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是明朝的將領,可在保衛北平成功後,為何很快便被誅殺?

MRLOKI


于謙在1449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失敗後,不忌憚立朱祁鈺即位為帝,組織了北京保衛戰,他雖然成功的保衛了北京,卻得罪了太上皇,遭到部隊一些將領及弄權的太監嫉妒,當他們聯手掌握了大權,于謙被誅殺是不可避免的。于謙他 是在北京萬分危急時刻,擔起保衛京師的重任,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

1449年7月,蒙古瓦刺部太師也先親自領兵進攻明朝邊防重鎮大同。明英宗朱祁鎮率20萬精銳御駕親征,計劃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大同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途中遭遇瓦剌襲擊,明軍戰敗且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

也先俘虜了明英宗,進一步率領瓦刺軍包圍了北京,明朝形勢危急,當時京師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朱祁鈺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

兵部尚書于謙與吏部尚書王直等人擁立朱祁鈺即位為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並且于謙率領武清伯石亨、都督孫鏜等人抵禦瓦剌的進犯。也先見難以攻破北京就撤走了,後來也先看到再扣留太上皇也沒有什麼價值,就把他送回明朝了。

這次明英宗御駕親征的失敗,明朝的一些將領及受寵太監,他們看到于謙在皇帝被俘後,組織了的北京之戰,因此遭到他們的羨慕嫉妒恨;明英宗被瓦剌部俘虜後,對於謙等人不忌憚另立皇上抵抗蒙古瓦剌記恨在心。1457年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平趁代宗朱祁鈺病重,在於謙的政敵石亨與太監曹吉祥等人幫助下復辟成功。復辟後,首先把于謙逮捕入獄,于謙在他們手中是不可能活下來的。


刪繁就簡347


于謙死的冤不冤?千古奇冤,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功高至偉。可就是這個為大明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最終卻在皇權爭奪的風暴中,被明英宗下令斬殺。要了解于謙在保衛北平成功後,為何很快便被誅殺,要從兩個“之變”說起。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典故了。明英宗重用太監王振,對他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瓦剌也先派遣2000人來進貢馬匹,謊稱3000人,這樣便可以讓明朝多賞賜一些禮物。但事情被王振知道後,堅決要按2000人給,賞賜的禮物也只有也先要求的五分之二。這個舉動直接把也先惹怒了,直接發兵侵略邊疆。邊疆守將戰敗,於是王振便慫恿英宗御駕親征。于謙等人力諫不可,於是英宗和王振一起出徵,留英宗弟弟朱祁玉監國。

後來王振想要英宗到他的家鄉去,但後來又怕這麼多人馬踏壞了家鄉的莊稼。這樣來回奔波,被也先追上,直接把英宗擄走。也先攜帶著英宗,在邊關要挾獻財物、要求打開關門。這個要求被于謙堅決地予以拒絕,認為也先一旦開了頭,也先的野心永遠不會滿足。皇太后和皇后湊足了幾大車禮物,讓人給也先送去。英宗被搶走六天後,皇太后立英宗只有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皇弟朱祁玉代理國政。

又約半個月後,大臣認為太子太小,請皇太后立朱祁玉為帝,太后應允。朱祁玉堅辭不受(也是故意做作)。于謙勸道:“我們這些大臣是為了國家,並不是為了個人的榮辱”。恰好英宗派回來的人此時也到京城,傳達了英宗的旨意,讓皇帝朱祁玉繼皇帝位。於是朱祁玉在“土木堡之變”後,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後來的景泰帝。

奪門之變

景泰帝朱祁玉登基後,對於謙非常信任,把保衛北京的重任交給了于謙。也先帶著英宗攻打北京,被于謙打敗。也先見戰鬥不利,便想著英宗奇貨可居,狠狠地敲詐明朝一筆。所以假借議和的名義和明朝談判。這個消息通過邊將傳到朝廷,但于謙認為,認為也先談判的誠意不夠。所以下令責問邊將畏戰,從此邊將沒有敢提議和的事。議和不成,英宗自然是沒法回來,想必英宗知道之後,肯定會對於謙有想法。

後來也先反覆傳達議和的消息,但是已經嚐到坐皇帝好處的朱祁玉,此時已經不想讓自己的哥哥英宗回來了,但是大臣卻是想要接回英宗。朱祁玉認為當初是大臣逼著他登上了皇位,現在又想著把英宗接回來,置自己於何地?此時的景泰帝,感覺自己就像一塊抹布,被眾大臣用完了之後,馬上要丟在一邊,自然是不樂意的。而於謙這次,也沒站在景泰帝這邊。

後來英宗歸國,被囚禁在南宮,不讓他和大臣見面。後來景泰帝更是廢掉原來的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只是朱見濟福緣淺薄,幾個月後去世,而景泰帝暫時還沒有其他兒子。於是包括于謙在內的大臣,又請景泰帝立侄子朱見深為太子,景泰帝不許。

和于謙有隙的石亨、曹吉祥等人,認為“立太子何如覆上皇”,這些人便決定讓英宗復位。而恰巧景泰帝正好身體不舒服,不接見百官。於是這幾人直接接上英宗,一路闖進皇宮,讓英宗登上寶座而接見群臣,史稱“奪門之變”。事後,景泰帝被廢,于謙因為受景泰帝重用,而且當初擁立景泰帝,被石亨等人安上了想要迎接藩王世子為太子的罪名處死。本來英宗也不想殺于謙,認為他保衛北京有功,但是手下的人直接說了句:“不殺于謙,皇上登基便名不正言不順!”於是于謙被殺,家人發配到邊疆效力。

綜上所述,于謙的功勞,無論是明英宗還是景泰帝,都是承認的。但是因為兩個兄弟為了爭奪皇位,深處權力漩渦的于謙,成了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所以于謙最後死在皇權的爭鬥之下。

而且於謙雖然有大功,但是性格也太過於剛直,他日常為人處世方式,無形之中得罪了許多人。這些人中很多參與了明英宗的“奪門之變”,所以他們急於借英宗的手處死於謙。于謙過於剛直的性格,也是他被殺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史摩天輪


公元1457年2月16日[農曆正月二十三日],一代名臣于謙被明英宗朱祁鎮下旨斬首。死在了北京城崇文門外。身後是他率眾雜軍拼死保衛的京師。當天寒風凜冽,陰雲密佈。

此時的明英宗朱祁鎮已重新登上了皇位。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發動“奪門之變”迎接明英宗朱祁鎮恢復了帝位。剛登上了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為何著急誅殺于謙呢?

事情還要從1449年說起:

土木堡之變

1449年,蒙古瓦刺部進犯中原。七月,明英宗朱祁鎮在太監王振勸說下,不顧百官反對,率眾多文武大臣和二十萬明軍精銳御駕親征。八月,大軍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騎兵擊潰,死傷無數,五十餘位大臣被殺,騾馬器械輜重被瓦刺繳獲。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成為明朝歷史中最大的恥辱。在這些反對御駕親征的人當中,有一人被留在了北京,這就是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

北京保衛戰

噩耗傳至,二十萬明軍盡沒,皇帝被俘,瓦刺大軍即將兵臨城下,京師人心惶惶,南遷逃避之聲四起。南逃派的代表就是徐有貞。這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以靖康之恥的事例,怒斥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他的怒吼驚醒了大家,使主戰派成為主流。于謙被監國郕王朱祁鈺授以北京防衛的重擔。

于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京城的防守。首先為了穩固中央權力,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監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使軍令政令暢通。打破了瓦刺首領也先拿明英宗朱祁鎮要挾朝挺的險惡用心。其次調集各地部隊進京,啟用有才能的軍事將領,如土木堡之變中敗逃而歸的將領石亨,駐守京城各處。籌集大量糧草器械輜重。尤其是糧食,穩定軍心民心。最後誅殺宦官王振餘孽,穩定朝廷凝聚眾志。

十月十一日,于謙力排眾議下達了出城迎敵的命令。于謙率將士出城迎敵,身後城門關閉,“報國殺敵,死而不棄”。與瓦刺大軍在北京城下展開大戰。數日鏖戰,瓦剌軍大敗。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軍退出塞外,京師解嚴。

北京保衛戰勝利了,于謙帶領大明軍民創造了奇蹟,擊敗了蒙古軍隊,保住了北方領土。明王朝轉危為安。北京保衛戰是明朝甚至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戰役之一。如京城失陷大明王朝半壁江山淪喪,在明朝主力被殲滅,皇帝被俘,兵力不足,士氣全無的情況下,于謙挺身而出,擔當重任,在幾乎所有人都絕望時,力挽狂瀾,挽救國家危亡。

第二年,被遙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回到了北京。

重名節 輕名利 重成仁 輕殺身 重社稷 輕君王

在明朝歷史上,有很多文武兼備、智信忠勇的政治人物。于謙無疑是其中的頂尖人物。

于謙任職地方時,常常微服巡視,瞭解民意,組織民眾修繕堤壩,種樹打井,賑災救民,深得民

心。不畏權貴嚴懲土豪劣紳,敢於為民請命。後遭到權貴排擠陷害入獄。數千民眾和當地官吏上

書挽留而官復原職。《明史》贊曰: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建立不世奇功的于謙風光無限,聖譽恩隆。于謙推掉了所有的賞賜。他為政

清廉,兩袖清風。堅持操守,剛直不阿。卓越的才幹、高尚的品行加上北京保衛戰中運籌帷幄、

剛正勇猛、力挽狂瀾的蓋世奇功使于謙成為人臣楷模。而這些功績來自於謙“重名節 輕名利 重

成仁 輕殺身 重社稷 輕君王”的思想。

但于謙的這個偉大思想,成為剛登上了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著急誅殺于謙的主要原因:

一、于謙是擁立朱祁鈺登上皇位的主要人物。土木堡之變後,朝中大亂,人心不穩,外有蒙古大軍壓境,內部南遷派叫聲囂囂,于謙稟持初心,及時立帝。穩固中央政權。凝聚人心,使軍令政令暢通,使北京保衛戰準備戰及取得勝利提供了保證。但這毫無私心專為大明江山社稷的做法在朱祁鎮看來是對他皇權的踐踏,心中留下了濃濃殺意。

二、于謙認為不能和蒙古瓦刺講和,講和後一旦不能滿足對方無窮無盡的要求,對方就會變亂,

滿足對方,則給大明造成很大的困難。這本是從江山社稷 出發的務實做法。可朱祁鎮認為這樣

做造成他不能及時回朝的原因。

三、于謙“輕名利”,多次拒絕賞賜。於是石亨便上疏為于謙的兒子求賞,被于謙拒絕。實際上石亨是以此開始,為自己的親屬循例升官。石亨在於謙手下工作過,很是畏懼於謙。

四、于謙仁心宅厚,無害人之心。徐有貞是南遷派的主要人物,曾被于謙怒斥。只是被罷官了事。後來此人改名後又進入朝廷為官。但于謙沒有為難他。徐有貞是冤殺于謙的策劃者。

五、于謙性格剛正。多次上書彈劾不法之人。曹吉祥就是其中之人。

就這樣,剛登上了皇位的明英宗朱祁鎮和徐有貞、曹吉祥、石亨以“意欲”之名殺掉了于謙。

此時想起一句話:“莫須有”殺掉了岳飛



"江山也要偉人扶,神化丹青即畫圖。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袁枚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


愛冬的文


于謙死於朱見濟早夭。那也是北京保衛戰的七年後。如果朱祁鈺兒子不早死,導致朱祁鈺無子繼承大統,那石亨,徐友貞根本翻不起浪花。

朱祁鈺他爹宣宗就兩二子,大哥當皇帝不靠譜,北狩後就回不來了。大明朝國大事多,不能一天沒皇帝,太子太小沒時間等他成長,只能先讓朱祁鈺當著。

朱祁鈺當著當著對權利上癮了,廢了太子。大哥北狩回來也給關了。

大明朝唯二合法皇帝。本想我的皇位當然給我兒子。但朱見濟小朋友沒那命承受太子的重去見爺爺了。

大明朝的皇位不出意外是要回到朱見深的手上的,畢竟是前太子,親哥的兒子,自己的大侄子。

于謙咋選,他在自己人生的岔路口迷失了方向。迎立蕃王,那得給口水淹死。立朱見深和選太上皇一樣,畢竟親父子。當初廢朱見深時候自己又沒攔住,人家肯定要給小鞋穿的。

想來想去,于謙放棄了,隨他們鬧去吧。自己還能留點好名聲。

結果玩大了,朱祁鎮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把于謙送上了斷頭臺。

轉眼八年,也是于謙人生的巔峰。八年中景泰帝把整個大明帝國讓于謙來掌舵。于謙為景泰帝殉葬估計也不會有遺憾。





專業幹活人事


問題有點不對,不應該是北京保衛戰之後立馬被殺的。而是朱祁鎮“奪門之變”後,被小人進讒言後,被朱祁鎮所殺。

北京保衛戰之前,司天監管事徐有貞曾以星象,上書朱祁鈺(景泰皇帝)說“按天象,當遷都以避禍”。但是被于謙呵斥住,立主戰鬥到底,保衛北京城。後來北京保衛戰得以勝利,人們遍都嘲諷當初這個投降派。皇帝也相當討厭這個投降派,後來徐有貞多次的升遷機會,都被朱祁鈺駁回,認為這樣的人,不配升官。但是徐有貞卻把這些歸咎於謙,認為就是他搞的鬼,使得自己不得提升。

後來徐有貞和石亨等人,幫助朱祁鎮重新奪回皇位,他們也成了功臣。這時候徐有貞便開始整治于謙,在朱祁鎮哪裡高發于謙,“就是他阻止營救皇上回來,還建議在外邊找個藩王做皇帝”。就這樣于謙被打入大牢,因為審訊無果,最後被徐有貞以“雖無顯跡,意有之”殺害。這個“意有之”就是感覺有這個事兒,和秦檜殺害岳飛的“莫須有”一樣。最終一代忠臣于謙,被奸人所害。

所謂天理昭昭,後來徐有貞等人,被明相李賢誅滅,還了于謙的青白。



易趣故事


石亨和太監曹吉祥等人勾結起來發動政變,重新擁立明英宗朱祁鎮復辟。明英宗再次登基後,石亨和徐有貞為了清除于謙勢力,便捏造于謙犯了謀逆罪。明英宗得知後,立馬派遣官員抓捕了于謙,並在公元1457年正月22日,將於謙斬首示眾。

死於宮鬥。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奏疏上呈後,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諡肅愍。萬曆中,改諡忠肅。有《於忠肅集》。《明史》稱讚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格格愛豆豆


歷史上的于謙,之所以在北京保衛戰之後的第八年被誅殺,有其深刻的內因(自身原因)和外因(外部因素)。這裡面也有值得我們後人好好深思的地方。

究其內因有以下幾點:

一、為人太正直,為官太公正。這是于謙的優點,洽洽是置他於死地的“命門”,而關鍵的二個人徐埕(徐有貞)、石亨正是因為于謙一心為公,才給了他們有機可乘。徐有貞做為政敵,于謙看不起他的只是他的人品,但是對他的能力還是清楚的;石亨做為北京保衛戰的戰友,于謙對他的功績還是認可的,但是對他做為武將的毛病還是知道的。但是于謙沒有想到他們會發動“奪門之變”,甚至天真的認為景泰帝朱祁鈺本來就是監國,到了該還位於朱祁鎮父子的時候了(可能是于謙在糾結是還位給朱祁鎮呢還是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新皇猶豫不決的時候,奪門之變發生了)。

二、對立儲之事估計不足,景泰帝朱祁鈺病重,由於沒有確定皇位繼承人(太子夭折),大臣們分為三派,為立儲暗流湧動之時,于謙並沒有及時的“站隊”,表明自己的立場,給了徐有貞和石亨他們奪門的機會。並且也因沒有及時“站隊”,給了徐有貞殺他的“理由”——意欲迎立藩王!

三、對“奪門之變”的後果預計不足。于謙可能未料到徐有貞等人會利用“意欲”殺他,猶如當年秦檜已“莫須有”的罪名殺岳飛一樣。當於謙知道徐有貞殺他的理由後,于謙也明白了,他非死不可。

究其外因有以下幾點:

1、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未指定繼承人,是奪門之變的誘因,也是于謙之死的前提條件。朱祁鈺的內心深怕傳位給朱祁鈺父子,怕他們反攻倒算,因此迎立藩王謠言四起。也正是因為意欲迎立藩王成為于謙必死的理由。

2、奪門之變的突然性。從景泰八年正月十一日石亨和徐有貞等人確立奪門之變到正月十七日成功,也就短短的6天的時間,這六天裡景泰帝和他們大臣們為了迎立藩王還是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爭論不休,其中正月十四日,景泰帝還發布了最後一道諭令:復立朱見深,不行!預定十七日再次商討。而徐有貞和石亨他們正是利用了這個空窗期,搶在十七日前多門成功。

3、明英宗朱祁鎮的昏庸。雖說有部分大臣為了迎合景泰帝朱祁鈺,要求迎立藩王,但是包括于謙在內的大多數大臣都是支持還位於朱祁鎮父子的。事後也證明迎立藩王屬於子虛烏有之事,因此在整個“奪門之變”中,朱祁鎮被徐有貞、石亨等人利用,成了自己“奪”自己的皇位的鬧劇。如果非要說“奪”,也是“奪”了自己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的皇位而已。但是朱祁鎮當時沒有意識到啊,認為徐有貞、石亨等人是有功之臣,“不殺于謙,此舉無名”(不殺于謙,奪門之變就不合法)。明英宗朱祁鎮於是就成為頂級背鍋俠。

4、于謙功高遭人嫉。在景泰帝時期,北京保衛戰之後就有人因嫉妒于謙而詆譭他,剛剛經歷過北京保衛戰的朝臣以及百姓,都知道于謙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文人從軍的方式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因此在景泰帝時期,詆譭于謙是沒有土壤。朱祁鎮奪門之變後,雖然知道于謙在北京保衛戰于謙居功甚偉,但是仍然將於謙劃為景泰帝的重臣。這時前有徐有貞想殺他,後有詆譭他的人蠢蠢欲動。在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時代,客觀環境對於謙很不利。

總之,于謙之死受制於兩個關鍵點:

首先:景泰帝關於立儲問題上,與于謙等大臣的意見不一致,拖拖拉拉拖到了病重,給“奪門之變”機會。

其次:奪門之變確實很快,3天成立班底,3天策劃方案,一晚就成功了。大臣們正在為立誰為儲君正在口沫橫飛,激情四射的時候,誰也沒有料到會“變天”。


備註:明朝重文輕武。于謙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武將,他是文官(看遺照畫像上的官服)!他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做過御史、做過兵部右侍郎、最高是兵部尚書,封少保。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在明朝那可是標準的文官,北京保衛戰中,于謙也是以文官掛帥!另外,少保太保是封給有“武”功的大臣,並不是說只封給將領的,文官也是可以被封的(曾國蕃就是太保)。同理,少傅太傅是封給有“文”功的大臣,武將也可以被封的(只是真正因功而封的武將少之又少)。


書蠹


於少保國士無雙!挽大明與狂瀾,扶大明之扶大廈於將傾。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朝野震驚,上下一片混亂。正是於少保,一木支撐,避免了大明分裂。

他位極人臣,任人唯賢,不謀私利,快速的使混亂的明朝走上正軌。他兩袖清風,抄家之時,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賞賜的一具鎧甲。什麼叫“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歷史有那麼多讀書人,但理解家國情懷的人又有多少?錢謙益讀書多,也有見賢思齊心,但君子不是說出來,是做出來的,他不行。洪承疇默寫正氣歌,想做岳飛和文天祥,卻也拜倒在清朝的糖衣炮彈之下。

于謙在面對城破家亡的情況下,依然梗著脖子,保衛京城。所謂大丈夫也不過如此,現在很多胸無點墨,又總覺得自己精通人情世故,常覺得於謙、岳飛這樣的人是“情商太低”,彷彿自己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自己有多麼高明,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卻不知我們讀史書,學史書,歷史讀到深處,往往能看到自身格局大小,枉議書中人,就是格局小,所見越小,越是小人心度君子腹。

“特別是所謂實用歷史編撰學,他把內心生活和外在表象做了這種違背真理的分離,因此在現在往往不公正地對待偉大的歷史人物,而歪曲和模糊了對他們的真正認識。因此,實用歷史編纂學家並不滿足於樸實地敘述世界史上的英雄所完成的偉大事業和承認這些英雄的內心生活符合他們的事業的內容;而是自認為有理由且有責任在有目共睹的英雄事蹟背後追尋所謂的秘密動機,並且在這種情況下自以為愈能除去英雄威名中迄今被稱頌和受尊重的東西,把這種東西從其起源與真正意義方面貶低到凡俗平庸的水平,歷史研究就愈加深刻。”——黑格

返回話題,世界上真有身以許國卻不許身的人,于謙是這樣的,好多答案都說他情商低,不知道變通,但于謙這種聰明絕頂的人豈不知人情世故?大敵當頭,敢用政敵石亨,這是大局觀,不是他自己用的,是為了國家。反觀有些朝代,黨爭不斷,寧願把國家搞死,也不能便宜政敵,這裡我沒有指“東林黨”和“南明”。

歷史之所以璀璨,之所以能激人奮進,正是有于謙,岳飛這種把精神注入到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中,所以我為身為他們後人而自豪。許多英雄,千萬人吾往矣。也許他們的名字已經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也許他們面對後人對他們的汙衊。但他們並沒有福禍避趨之,取義成仁,岳飛如此,于謙亦如此。

我們不能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上,來替他們評價他們的得失,替他們不值,我們應當銘記這些英雄豪傑,也終究是烙印在我們的精神裡。


史海勾沉


北京保衛戰的成功是于謙的人生最高峰,給人了力挽狂瀾的英雄形象,但是他卻忽略了之前的皇帝只是一個有血有肉有自己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他擁立的皇帝身體健康狀況一天比一天差,太子也早早夭折,于謙在自己為家國而戰的時候,就不知不覺深深陷入了皇家殘酷的奪位鬥爭中。不顧明英宗朱祁鎮的死活,在陣前講什麼社稷為重,君為輕,在創造了自己北京保衛戰勝利的同時,就已經被朱祁鎮在心裡砍了無數次頭了。當朱祁鎮被送回,當自己反對派們陰謀扶朱祁鎮復位時,他又顧慮江山社稷,死掉自己,為明朝避免一場動亂,其實他這種想法,就連他擁立的朱祁鈺也不會饒恕他,皇帝是要讓你終於他自己,再去談什麼終於社稷,而於謙在奪門之變的時候,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也沒有聽取別人的建議,他是忠於了社稷,不讓整個國家陷入動亂,但卻讓自己送了命,讓自己團隊中的人也全軍覆沒,讓自己擁立的皇帝也胡亂死去,讓反對自己的人重新掌權,而社稷的安危卻一點也沒有改變。


騎馬唸經的悟空


于謙被殺正是于謙鐵骨忠貞的表現。真真的為了明王朝而不估個人安危,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亙古忠臣。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于謙為了明王朝國柞綿延,立了朱祁玉為帝,這種行為在歷史上本身就是一種對皇權的大不敬行為。俘獲英宗的蒙古也先看明王朝又立了一位國君,想製造混亂,就把英宗給放回來。按照常理,主政的于謙應該知道“天無二日,國無二主”的道理,但于謙沒有考慮自身的安危,誠然接納了英宗皇帝,為日後的身死埋下了伏筆。

果不其然,回到北京的英宗皇帝不甘心太上皇的位置,發動政變,于謙身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