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捐資1600多萬!金淘84歲僑親謝瑞成不遺餘力“反哺”家鄉

“不必要花費的錢一分一毫也要節約,但為家鄉父老鄉親做實事該花的錢,再多我也不心疼。”

——謝瑞成

累計捐資1600多萬!金淘84歲僑親謝瑞成不遺餘力“反哺”家鄉

謝瑞成 1935年4月出生於印尼,祖籍南安金淘東門村,現為印尼雅加達南安同鄉聯誼會名譽主席。 謝瑞成愛國愛

“這是父輩和我惦念的故土,從今以後我願為家鄉略盡綿薄之力……”1967年12月,一位印尼華僑躊躇滿志,第一次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南安金淘鎮,開啟了公益之路。

52年來,他頻頻回到祖地,並年年為家鄉的公益事業捐資,先後為家鄉捐辦數十項慈善福利和公益事業……他就是南安僑親謝瑞成。

累計捐資1600多萬!金淘84歲僑親謝瑞成不遺餘力“反哺”家鄉

位於金淘鎮的南光中學,傾注了謝瑞成的大量愛心。

情繫桑梓

解決教師辦公難問題

涓涓淘溪水,巍巍洋山坪,在金淘洋山之上,南光中學琅琅書聲,在耳畔經久不息,紅牆綠樹,在眼中交相輝映。可又有誰知道,在上世紀,這裡曾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

1988年初春,金淘鎮東門村洋山坪上三座高樓拔地而起,首期投入150萬元的南光中學正式創辦並投入使用,而謝瑞成便是這所學校的創辦發起人之一。
“得知金淘鎮上都的學生上學不便,謝瑞成、謝振酬、謝庭坤、謝學群等人帶頭集資近150萬元,興辦了金淘鎮第一所初級中學——南光中學。”南光中學校長劉智遠告訴記者,這一舉動使家鄉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讓上都的孩子們告別了讀書難、讀書遠等困難。

初辦的南光中學,尊師重教蔚然成風,教師們有一項令人豔羨的“福利”——每人每年多發一個月工資,這在那個年代尤為少見。

“這些錢是由謝瑞成、謝振酬等僑親籌措的,這個福利持續了將近10年,直至印尼受金融危機影響,才取消了這個福利。”劉智遠說。
雖遠隔千山萬水,但阻隔不斷熾熱鄉情,謝瑞成每次回鄉只要有空,便會到校園走走看看,關心師生近況。
有一次,他到學校走訪時,看到教師們擠在教室裡辦公、開會,十分動容。

“教師要搞好工作,怎麼可以沒有好的辦公場所呢?”謝瑞成二話不說拿出50多萬元,捐資建設教師辦公樓。
1995年,建築面積近1400平方米的“持進樓”正式投入使用,教師們從此有了寬敞舒適的辦公場所。

累計捐資1600多萬!金淘84歲僑親謝瑞成不遺餘力“反哺”家鄉

“從1991年到這所學校工作至今,在我心中謝瑞成先生既是令人敬佩的長輩,也是無話不談的老朋友,現在經濟不景氣,但他在公益上依然很‘大方’,個人卻非常節儉。”劉智遠說,每當學校有困難時,謝瑞成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今年8月他到學校時,瞭解到學校建設塑膠運動場資金欠缺,當即表示願意號召印尼華僑捐資。”劉智遠感動地說。

樂善好施

捐資105萬建設衛生院綜合樓


冬日的暖陽,照著坐落於金淘鎮區的衛生院,金淘衛生院又稱“群眾醫院”,因為它大大方便了當地群眾就醫看病,幾十年來靜默地守護著一方百姓。

累計捐資1600多萬!金淘84歲僑親謝瑞成不遺餘力“反哺”家鄉

金淘衛生院門診綜合樓。


1981年捐款1.35萬元港幣參建職工宿舍樓;2001年捐款12.8萬元人民幣,為衛生院購買一臺血球計數儀、一臺全自動心電圖、一臺生化檢驗設備;2005年捐款105萬元人民幣參建門診綜合樓;2007年捐款5萬元購買汽車作為衛生院的商務車;2014年捐款2.2萬元……走進金淘鎮衛生院,只見牆上的“愛國華僑、鄉賢捐資興建金淘衛生院銘載”芳名錄上,一筆又一筆的款項記錄了38年來謝瑞成的公益足跡。
“可以說有了他的捐資助力和積極發動,金淘衛生院辦院條件才大大改善。”曾任金淘衛生院院長的黃培植回憶起謝瑞成當年的“雪中送炭”之舉,眼中透露著感激之情。
2005年,時任金淘衛生院院長的黃培植看著破敗的衛生院,眉頭緊皺。“金淘鎮衛生院成立於1958年,歷經40多年風雨早已成為石頭危房,牆壁出現裂痕、醫療診室不夠用等難題接踵而至,衛生院越來越不能滿足金淘8萬多名群眾醫療衛生、預防保健所需。”黃培植告訴記者,建設一幢新的門診綜合樓成為衛生院的當務之急。

“門診綜合樓建設在即,可資金從哪兒來?”黃培植抱著試試的態度,動員謝瑞成捐資。

“如果能解群眾所需,資金不是問題。”謝瑞成爽快地拿出105萬元助力綜合樓建設。

“令我沒想到的是,知道建設資金不足時,他還號召印尼僑親捐資,這才湊齊了建設資金。”黃培植回憶道。
該座門診綜合樓建成後,設門診部、住院部、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中醫科、中醫骨傷科等醫療科室,如今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以前總嫌棄家鄉醫療條件落後、環境差,後來醫院就醫環境變好了,附近的村民都喜歡到這裡就醫。”村民葉先生感嘆道。
“他生活節儉,穿著簡樸,最愛吃家鄉的鹹菜飯和地瓜粥”“上世紀70年代末,東門村還在用煤油燈時,他牽頭帶領海外華僑及當地居民捐資,為村裡拉電線送來了光明”“每次回鄉瑞成先生都會四處走訪,主動了解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有無需要幫助,很多東西不用你去說,只要他認為是可以改善家鄉的事,他就一定會去做”“他反對鋪張浪費,提倡移風易俗,出資籌建村南音社,助力家鄉文化傳承”“他對村裡生活困難的老人總是施以援手”“前段時間謝先生才回鄉捐資20萬元助雪峰開發區僑胞活動中心建設”……連日來,記者深入村居、學校採訪,聽到的一樁樁皆是謝瑞成的善舉。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正如記者所見所聞,如今已經84歲的謝瑞成,依然在助力家鄉公益事業上,義無反顧地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