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韓信的發達以及韓信的死亡,都是和蕭何有關?

漢史趣聞


我是小學究,我來回答。

首先要說韓信就必須從蕭何說起。 蕭何本是沛縣縣吏,他具有官場上特有的心思縝密和圓滑,而且對於工作極度認真負責,是那種能力強又情商特別高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工作能力。當初蕭何為沛縣縣吏時,秦朝御史到沛縣檢查工作。蕭何配合泗水官吏有條不紊的完成了各項工作,其工作能力被考核為第一。御史對蕭何的工作能力給以了相當的肯定,甚至想徵召他到京城,被蕭何婉言拒絕。

秦御史監郡者,與從事辨之。何乃給泗水卒吏事,第一。

後來劉邦進入咸陽,當眾人都在哄搶金銀財富、美人珠寶的時候,蕭何卻獨獨前去收集秦朝丞相、御史所專有的律令書籍,讓劉邦對秦朝的軍事部署、民眾多寡等信息有了充分的瞭解,劉邦從此開始重視蕭何處理內政的能力。也是由於如此,劉邦入主漢地時,蕭何被任命為丞相,為與項羽的征戰提供後勤支援。


如果說上述只能說明蕭何超強的工作能力的話,那麼他驚人的政治能力也令劉邦對其深信不疑。 當劉邦與項羽在前線廝殺的時候,並沒有對在後方掌握大權的蕭何毫無保留的信任,而蕭何也深知劉邦的心理,他將自己的本族子弟全部派去前線支援,一則為劉邦提供人員支持,二則表示自己雖然身在後方,但絕對沒有二心。果然,這一不言而喻的實際行動得到了劉邦的認可,在大漢王朝建立後,蕭何也因為其出色的能力被劉邦評為功臣榜第一。

他的心思縝密和圓滑世故給劉邦帶來莫大幫助的同時,也給韓信帶來他生命中最大的兩次轉機。

韓信,本身滿腹經綸,具有異於常人的軍事能力卻又懷才不遇。當他投奔到項氏軍中時,雖然屢屢進言,卻不為項羽所重視。不得重用的他只能改換門庭,投奔劉邦,卻不料再次遭到冷遇,更因觸犯軍法,險被處以刑罰,幸虧夏侯嬰認為他是個人才向劉邦求情,韓信才被任命為治粟都尉,但依然沒將他放在眼裡。這也是韓信給以劉邦的第一個機會。


信數以策幹項羽,羽弗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

作為丞相的蕭何與治粟都尉一番探討後,心思縝密的他發現韓信竟然是個奇人,其天才的軍事素養遠超常人。韓信也不是一般人,已經向蕭何證明自己的能力後,而自己仍然沒有受到重視,他給以劉邦的第二次機會沒有得到回應,便再次選擇了離開。

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不我用,即亡。

蕭何卻認定韓信就是那個能夠幫助劉邦爭奪天下的人,知道韓信離開後,便連夜將他追趕回來,再次向劉邦舉薦。而劉邦同意讓韓信姑且一試,畢竟韓信在劉邦營中也算得上是寸功未立。 但是蕭何看人的眼光的著實毒辣,認為如果劉邦仍然對韓信不夠重視韓信依然會選擇離開,另選明主,以後將成為劉邦的威脅,所以蕭何堅持讓劉邦鄭重其事地對韓信進行冊封,給以足夠的重視的來滿足韓信。

王素嫚無禮,今拜大將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必欲拜之,擇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

而劉邦知人善任的天賦此時也發揮地淋漓盡致,對韓信進行大張旗鼓地設壇拜將。韓信也不負眾望地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滅趙降燕智取齊國,揮軍南下擊敗項羽,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而這一切都與蕭何的大力推薦離不開關係,所以說韓信“成也蕭何”是相當確切的。



韓信的敗同樣跟蕭何脫離不了關係。劉邦即皇帝位後,雖然對於曾經幫助的功臣進行封賞,韓信作為巔峰的存在更是被封為楚王,但是劉邦對於這些異姓王的猜疑卻一天都不曾放下,所以有人密報韓信在楚地謀反時,劉邦毫不遲疑地設計將他捉拿回長安。 而蕭何作為劉邦的肱骨之臣,自然對劉邦忠心耿耿,當韓信在長安與陳豨裡應外合謀反暴露後,他便聯合呂后將這次暴亂扼殺在了萌芽之中。韓信作為被蕭何大力舉薦而獲重用的漢初三傑之一,也在蕭何的設計下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呂后欲召(韓信),恐其黨而不就,乃與蕭相國謀……

蕭何在扳倒韓信後,隨即便取而代之,被劉邦升為相國。要知道大漢初建時,劉邦感念其幫助也只封了八千戶,而一個捕殺韓信的功勞就讓蕭何再次獲得五千戶的封賞。這樣說來,韓信“敗也蕭何”倒也不冤枉。

韓信“成為蕭何,敗也蕭何”,根本原因還在於蕭何對劉邦的忠誠,當他發現韓信對劉邦有幫助時便義無反顧地為其爭取,但到了韓信成為劉邦威脅的時候,他同樣義無反顧地將其滅殺。韓信就像孫悟空一般始終不能跳出這兩人的手掌心,劉蕭主臣二人也從未將韓信看成心腹,充其量一把好用的劍罷了。“鳥盡弓藏”便是最好的解釋。


小學究


這話大概就是“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的變式吧。話說韓信的發達卻是有賴於蕭何的推薦,但若要說韓信的死,在我看來,還真跟蕭何沒太大關係,因為此時的蕭何不過是個傳聲筒而已,他若不為自有他人去做。再說,此時的韓信已是呂雉必與殺之而後快的角色,所異者,無非是怎麼死,和死在哪的區別罷了。

一:被韓信盯上的劉邦

公元前206年,諸侯罷戲下,各回封國,意氣昂昂卻始終不得其職的韓信也趁機離開了戀戀久矣的楚君大營,追隨漢軍前往劉邦的封地——巴、蜀、漢中一帶。而他之所以去項羽而從劉邦,是因為在《鴻門宴》中劉邦的表現實在太過搶眼。

再加上項羽分封不公,勢必會激起當時諸侯的劇烈反彈,而對於最先完成“破關亡秦”重任的劉邦而言,項羽強奪其地,置之偏僻的做法,又必然會使他深埋仇恨的種子,如今之所以還沒爆發, 不過是因為不願做被打的出頭鳥而已。此外,劉邦的部隊又都是山東人事,背井離鄉的被困在巴、蜀、漢中一帶,其東歸之心勢必會日漸強烈,只要劉邦有心東出,一旦時機成熟,這些久被壓抑的士卒,都將是以一當十的虎狼之師。

基於這樣的前提,再加上巴、蜀、漢中之地,四面群山懷抱,地勢兇險莫名,固守自然有餘,攻取卻又不足,而遍觀劉邦帳下,大抵都是馳騁攻佔之士,並無連軍陷地,謀定後動,戰必勝而攻必取的將帥之才。所以,如果劉邦有志東出的話,那他最需要的就是像韓信這樣的帥才。而這就是韓信果斷的棄項羽而從劉邦的關鍵所在。

二:誰才是韓信的知己——夏侯嬰刑場救英雄,蕭何月下追韓信

1、夏侯嬰刑場救英雄

正所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入蜀之後的韓信依然付託無門,無奈之際,竟然有捲入逃兵的案件當中,彼時為了震懾軍心,空懷一腔壯志的韓信與其他十餘人都被幫到刑場之上,只待一聲令下,便將身首異處。由於感喟於自己的時運和命數,將死之際的韓信索性昂然大言,痛呼“漢王不欲平天下乎,奈何枉殺壯士”。

聞言而驚的夏侯嬰於是“枉法”赦了他的罪過,而在與之長談之後,覺得韓信確實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又推薦他做了治粟都尉,這是韓信進入劉邦集團之後的第一份工作,這份工作固然沒能滿足他的“夙願”。但在我看來,這卻是韓信一生事業的起點。

2、蕭何月下追韓信

因為治粟都尉的這份工作使韓信有機會接觸到劉氏集團的核心人物——蕭何。蕭何當時是劉邦的丞相,整體負責國家內政工作。而正是因為他和蕭何的接觸,使他逐漸被蕭何所深入瞭解,並預言他就是劉邦“東出三秦,爭衡天下”的無雙國士。

與蕭何談而心生知己之感的韓信也因此而將自己實現夢想的期望寄託在蕭何身上,但此時正消沉沮喪,沉淪墮落的劉邦根本就聽不進蕭何的勸諫。於是,而在等待無果、多番失望之後,心灰意冷的韓信終於掛印而去。

於是,聞訊而驚,深知韓信之重的蕭何在無暇稟明情況的前提下,就輕騎前往追趕夜遁的韓信。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蕭何逃亡的消息被傳到了劉邦耳中。原就心懷憤懣的劉邦不禁如喪考妣,大發雷霆。所以,在追回韓信的蕭何再次再次面見劉邦的時候,鬱郁沉淪的韓信終於引起了心懷野望的劉邦的重視。在之後,事情的發展也就一帆風順了。

就此而言,在我看來,真正可謂韓信知己的角色應該是夏侯嬰,正是他為韓信搭建的平臺,使韓信有了接觸高層,飛黃騰達的機會。至於蕭何,他之所以“月下追韓信”的原因是為了劉邦,而並非可惜韓信,甚至於,倘若韓信不願歸來,很可能他會當場格殺韓信,以除後患。

三:身死族滅一“知己”——蕭何誆騙韓信入宮

公元前196年,當韓信家中舍人的弟弟上告韓信陰謀造反的時候,留守長安的呂雉隨即找來蕭何“共圖大計”。

入宮之後的蕭何,不僅沒對呂雉準備誅殺韓信的決定提出任何異議,甚且還與之協商,以“高祖已經平定叛亂,咧侯盡皆入宮祝賀”為由誆騙相信,並在韓信“稱疾”推辭之後,又提出“雖疾,強入賀”的要求,強行迫使韓信入宮。

誠然,當此之際的蕭何本身確實也是身不由己,但無論如何,在韓信被舉報之後,蕭何不曾為其分辨過卻是事實。再說,造反如此重大且周密的事情,心腹尚且不會盡知,更何況區區舍人,而現在的問題卻更為荒唐,因為知道韓信將反之事的,竟然還是已經被韓信關押起來的舍人的弟弟,這種滑天下之大稽的理由,要想申訴分辨想來應該也是不難的。

再說,以蕭何再漢王室的地位而言,若得其言以區判之,縱然韓信必死,或許也可以再苟延殘喘,畢竟,就劉邦的行為而言,他是沒有誅殺韓信的想法的。但蕭何不僅沒有為這位“知己”分辨,甚且背信棄義的將韓信出賣了。由此可知,自始至終,蕭何只是忠於漢家而已,方寸之間何曾有過韓信呢?

四:韓信之死——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當然,歸根結底的說,韓信之死,實在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對於這樣一位“身懷利器”卻又桀驁不馴的功臣,想必每一任帝王都會心驚膽戰,不知如何運用吧,既然如此,那麼殺之以絕後患,自然就成了最簡單粗暴,直接有效的做法。故此,韓信之死,實則也怪不得蕭何,畢竟,即便蕭何不出來召韓信入宮,自然也會有其他人,或者說,即便韓信真的在長安反了,以其區區家徒之眾,又如何能夠擋得住護衛京師的虎狼之師?

換言之,身處彼時境地的蕭何,實則也是進退兩難,進一步則必然背上出賣好友的罵名,退一步則又會被認為黨附叛逆,殺身而死,家族為戮是必然的。所以,當此進退維谷之際,蕭何的做法實則也是無可厚非,並不足以深責其罪。

我是狐筆春秋,歡迎大家批評指教,謝謝


狐筆春秋


韓信的發達以及死亡,的確和蕭何有些關係,但是並不大。反而,由於蕭何的出現侷限了韓信的發展。

韓信由一個身挎長劍流浪於市井之間,爬行在屠戶胯下的小民,一躍成為統帥萬軍的大將軍。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期,一念之間便可左右當時的時局,可以裂土自治,坐擁一方天下。

他的成功得自於他自己。

韓信,得以進入劉邦陣營完全是個巧合,也完全和蕭何沒有關係,而是和夏侯嬰有些關係,韓信是從項羽軍中逃出歸降於夏侯嬰軍。

在史書記載中,劉邦開始起兵,夏侯嬰已經跟隨左右,作戰經驗豐富,為人忠厚。一直掌管著劉邦的騎兵和車兵,官職為太僕。在秦漢交替時期,車騎兵並不是戰爭中的主力。主要負責的是與對方車騎兵的對抗,襲擾對方的糧道以及充當斥候或傳令兵。

韓信在此時也不是立刻被奉為上賓,僅僅是個小頭目,也沒有表露出什麼令人驚歎的才華。反而沒有多久因犯罪是要和其他十三人一同即將被斬首,在十三個人行刑之後,輪到韓信,韓信用一句話說動了夏侯嬰。

“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

之後夏侯嬰舉薦給了劉邦,而韓信之所以能夠化險為夷又繼而得到夏侯嬰的賞識,完全憑藉的是自身的膽識和才華。換句話說,韓信之後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他依靠自己的能力爭取來的 儘管未被完全發掘出他身上的潛力。否則,韓信會和其他十三名被斬首的無名之士一樣,被歷史淹沒。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夏侯嬰的識人之明和愛才心切以及夏侯嬰的舉薦之功。

韓信再與劉邦交談之後,劉邦只是憑藉天生的觸覺以及老友的面子才勉強認定韓信是個可以使用的人才,抬手就給了個治粟都尉的職務。這可能與商鞅第一次面見秦孝公情景差不多,韓信只是點出了劉邦在糧食管理以及運輸上的漏洞,並未展現出他軍事方面的過人才華,未搔到劉邦的癢處,劉邦這才隨便給了個官職。

韓信並未就此打住。自此之後的一段時間,韓信混跡在蕭何之下糧草之間,也絲毫沒有什麼大將軍的風采展露出來,更多的只是和蕭何聊上幾句。也就是因為韓信與蕭何之間的交流,使得蕭何認識到了韓信的軍事才能,才出現了蕭何追趕逃亡的韓信的事件出現。也就是現在為後人津津樂道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蕭何與韓信、張良被譽為“漢初三傑”,可是蕭何大多數的時間卻是在後方為劉邦的軍隊調配糧草軍需,他即便擁有軍事才能也是沒有發揮的機會。但是常年的耳聞目睹,多少也會沾染一些,有一定的軍事理論知識。

可是,韓信未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前,卻不見有領軍作戰,陣前指揮的經歷,或者熟讀兵書,善於謀劃的記載。只有與蕭何聊過幾次的記錄。

即便如此,蕭何卻依然認定韓信是國士無雙,王佐之才。

同樣的事情再次出現,輪到蕭何奇之,再次引薦於劉邦,韓信這才被劉邦真正接納,成為了大將軍。至此,揭開韓信輝煌而又令人嘆息的一生。

那麼,韓信的才能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相繼被夏侯嬰與蕭何發現的呢?

其實韓信,一直在積極的展現自己的才能。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從這裡看出韓信雖然身份低微卻一直在積極的展現自己。同時也可以看出他有一顆不安分的心,這種不安分是有其內在支撐的。

這種支撐,就是他的過往。當然,這主要還是韓信的志向確實遠大,不甘於就此草草渡過一生。有心的韓信就一直在收集各種有利於這個志向成功的可能的資料以及人物信息。

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豪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

類似這種話,比比皆是。

韓信滅趙國時,李左車勸諫成安君陳餘及趙王趙歇:“原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鬥,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原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所以,韓信的成功並非是無緣無故的。

他在離開漂母之後,先投實力強勁的項羽,不獲重用,轉而逃奔劉邦。劉邦也是無可無不可,再次逃奔,因之前的溝通及宣傳做的好,韓信最後的逃奔沒有獲得成功,蕭何將其追回。再度引薦給劉邦,強烈建議劉邦任命韓信為大將軍,而且非大將軍不可。

劉邦基於之前對韓信的第一印象,雖然迫於蕭何的強烈要求,勉為其難的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剛一結束,劉邦便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再三的詢問對策。(劉邦)“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韓信再次的運用他的膽識和以往在項羽軍中獲得的情報,沒有直接回答劉邦的問話,而是採取直刺人心的反問,擊打劉邦的不信任。

(韓信)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 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

之後,韓信暗度陳倉,削三秦,克魏王豹,攻趙,以書信降燕,下齊七十城,水淹龍且二十萬。戰功赫赫,威震天下。

韓信的每一關鍵之戰都得以戰必勝,這與他之前的人生經歷,或者說“處心積慮”是分不開的。他的成功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然而,功成名就之時會生出驕傲自滿之心,也是不可避免。

韓信從一個窮小子短短數年時間,一躍成為可以影響整個局勢的舉足輕重的人物,周圍的環境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蒯通的勸諫成為了敲響韓信的喪鐘。

項羽圍困劉邦,危如累卵,韓信卻在這時上報平齊大功另強行邀賞。劉邦怒不可遏,卻形勢逼人,只能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派遣張良到韓信軍中任命韓信為真齊王。後又被迫委任英布等人為王,對項羽形成了包圍,最終在垓下一舉擊潰項羽。

期間,蒯通勸說韓信,讓韓信保持中立伺機而動,遭到了韓信的拒絕。然而,蒯通的三番兩次的勸說,事後證明確實是在韓信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至於蕭何為了杜絕劉邦的猜忌,聽從他人的建議,舉族加入漢軍,助力劉邦。

兩人不同的舉動,只能是增加劉邦對蕭何的信任,對韓信的憤怒和疑慮。

漢五年時(公元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之時,蕭何因舉族入漢軍的舉動,受到劉邦大加讚賞,稱蕭何為功人,其他皆是功狗。

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

而韓信在聯名勸劉邦稱帝之後不久,便被奪了齊王的位置,轉封為楚王。

韓信本是淮陰人,屬於故楚地。此次遷徙表面上看起來韓信是衣錦還鄉,可是劉邦的猜忌卻是在不斷增長之中。燕王臧荼第一個跳出來謀反,更是加重了劉邦對異姓王的猜忌。

韓信惴惴不安,可又無可奈何。

最終中了陳平之計,而被遷為齊王,後又降為淮陰侯,死於劉邦的猜忌,呂后的善解人意以及蕭何的逼迫之中。

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唐代丹藥


韓信墓前的祠堂裡有一副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短短十個字,概括了軍事家韓信的傳奇一生。

兩婦人指的是,一位漂洗衣物的大娘和呂后。

當年韓信年少落魄,也不從事生產,常常在別人那裡蹭吃的,很受人厭惡。一位漂洗衣物的大娘看韓信飢餓,連著幾十天都給他飯吃。韓信很高興,說:“吾必有以重報母”,沒想到大娘很生氣的教育他:“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意思是說,你一個大男人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我可憐你這位公子才送你食物,難道是你希望你報答我嗎?這句話也刺激了韓信,不能在這樣混日子了。如果沒有這位大娘幾十天的送飯之恩,這位懶散的將軍會不會餓死也猶未可知。此為“存”。

後來,呂后採用蕭何的計策,騙來韓信,將其殺死。此為“亡”。

生死一知己,韓信的崛起與死亡都跟他的知己——蕭何有關。

秦末,起義軍四起,韓信先是跟隨項梁,仗劍從之。項梁死後,韓信又跟隨項羽,擔任“郎中”的小官,韓信數次向項羽獻策,都不被理睬。眼見在項羽帳下無出頭之日,於是韓信便前去投奔劉邦。

到了劉邦帳下,韓信也沒什麼揚名的機會,反而因為一件事受到牽連,按軍法當斬。即將行刑的時候,韓信遇見了夏侯嬰,韓信仰視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見他口出狂言,相貌堂堂,便釋放了韓信,與之交談。夏侯嬰發現韓信果然是位大才,便向劉邦舉薦,只不過並未受到劉邦重視,只是安排了韓信一個管理糧草的都尉官職。

夏侯嬰是韓信的第一位伯樂,救了韓信的姓名,只不過沒引起劉邦重視。不過沒關係,錐立囊中,其立未見而已。蕭何身為丞相,掌管著劉邦集團的後勤,是韓信的老闆。他數次與韓信交談,都十分欣賞這位年輕人。

當時,楚強漢弱,漢軍許多士兵都偷偷逃跑,韓信眼看受不到董事長劉邦的重用,也偷偷跑了。這是韓信第二次逃跑了,他有才華,卻耐不住寂寞。遊戲裡稱韓信為“韓跑跑”,從歷史角度來看,是有道理的。

韓信一逃,蕭何坐不住了,如此人才怎能錯失?蕭何顧不上跟劉邦打招呼,連夜騎馬追回了韓信。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由來。

蕭何的下屬發現蕭何不見了,慌忙向劉邦稟報:“丞相逃跑了”。劉邦很生氣,更多的是驚慌,感覺痛失一臂膀。等到蕭何回來,劉邦責罵蕭何,問他為何不告而逃?

蕭何說自己追韓信去了,顧不上稟報。這話一說,劉邦更加生氣,那麼多人逃跑你都不去追,偏偏追韓信,你是欺負我讀書少,沒文化。蕭何回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韓信,國士無雙,大王想得天下,離不開韓信。”

就這樣,韓信才引起劉邦的重視。蕭何建議劉邦直接封韓信為大將軍,又因為劉邦平日裡傲慢無禮,曾將拿儒生的帽子當夜壺,蕭何擔心再生變故,建議劉邦選了個良辰吉日,舉行了盛大儀式,在三軍面前,冊封了名不見經傳的韓信為大將軍。

從管糧的小官一躍成為三軍之首,蕭何對韓信恩同再造。如果沒有蕭何,韓信或許會像很多默默無聞的人一樣,被歷史的洪流吞沒在紛攘的亂世中。此為“生”。

此後,韓信立下赫赫戰功,平定天下後受封楚王。當初,劉邦被項羽圍困於滎陽,形勢危急。而韓信卻一路凱歌,接連平定魏、趙、燕、齊等地,韓信趁機向劉邦討要齊王的封號。迫於形勢,劉邦答應了韓信的請求,韓信這才發兵救援劉邦。這件事也在劉邦的心裡埋下了一顆釘子。

項羽手下的大將鍾離昧與韓信交情不錯,楚亡後,鍾離昧逃到了韓信那裡。此時,天下初定,不少將領手握重兵,形勢所逼,劉邦先後分封八位異姓王。劉邦想殺鍾離昧,便採用陳平的計策,詐騙韓信殺了鍾離昧,並將韓信拿下,帶回洛陽,貶為淮陰侯。

韓信在洛陽鬱鬱寡歡,跟手下陳豨暗通曲款。之後, 陳豨造反,劉邦前去平叛,韓信的家臣向呂后狀告韓信謀反。如果說劉邦還算心胸寬廣,那麼呂后就是心狠手辣,她招來蕭何,商議如何擒拿韓信。

蕭何作為韓信的伯樂,深知韓信的弱點。他詐稱陳豨已死,劉邦得勝歸來,命韓信進宮前來祝賀。韓信不疑有他,一進入皇宮,就被蕭何下令拿下殺死,夷滅三族。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如果沒有蕭何,韓信很難有如此成就。韓信死前,嘆息的說道:“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此時的韓信,稱呼蕭何已經變成了“小兒”,可見對蕭何之恨。

其實韓信的結局是早就註定的,在劉邦將他帶回洛陽之後,如果他安分守己,閉門不出,或許能得以善終。可惜劉邦身後還有一位心狠手辣的呂后。後來彭越謀反,劉邦將彭越貶為庶人,將其流放。呂后路遇彭越,將其帶回,埋怨劉邦不該放虎歸山,然後將彭越殺死。

蕭何並不是殺死韓信的主要原因,他的結局在當初請劉邦封他為齊王,後來又對蒯通謀反的建議猶豫不決時所造成的。蕭何的計策,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昨夜北風起1


正所謂,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韓信是蕭何一手提拔的,最後也是蕭何親手送向鬼門關的。

大約2250年前,韓信出生於今天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雖然出身貧苦,但根據歷史記載,韓信這個人放縱不羈,意思就是說韓信並沒有因為自己低微的身份而安然于田間地頭。


我們都知道,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但殊不知這位戰神級別的大將最初的時侯卻很落魄。韓信出身平民,所以在那個看中門第的時代沒資格走仕途。但韓信又沒有什麼謀生之道,所以日子過得很寒酸,曾受過胯下之辱。

秦末天下大亂,不願做奴隸的人民集結在一起紛紛反對秦朝的暴政。韓信也是在這時加入了農民起義的隊伍,他起初投奔的是項梁和項羽叔侄倆。在項家那邊,韓信也不是不努力,但總得不到重用。



韓信有能力更有雄心,但項家的領導人就是看不見韓信發光。就這樣在項家那邊,韓信苦苦熬了一段被埋沒的痛苦,後來就跳槽投奔到了劉邦那邊。

但是在劉邦那邊,最初的一段時間韓信也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所幸有夏侯嬰和蕭何的舉薦,韓信的人生才迎來了曙光。

經過夏侯嬰的舉薦,韓信被任命為治粟都尉,就是負責軍糧的軍官。雖然在劉邦這邊,比在項家那邊待遇好些,但還是沒有達到韓信想要的結果。於是劉邦被排擠到漢中後,韓信竟逃之夭夭了。


幸好有蕭何,他知道韓信有幾斤幾兩,得知韓信逃走後,蕭何來不及向劉邦報告便去追趕韓信了。最後在蕭何的力薦之下,韓信最終被拜為大將。

韓信有雄心更有才能,後來輔佐劉邦南征北戰,最終擊敗項羽建立西漢。西漢建立後,韓信被封為第二號功臣,地位僅次於蕭何。但是,後來的後來卻被蕭何誘騙到長安殺害。於是後世就留下了一句話,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貓爺歷史觀


歷史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確,韓信的貴人是蕭何。而最後誆騙韓信進入未央宮,導致韓信被呂后斬殺於鍾室之中的人,也是蕭何!這真是一件可悲之事。

韓信本是一個從項羽那裡轉投到漢王劉邦那裡去的無名小卒,其後因機緣巧合之故,其才幹被蕭何發現了。於是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之事。

(兵仙——韓信)

而正是因此劉邦才會委韓信以重任,賦予其統帥全軍之權。而韓信也因此才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有了叱吒疆場的舞臺,正所謂:白虎嘶鳴,勢震山林生叱吒,青龍昂首,直入穹霄蹈風雲。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和蕭何的厚望。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為劉邦取得了關中之地,打開了東進中原的通道。

以後韓信又連續擊敗了趙國、魏國的優勢兵力,陸續佂服了他們,從而取得了斬斷項羽臂膀的效果。而後來韓信又迫降了燕國,挾詐攻克了齊國,直到最後與劉邦合兵於一處,在垓下佈下了十面埋伏之陣,逼得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能夠取得了天下,韓信功不可沒!但是用韓信的雖是劉邦,可薦韓信的卻是蕭何,所以說蕭何是韓信的貴人,當然是正確無疑的——這便是成也蕭何!

然而當劉邦初步坐穩江山之後,便開始猜忌起那些異姓功臣來。而韓信因為善於統兵打仗,所以更被劉邦視為危險分子,是需要被內控使用,並予以嚴密監視的!韓信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反而落了個這般下場,那心裡自然會產生出嚴重的失落與不滿,當然也會不慎表現出來,從而越發加深了劉邦和呂后的猜忌之心。

(漢王——劉邦)

最後因劉邦率兵討伐反叛,而此時又有人。向呂后檢舉揭發韓信在“密謀造反”,呂后在得知此事後便召來蕭何相商。最終決定讓老蕭出面去向小韓傳遞假消息:皇上平叛勝利了,文武百官要入宮慶賀,你小韓來不來?韓信的心理可想而知,他雖然對劉邦和呂后不信任,但是對蕭何這位“忠厚長者”還是比較信任的。於是韓信就去啦,可是萬萬沒想到,一到宮中就被武士給扣捕起來了!

呂后給韓信扣上了謀逆的罪名,然後派人將韓信裝到布袋裡吊在鍾室裡用竹槍刺死了!據說這是為了避免劉邦當年給韓信的承諾: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器不殺!不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不是蕭何出面誆騙韓信的話,那麼韓信又豈會輕易上當受騙?從這個意義上講,對韓信來說,的確又是敗也蕭何!

(忠厚長者——蕭何丞相)


北疆同心


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說的韓信和蕭何。韓信的成功和蕭何有關,韓信的失敗也和蕭何脫不了關係。韓信初到劉邦軍中,職位很低,不受重視。在一個月光明媚的夜晚滿心失望的韓信離開了劉邦的軍營。蕭何是韓信的好朋友,知道韓信的能力。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追回韓信之後,蕭何憑藉和劉邦的關係,竭力向劉邦推薦韓信,說韓信是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馬?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十萬兵馬。劉邦問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馬?韓信作答“多多益善”!所以韓信能在劉邦陣營中大顯身手,蕭何功不可沒。後來劉邦擊敗項羽後,韓信因故不受劉邦待見,沒有了昔日的榮光。而且韓信還有謀反之嫌,成了劉邦的心腹大患。但怎麼才能除掉韓信呢?蕭何為了自保,向劉邦的老婆呂后獻計獻策,乘著劉邦出外平叛的機會,說劉邦取得了平叛的勝利。蕭何憑著和韓信的老朋友關係,去韓信府上邀請他進宮向呂后賀喜。蕭何對韓信說,陛下打了勝仗,難道你不進宮去賀喜嗎?好洗脫你的謀反之名呀!韓信不知是計,老朋友怎麼會害自己呢?聽從了蕭何的建議,結果呢?這一去就踏進了鬼門關,被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斬殺了。所以人們才會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


一定會如願的


因為韓信發達是因為蕭何不遺餘力的舉薦,而韓信最後被殺也是蕭何獻的計策。

韓信最初投奔項梁軍中,項梁死後在項羽賬下聽命,屢次向項羽獻計獻策,未得采納,職位也僅是伙伕或門前執戟郎。心中鬱郁不得志的韓信,後來便逃離項羽軍,投奔到劉邦賬下,隨劉邦進入封地漢中。

劉邦初到漢中時,士氣低落,很多人覺得跟著劉邦沒什麼前途,甚至有不少將領逃跑。此時韓信雖然有人引薦,劉邦也給了他個職務,但畢竟沒有戰功,也沒名聲,不太被劉邦重視。而韓信是個有大才的人,不願如此庸碌下去,也選擇了離開劉邦。

但是蕭何非常賞識韓信的才能,對他推崇備至,譽為“國士無雙”。一聽說韓信要離開,立馬放下手頭事務快馬加鞭追趕韓信。好說歹說追回韓信後,蕭何又說服劉邦以極重禮儀封韓信為大將軍,顯示對韓信的高度重視,讓韓信安心為劉邦效命。

韓信封將後多次向劉邦獻安邦定國良策,劉邦言聽計從,韓信得以施展一生抱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拔旗易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都是韓信豐功偉績。

但是在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從齊地南下圍攻項羽,但是韓信未至,導致劉邦大敗,而後劉邦封其為齊王之後才南下攻楚。這件事使劉邦覺得韓信自持功勞,要挾他。君臣之間生嫌隙,由蜜月期轉為擔憂提防。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歷來如此,統一全國之後,劉邦開始屠殺功臣。先借鍾離眛之事抓韓信,降為淮陰侯。

韓信是心高氣傲之人豈能甘心,自然悶悶不樂,心裡不舒服。而劉邦又很是忌憚韓信的才能,心裡也不喜歡他。

到漢十年,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韓信與其串通,結果走漏消息,被女呂后得知。呂后與蕭何謀劃,假傳劉邦平叛凱旋的消息,引韓信來賀。最後鎖拿韓信,在長樂宮的鐘室將他殺了,並誅三族。

韓信之死蕭何是直接參與策劃導致的。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就是對這的高度概括。

韓信發達可以說蕭何有很大的功勞,蕭何與劉邦關係非同一般,憑藉劉邦對他的信任,在韓信毫無名氣功績時,使他得以封將。這件事是韓信揚名的起點,蕭何對韓信的崛起至關重要。

但是韓信之死並非蕭何一手導致,蕭何只是最後直接導致了韓信被抓。老實說,如果不是蕭何獻此計,別人也會出此對策,可能呂后自己也能想到。真正導致韓信悲慘結局的還是他的性格。有大才,不甘人下,一直沒有擺正自己心態。有野心,但是又不夠果決,臨終仍後悔沒聽蒯通的話。

綜上,韓信發達,蕭何作用巨大,決定性的。

韓信死亡,蕭何作用甚小,推了一把。

附上兩張經典劇照。




十分之七君


韓信的發跡是從夏侯嬰這邊開始的,韓信在項羽軍中不得志,跑來投靠劉邦,但僅僅是夏侯嬰的力薦,始終見劉邦不得。於是夏侯嬰向蕭何推薦韓信,他知道蕭何說的話劉邦一定會聽的,韓信跟蕭何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在和韓信多次的相處之後,蕭何也認為韓信是大才,如果不用將是對漢軍的一大損失。於是蕭何去找劉邦推薦,劉邦便升韓信為管理糧倉的官,韓信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便在一天晚上逃出漢營,另尋他路。

蕭何知道了,月下追韓信,然後再次力薦韓信,劉邦終於封他為大將軍。從此韓信生涯一路凱歌。韓信最輝煌的時候是在當假齊王的時候,那時他霸佔中國三分之一土地,擁兵三十萬,是劉邦和項羽軍隊的總和。


在劉邦稱帝后,韓信首先被劉邦偽遊雲夢捉拿起來,押回長安,降為淮陰侯。接著在劉邦攻打陳稀之際,呂后以為韓信想叛變,想誅殺他。但是韓信在淮陰侯府中,不肯出來,呂后又不敢硬闖。於是我她便派蕭何去請,她知道韓信只聽蕭何的話。果然,韓信真的被請到未央宮,呂后立刻殺了他。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說韓信的發達和死亡,都是能和蕭何扯上關係的。


如史如畫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話很清楚的講訴了兩人的關係。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我們的主角,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安市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劉邦彭城兵敗後,韓信破楚軍於京、索間,先後平定魏,代,趙,燕四國,東擊齊,南滅楚於垓下,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被封為楚王。後因功高震主,在公元前196年被呂后誅殺。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理兵書、序次兵法,並著有《韓信》兵法三篇 。

關於韓信的故事和成語有很多,像一飯之恩,胯下之辱,兔死狗烹,還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故事。韓信在項羽那裡只能做個執戟將,不受重用,一個可以容下胯下之辱的男人,一定是懷揣著遠大抱負,後來結識蕭何,蕭何把韓信推薦給了劉邦,劉邦依然看不上韓信故意冷落他。韓信一氣之下就連夜離開了漢營,蕭何知道後連夜去追趕韓信去挽留韓信,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在蕭何再三推薦下,劉邦終於答應拜韓信為兵馬大元帥,從此韓信開始了他百戰百勝的開掛人生,一直官拜楚王,大破項羽四面楚歌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蕭何就是韓信的伯樂,縱然韓信有千里之能,若無用武之地也只能籍籍無名於人海之中,所以韓信的成功離不開蕭何的幫助。

韓信幫劉邦統一天下後,劉邦顧忌韓信的才能和戰功,所以一直想除掉韓信,但是沒有藉口,後來項羽的謀士鍾離昧和韓信是故友,項羽兵敗後來投靠韓信,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說:“我要遊覽雲夢澤。”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卻不知道。劉邦將到楚國時,韓信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 了鍾離眛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眛商議,鍾離眛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眛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眛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說:“有人告你謀反。”就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貶為淮陰候後韓信鬱鬱寡歡,而且劉邦依然不放心韓信,用計說出去打仗讓韓信以為朝廷現在是空的,打算聯繫自己舊部舉兵造反。呂后讓蕭何約韓信見面,並秘密設下伏兵,韓信就這樣被蕭何和呂后幹掉了,劉邦也除去了一個眼中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