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緬甸是清朝朝貢體系中最後加入的國家,乾隆甚至將緬甸列為自己的“十全武功”之一。但是緬甸作為清朝的藩屬國僅在中國的相關文獻裡有記載,緬甸的官方文獻卻記載著清緬雙方為平等國家,雙方的外交交流不是朝貢形式而是互派使者訪問。難道清朝只是在口頭上佔便宜?緬甸的朝貢完全是清朝的一廂情願、面子工程?

一、清緬一百多年的外交空白期

早在漢代,緬甸就出現在文獻記載之中,當時被稱做諶離。唐代緬甸第一次同中原王朝建立的宗屬關係,成為藩屬國。其後雙方分分合合,若即若離。元朝時蒙古人直接平定了緬甸,在當地建立了行省。明代在中緬之間設立了宣慰,進行羈縻統治和籠絡。萬曆年間緬甸建立了東籲王朝,驅逐了明朝的宣慰機構。在打敗了明朝軍隊之後,緬甸正是建立成獨立國家。

清朝初年,南明末帝永曆帶領一眾臣工遠赴緬甸尋求避難。

緬甸對永曆君臣實行了名為保護實為軟禁的政策,致使南明的李定國等軍事將領多次進攻緬甸。緬甸為安穩邊疆,將永曆帝交給吳三桂,致使永曆被吳三桂勒死。

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康熙初年,清朝有大臣建議同緬甸建立外交,因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從中作梗,最終沒有下文。此後一百多年的時間內,清朝與緬甸的交流幾乎為零。清朝忙於平定內部叛亂,緬甸也與暹羅爆發戰爭,雙方都顧不上同對方進行外交活動,直到乾隆朝。

二、緬甸與清朝重新建立外交

乾隆十五年時,緬甸東籲王朝步入晚期,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王朝統治接近於崩塌。緬甸東籲王朝末代統治者莽達拉對於國內爆發的農民起義已經沒有能力進行鎮壓。為尋求外援,莽達拉接受了清緬邊界最大銀礦主吳尚賢的建議,向清朝派遣外交使節以得到清朝的援助。幾經周折,使節團終於在乾隆十六年六月抵達北京,也重新開啟了兩國中斷一百多年的外交活動。

該使節團進京時乾隆親自做出接待規格標準,即“照各國王貢使之例”,並且在接見時按照以往慣例對東籲王朝的國王進行了冊封。但使節團在歸國途中尚未返回國都時東籲王朝就已經滅亡。

這就造成了清緬的外交活動雖然緬方接受冊封、成為清朝藩屬國之一,但在還沒有得到緬甸統治者的肯定時就已經隨著東籲王朝的滅亡而宣告失敗。

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其後緬甸內戰,於乾隆十七年由雍基牙統一國內,建立了貢榜王朝。雍基牙在統一全國之後繼續征戰,為爭奪中緬邊境的土司部落多次攻入清朝境內。乾隆帝先後三次派兵對緬作戰,最終於乾隆三十四年時,清緬雙方前線將領簽署了停戰協議,史稱《老官屯協議》。

三、兩次外交往來時清緬文獻檔案記載的差異

無論是乾隆十六年緬甸使節進京還是乾隆三十四年的《老官屯協議》,在清緬兩國的文獻檔案中都有著不同的記載。在清朝看來都是建立了宗屬關係,而緬甸方卻是記載為雙方互派使節訪問。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呢?

1、關於東籲王朝吳尚賢使節團雙方記載存在差異的原因

東籲王朝末年的由吳尚賢聯繫雙方促成並參加的緬甸使節團,在雙方的溝通上存在著極大的障礙。清朝方面沒有熟悉緬甸語言的翻譯人員,緬甸方面也沒有熟悉漢語或滿語的翻譯人員。雙方的溝通全在於吳尚榮從中代為翻譯。

吳尚榮作為中緬邊境最大的採銀廠廠主,出於自身經營安定的需要急切的希望清緬兩國能夠形成一個和平、安穩的邊疆環境。正是由於這種需求他才奔跑於兩國之間促成並參與了派遣使節團的工作。也正是由於吳尚賢擔任兩邊的翻譯工作,使得吳尚賢可以利用翻譯之便,向兩國傳達不同的信息。他這樣做是為了促成兩國的修好,符合他為了

促成清緬邊境能夠和平、安穩局面的需求。

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吳尚賢在對緬甸方面的文書傳遞中一律使用了兩國永結盟好,將兩國君主的關係用兄弟之稱代替。其中緬甸國王稱呼乾隆為“皇兄日東王”,自稱為“皇弟日出王”

,出訪使節團的理由是回訪。因為之前吳尚榮曾經串聯過一批雲南土司假冒清朝使者訪問過緬甸。

緬甸東籲王朝的國王莽達拉準備以向皇太后賀壽的名義派遣使節團達成兩國盟好,以便藉助清朝的軍事力量鎮壓國內的農民起義。而這一切都是在考慮了吳尚榮提供的假信息之後決定的。

對於向清朝方面的外交文書吳尚榮則做了截然相反的翻譯。國書中的緬甸國王自稱“臣”,稱呼乾隆為“我皇上”、“聖人”,使節團的外交目的是“臣等願充外藩。備物致貢,祈準起程,由滇赴京,仰覲天顏,欽聆諭旨”,也就是要稱藩,同清朝建立宗屬關係。

雖然吳尚榮積極參與的外交活動最終因東籲王朝的滅亡而沒有實現,吳尚榮在數年之後也被雲貴總督以其他罪名處死,家產充公。但吳尚榮篡改的國書仍在,兩國後來在宗屬關係還是結盟關係上的差異就是由此開始的。

2、《老官屯協議》內容差異的原因

《老官屯協議》在雙方罷兵停戰、互相交換俘虜和之前被扣押的兩國居民兩個方面沒有不同,但是在兩國的關係、是否通商上出現了極大的差異。緬甸方面記載兩國結為和平友好的盟國,每十年互派使者,互相開通商路;而清朝方面則是緬甸奉表納貢,約定十年朝貢一次。並沒有提到通商事宜。

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與之前的東籲王朝和清朝交換的國書不同,新建立的貢榜王朝與清朝在乾隆三十四年由前線軍事統帥簽署的《老官屯協議》並沒有類似吳尚榮的人物參與,為何在兩國官方文獻檔案記載中也有極大的不同呢?

清緬簽訂的《老官屯協議》並不像之前清朝同沙皇俄國簽署的《尼布楚條約》和晚清同列強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那樣有雙方共同參照的樣本,需要雙方共同遵守的詳細條例名目,而只是雙方前線的軍事統帥共同約定的一個協議,這就造成了雙方收藏的樣本沒有一個統一的範本制約。

加之兩邊在語言、文字上的障礙以及對各自君主的矇騙,雙方都是各自擬定了一個大致相同的協約由對方簽字之後就呈報君主了。清朝方面甚至沒有將協議呈報給乾隆,只是有統軍元帥傅恆在述職時上奏了一個奏摺提到協議的內容。這就造成雙方記載的協議內容產生了巨大的差異。

四、清緬的外交往來

簽訂《老官屯協議》之後,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雙方就協議的規定要求對方執行時,都因為某種原因沒有達成。可是這二十年的時間裡雙方也都某明奇妙的沒有就此事深入交流過。因為雙方都忙於鎮壓各自境內的反抗勢力而無暇他顧。

1、烏龍事件造就雙邊重建外交關係

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乾隆五十三年,緬甸貢榜王朝的國王派遣一支百餘人規模的使節團抵達雲南,上表請求入貢。乾隆皇帝迅速做出回覆,令相關官員帶領緬甸使節團到熱河進行覲見。而這次外交活動正式開啟了兩國之後頻繁的外交往來。但是緬甸為何突然轉變態度主動要求入貢了?

其實這次外交活動的起因完全是一次烏龍事件引起的。在緬甸相關文獻記載中這樣記錄了這次使節團出訪的原因:清朝派遣了使者對緬甸進行了訪問,按照之前《老官屯協議》的部分規定,緬甸應該對清朝進行回訪。

但是清朝的官方文獻內沒有之前對緬甸方面派出使者的記錄,只有當時中緬邊境上銀廠的工作人員私人筆記中找到過相關的記載:當時的雲南地方官員風聞“緬人有內附之意”,便組織了一次對緬甸的訪問。

可以說這是這次雙方共同的誤會造就了清緬外交關係的恢復

,雙方也都根據各自對《老官屯協議》的理解記錄各自的外交活動。緬甸方面一直記錄是雙方互訪,清朝則是以“入貢”相待。但是無論如何,雙方都秉著“契約精神”,嚴格按照協議的內容執行,開啟了兩國外交的正常化。

2、清緬頻繁的外交往來

在乾隆五十三年的“互訪”之後,乾隆五十五年緬甸再次派遣使節團“朝貢”,這一次確實是真正的朝貢。使節團的外交目的很明確,第一是為乾隆祝壽,第二是請求建立正式朝貢關係。這與通過外交交流之後緬甸發現了與清朝巨大的國力差距有關。而云南地區的官員向緬甸多次派遣使者也是促成此事的原因。

面子工程?形式主義?解析清朝緬甸的朝貢,為何緬甸突然想入貢?

之後清緬雙方頻繁的進行外交往來,僅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短短六年時間內,雙方就進行了五次外交往來。緬甸方面的記錄都是對清朝進行的外交回訪,而其實清朝對緬甸的外交使臣訪問都是雲南地區的官員組織的。雖然出現這種情況看上去是十分好笑的,但雙方從此之後卻是沒有發生戰爭,也因為外交往來的頻繁互開了商路,對邊境的百姓可謂是造福一方了。

結論

清緬雙方在外交上雖然頻繁往來,成為了友好睦鄰的典範,卻在“十年一貢”還是“每十年派使互訪”的外交等級關係上一直沒有進行過探討和交流。兩邊都按照各自的理解進行著頻繁的互訪活動。一直到晚清時緬甸被英國入侵時光緒還就緬甸為清朝藩屬國的關係向英國進行過外交照會。

英國在查閱了緬甸的國家檔案文獻後也以緬甸與清朝只是平等的國家“互訪”關係做出了回覆。晚清與英國的外交談判雖然沒有避免緬甸淪為殖民地的現實,

但也使得“緬甸”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義得以保存,使得英國至多也只是在緬甸建立了一個殖民政府,沒有將緬甸徹底納入英國版圖之內。這也堪稱清緬外交在一系列烏龍事件後保持友好所結出的最美好的果實了。

參考文獻

《清史稿》

《緬甸貢榜實錄》

《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係之探討》

《中外舊約章彙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