,做了如下安排:

1、劉邦率軍西入秦

2、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范增為末將救趙後入秦

看得出來,楚懷王這是明顯要提拔宋義和劉邦,讓他們成為未來的軍隊統帥,從而打壓項羽和他的項氏力量。

這道盟約真的會促使諸侯都搶著入關中?

其實歷史已經給了答案,真正有滅秦之心的只有劉邦和項羽而已。

其他諸侯根本就不存在受楚懷王的命令,楚懷王之所以後來成為義帝,是靠項羽打下來的威望換來的,此時的楚懷王也不過是眾多諸侯中的一個。他所謂的“先入關中者王之”針對的也不過是楚將而已。

但是,即便如此,宋義也沒有攻秦之心,他想要的不但不是秦,反而是趙。與他相類似的,所有諸侯此時都不想與秦軍主力硬碰硬,這是很正常的明哲保身的方案。此時的宋義,一直在跟齊國勾搭,一旦秦趙兩敗俱傷,就是他謀奪趙地的有利時機,他也想像當年陳勝王手下的將領們一樣,佔地稱王。

只不過,他碰到了項羽了而已。最後,項羽殺了宋義,滅了秦軍主力,一舉入關。

後記

入關以後,劉邦不敢再提“先入關中者王之”,反而把咸陽城讓給了項羽。項羽佔了咸陽以後,就試探性地給楚懷王發了條信息,楚懷王只回了兩個字“如約”。

最後,楚懷王的這兩個字造成了一種結果:

他不再是楚王,成為了“天下之主”義帝,而楚王變成了項羽,劉邦確實變成了關中王,只不過這個關中離關(函谷關)有點遠了,跑到了漢中、巴、蜀地區了。然後,項羽派人殺了義帝,劉邦定三秦,楚漢戰爭正式打響。


水一白聊歷史


可以明確的回答,楚懷王與諸將盟誓,“先入關中者為王”,並非是一道愚蠢的盟約,相反,這是一道非常具有政治智慧的盟約,只是楚懷王沒能成為最終的受益人。

楚懷王劇照

楚懷王是誰

陳勝在大澤鄉點燃農民起義的星星之火後,各地反秦勢力相繼響應,作為楚國名將項燕的後人,項梁、項羽叔侄也在會稽豎起反秦大旗,很快成為反秦的中堅力量。

但章邯很快撲滅了各地的反秦勢力,陳勝戰死,反秦鬥爭隨即陷入低潮。項梁在薛地召集部將商討下一步的戰略,這次參會的除了項梁,還有劉邦、項羽、范增以及張良。范增向項梁建議,為了聚集團結楚地的各種反秦勢力,應該立楚王的後裔為楚王,項梁採納了范增的建議。

於是派人找到了已經流落民間的楚懷王之孫子羋心,擁立為新的楚懷王。這樣,羋心搖身一變,從一個放羊娃變成了楚國的王上。

只不過他並沒有實際權力,只是項梁手中的牽線木偶。

項羽劇照

為什麼要盟誓

既然坐上了楚王的位子,怎麼可能不想擁有楚王的權力呢!即使楚懷王羋心沒有政治經驗,他身邊聚集的人,也一定會注視著任何風吹草動,待機而動。

公元前208年,項梁在定陶被章邯軍隊所殺,楚懷王覺得他所等待的機會來了,終於有機會分化削弱項家的勢力,樹立自己在楚國的權威。於是想出了這麼一個智慧的辦法。

召集楚地勢力,制定出下一步行動戰略,即兵分兩路,與秦國決戰,並與諸將盟誓,先入關中者為王!

其中一路北上救趙,然後入函谷關滅秦,以項家軍為主力,宋義為統帥,項羽為副帥,後來項羽殺了宋義,自立為帥。

另一路直接西進,經南陽、武關進軍關中,以劉邦為統帥。

相比於北上之路,劉邦西進要面對的秦軍力量要弱小的多,因為秦國此時的兩大主力部隊,章邯軍團和王離的長城軍團均在趙地。項羽北上,首先要直接遭遇秦國的主力部隊,不死也要八層皮。

這正是楚懷王喜聞樂見的,他之所以與諸將盟誓,用的是一石二鳥之計。

首先,是為反秦的大戰略著想,用項羽在趙地拖住秦軍主力,然後讓劉邦直接經南陽、武關攻入守備空虛的關中。

其次,讓項家軍北上,就是要讓項家軍和秦軍硬碰硬,最好是秦軍被消滅了,項家軍也被打光了。即使削弱不了項羽,也可以豎起劉邦的大旗,與項羽相抗衡。

這樣,劉邦必定感激自己的提拔之恩,忠於自己,項羽要想造反,也得掂量掂量形勢,從而使自己逐步掌控天下大權!

劉邦劇照

受益者是誰

戰略非常高明,如果是一般的人,楚懷王也許真會實現戰略構想,掌控天下權力。但只能說他生不逢時,同時遇到了項羽和劉邦,完全低估了這二位仁兄的能力。

低估了項羽的軍事才能,項羽背水一戰,擊敗秦軍主力,自己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成為了事實上的反秦霸主。

也低估了劉邦耍流氓的能力,劉邦不但沒能成為楚懷王手中的牌,反而是劉邦利用楚懷王對諸將的盟誓,名正言順佔有關中之地。在楚懷王被項羽殺後,劉邦才姍姍來遲,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打著為楚懷王報仇的旗號,討伐項羽,死了的楚懷王又成為了劉邦手中的牌。

所以,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楚懷王對諸將的盟誓,先入關中者為王,完全是為劉邦做了嫁衣!


長安旭哥


“先入關中者為王”這道盟約,並不是愚蠢不愚蠢的問題,而是楚懷王熊心企圖擺脫項氏一族的控制,真正自己掌控局勢的一次嘗試。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楚懷王熊心並非無能之人,他並不甘心做一個提線木偶。



項梁在與章邯的戰鬥中戰死後,楚懷王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為此,楚懷王熊心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所謂“先入關中者為王”,只是其中的一條而已。下面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高明之處:

一、傀儡皇帝,天下共主。楚懷王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大家都得聽其號令,但是項梁沒有戰死之前,一切的命令和策略和楚懷王無關,項氏一族才是真正的掌握實權的人。但項梁死後,項氏一族遭受了巨大打擊,楚懷王抓住機會,通過“先入關中者為王”做為誘餌,激勵楚軍中的實力派,達到制衡項氏一族的目的。



二、打壓項氏,唯我楚君。從楚懷王的安排來看,先入關中誰都有可能,但是項羽卻沒有可能。因為楚懷王把項羽放在了正面戰場上,直接面對的是秦軍主力章邯和王離的部隊。儘管項羽也想進軍關中,但是楚懷王不給他這個機會,同時讓卿子冠軍宋義節制項羽,壓根就沒打算給項羽機會。

三、棄子沛公,孤軍難勝。關中之地是秦都所在,必有重兵佈防,不是誰都可以攻克的。楚懷王讓劉邦帶兵幾千西進,並不是要把這個“便宜”拱手交給沛公劉邦,說的不好聽點,讓劉邦做炮灰成為眾矢之的才是目的。

四、誘之以利,動之以名。在秦末的亂世之中,爭名逐利之人最多,大家都心懷鬼胎,謀劃自己的得失。楚懷王提出的“先入關中者為王”正是投其所好,能起到調動天下群雄的作用。劉邦開始的時候也為其所惑,險些鑄下大錯,如果不及早懸崖勒馬,恐怕就沒有後來了。


五、非我項氏,不可為王。項氏一族是不會甘心讓其他人“先入關中者為王”的,如果有人封王也是我項氏一族之人。畢竟楚國復國,就是項氏一族之力,熊心這個王也是項氏所立。不封項氏為王而出盟約本身,就是楚懷王挑戰項氏家族地位的一次大膽嘗試。

正如楚懷王的名字熊心,這位楚王並不甘心做一個傀儡,他也有一腔熱血和帝王的雄心。從項梁死後,他的一番布排來看,這位楚王不僅有雄心也有策略和手段,只可惜他低估了劉邦的智慧,更低估了項羽的武勇。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這道盟約看起來是很弱智的,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史書也留下了蛛絲馬跡。分析出來的結果是盟約的內容被劉邦篡改、劉邦違約的可能性比較大。

韓信說:“項羽背義帝之約,給所親愛的人封王,諸侯不平。”所謂義帝盟約就是楚懷王盟約,盟約在先,立義帝在滅秦之後。而“先入關王之”的關指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市北),但史書行文有出入,又說“先入咸陽者王之”,咸陽當然在關中,但與函谷關有一段距離。盟約對象、方式也有出入:

1、劉邦攻入咸陽,還軍霸上,等待諸侯盟約(或等待諸侯履行盟約)。

2、楚懷王袒護劉邦、命他西征入關,並與諸將盟約,先入關者為王。

3、劉邦與諸侯盟約。

當時為了消滅秦軍主力,各路諸侯軍基本到了趙國,因為秦軍主力章邯和王離把邯鄲包圍了。如果是誰平定了關中誰就為關中王,那麼誰去消滅秦軍主力呢?推測盟約內容應該是:按滅秦的功勞封王。

《史記·淮陰侯列傳》「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沛公入破咸陽,平秦,還軍霸上,待諸侯約。」

《史記·高祖本紀》「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臣聞足下約,先入咸陽者王之」「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

當各路將領與章邯在鉅鹿打得熱火朝天時,只有劉邦一路向西,從總局來看,對滅秦意義不大,只要秦軍主力一滅,那麼關中和咸陽就聞風而下。在項羽打敗章邯並投降三個月之後,劉邦才攻入咸陽、駐軍霸上(今西安市東),秦王子嬰投降。並且章邯投降後,趙高殺了秦二世,然後子嬰為王,又殺了趙高,秦廷已經內亂崩潰、搖搖欲墜,也給劉邦有可乘之機。而沒有劉邦,項羽率領的諸侯聯軍也會晚三個月攻入咸陽。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章邯與楚約降,未定,項羽許而擊之。七月。項羽與章邯期殷虛,章邯等已降,與盟,以邯為雍王。八月。趙高殺二世。九月。子嬰為王。」

《史記·高祖本紀》「漢元年(前206)十月(為歲首),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

劉邦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統帥碭郡兵馬(治所在睢陽,今河南商丘市),定盟後,並沒有直接往西去關中,而是先往東北去了成陽(今山東菏澤)攻破兩路秦軍。當楚軍出兵大破秦軍王離,他又向西到昌邑(今山東鉅野縣),攻打秦軍不利,又向南到了慄縣(今河南夏邑縣),吞併了剛武侯(楚將)四千人的部隊,然後與魏軍聯合再攻打昌邑,沒有攻下,又突然向南到了高陽(今河南杞縣),才一路往西攻打。高陽狂生酈食其見了他,說:“閣下收聚散亂兵馬,還不滿一萬。”而當攻入咸陽、駐軍霸上,人馬十萬。從劉邦進軍的路線推測:他違背了命令,脫隊去關中,途中壯大隊伍。因此,劉邦把自己違約(令)的帽子扣到了項羽頭上,可能性非常大。

《史記·高祖本紀》「秦二世三年……令沛公西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裡秦軍夾壁,破秦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還至慄,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並之。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並攻昌邑,昌邑未拔。西過高陽。」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酈生曰:足下起糾合之眾,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