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船第一難保?日兩大船企聯手對抗7900億中國“神船”

全球造船業持續寒冬。

中國造船第一難保?日兩大船企聯手對抗7900億中國“神船”

中國南北船、韓國大宇現代先後合併之後,日韓造船業沉不住氣了。

近日,日本最大船企今治造船與第二大船企日本造船聯合(Japan Marine United,下稱JMU)宣佈,就資本和業務合作的基本事項達成協議,並簽署了相關協議書。

根據協議,今治造船將通過購買新股獲得JMU約30%的股權。雙方還將成立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的業務包括油輪、貨船和運輸船的設計、建造和銷售等。

公開報道顯示,今治造船成立於1901年,旗下擁有西條、廣島等10家造船廠。去年,今治造船的建造船量在日本的市場份額約為31%。JMU成立於2013年,由U-niversal造船公司和IHI海事公司(IHI Marine United)合併而來。前者原為日本鋼管公司(JFE)與日立造船公司組建;後者原屬於石川島播磨重工(IHI)旗下。

事實上,國際海運造船業經過幾十年的拼殺,現在場上只剩下3個玩家:除了賣情懷的豪華郵輪還在歐洲造船廠手中,中、日、韓加起來佔據全球造船份額的90%。然而就在今年,中、日、韓三國的造船業也開始洗牌:通過整合現有造船廠,三個造船大國開始貼身肉搏。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新船建造市場依然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中日韓三國新接訂單量合計佔世界市場份額的97.8%。其中,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佔世界市場份額的36.8%、43.6%和43.6%,小幅領先韓國,大幅超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日本新聞(The Japan News)稱,韓國和中國的船企正通過重大重組以增強實力,日本這兩家船企選擇聯盟,也旨在增強日本造船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造船第一難保?日兩大船企聯手對抗7900億中國“神船”

全球造船業遭遇“凜冬”

據新華社報道,全球貿易關係緊張、海運市場復甦動能減弱、國際造船市場深陷“寒冬”……來自全球的船舶製造企業、設備供應商、研究機構集聚上海,共同探討造船行業的發展趨勢與突圍之策。造船企業認為,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全球性運力過剩和造船產能過剩短期之內難以根本緩解,國際造船市場供過於求的矛盾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存在。

從三大造船指標情況來看,今年前十個月,中國造船完工3163萬載重噸,同比增長4.6%;承接新船訂單2119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5.6%;10月底,手持船舶訂單788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7%。

實際上,今年第20屆中國國際海事會展新聞發佈會上就曾透露過相關信息,“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市場成交量大幅萎縮至2493萬載重噸,同比減少53.6%,全球造船市場手持訂單量為19804萬DWT,同比減少12.4%”,造船業指標數據的下滑,反映出國際船市依然不容樂觀。”

據央視報道,經歷了長達10年的寒冬,不只是中國,全球多家船廠紛紛破產倒閉。東方重工曾經是江陰市第二大造船企業,鼎盛時擁有3000名工人,年造船完工量將近200萬載重噸。可是2015年就已經停產,今年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除了東方重工,江蘇省曾經響噹噹的舜天船舶、榮盛重工等大批造船企業相繼破產。中船工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升江跟蹤研究造船業20多年。根據他們統計,2007到2018年3月,全球活躍船廠數量從900多家下降到354家。在他們看來,不活躍的500多家船廠,大部分都走上了破產或轉型之路。

鼎盛時期建造了大批新船廠的韓國和中國造船業開始出現資金鍊斷裂的危機。就連韓國的三大造船企業之一大宇造船也差點破產,最後是靠金融機構和政府的救助。


中國造船第一難保?日兩大船企聯手對抗7900億中國“神船”

三足鼎立

今年以來,包括中國和韓國在內的亞洲造船業紛紛開啟重組整合。今年3月,全球第一大造船集團韓國現代重工以近18億美元收購全球第二大造船廠大宇造船55%的股份。7月,中國兩大造船央企——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也宣佈合併,並在11月25日正式組建中國船舶集團。

日本前兩大船企聯手後,中日韓造船業“三足鼎立”態勢將延續,而伴隨著整合推進,新的競爭格局將得以重塑。

在過去幾年,中國和韓國一直在競爭全球最大造船地位,中國船企造船完工量最大,但在造船訂單金額方面,韓國則遙遙領先。中國船舶工業協會分析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在集裝箱船、散貨船和油輪三大傳統船型上,中國船舶集團具有優勢,但日本造船效率更高,韓國則在高端的LNG船建造方面擁有壟斷地位。

實際上,如果還不合並,日本的造船企業很難撐下去了。由於液化氣船被韓國壓制、散貨船被我國碾壓,JMU在本財年的上半年淨虧損了65億日元。而中韓兩國合併之後的新造船廠都是龐然大物,都佔據了全球市場20%的市場份額,如果不合並就只能被踩在腳下。

據證券日報報道,有船舶行業人士表示,自從2008年以來,船舶業一直處於下行區間,國內船廠近年來已經倒閉了很多家,強強聯合是趨勢也是必然。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的情形下,公司要拼的是資源利用率以及研發能力。

隨著未來三足鼎立的形成,中國也面臨著突出問題,包括配套能力比不上日、韓兩國。實際上造船廠在工序中負責總裝,大量船用設備需要從其他企業採購。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自給率僅為40%左右,主要對手日本是95%、韓國是85%,而德國、挪威等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還在。換句話說,由於缺乏資源整合和議價能力,其實國內的造船廠只是賺了個船殼錢;而如果賺不到錢去研發,那麼就永遠只能在低端徘徊。

然而,中國有個巨大的優勢:船隻安全記錄好。近年日韓船企都出過臭名昭著的事故:日本三菱製造的一艘集裝箱船,在海況風平浪靜的情況下龍骨斷裂,整艘船裂成兩截後沉沒;韓國三星一個集裝箱船型,反覆出現舵機失靈導致擱淺的事故。在造船業走到十字路口的今天,就看三個國家誰能先補上自己的短板了。

【華夏商訓】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連續三年位居今日頭條財經自媒體年度榜單前列。歡迎通過私信、留言等方式提供新聞線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