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一圈一走廊,長三角有個2.25億人的大群,上海是“群主”

12月1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出爐,繪出滬蘇浙皖一體化發展藍圖。相當於在這片35.8萬平方公里區域,建起一個容納225000000人的超級群,“群主”當仁不讓選擇了上海。


群裡還選出27個“管理員”,分別是長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上海,江蘇省的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南通市、鹽城、泰州市、揚州市以及鎮江等9個城市,浙江省的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台州、溫州和金華、湖州、嘉興等9個城市,以及安徽省的合肥、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和安慶等8個城市。


要當好這個“群主”,上海做了哪些準備?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訪上海牽頭建設的“一區一圈一走廊”,體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春潮湧動。


一區:上海青浦區引領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入冬的澱山湖,沒有北方的冰封雪飄,仍見白鷺翻飛、漁舟唱晚,一幅水墨江南。

與上海青浦相鄰的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同屬吳根越角、江南腹心,水、湖蕩、古鎮都是世界級的,江南地域風貌最為典型,生態資源優勢最為明顯。三地共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

一區一圈一走廊,長三角有個2.25億人的大群,上海是“群主”


一體化的江南,以生態綠色為底色

經濟日報記者對於青浦的最深印象也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工業化浪潮的衝擊下,這裡設定了更為嚴格的生態底線。

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板塊設置了38項指標。與吳江、嘉善地區的聯動,建立協同治理機制,簽署了一體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框架協議,未來將推進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一批生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從根本上改善整個區域的生態環境。

這也是為長三角地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路徑、提供示範!

“生態綠色”與發展不是一對矛盾。青浦引進項目,只能圍繞高能級總部經濟項目、高水平服務經濟項目、融合型數字經濟項目和生態型湖區經濟項目進行。

從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揭牌,青浦開始探索與吳江、嘉善的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銜接,深入調研一體化示範區的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環境現狀,為高標準謀劃一體化示範區產業發展提出明確發展方向。

目前由三地共同參與制定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產業指導目錄”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產業准入指導意見”初稿已出。

現代化的江南,以古鎮文化為特色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規劃明確,青浦的金澤鎮、朱家角鎮,吳江的黎裡鎮,嘉善的西塘鎮、姚莊鎮作為一體化示範區的先行啟動區。

選擇幾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打“頭陣”,前所未有。這是長三角一體化規劃中的一項創舉。

不久前,復旦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基地落戶青浦,為古鎮文化提供學術和人才智慧支撐;一批大型文化產業的文旅公司慕名而來,簽約進駐金澤和朱家角,對古鎮文化已經形成知識產權的文化資源實施產業開發。

底色更重、亮色更炫、特色更濃,一個朝氣蓬勃、敢為人先的青浦躍躍欲試,一個統一協調、活力開放的示範區青苗破土!


一圈:上海嘉定區引領打造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

一體化的“區塊”,高質量的“鏈”

到上海市嘉定區採訪長三角一體化,就像在翻閱嘉定的“朋友圈”。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好友,是江蘇省蘇州市的崑山、太倉。去年,三區市簽署協議,共同打造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今年,嘉昆太協同創新核心圈寫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一環。

一區一圈一走廊,長三角有個2.25億人的大群,上海是“群主”


高質量的協同創新鏈

嘉定有11個國家級科研院所、3個科研中心和2個科研產業基地,50多名院士和2萬多名科研人員,構成嘉定產業鏈的第一環。

方興未艾的“飛地”模式,讓3個相互獨立的行政地區,打破原有行政區劃限制,跨區域進行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蘇州在嘉定設立“科技創新(研發)園”,而嘉定則在蘇州設立“嘉昆太科創產業園”,入駐企業享受兩地同等政策服務,跨區合作,利益共享。

嘉昆太產業鏈創新聯盟,重點在集成電路及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智能化、智能製造及機器人、高性能醫療設備及精準醫療,又是一次促進市場要素資源自由有序流動,促進創新政策供給的有益嘗試。

全方位的資源共享鏈

“長三角科技雙創券服務管理平臺”的共享資源涵蓋多地的高校院所、檢驗檢測機構、企業技術中心等130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大型儀器1705臺,創新創業服務項目309條。

已有1369項服務資源入庫,共有147家企業申領了額度為1470萬元的科技“雙創券”。通過這種創新,三地率先實現科技資源、科技服務的互聯互通、合作共享。

還將推進三地科研人才聯合培育工作,明確嘉昆太科技人才培養合作的工作內容和責任單位,探索異地研發孵化,駐地招才引智,發揮人才優勢,推進三地協同創新。

同頻率的服務供給鏈

三地統一規劃、統一部署,打造了服務鏈上3個關鍵詞:平臺、信用、資金。

嘉定的品牌活動——長三角科技交易博覽會就是重要“平臺”之一。平臺“服務包”發佈了企業技術需求500餘項,可交易各類專利200項,達成技術交易13項,金額超過2500萬元。

三地簽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在環保和產品質量兩個重點領域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明確黑名單認定標準,完成三地紅黑名單信息交換並開展信用平臺實時聯動工作。

聯合其他城市發起設立規模為100億元的上海長三角產業升級股權投資基金,努力培育新興產業,推動重點產業深度融合。


一走廊:上海松江引領建設G60科創走廊

G60,打開長三角向內開放一扇大門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版圖上,G60科創走廊如同一串熠熠生輝的珠鏈,將滬蘇浙皖的松江、杭州、嘉興、金華、湖州、蘇州、合肥、宣城、蕪湖等9個城市緊緊連在一起。在12月1日發佈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G60科創走廊被賦予重要使命: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

一區一圈一走廊,長三角有個2.25億人的大群,上海是“群主”

從一區推進到央地聯動

12月5日,是上海市松江區的大日子,也是G60科創走廊建設征程中的新起點。

這一天,國家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在松江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這個專責小組由科技部牽頭,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滬蘇浙皖科技委(廳)、G60科創走廊9城市政府共同成立。目的就是央地聯動形成組織合力,建設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由開始的松江區推動,到現在央地聯動,國家部委參與其中,這從側面說明G60科創走廊是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松江要肩負起G60科創走廊高質量發展“龍頭”的責任。

從疊加效應到乘數效應

多城合作不是簡單的“優勢疊加”,而是區域經濟學中的“乘數效應”,通過產業關聯和區域關聯對周圍地區發生示範、組織和帶動作用。G60科創走廊,打開了長三角向內開放的一扇大門。

上海、杭州、蘇州、合肥等地都有知名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是城市創新驅動的引擎。9城之間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加速集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7大產業聯盟體系建立,集聚頭部企業1682家,9城之間交互投資規模達3160億元。

11月8日,央行上海總部發布了《金融支持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先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綜合服務方案》,明確了15條政策舉措,重點聚焦7大產業的先進製造業企業發展一系列措施形成“開放+集群+金融+指數”的矩陣,迅速放大G60科創走廊乘數效應。

從制度創新到制度供給

在一個城市推進制度創新,已屬不易,在9個城市之間協調推進制度創新,難度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G60科創走廊聯席會議辦公室應運而生。在這裡工作沒有經驗可循,每天做的事情都不一樣,每一項工作內容都是突破和創新。

9城聯合發佈G60擴大開放30條和人才18條,推進科創資源及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形成了常態化要素對接機制。還瞄準實現異地“一網通辦”,聯手建成了全國第一個跨行政區域的證照頒發平臺。

國家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專責小組首次會議又對G60科創走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9個城市間試點財政科研經費跨域流動、創新政策普惠互享、產業基金共籌互投等一批創新改革舉措。這些制度探索將為推動長三角制度供給一體化提供樣本。

“一區一圈一走廊”,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如火如荼!上海這個“群主”當得咋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