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水利獎章”獲得者王恆全:20年換來“青山綠水”

“沂蒙水利獎章”獲得者王恆全:20年換來“青山綠水”

琅琊新聞網訊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雄偉壯麗的八百里沂蒙,為了使山變綠,水變美,有一位老人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這片熱土,他就是首屆“沂蒙水利獎章”獲得者王恆全。他曾先後4次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還曾被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舒同稱讚為治山治水的“土專家”。他發揚愚公移山精神,腰帶乾糧,不畏嚴寒酷暑,帶領山區人民在工地上晝夜苦幹,改變了當地祖輩流傳的“春天旱、秋天旱、夏天一場雨,什麼也不見,不是逃荒就是要飯”的嚴重水土流失現狀和人民生活的貧困面貌。

1924年12月,王恆全出生於沂水縣許家湖鎮前岜山村,194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參加地委工作隊,在日照縣開展土地改革,1953年任柴山區委副書記、代理書記,1955年任夏蔚區委書記。在夏蔚工作的20餘年裡,王恆全為改變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的現狀及人民生活的貧困面貌,到當時的河南省禹縣學習整山治水技術,並結合沂水夏蔚當地的山勢及土質情況,創造性地設計出了連環跌水池、圍山攔沙牆、育林穴、圍山連環蓄水池、圍山河、魚鱗坑等工程,為當時全國山區“整山治水”提供了寶貴經驗,並樹立了榜樣。

如今在夏蔚鎮,依然能夠看到當時創造性整山治水的工程建築,山坡上一層層用石塊壘砌的石堰,錯落有致,被當地村民稱之為水盆堰,一塊塊梯田後來被村民開墾後種上了果樹和花生等經濟和糧食作物,一直沿用至今。

在夏蔚工作期間,王恆全還主導設計修建了夏蔚水庫,先後治理荒山10萬餘畝,修建中小水庫138座,塘壩水池811個,魚鱗坑12萬個,圍山河20華里,河道階梯38道,造林10萬畝,水澆地擴大到4萬多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14萬畝。尤其在“首戰牛角崮、進軍朱家坪、攻下盤龍崮、根治望海峰、轉戰晏嬰崮、會師五臺山”的高標準治山治水活動中成績斐然。在當時先後榮獲國務院、山東省委省政府及兄弟省錦旗100多面,獎章、紀念章11枚。其中,1957年,出席全國治山治水先進代表會議,參觀了八省市治水現場,榮獲國務院授予的錦旗一面。

整山治水的經驗,被樹為全國典型,向全國推廣。據瞭解,1958年3月19日至24日,時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的舒同和省委書記處書記譚啟龍在沂水縣主持召開了由7個專區(市)34個山區縣和省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全省治山治水現場會,聽取了夏蔚區委書記王恆全的經驗介紹,並參觀了夏蔚區治山治水現場。舒同對王恆全的“治山治水”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將夏蔚區治山治水經驗概括為“魚鱗竹節水平溝,庫壩梯田自流區,封造育種喬灌草,圈養牽放五業興”,稱讚王恆全是治山治水的“土專家”,並親筆為夏蔚水庫題名。

這次會議以後,《人民日報》《大眾日報》《新華日報》《人民畫報》先後刊登了王恆全的事蹟,全國先後有20個省、市派人到夏蔚參觀學習。山東省委和沂水縣委也先後做出了向王恆全學習的決定,此後,國務院更是推薦出版了《沂水縣水土保持典型經驗》一書向全國推廣夏蔚治山治水經驗。

1958年夏天,夏蔚治理山區模型和圖片在全國農業展覽館展出,毛澤東主席親自觀看,並給予了高度評價。同年夏天,夏蔚水土保持工作獲全國第三次水土保持會議及省農田水利會議優等獎,北京電影製片廠將王恆全治山治水模式經驗,拍成電影資料在全國各地進行放映宣傳。

在治山治水二十多年裡,王恆全所在的夏蔚區先後被省、國務院樹為全國治山治水典型,同時,王恆全本人也先後被國務院、山東省委、沂水縣委多次表彰。1959年9月25日至10月2日,王恆全參加了全國勞模國慶10週年觀禮,期間,在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兩次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地接見和宴請,並在國慶當日,同黨和國家領導人一起,在天安門城樓觀禮。據瞭解,在1957年至1959年的3年期間,王恆全曾四次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毛澤東主席對他治理山區所取得的成績大加讚賞。

1960年3月,王恆全被省農科院聘為農民研究員,1976年調任沂水縣水產局局長,並任沂水縣八屆人大常委會委員,1982年4月離休。離休後的王恆全仍然關注這國內外大事和黨的重大方針政策的調整,並始終對沂水縣的山區治理工作給予關心和指導,1997年10月,王恆全又被沂水縣委縣政府授予“先進離休幹部”榮譽稱號。放眼蒙山沂水,正是有像王恆全這樣老一輩奮鬥者的無私奉獻,才換來了如今的綠水青山。

臨報融媒記者 周成剛 張國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