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中國墨韻


李淵,因為他的兒子李世民名氣盛名遠揚,把他的光芒都奪了去,很多人對他沒有啥印象,最大的印象無非就是他是李世民的父親。不過李淵也是一個極有作為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在天下大亂時舉兵造反,李淵沒有幾把刷子肯定不會冒著生命危險這樣行事。


李淵與隋煬帝是親戚關係,是一對錶兄弟,這是大家都瞭解的事情。李淵家世也不差,祖父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的李虎,他們家還是關隴貴族,這就是李淵的政治資本,所以註定李淵的政治生涯起點不會低。當隋朝面臨土崩瓦解的局面時,在太原的李淵就殺死了隋煬帝安排在他身邊的眼線,開始舉大旗“廢昏立明,匡復隋室”。之後便出太原,南下攻克了攻克霍邑,後招降關中孫華起義軍,順利攻取長安。李淵為了有合法性,就擁立隋煬帝之孫代王楊侑為帝,尊隋煬帝為太上皇,他自領大丞相,加封唐王。隋煬帝遇弒後,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年號武德。於是,李淵通過一系列謀劃當上了皇帝,不過這時統治範圍並不大,只有關中一帶。不過李淵據守關中以後,就開始四處出擊,派自己的幾個兒子紛紛對外作戰,其中最厲害的便是秦王李世民,他替李淵接連攻克了當時的幾大起義軍,例如在洛陽的王世充。

李淵當上皇帝,是他策略走對了,知道先入關中,以避各起義軍之間的相互爭奪。等他們在酣戰時,李淵便跳了出來,一舉殲滅了他們。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百家爭鳴


歷史百家爭鳴


看到這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就覺李淵能當上皇帝都是李世民的功勞。

實際上,並非如此。

可以說,如果沒有李淵的默許,李世民在前期也不會獲取那等威望。不過李淵真的小看了權力對人心的侵蝕,也就最終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我從幾個方面來討論李淵的厲害程度,供大家參詳。

首先說說李淵集團創造了哪些成就。

李淵是歷史上最快統一全國的人,也是歷史上最快稱帝的人物。

歷代朝代更迭,都是以弱勝強,這是無疑問的,當然,隋朝方面在細節上有些出入。

隋室二世而亡,實在是楊廣其人實在太過荒唐,隋朝雖倒,不過是體制的彈性被拉斷。不過也正因如此,謀奪其天下的人省力了很多,借隋朝的殘餘力量來謀奪隋室的天下,聽起來很是諷刺,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方面做得比較好的,李淵是一個,薛舉、王世充也算得上。


《舊唐書》記載:“有隋季年,皇圖板蕩,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盜發逐鹿之機,殄暴無厭,橫流靡救。高祖審獨夫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密運雄圖,未伸龍躍。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決神機而速若疾雷,驅豪傑而從如偃草。洎謳謠允屬,揖讓受終,刑名大剗於煩苛,爵位不逾於珝軸。”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李淵不只是胸中藏有百萬雄兵,就算親自操刀砍人也是悍勇異常,他早年脫離單身就是靠一身卓絕的箭術——不過李唐爭霸天下的路上,除了必要外,誰見他親征了?他一直坐鎮幕後,做的是戰略的定製,著眼全局,決不是我們看起來那麼簡單。

漢初三傑,那蕭何不就是在幕後佈置戰略? 隋朝時天下之中心,不外西京長安與東都洛陽。李淵早早一路突進西京,劍指東都,自然也引來了旁人的覬覦,正是薛舉。

在薛舉手上,李世民還吃了個敗仗,至於史料上說他當時不在是手下擅自出手——你敢信?

這種決定時局走向的戰役李世民敢不在?

東都其實也有李密覬覦,不過他率百萬大軍都是啃不下來,可見雄城之堅。後來王世充雖然摘了桃子,卻落後了李淵太多手,最終也是翻不了天。 現在,咱們從李世民奪權時的反應來看看李淵的手段。

可以說,此次政變能夠勝利,李世民是借了他是唐高祖之子這個身份,否則很可能進不了宮便被斬殺。

無論如何粉飾,李世民殺兄逼宮總是不爭的事實。另外,無論是《新唐書》、《舊唐書》,都不是李淵的人編的。李世民要名正言順的上位,總不能對他推翻的對象大吹特吹一通?


古今事



針對於這個問題。我以前也看過有關李淵方面的一些史實。李淵和隋煬帝是連腿關係,李淵的老婆和隋煬帝的老婆,是親姐妹關係。所以那時候李淵根本就不願意推翻隋朝。估計也正是因為這個關係。隋煬帝也把大權交給了李淵,估計他相信因為這個關係依然不會反他。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小故事。因為李淵的大臣和李世民吧,一直鼓譟李淵稱帝。但都因為李淵而斷然拒絕。所以他們就施了一個計謀,這一次裡面喝酒喝醉的情況下,把隋煬帝的幾個妃子,推到了李淵的床上。等李淵一覺起來,發現他身邊竟睡了4個隋煬帝的妃子。嚇了一身冷汗,因為在古代臣子睡了隋煬帝的妃子,是株連九族的死罪。所以李淵被逼無奈只能宣告成帝。最後滅了隋朝,因為歷史都是勝利者寫的,所以李世民就給隋煬帝賜你一個字兒。就是“煬”字。
取了一個最不好的一個字,實際上隋煬帝他在位雖然十幾年,但是做了幾個偉大的工程,其中之一就是京杭大運河。也有可能求功心切,激起民怨,但不足以滅國。當然也成就了偉大的貞觀之治,出了一個偉大的皇帝李世民。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朝代只經歷了兩個皇帝。一個是秦二代。一個是隋二代。歷史上對這兩個朝代的皇帝評價都不高。說這兩個朝代的皇帝都是暴政。但都認為這兩個朝代做了舉世之功。秦始皇第一次統一中國,統一文字,統一錢幣。隋煬帝則發明了科舉考試,讓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當大官,在中國實行了1300年,對中國,乃至東亞、西方世界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歷史的質量和進程!


啃泥弟1


問的是“李淵為什麼能當上皇帝?”配圖為什麼是皇太極。隋唐和明清這個“差距”略大啊!😄

說說我的看法吧!

從北魏後期的六鎮起義開始一直到唐朝前期,有一個集團處於中國政治的金字塔頂端,這個集團便是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有二十個家族,這二十個家族正好對應西魏所開創的府兵制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這個家族裡頭有建立隋朝的楊家,也有建立唐朝的李家。

關隴貴族集團先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政權—西魏、北周、隋、唐。

隋朝後期,由於隋煬帝楊廣“強悍”的政策不僅驚擾了普通老百姓,也觸及到了關隴貴族集團的利益,這才導致隋煬帝的眾叛親離,從而導致天下大亂。

李淵就是反隋的其中一支勢力,在李家優秀的宗室成員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孝恭等人的輔佐下,取得了多數關隴貴族集團的支持,政策上也順應民心,因此得以擊敗其他割據勢力,建立唐朝並且統一中國。

以上便是我的宏觀看法,請參考。


南朝遊俠


大家好,我是老么,接下來我們看看太宗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是如何在太原起兵當上皇帝的。

李淵(公元566年—公元635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開國皇帝,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太祖,葬於獻陵。


隋朝末年,全國各地盡皆農民起義,公元615年,隋煬帝楊廣以李淵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備突厥,並鎮壓今山西省境內的農民起義。李淵心存大志,移官太原,看到隋朝政權土崩瓦解之勢已不可挽回,隋朝即將分離崩析,於是萌生了想取而代隋的祥發,他左右的裴寂、劉文靜以及太宗李世民都建議起兵。直至公元616年,農民起義在全國佔據優勢,隋朝已無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擊各個武裝集團,李淵覺得時機成熟,在公元617年太原正式宣佈起義。


李淵在李世民、劉文靜等人的幫助下,誅殺了隋煬帝派來監視他的王威、高君雅。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得到了始畢可汗的支持,六月,正式起兵。

公元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以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扶隋室”的名義出兵直趨關中,在發佈的檄文裡,他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殘害忠良、窮兵黷武,以致於民怨沸騰。

在誓師後,大軍揮師南下,當時關內隋軍力量薄弱,而王世充與瓦崗軍打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其他,以至於在同年十一月長安被破,李淵宣佈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


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五月,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位於長安,國號唐,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並逐漸消滅其他割據勢力,完成統一。

以上就是老么所述的啦,小夥伴們有什麼想說的可以評論在下方。


老么講歷史


隋大業十一年(公元615年),李淵調任山西、河東黜陡討捕,攜家眷至河東,行至龍門,遭到起義軍的阻擊。李淵率軍擊潰了這支起義隊伍,收降萬餘人,聲威大震。次年,升任右驍衛將軍,奉詔為太原道安撫大使。當時隋煬帝至樓煩巡遊雁門,為突厥始畢可汗包圍,形勢十分危急,依賴李淵的太原兵馬才得以解圍。不久,隋煬帝派李淵與馬邑郡守王仁恭去北方防備突厥。王仁恭以李淵是隋室近親,無所不從,不敢違背,由此李淵完全控制了防禦突厥的兵馬。

李淵善於騎射,他分析了突厥的生活和用兵習慣,挑選善於騎射者2000餘人,有針對性地精心加以訓練。在一次與突厥的遭遇戰中大敗突厥,突厥隊伍損失慘重。至此以後突厥對李淵隊伍聞風喪膽,遂率部北移,不敢南下騷擾。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為太原留守。太原是軍事重鎮,不僅兵源充足,而且糧餉豐沛,儲糧可供十年之用,因此李淵十分高興,意欲在太原發展自己的勢力,以圖大舉。

李淵初到太原時,地方農民起義軍勢力猖獗。李淵到任後通過擊敗起義軍和迫使突厥求和,樹立起自己的威信,使他在太原的統治地位得到鞏固。晉陽一帶的官僚、地主、富商也紛紛表示擁護李淵。李淵又命令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分別在晉陽、河東一帶廣泛招賢納士,發展勢力。而此時隋煬帝又遠在江都沉湎於聲色,鞭長莫及,李淵實際上成為太原的最高實際統治者。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使得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不得不鋌而走險,揭竿起義,以武力反抗隋煬帝的暴政。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同時,統治階級內部也分崩離析。李淵目睹動盪不安的天下局勢,逐漸醞釀了叛隋思想。特別是農民起義的大發展,直接促使了李淵的叛隋思想並付諸行動。

李淵晉陽起兵後,即決定進軍關中,直取長安,以號令天下,圖謀大業。農民起義軍在中原地區和江淮地區牽制了大量隋軍,致使隋朝的京都所在地關中地區防守力量空虛,李淵僅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就迅速攻佔長安,建立起一個新王朝。


責任即方向


 在我們印象裡,能開國的皇帝,那都是能人啊,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漢高祖劉邦等等,這些個都是一等一的人傑啊。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也不是每一個開國皇帝都是那麼猛那麼厲害的,比如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就絕對不是。雖然說他是統一皇朝裡面稱帝最快,統一最快最容易的開國皇帝。這對於能夠在紛亂的亂局裡面,一舉奪取自己表弟楊廣皇位的李淵來說,也算是一個知才善用,調度有方的大領導了,但也僅限於此罷了。就好比遊戲一品官老爺或者麻雀飛青天裡面的一樣,我們的角色才是王者、

李淵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優柔寡斷,也正是這個缺點,導致了唐朝一開始統治者紛亂不堪。這點可以從他起兵造反就可以看出。在隋朝兵峰四起江河日下的時候,李淵作為太原留守,晉陽行宮宮監,一方諸侯,竟然還用著一副享樂的心態去對待。雖然自己手下多次或明或暗裡的提醒他,但他就裝不知道。估摸他也知道,造反這種行當真的太過於危險。這時候,有個人就明顯坐不住了。

這個人是他兒子,名叫李世民。李世民對楊廣這個表叔沒那麼一點興趣。他更在乎的是自己表叔即將要丟失的皇位和土地美女。李世民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也沒少揹著自己親爹李淵去招降納叛,私養忠於自己的死士和軍隊。但是李世民還缺少一件致命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威望,只有李淵才有。要是沒威望沒意見沒號召力,起義那就跟脫光衣服跳老虎嘴巴里送死。為了逼迫自己老爹李淵就翻,李世民決定擺他老爹一道。因為李淵是諸侯,掌管楊廣的行宮,行宮裡面最多的就是美女了,於是乎李世民就找到了跟李淵老友裴寂,用酒灌醉了李淵,然後安排了楊廣的兩位妃子陪他睡覺。

估計這兩妃子好久沒人來臨幸她們了,所以她們聽說要陪未來可能性極大的皇帝睡覺,當下就很樂意。結果!李淵酒醒後一看嚇了一跳,這睡龍床給表弟親手戴綠帽子,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於是李淵在逼迫之下也只好同意起兵了,甚至還隨口答應了李世民說事成之後把他立為太子。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至此以後李世民可以說為了打下這個江山不懈餘力,不努力不行啊,將來打下來還不都是自己的,不拼命那就是豬啊。可是當唐皇朝建立以後,李淵就故意把這事給忘了。把李建成給提了上來。

而李建成明顯也不是一個白痴啊,他看著李世民掌控軍隊私養死士,想幹什麼就不用多說了。因此李建成也針鋒相對,開始招募屬於自己軍隊,一時間雙方那是磨刀赫赫啊,都有隨時幹掉對方的覺悟。但由於李淵的優柔寡斷,對兒子之間的矛盾處理不及時,只會和稀泥 ,最終爆發了玄武門事件。當時李淵正在划船呢,靠岸一看就看到滿身帶血,手拿武器的尉遲恭,他告訴李淵,你家老二把你老大老四給幹掉了,我現在來是威脅,嗯,不是,是保護你不受侵害。李淵不傻,知道什麼回事,但無力迴天了。


東皇工作室


有人說是因為一場被設計“美人豔遇”,但我覺得是靠實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2003年黃海冰和聶遠演過的一部名叫《隋唐英雄傳》的電視劇,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主題曲真英雄,心向百姓的洗腦循環和超人秦叔寶的主角光環之外,意義非常深刻的就是楊廣的兩個妃子逼李淵起兵的故事了。

李世民設計逼李淵起兵

話說當時啊,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反王風起雲湧,以瓦崗寨為代表的農民起義軍勢力如火如荼,李世民就已經看到了天下的形勢,不在隋朝這一邊,此時太原李淵的實力完全可以趁機火中取栗,在天下大亂之中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呢,李淵和楊廣是表兄弟,所以李淵雖然也看到了天下大勢,但是始終猶豫不決,下不定決心,李世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機會稍縱即逝,一旦把握不住,則奪取天下的有利時機便少了一分。

當時在晉陽,有座楊廣曾經北巡路過時修建的行宮,宮中有太監,有嬪妃有宮女,儼然是皇帝家的設施,當時晉陽方面為了討好隋煬帝,在宮中物色了很多美人,並且還有很多人得到了隋煬帝寵幸,被封之為妃,但是沒有帶走,就留在了行宮之中。

李世民和當時的晉陽令劉文靜一合計,找到了當時晉陽宮中的宮監裴寂,要他負責實施兩個人的計劃,這個計劃就是李世民推老子入坑的完美一局。

二鳳擁一龍

這天裴寂邀請李淵來宮中玩耍,李淵是他的好朋友,當時李淵也沒其他想法就去了,宴酣之時有兩個宮女模樣容貌姣好的婦人,陪伴李淵左右,一直不停的向李淵敬酒,最後給李淵喝懵了……

接下來的事情不言自明,這倆宮女裡其實就是楊廣寵幸過並有過封號的妃子,然後就該發生的都發生了。

李淵第二天中午才起來,一看見太陽刺眼的照在被單上,他立刻有一種不好的感覺,恍惚之間他又聞到了女人的香味,心底一沉,然後就發現兩個不著寸縷的美人在自己身旁啜泣,李淵不由得問她們的來歷,才知道他們兩個就是楊廣的留在晉陽宮的尹妃和張妃。

李淵死了的心都有了,就算是表兄弟,李淵做了這種事情也是滅九族的大罪,而且還是倆妃子一起,絕對是罪大惡極了。

逼上帝位

李淵急忙去找裴寂,質問他為何要陷害自己,裴寂卻反過來苦著臉說道,是他趁皇上不在晉陽行宮跑到宮中,不僅喝完酒之後坐龍椅睡龍床,還不聽阻攔強行要皇上的兩位妃子陪侍,並且攔都攔不住,三人一直睡到現在……

如今不僅李淵鑄成大錯,二妃名節已失,也是大罪,連帶裴寂也要被殺了。

此時李淵深感無奈,兩位妃子從房中走出來,擦乾眼淚對他說:為今之計,唯有造反才可免除這滅九族的大禍,而且您還能一舉兩得,實現長久真實的一龍擁二鳳了。

李淵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妥協,只好選擇出兵長安,建立唐朝。

這也在新舊唐書中也確實有一些蛛絲馬跡的記載:

高祖留守太原,領晉陽宮監,而所善客裴寂為副監,世民陰與寂謀,寂因選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過寂飲酒,酒酣從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驚。寂曰:“正為宮人奉公,事發當誅,為此爾。

李淵真的那麼庸碌?

事實上,無論是新唐書還是舊唐書,都有太多的稱讚李世民而貶低李淵的痕跡,目的是為了顯示出李世民在唐朝建立中起到的關鍵作用,也是為後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做個合情合理的鋪墊,目的就是在於美化唐太宗,矮化唐高祖。

但是在李淵手下曾經有過擔任任留守府記室參軍的一個叫溫大雅的人,親眼目睹了李淵從起兵到創業成功的故事,有一本書名叫《大唐創業起居注》,根據這本書,晉陽起兵完全是李淵自己的主張,並不是誰獻的計,更不是誰的強迫。

著名的歷史學家孟憲實認為,反隋其實就是以李淵為首的晉陽的軍事政治集團在隋朝大勢已去的情況一下,奪取最高權力的一個水到渠成的計劃,成為開國皇帝也只是他自身把握機遇的體現。

李淵在還沒有起兵的時候,在太原就開始廣結人才,廣交人脈,甚至還因此而遭到了隋煬帝的猜忌;李淵為了自保開始大力受賄,並且開始酗酒,可見李淵並不是一個無能的沒心機和庸碌之輩。

不是一個無能之輩

從他後來起兵關中,建立唐朝,奪取天下,處理突厥的關係,李淵都是一位有著重要軍事才能和政治遠見的決策人和領袖。

他4個月奪下長安,半年後稱帝,幾年後就一統天下,縱觀整個大一統時代王朝,其實能比李淵更強的開國皇帝,屈指可數,而李世民只是他眾多人才中的一個,而恰好也正是他的兒子而已。

而在李淵起兵謀取天下的過程中,李世民不過是他的一個兒子,一個干將而已,絕不是他這個集團的核心和領袖,成為唐國皇帝完全靠的是自身的能力和機遇,並不是靠著自己的兒子得到天下的。

後來的歷史更多是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有選擇的刪改的!歷史終究由勝利者書寫!


歷史好奇怪


李淵之所以可以開創唐朝的基業,一個方面是因為確實在起兵過程中實施了合理的戰略,另一個方面也得益於他的好運氣。

李淵起兵之後,實施了兩條重要的戰略。


第一是,從晉陽起兵,直取長安。當時隋煬帝並不是在長安,而是在揚州與之相對應的隋朝最精銳的兵力,也因為保護皇帝遠在揚州。

加上當時反隋的起義軍大多出現在大隋王朝的東方,所以隨王朝的兵力,更多的關注著帝國的東方。

相對而言,雖然長安是隋朝的首都,但是此時卻有些空虛。

李淵起兵直取長安,不僅僅是佔據了一座城池,更重要的是它佔領了隋王朝的首都,佔領了隋王朝的政治中心。

第二是,李淵沒有直接打出反對隋王朝的旗號,他反對的是隋煬帝。

大隋王朝立國不久,但已有眾多得利者,不反隋,只反隋煬帝,這確實是很高明的一點,因為隋朝立國不久,之所以天下動亂,很多人認為是隋煬帝的各項政策引起的。

一方面可以籠絡隋王朝體系下的那些得利者,至少表示自己和他們不是敵對關係。

另一方面,李淵又可以獲得其他起義勢力的幫助和支持。

可以說,這兩條戰略的實施,幫助李淵在起兵初期消除了許多潛在的對手。


一盤拉條子


李淵,字叔德,隴西狄道人。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的父親李昞,是北周時安州總管。李淵在隋煬帝時任太原留守。六一七年,隋朝已土崩瓦解,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勸父親乘機起兵。李淵一聽,大為驚恐,竟要捆兒子送晉陽縣衙,治他謀反之罪。

其實,晉陽縣令就是世民的同謀。後來李淵受煬帝逼迫,眼見難免殺身之禍,只好聽從兒子的安排,在太原舉兵。兩個月後,李淵率兵三萬人進入關中,又過兩個月,部眾發展到二十萬人,攻入長安。

這時,他立煬帝十三歲的孫兒西京留守楊侑做傀儡皇帝,叫恭帝,並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李淵立恭帝的目,主要是可使敵對勢力得不到討伐的藉口,又可用恭帝的名義招降隋官,而尊煬帝為太上皇,實際取消其合法地位。

六一八年三月,煬帝死於江都。李淵立即廢掉恭帝,五月,在長安稱帝建國號唐,是為唐高祖。從此,拉開了唐朝二百九十年的歷史帷幕。此後,李淵連連出兵,相繼鎮壓各地反隋的農民起義軍和平定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
可是,還未舉行慶祝江山統一的大典,他卻被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秦王(李世民)等幾個兒子的爭權弄得心緒不寧。

由於他的昏庸無能,竟對世民猜疑甚至憎惡,轉而支持李建成。建成、元吉利用這一點,一面不擇手段地收買李世民的部下,另一方面鼓動高祖把李世民心腹調到外地當官。這場鬥爭,終於釀成“玄武門之變”。六二六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埋下伏兵,趁太子與齊王到太極殿早朝時,殺死了他們。三天之後,高祖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兩個月之後,高祖被迫讓位,自稱為太上皇,至六十九歲時病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