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壮丽的文化奇观。那古老的街巷是城市的脉络,由四合院比邻组成的街道永远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恰似棋盘。人们称条条街道“胡同”,至今已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

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元代自1267年至1276年经历九年建成了一座为今天北京市区奠定了基础的元大都城。元大都城城里的街道都有明确的规定,大街宽二十四(约36米),小街宽12步(约18.6米),胡同宽6步(约9.3米)。

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胡同”这个词元代就有了,这两个字原是蒙古语的译音。据专家考证,“胡同”两字源于蒙古语,是水井之意“胡同”,有水井的地方为居民聚集之地。还有元代《经世大典》内有“火弄”一词,也是胡同之意。在原杂剧《单刀会》中也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由此可见,“胡同”在元代已经成了常见之词,元大都有11个城门,胡同达400余条,如砖塔胡同,菜厂胡同,沙拉胡同等均是元代的街名,今天还是这样称呼它们的。

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明灭元后,在元大都基础上重建了宫殿和街道,又有了内外城之分。内城的主要建筑,南起正阳门,北至地安门,最北至钟、鼓二楼,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又形成与中轴线平行的南北大街。横向的胡同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按规格所建。外城的街巷分布,也以中轴线为主干,前门大街为界,胡同贯穿其东西。此时在北京分36坊,胡同增至1170条。

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清朝建立后,定都北京,皇宫、城池、街巷沿袭明制,改成京师。街巷增扩,但总体布局无大的变化,内城胡同增至1477条,加上外城的600条,共计2077条。辛亥革命之后,北京的胡同又有所增加,至解放前,已增至3200条。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又有了新的居民区,至20世纪60年代地图上所标注的胡同多达5000余条。

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北京城胡同的命名是很有讲究的,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其内容甚是丰富。有以典型建筑或遗址命名的,如黄寺大街,国子监街,东厂胡同,贡院头条,二条等胡同,有以历史上的名人命名的,如文丞相胡同,李阁老胡同,广宁伯胡同,石驸马大街,赵登禹路,张自忠路等等,

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也有以商业故地或商品名称来命名的,如灯市口大街,因为明朝时这里是灯市而留下此街名,烟袋斜街,是因为清代至民国,直到解放后,此处有多家卖烟袋的商店,街的形状又有些斜,很自然的定名为烟袋斜街了,花式上头条下头条等胡同,也是因为此地层卖鲜花和手工做的绢花纸花而出名,后来留下了胡同名。

北京胡同的前世今生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胡同在不断减少,为了使胡同这一北京古老独特的建筑和民俗文化现象延续下去,政府将城区内有特色的胡同确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地区,这对保护古都风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胡同游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旅游新项目,深受各界人士及海外游客的欢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