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生豬產能大幅下降,特別是關於民生的豬肉供給問題,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
養豬業是關乎民生的重要產業,豬肉是大多數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在CPI中的權重也比較大。
我國是生豬生產和消費大國,生豬飼養量和消費量均佔全球的一半。穩定生豬生產,保障豬肉供應,事關“三農”發展、物價穩定、群眾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從國內來看,在全部肉類消費中,豬肉佔比高達62.7%。因此,要加快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與三大谷物一樣,不能重點放在依靠進口上,必須確保豬肉基本自給,目標是95%以上的自給率。
保障近14億人的畜產品供應,必須立足國內生產。從國際上看,全球豬肉總貿易量約800萬噸,不到國內產量的15%。2018年及以前,我國豬肉進口總體保持增長勢頭,但最大年份也只有160萬噸,佔國內產量的比重始終沒超過2%。
生豬產業政策環境已進入寬鬆期,成為促進生產恢復和產業轉型的重大利好。對於生豬復養、擴大養殖,國家可是不遺餘力的支持,各種扶持、補貼,只要養豬人需要,就盡力滿足,目的就是為了快速擴大生豬規模。
國土資源部最近規定:建設養殖場不屬於土地利用變更行為,不得按照建設用地或者臨時用地的規定,對基本農田以外的其他耕地的佔用,不再按照建設用地或者臨時用地的規定進行審批。但是必須注意4點:
1、不得破壞種植條件,不得破壞耕地耕耘層。
2、不能在農田保護區建設,只能在不受保護的農田上建設。
3、水產養殖場不能建在封閉的地區。你必須遠離河流、飲用水源、村莊等。
4、必須符合環境影響評價的設計要求,並取得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書。
換句話說,這就相當於是給大家養豬開了一道“綠燈”。
目前,我國生豬養殖場戶約有2600萬戶,規模養殖比重達49.1%,意味著規模場和散養戶的生豬產量各佔一半。
但從養豬主體的數量上看,仍以小散戶為主,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場戶只有18.7萬戶。過去養豬業的政策主要圍繞散養戶,今後要適應規模養殖需要,在繼續支持和引導散養戶的前提下,出臺適宜規模養殖主體的支持政策。
另外,我國的優勢在於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因此,要充分發揮農牧結合優勢,降低養殖成本,解決養殖汙染,將發展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優先方向。
最後想再說一句:養豬業可能真的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黃金時期,不管是豬價的瘋漲,還是政策的大力扶持,都是史無前例的,有想法的養豬人,要把握住機遇,更進一步。
閱讀更多 養殖的一些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