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慶民:推動私募基金高質量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 證監會發布”微信公號24日發佈了閻慶民副主席在2019中國私募基金行業峰會上的講話,全文如下:很高興在重慶召開中國私募基金全行業的高峰論壇。首先,我謹代表中國證監會,對參會的私募基金行業代表表示誠摯的問候,對重慶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對資本市場的支持、對重慶證監局的關心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本次峰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新的一年經濟工作進行全面安排。會議強調:要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退出機制,穩步推進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對私募基金行業而言,就是要適應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提升專業性、競爭力。藉此機會,我想談兩點意見。

一、私募基金行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就和存在的問題

資本形成能力是資本市場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內容。自2014年納入統一監管以來,私募基金行業規模快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為創新資本形成提供了蓬勃動力。

一是規模增大。從行業規模看,股權投資的力量在顯著增強。私募股權和創投基金規模從2015年底的1.9萬億元增加到2018年底的8.7萬億元,在行業整體規模中佔比由46.7%提升到68.6%。私募基金規模與名義GDP之比從2015年末的6.1%提高到2018年末的14.1%;其中,股權創投基金規模與名義GDP之比從2.9%提高到9.7%。

二是來源趨穩。從資金來源結構看,長期資金穩步增長。私募基金來自養老金、政府部門資金雖然絕對數量不大,但2018年以來持續快速增長。2019年前三季度,養老金、政府部門資金季度平均規模同比增長47.9%和31.8%,來自銀行的資金季度平均規模同比下降17.0%。長期屬性資金佔比增長,短期理財型資金佔比下降,資金來源結構發生變化。

三是投向合理。2019年前三季度,私募證券基金持有股票、債券資產規模顯著上升,季度平均規模同比增長34.3%;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向股權類資產季度平均規模同比增長19.0%,股權資產佔基金淨資產的比例超過50%,債權、收益權資產佔比有所下降。整體而言,權益類基金佔比上升,私募基金主業特徵更加凸顯。

四是治理穩定。從公司治理看,管理人運營穩定性有所提升。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70%的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近三年未發生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及法定代表人變更,65%的註冊基金經理已填報可追溯的投資記錄;2018年底前登記的私募管理人中91%提交了經審計的財務報告。

五是作用凸顯。從支持創新資本形成看,私募基金作用逐步顯現。2019年前三季度,私募基金投向境內未上市未掛牌企業股權本金新增4429億元,相當於同期新增社會融資規模的2.4%。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私募基金在投中小企業6.0萬家,在投本金2.0萬億元;在投高新技術企業3.1萬家,在投本金1.3萬億元。互聯網服務等計算機運用、機械製造等資本品、計算機及電子設備、原材料、半導體、醫藥生物、醫療器械與服務等產業升級及新經濟代表領域成為私募股權與創業投資基金佈局重點,在投項目5.5萬個,在投本金2.7萬億元。截至12月10日,63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中,有私募基金參與投資的54家,投資本金合計268億元。

在看到取得階段性成就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兩極分化嚴重,公司治理整體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量小”、“質低”、“投短”、“募難”問題,以中小型機構表現尤為突出。此外,“偽私募”風險也逐步顯現。

“量小”主要表現為基金管理人平均管理規模小。2018年末,我國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股權創投基金管理人平均管理規模分別為2.4億元、5.9億元;同類型美國基金管理人平均管理規模分別是我們的128倍和28倍。前10%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合計管理超過80%的基金資產,有37%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規模在1000萬元以下。

“質低”主要表現為內控質量低、規範化水平低。少數管理人一定程度存在合規意識淡薄、內部治理不健全、專業化水平不高、盈利能力不強等現象,行業整體質量有待提升。近三年來,證監會以問題導向、風險導向,結合隨機抽查原則,對1200餘傢俬募基金管理人進行了現場檢查,其中被採取行政監管措施和被處罰的管理人佔比36%。

“投短”主要表現為平均投資期限短。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股權創投基金已退出項目中,投資期限在4年以下的項目數量佔比74.6%,退出本金佔比81.5%,7年以上項目佔比很少。

“募難”主要表現為基金募集難度提高。從2019年來看,雖然私募證券基金產品備案數量“一少增”,但證券與股權創投基金產品的備案規模卻出現明顯的“雙下降”。2019年1-11月,私募證券基金產品備案數量同比增加14%,但備案規模同比減少36%;股權創投基金產品備案數量同比減少44%,備案規模同比減少41%,大部分私募基金面臨募資壓力。

特別需要關注到的是“偽私募”風險逐漸顯現。各類“偽私募”花樣翻新,有的變相開展借貸業務,名基實債;有的通過多隻產品關聯操作,變相自融或利益輸送。更有甚者,打著私募基金旗號,行非法集資和詐騙之實。

這些問題有的與機構內部治理水平和專業能力有關,有的與外部市場環境和制度環境有關,必須找準問題根源,按照“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原則,把握行業發展規律,結合行業實際,穩妥有序做好對私募領域的風險化解工作。

二、推動私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私募基金在服務實體經濟、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開始形成共識;加強私募基金監管、強化風險防控開始形成共識;構建私募基金綜合監管體系和營造良好發展環境開始形成共識。

在這“三個共識”基礎上,中國證監會從人民性立場出發,堅持法治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底線思維,不斷深化行政監管改革,優化市場運行機制,推動公平競爭及市場化出清與重組,充分釋放市場活力。“三個共識”從共識到落實、落地、見效,需要各方遵循行業發展規律,持續做到“三個努力”,推動私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是努力提升行業機構治理水平,提升專業能力。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和創新發展攻堅克難時期,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發展既是基本國策,也是戰略方向。在開放市場條件下,符合開放競爭規則、專業能力強、治理有效的機構將在市場競爭中佔得先機,熱衷尋租套利的機構勢必被市場淘汰。因此,行業機構要緊緊圍繞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全面提升治理水平,提升專業能力,應對國內國際雙重挑戰。

從國外成熟市場看,國際領先機構非常重視治理。發展戰略清晰、管理架構合理、風險控制有效是其共同特徵,也是發展專業能力的基礎。這些機構或者按資產類別、區域搭建專業團隊,深耕細分領域上的專業性,或者按募資、投資和投後管理階段搭建專業團隊,追求細分功能上的專業性。目前,國內不少頭部私募機構已經展示出與國際領先機構類似的專業治理能力。

需要強調的是,私募機構加強治理,必須堅持守法合規經營,全面履行忠實審慎義務。守法合規是一切經營活動的底線,行業機構和從業人員要敬畏法治,將守法合規意識融入血液、裝進心頭,絕不觸碰法律紅線和監管底線。要逐步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從每個崗位、每項業務抓起,剷除利益衝突的土壤,堅決反對欺詐、利益輸送、內幕交易等一切不當行為,秉持價值投資理念,建立科學運營流程,提升投資管理專業性,維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二是努力提升私募基金依法監管效能。中國證監會將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堅持“四個敬畏、一個合力”,不斷完善私募基金監管體制機制,規範私募基金行業發展。下一步重點做好6個方面監管工作:健全私募基金法律法規體系,積極推動《私募條例》出臺,細化規範性要求;落實合格投資者制度,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加強監管執法,嚴厲查處私募基金違法違規行為,打擊非法集資等犯罪活動;指導和監督基金業協會工作,優化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和產品備案,提高透明度;引導發揮託管機構、審計機構等中介機構作用,完善監督機制;真正落實扶優限劣,支持信用良好的機構規範發展。

基金業協會要依據《基金法》職責和證監會黨委決策部署,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做好自律服務工作。著力做好私募基金入口端和出口端管理,完善差異化登記備案機制,管理人登記扶優限劣,產品備案試行“分道制+抽查制”,做到標準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提高工作透明度,加大信息公示力度,穩定市場預期;強化展業過程自律,構建以歷史信用和業績為基礎的行為管理體系,完善信義義務行為規範和信用激勵約束機制;加強行業風險監測,響應行業合理訴求,寓自律於服務,以自律促發展。

三是努力推進私募基金行業生態建設。要推動全社會更加理性客觀認識私募基金的本質、作用與風險,塑造良好的外部生態,增強發展環境包容性。推動養老金第三支柱建設,增強養老金積累能力;推動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投資私募基金,推動私募基金管理人主動開發與養老金投資管理相適應的產品和策略,優化資金來源結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鼓勵私募基金融入資本市場定價、交易機制,推動創業投資、併購投資專業化發展;推動完善養老金和基金行業稅制,激勵養老金積累和長期投資行為,約束短期投機,優化投資行為。優化創投反向掛鉤政策,加大扶持政策力度,暢通退出通道。加強“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文化建設,多渠道多層次開展私募基金投資者教育,強化風險警示,倡導理性投資,培育成熟理性投資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