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資本寒冬會過去嗎?投資人:不會

資本寒冬——一個貫穿了2019年始末的關鍵詞。

2020年,資本寒冬會過去嗎?投資人:不會

不論是投資機構的融資難,還是初創企業的大批死亡,人們似乎都把“鍋”甩給了“資本寒冬”。有人深以為然,期待著寒冬早日過去;有人則認為,不必輕信所謂的“寒冬”,當前才是常態。

年關將至,本期《一週看不懂》進行一次特別策劃,採訪了數位投資人及創業者,讓我們暫時屏蔽抽象的統計數據和焦慮的媒體報道,聽一聽他們的真實聲音,或許可以離真相更進一步。

另外,本期文末有彩蛋。

頭部風光依舊,腰部勒緊腰帶,初創冷靜反思

綜合受訪情況,2019年投資機構的處境普遍艱難,但不同類型的機構存在差異。

頭部機構在項目和資金上依然從容。某頭部機構投資總監在受訪時表示,今年機構的情況良好,投了10多個併購項目,資金也很充裕,不會出現看到好項目沒錢投資的情況。

背靠集團或上市公司的戰投,壓力也相對較小。某上市公司戰投部的投資經理表示,戰投有核心業務,情況相對好一些。某集團旗下投資板塊的投資經理也持類似看法,表示投資業務背靠集團,自有資金相對充裕,募資尚無太大壓力。

其它機構則相對審慎,雖然接到的項目數量不少,但募資是個難題。某機構風控總監表示,今年市場的融資需求還是在的,前臺接到的項目大概有三位數,篩掉九成給到中臺也有兩位數,中臺再曬掉九成,最後投出去的只有一位數;募資層面確實困難,今年的融資額不到去年的三成,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一位外資機構的投資經理也表示,年初看的項目因為資金原因拖到6月才投,之後也沒有錢再跟投了,已投項目中不少還融資的,但資方基本都在觀望。

市場化募資公認艱難,銀行和大LP的錢也不好拿了。一位投資經理在受訪時談及,今年確實不太好,所在公司以上市公司為投資平臺,國內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銀行機構和上市公司退出的老闆們,但今年不少金主都收緊了錢包甚至被限制了出行,已經玩不動了;美元基金稍好一些,海外的長錢還有存量可以折騰。

綜合來看,一級市場風險偏好提升但沒有新的資金接盤,除了頭部機構都在苦苦支撐,機構們基本以原有項目投後和回收資金為主,吃著管理費的老本,勒緊了腰帶過日子。

機構資金緊張,初創企業也受到了不小影響。某科技公司創業者在受訪時表示,項目TS都已經簽了,但打款環節被機構放了多次鴿子,最後找藉口否掉了,估計是機構沒錢了。

更糟的是大量初創企業的倒閉,今年已經屢見不鮮。這也是因為機構沒錢投嗎?或許並不全是。有幾位投資人都認為,靠燒錢走出來的項目少之又少,那些不注重自身盈利情況、只想著靠融資生存和發展的創業公司,自身在商業邏輯上就有問題,上述兩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有投資人指出一個現象:之前接觸過但沒投的不少初創企業,今年不僅融不到錢經營狀況也十分悲觀,回頭來看,那些只靠忽悠畫餅的公司以後基本無法融資了。

隨著處境愈發艱難,創業者們開始了冷靜反思。一位人工智能公司的創始人表示,身邊一些做智能硬件、軟件、電商的初創企業都做不下去了,增長空間不大,流量還特別貴。於是大家都在重新思考,不再去沿用原有的模式,準備從零開始,“reset”一下,找到新的方向再出發。

2019年算不上寒冬?2020年也不會好轉?

2019年,投資人和創業者過得都不容易,但算得上所謂“資本寒冬”嗎?

有投資人認為,“資本寒冬”有些誇張,鼓吹寒冬的一直是圈中某位大佬,大佬們說話大概都有目的。仔細想想,以前創業很容易成功,那是因為經濟太好市場資金充盈,換誰都可以活下來。現在經濟增速下來了,不論投資機構還是初創企業,都進入了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或許當下才是常態,根本談不上“寒冬”。

是不是“寒冬”我們姑且不談,具體哪些因素造成了今年的局面,我們可以聽一聽投資人們的分析。

投資人指出,今年的狀況正好說明幾個因素的確立:一是中國經濟增速趨向平緩,這也導致創業的門檻逐漸升高,資本會越來越青睞頂級創業者,草根創業者成功的難度會越來越大;二是人口紅利的消失,市場就那麼大,只能精細化運營;三是新的行業機會確實越來越少了,能從小發展到大的市場,肯定是個原始叢林,誰快,誰野蠻,誰就能贏。早些年很多行業的市場還不是特別高效的市場,越原始的新興市場波動越大,套利空間越大,創業越容易成功,但現在幾乎每個細分領域都有人創業,很難撿漏,也很難對標國外的信息差複製到國內。

除了上述幾點,監管力量的強勢介入也是重要因素。有投資人認為,前幾年資金環境寬鬆,導致資產價格虛高,投資主體槓桿虛高。這次國家大力去槓桿,導致估值下滑和融資艱難尤為慘烈。

明年情況會好一些嗎?

關於這一點,投資人們基本達成共識——不會。在他們看來,明年是美國大選年,大環境或許會有一定改善,但就國內環境而言,降息至此,能用的工具不多了。10年前大體量的資金投入了基建,一定程度造成供給側過剩,現在基建不能投,房住也不能炒,大水漫灌的基礎已經沒了。另外,國家堅持去槓桿,今年是槓桿過渡期最後一年,明年大概就要一刀切了,預計還會繼續出清。

至於創投生態,投資人認為當下的趨勢將長期持續。預計市面上缺乏盈利能力的創業公司會批量死亡,直到造血能力不足的創業公司出清,大量回歸市場參與再分配,企業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提高的時候,春天才會回來。

投資人的吐槽和爆料瞭解一下?

聊完略帶沉重的2019年,投資人們也分享了各自的“看不懂”。另外,本期增設了“吐槽”和“爆料”環節,一起聽聽圈內有什麼有趣的八卦和秘聞。

先來看看投資人們本週有哪些“看不懂”:

“本週放開了兩隻房企海外再融資,各地的房產限購等有鬆動,地產股也有異動,深圳房價又漲了(一直說深圳是風向標)。市場議論說是不是頂不住了?又要搞地產?”

“優客工場準備赴美上市了,但WeWork已經這麼慘了,很奇怪為什麼還要上市?優客工場也沒盈利,感覺共享空間的模式好難做,如果融不到資,可能會像WeWork這樣崩盤,風險很高。”

“眾多大佬都聲稱AI技術是未來最重要的改變世界的技術之一,但僅從當前AI的實際應用來說,這種說法有點誇大。所以我很好奇,AI技術發展到極限到底可以給人類帶來怎樣的改變?”

“閒魚做附近的人有什麼意義?阿里虎牙上線“古桃”“花夏” 主打漢服社交,產品邏輯是什麼?”

“B站花了8個億買LOL轉播權,和做遊戲的朋友討論了下,認為B站目前的客群很精準,如果馬上從日韓籤獨家的二次元類遊戲獨代回來做,財報會很好看。但畢竟是8個億巨資,到底值不值?不好說。”

“看到報道說麻辣誘惑要垮了,貌似是商業策略出了問題?看不懂,不過確實聽說不少老牌餐飲日子都不好過,比如鹿港小鎮,裝修陳舊,菜品也一直不更新。”

聊完“看不懂”,下面到了投資人們的吐槽和爆料環節,各位看官請自行準備好瓜子和小板凳。

“國內某頭部手機制造商,出來不少員工創業做硬件項目。前幾天接觸到一個做VR/AR眼鏡的項目想融資,但產品技術實在太差了,也沒有落地場景,融資說明書也做得毫無邏輯,純文字堆砌……”

“和業內所謂大機構一起做基金,簡直就是個坑。之前和某全球頂級酒店集團合作一個基金,做海外酒店的收購。這家集團簡直恃強凌弱,盡調費用一毛不拔,合作期間效率奇低,需求一變再變,感覺在耍猴……”

“社交領域的競爭也太激烈了吧?!騰訊連續佈局五六個社交新產品,就怕別人追趕上來,反正我懶得去下載,一個都沒試用,其他公司開發的新產品也沒去玩,感覺大部分社交產品就是給25歲以下的年輕人玩的吧……”

“匯源果汁或退市?創始人被列為失信人?國民飲料可真尷尬……”

“又要開年會排練節目了,有點煩……之前領導喜歡太極拳,各個部門評比太極,去年領導喜歡看街舞,各部門花錢學街舞搞評比,今年不知道又有什麼新花樣……”

“一線城市的醫美廣告,什麼時候可以消停一天?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寫字樓裡所有的電梯廣告都已經變成了醫美,每天都是同一首洗腦音樂……”

感謝每一位分享“看不懂”的投資人和創業者,讓我們得以見識你們敏銳的觸角和洞見。屏幕前的你如有觀點,歡迎留言分享及反駁。

往期精彩內容請參見,搜索公號“投中網”:

《羅永浩的黑科技投不投?投資人:不靠譜 | 一週看不懂》

《阿里逆風翻盤?騰訊剛不過阿里?小米陷入困境?| 一週看不懂》

《瑞幸是下一個蔚來?鉅虧拼多多依然“真香”?| 一週看不懂》

《阿里為何港股上市?雙十一還能火幾年?獐子島扇貝又跑了| 一週看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