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一個朝代到了末期大抵是是主昏臣庸,或許明朝算是一個異數,明朝末年湧現出了無數的能臣猛將,然而歷史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無論這些“猛人”再如何神勇,也無法改變大廈將傾的局面。

在這些能臣猛將中尤以袁崇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最具傳奇色彩,以文官出身,或坐鎮一方,或南征北討,立下無數戰功,然而這些人的下場卻令人唏噓。

或被殺、或戰死、或投降,被殺的袁崇煥數百年後依然有人為其叫屈,戰死的盧象升與孫傳庭依然被人懷念。

只有洪承疇的處境最為尷尬,明朝的遺老遺少視其為奸賊,清朝政權穩定之後又將其列入《貳臣傳》,兩個他曾經立下大功的朝代都將其視作反面典型,對其功過的爭議也一直延續到今天。

然而這個人的前半生確實有力挽狂瀾的能力,他也用後半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01

出身貧寒,少年得志

洪承疇,福建泉州南安縣人,生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字彥演,號亨九。洪承疇雖然出身於書香世家,但家道早已中落,早早就承擔起了養家餬口則重擔。但洪承疇天資聰穎且抱負不凡,很快就被洪啟胤招入門下,悉心教導。

洪承疇也不負所望,刻苦用功,甚得洪啟胤賞識。不久,洪承疇寫了一篇論蘇秦“合縱論”的文章,洪啟胤閱後大加讚賞,留下了“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23歲的洪承疇不負眾望輕鬆中舉,次年赴京會試,取得殿試二甲第十四名的成績,賜進士出身。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進士

自此,洪承疇正式步入官場。初入官場的洪承疇一直在刑部磨練,後調任浙江任提學使,因政績卓著,於天啟七年升陝西道參議。

適時,陝西大旱,流民揭竿而起,洪承疇人生中第一個機遇來了!

02

投筆從戎,名聲大噪

早在萬曆、天啟年間,陝西各地就有零星起義,援遼兵丁逃回陝西之後,不敢歸伍,陸續加入義軍。

天啟七年,陝西澄城農民抗糧殺官的消息傳開,各地紛紛響應,府谷王嘉胤、安寨高迎祥、清澗王左桂等人紛紛拉起義旗,到崇禎三年時,陝西各地共有義軍一百多支。

時任陝西三邊總督的楊鶴主張“剿撫並用,以撫為主”的方針,對義軍進行招撫,然而效果不彰。

在義軍此起彼伏的冒起之後,洪承疇抓住機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府谷縣王嘉胤率楊六、不沾泥在黃龍山聚眾五六千人,此時任陝西督糧道的洪承疇派人摸清黃龍山地勢之後,大破之。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洪承疇

真正讓洪承疇名聲大噪的是韓城之戰,崇禎二年韓城被王左桂等人圍攻,陝西三邊總督楊鶴手中無將,情急之下想起洪承疇曾與義軍交過手,於是派其解韓城之圍。

據《南安縣誌·人物誌》記載:洪承疇“身不滿七尺,恂恂儒雅”,看似相貌平平,實則精明能幹。

接到楊鶴的命令後,洪承疇親自領兵出站,此役斬殺敵軍三百人,韓城順勢解圍,洪承疇自此聲名鵲起。

03

東奔西馳,南征北戰

韓城之戰後洪承疇升為延綏巡撫,與陝西三邊總督楊鶴堅持“以撫為主”的方針不同,洪承疇主張對義軍大力圍剿,即使對已經投降的義軍也不輕易放過。

如義軍首領王左桂多次降而復叛,洪承疇與陝西巡按李應期、總兵杜文煥秘密籌劃,設下埋伏活捉王左桂等九十八人,並全部處死。

崇禎四年楊鶴被罷職,洪承疇升為陝西三邊總督,自此開始了東奔西馳、南征北戰的軍事生涯。

義軍之所以難剿就在於其流動性,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官軍始終追在義軍身後,疲憊不堪。

崇禎五年,義軍流竄至慶陽,洪承疇率總兵曹文詔、賀虎臣親赴慶陽,與義軍大小激戰數十場,義軍損失慘重,官軍取得“西澳大捷”。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曹文詔

崇禎六年以後,義軍開始向河南、湖廣、四川等地流動,其中以鄖陽為中心進行遊擊作戰,洪承疇重兵集結圍攻義軍,大敗高迎祥等部。

崇禎七年,洪承疇由於接連戰勝義軍被朝廷任命為總督河南、陝西、山西、四川、湖廣五省軍務,與盧象升分剿東西,成為大明帝國的兩大頂樑柱之一。

04

力挽狂瀾,中流砥柱

崇禎九年,洪承疇率軍圍攻高迎祥部,義軍被圍困長達三個月,高迎祥率部從漢中突圍,被孫傳庭在子午谷設下埋伏,全殲高迎祥部,高迎祥被俘,押往京師處死。

高迎祥死後,義軍聲勢大減,張獻忠、劉國能、羅汝才等先後投降就撫,義軍中只剩下李自成部仍在堅持流竄。

崇禎十一年,洪承疇在潼關南原設下埋伏,大破李自成部,李自成僅率十八人逃入商洛山中。

此役後,洪承疇以為大功告成,上報朝廷:“秦中各股大賊,節次剿降將盡,可以漸見廓清”,此後只要乘勝圍剿,李自成終歸難逃。

然而,這個時候皇太極率滿洲八旗入關,京畿危矣,朝廷下詔招陝西三邊總督洪承疇與陝西巡撫孫傳庭進京勤王。

此後,洪承疇徹底告別與義軍的戰場,轉而進入遼東戰場,遇上了命中註定的對手—皇太極

05

松山一役,兵敗被俘

崇禎十二年,洪承疇升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使,總督薊遼軍務,上任之後就大力整頓軍務,嚴肅軍紀,因為他清楚面臨的對手不再是烏合之眾的流寇,而是彪悍勇猛的滿洲八旗。

明朝與清朝在寧錦一帶,積蓄力量,等待關鍵性的殊死一搏。

崇禎十三年三月,松錦之戰爆發,松山一役成為影響明清前途的關鍵一戰,對此,雙方都很清楚,幾乎投入全部的本錢。

次年,七月,洪承疇率軍抵達松山,搶佔乳峰山西側,環松山城佈置紮營。準備步步緊逼,且戰且守,以解錦州之圍,但兵部尚書陳新甲卻主張速戰速決,洪承疇考慮到軍糧有限於是主動發起進攻,雙方多次交戰,明軍略佔上風,但始終無法突破清軍防線。

戰爭進入膠著狀態,皇太極此時也顧不得身體病重,親率三千騎兵,日夜兼程趕到松山親自指揮作戰。

皇太極率軍抵達松山之後,雙方的僵持局面頓時被打破。

皇太極不愧是久經戰陣,登山遠望明軍佈置,輕易識破明軍破綻在於“有前權而無後守”,即洪承疇的十幾萬大軍侷促於松山與乳峰山的狹窄地帶,忽略了與後方塔山、杏山之間的聯繫,首尾全無照應,於是制定了圍點打援、斷絕糧道的計策。

至此,征戰十幾年的洪承疇卻在此時犯了致命的錯誤,一次次錯失良機,被清軍截斷糧道,所剩軍糧無幾。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松錦之戰

崇禎十五年,在堅守松山長達半年之後,副將夏承德降清,松山失守,洪承疇兵敗被俘,明朝最後的十幾萬精銳土崩瓦解。

崇禎十五年前的洪承疇為大明中流砥柱,朝廷上下對其頗為倚重,即使松山被圍困之後崇禎仍給予洪承疇厚望,多次下嚴旨師徒派援軍營救營救。

等到松山之敗的消息傳來,舉朝震驚,崇禎更是極為哀痛,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罈,於五月十日更是親自赴壇致祭,還御製《悼洪經略文》詔示天下。

假如,洪承疇此役戰死,如此殊榮也不枉了,也就沒有之後的尷尬了。

06

叛明降清,出謀劃策

招降、重用漢人文武官員是後金一貫的策略,例如范文程、李永芳、孔有德、尚可喜等都受到了重要。

然而,洪承疇畢竟與這些人不同,身為薊遼總督,地位影響絕不是這些人能比,但要招降洪承疇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洪承疇被俘之初,感遇崇禎知遇之恩,誓死不屈,凡是來勸降的人無不被破口大罵趕走,甚至引刀自戮,始終不屈服。

然而,皇太極對洪承疇極為有耐心,不停的派人勸說,甚至動用“美人計”,至於洪承疇為何最終還是屈服了,這裡不再細究了,因為無論皇太極用了什麼方法,反正最後洪承疇降清了。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洪承疇降清

洪承疇降清之後,積極為清朝出謀劃策。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崇禎上吊自殺。消息傳到瀋陽之後,在范文程等人的建議下,多爾袞打算入主中原。

崇禎十七年,四月,多爾袞率軍大舉南下,然而等大軍快要抵達山海關時卻得知大順軍已朝山海關殺來,從未與農民軍交過手的多爾袞也不得不遲疑起來,這時才想起來李自成曾是洪承疇的手下敗將。

洪承疇降清之後,一直受到皇太極的禮遇,據《清史稿》記載:“凡值大祭祀、宴會,必令親隨,賜房屋莊田男女有差,服食無虛日。”

雖然洪承疇受到的待遇不淺,但皇太極始終沒有重用他,直到這次清軍南下,兩年多來洪承疇甚至連個正式的官職都沒有,可見清朝對投降的漢臣既籠絡又防範。

洪承疇建議多爾袞立即南下,趕至山海關,在他的引薦下,多爾袞與吳三桂達成協議,聯手對付李自成。

山海關之戰,李自成敗走,清軍完勝順勢進入關內,佔領北京。洪承疇抵達北京之後前往帝陵,跪在崇禎前的靈牌前大哭。

我相信,洪承疇這次是真心的。

07

勞苦功高,未能償願

順利佔領北京,讓多爾袞對洪承疇開始重視起來,作為降清的地位最高的明臣,重用洪承疇更是為了籠絡漢人。

於是,洪承疇先後被任命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但清朝在重用洪承疇時,也在時時刻刻的防範著他,雖然身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但也只能算是三把手,因為上面還有平南大將軍多羅貝勒勒克德渾,固山額真葉臣。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多爾袞劇照

平定江南之後,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開始平定孫可望、李定國率領的抗清義軍,先後平定湖南、四川、雲南等省。

順治十六年,洪承疇以年老體衰、目疾加劇為由請求回京,次年正月獲准。但洪承疇回到京師之後,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受到冷落。

洪承疇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可謂勞苦功高,不料順治駕崩之後,康熙繼位,四位顧命大臣瓜分了輔政大權,僅僅授予洪承疇一個微不足道的三等阿達哈哈番(相當於輕車都尉)準世襲四世。

洪承疇犧牲名節,為清朝效力二十餘年,先後平定江南與永曆政權,只換來一個輕車都尉,成了眾多明朝遺老遺少挖苦諷刺的新內容。

08

兄弟倪牆,故舊譏諷

洪承疇降清之後不僅遭到明朝遺老遺少的唾棄,就連親兄弟、門生故舊也對其不屑。洪承疇的後半生陷入許多尷尬之境,降清之後他曾回鄉省親,沒有一個門生故舊前來探望。而三弟洪承畯更是痛感國家滅亡、兄長投敵,發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攜老母親避居船上,泛江隱居。

而明朝遺老遺少更是對其唾棄不已,洪承疇當初受到崇禎寵信時,曾在廳堂掛出一副對聯

“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

等到他降清之後,有人就在這副對聯各加了一個字,變成:

“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

以此來譏諷洪承疇。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洪承疇

更有南明隆武朝大學士黃道周在江西堅持抗清,被俘後押往南京,洪承疇親自前往勸降,走到囚室時,卻看到黃道周手書一副對聯掛在囚室前:

上聯:“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

下聯:“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以諧音字“史可法忠,洪承疇反”來譏諷於他。

09

蓋棺定論,千古貳臣

最令洪承疇尷尬的是,入關之後洪承疇積極建議滿洲權貴漢化,學習儒家禮儀。而真當滿洲貴族接受了儒家的綱常倫理之後,反而也跟明朝的遺老遺少一樣認為洪承疇名節有虧,不忠不孝了,真是莫大的諷刺。

康熙四年,征戰一生的洪承疇病死,清朝給予的喪葬規格一般,悼詞中還語多譏諷。

“貳臣”洪承疇:前半生有多風光,後半生就有多尷尬

洪承疇

到了乾隆時,對洪承疇的貶抑更加明顯:

“力屈俘降,力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 。

乾隆四十一年更是為洪承疇的評價蓋上了棺蓋,該年十二月,乾隆命國史館編列明朝《貳臣傳》,並下諭旨將洪承疇等其他明朝降將一起列入其中,欽定為“大節有虧”之人。

結語

如果洪承疇泉下有知,或許更希望松山一役戰死,那麼“洪承疇”三個字將會是停留在史冊上一個光輝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