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衚衕 看北京|你見過嗎?一條長廊貫通全院8座別具一格的四合院


朱啟鈐故居位於北京東城區趙堂子衚衕3號,很早就想到朱先生故居看看。前幾天,正好到附近一朋友家說起這事兒,他說有個發小就住在這院子,不知道還住不住這裡了;那我說,正好,帶我去看看吧。到院裡一看,房屋租出去了,不住這兒了;藉此我們在院內簡單轉了轉,讓我感到既震撼又心痛!【此圖為故居大門】

根據資料介紹:宅院的街門為廣亮大門,街門西側是6間倒座南房,街門東側有4間南房;但是4間南房並不是一條脊,東側3間稍向南移。 【此圖為故居大門一對石墩,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進入廣亮大門,正對著的是一條貫通南北的走廊,將整個宅院分成東西兩個部分,共8個院落,院內迴廊環繞。正是這條走廊的建造,打破了原有四合院的建造格局,別具一格! 【此圖為院中貫穿南北的走廊,很是深遠,連接左右兩邊院落,別具一格】

為什麼要到朱先生故居?原因有三:一是,朱先生的宅院的院內彩繪和建造做法,完全是按《營造法式》而建造的,當年也是請了為故宮施工的老工匠進行彩繪和木工的製作,傾注了朱先生的大量心血。該書是僅存兩部古代最完成的古建築技術書籍之一,書中記錄了古代建築大木結構及彩繪的設計方法,成書於北宋末年。 【此圖為院中走廊,與各院貫通,建造手法確與皇家建築相似】

二是,朱先生曾任北洋政府交通和內務總長、代理國務總理。對當時京城進行了環城鐵路的建設、改造了前面城垣、主導建設南城香廠新市區等;率先提出古建築“修舊如舊”的理念,對北京古建築保護起到很大的作用。被稱為舊京城改造第一人。 【此圖為院內西部最後一個院落,寬厚的房屋柱體,房瓦、房脊還是原物,古樸厚實,房屋三級臺階高出地面】


三是,朱先生是“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羅哲文、陳垣,李四光,李濟等當時最為優秀的學術精英,以及活躍在財界和政界的許多有識之士都加入學社。著重進行古建築的調查、保護與研究。為後人留下大量的珍貴的書稿、圖片與圖紙。 【此圖為院內東部最後一個院落,院落很大,據說當年是院中花園,現已改建。由於有門無法進入】

當年,學社人員奔波全國各地考察,朱先生為“中國營造學社”耗盡家資。抗戰勝利後,就在該住宅前部院落工作,1946年學社不在繼續。梁思成、林徽在北總布衚衕故居就離此不遠,可惜現已拆除。 【此圖為東部通向第三個院落的長廊位置】

還要一提的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開辦與朱先生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規劃、改造北京舊城的同時,朱啟鈐還創意組建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陳列所。 【此圖為東部第三進院,有北房5間、東廂房3間,現院內住戶基本為快遞人員】

當年,梁思成先生擔任學社法式部主任,專門從事中國古建築實證研究。此期間,梁先生深入各地,確認了隋代趙州橋、應縣木塔等眾多後來聞名世界的古建築,為我國文物保護修繕留下了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實測資料。 【此圖為長廊中的一間房的門,雖已重新油飾,但門上飾紋可看出精緻,還有僅存的一塊磨砂雕花玻璃。長廊的設計獨特就在於:廊通院,廊中有房,錯落別緻】

東部一進院北房與二進院的南房為三卷鉤連搭歇山頂建築,用料講究,工藝精細;二進院有北房、南房、東廂房各3間,在北房和南房的西側各建有兩間耳房。由於遮擋無法拍攝。 【此圖為長廊上部部分廊樓與房山牆處】

西部一進院有6間倒座南房和一座兩卷垂花門,由於私搭亂建嚴重,無法拍攝。 【此圖為院門內部外看,此處被私建遮擋住大部分通路】

新中國成立後,朱啟鈐將此宅獻給國家,全家遷入東四八條111號。朱啟鈐先生當年以一己之力,做了政府部門要完成的工作,讓人敬仰。可惜,今天的故居成為這樣,讓人心疼。 【此圖為街門西側6間倒座南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