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昏庸、怠政,明朝皇帝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序章:

明朝,出名的不是杨基的《岳阳楼》,也不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智谋无双的开国元勋刘伯温,而是中后期出现的一箩筐昏君:荒诞不羁,评价两极的武宗、怠政二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神宗、昏庸无能养魏忠贤为患的熹宗等等,提到他们无不让人津津乐道,他们作为昏君榜样让后世引以为戒,甚至是平头百姓家也拿来做反面教材。但是,昏君的昏庸真的只是他们与生具备的吗?我看未必。这就要从朱元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和“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定慢慢说起。

荒诞、昏庸、怠政,明朝皇帝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明朝朱元璋严格制定了太子继承的模范,这让历代皇帝根深蒂固地执行,如果是与东宫制度配合的天衣无缝,那么自然对明朝的稳固起到良好的作用,太子的率先确立可以避免诸皇子间骨肉相残的局面,也可以震慑别有用心的大臣。但是,如果与东宫制度配合的不好,那么就会出现明朝中后期急转直下的局面。

一 严格的继承

“家天下”局面形成后,历代皇帝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一直占据天下,于是就诞生“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时常发生一些“兄终弟及”或者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通过类似“玄武门之变”的政变夺得皇位。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防止骨肉争斗所以早早的定下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并且在教育方面更是进行了深入人心的洗脑,早在建国伊始就早早立了储君,给后世皇帝做了表率。

荒诞、昏庸、怠政,明朝皇帝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太祖在册封皇太子诏书中说到“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可见他有多么重视嫡系。洪武三年四月再次重申“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随后又制定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立”又规定“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谴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既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当式。”对后世子孙的警告之意跃然于纸上。

这在建国初期不失为一剂良方,维护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稳定,事实也证明了前几代守成君王还是不错的,这是多亏于继承制防止了内讧,又有赖于建国初忠良之士较多,对于皇储教育呕心沥血的基础上。但是,它潜藏的危害不容忽视,这种只论“长幼尊卑,不顾才干”的继承制度,无法保证继承的君主永远是贤明的。因为它没有办法选择最贤明的皇子作为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上位的是一盒昏庸无道的昏君,那么,这套继承制度就是王朝的掘墓者,明中后期的皇帝就是严格遵守祖制导致上位了一个又一个昏君。

其次,明朝的立储制度体现了皇帝传承的唯一性和超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储君丧失了竞争的危机感。从而导致自身荒废学业,不思进取,因为有祖宗之制的庇佑,即使东宫太子有再多的荒谬,也无法被废黜。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武宗在皇太子期间,就已经建立了“豹房”还纵容“八虎”,但是当时皇帝和朝堂大臣并没有一点办法对付他,就是因为太祖的这套继承制度束缚的原因。皇帝选择的狭隘性,不但让朝廷缺少了选择明君的机会,还会使皇子沉迷权力的诱惑,间接造成储君不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成为一个慵懒的皇帝。这后果就是,明朝中后期的昏君频出直到灭亡。

不但储君的问题要怪朱元璋,连后代太子教育不好的原因,我们也要找朱元璋探讨探讨。

二 祸及东宫

朱元璋制定祖制后还严格的制定了一套东宫的秩序,其中,教育方面的影响对后世的子孙是最大的。

东宫的教育主要由“三师”“三少”组成,三师“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三少“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这些老师们没有固定的人数,官职也不属于任何人,太祖就是因为这样的安排给后世带来了麻烦。

洪武年间,太祖还经常要出征,于是让太子监国,管理朝堂大小事务。太祖担心如果东宫的老师过于单一,可能就会让太子和朝臣之间产生矛盾,于是就让朝中有能力的大臣轮流担任太子的辅导老师“朕今立法令省台都督府宫兼东宫,赞辅之职,父子一体,君臣一心,庶几无相构之患也”,就此,就任东宫的老师就是一种虚衔。

但是,这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这些担任老师的大臣不但要辅导太子,还要处理政务,所以很难专心辅导,这就会出现对太子教育的不利影响,国家初期自然都是些忠良死结之臣,不会对太子有什么别的企图,但是到了中后期,这样的教育方式就非常容易出问题。

最令人熟悉的就是万历皇帝神宗了,隆庆六年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而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张居正不但是内阁首辅,也是太子老师。双重身份下自然地位崇高,他利用神宗年幼,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便利,一手将内阁推向了权力的巅峰,在张居正后期甚至屡次犯上,但是神宗第一念及是自己的老师,第二害怕张居正的威严,根本不敢反抗。

直到张居正死后还将其鞭尸,并且开启了二十年不上朝的历史先河,从这不难看出神宗有多么的害怕和痛恨他。这也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在设计东宫教育体系的时候没有把教育权和朝堂权分开的错误,这导致了后期别有用心的官员通过东宫太傅镀金,得到年幼皇帝的支持,然后干扰朝政。

荒诞、昏庸、怠政,明朝皇帝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除此之外,东宫在后期基本成为了翰林院的晋升台阶,教导太子的机制几乎丧失,外加上当时的皇帝用六辅来对文武官员进行大肆封赏。东宫的独立性也就丧失了再加上太子学习的东西是已经固化的四书五经,试想我们如今的教学方式已经是让人昏昏欲睡,更别说是一群别有用心的人整天对着太子之乎者也,这根本没有办法让太子受到真正的教育。

还有,“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试问这样的学习时间和方法,怎么能培养的出来明君?

朱元璋设立的这套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皇帝意志左右,孝宗时期虽然大明有中心,但是他过分的溺爱自己的孩子朱厚照,导致了武宗的荒诞不羁,弘治年间,宦官多次干扰太子老师的讲学。

这让吴宽等人十分的忧虑,上书要求“皇太子收敛身心,想接日久,自然识见益广。”

孝宗因为溺爱朱厚照,怕他太辛苦也就没有答应,就这样,武宗的东宫教育就被荒废,整日声色犬马,断送了“弘治中兴”。还有万历年间的神宗要求废嫡,立爱妃的儿子朱常洵为皇帝,但是因为群臣反对,在十年间和群臣打拉锯战,导致朱常洛的教育断断续续,再加上父皇对他的漠视甚至对皇孙朱由校也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朱由校十几岁的时候还没有接受教育。在光宗驾崩后,朱由校被群臣拥上皇位,但他几乎就是个文盲,当然除了后世津津乐道的他还是个杰出的木匠。在这就体现了这套教育没有任何的稳定性和强制性

朱元璋怕是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设置的东宫教育体系可以说是破烂不堪,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并且有力的对后世子孙进行督促和教育,这就导致了后世子孙的文化一个比一个差,最后甚至还诞生了文盲,这在皇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朱元璋建国初期斩杀胡惟庸,废弃了丞相制度后,直接导致了皇帝的公务成几何倍数增长,这在创业祖宗身上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后世皇帝因为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根本没有吃过苦。因此,没有了丞相后的工作压力,他们是难以承受。

这就导致了之后的皇帝开始依靠一些宦官来处理政务,甚至为宦官创设了读书的地方——内书堂。

宦官得到教育后眼界开拓,思维敏捷,不但能承担君主的政务,甚至还能对皇子起到启蒙教育,这着实令人震惊,一群阉人对皇子进行辅导,这能有什么好处?在皇子成长的过程中,陪伴最多的不是父皇母后,而是这些照料自己长大的宦官,自然对宦官有了很大的依赖,有益的宦官毕竟是少数,多的都是像王振和刘瑾一样“百害而无一利”的宦官,王振侍奉朱祁镇也就是未来的英宗,英宗登基后对王振宠爱有加,“帝心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赐振赦,极褒美。振权日益重”最后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悲惨结局。

荒诞、昏庸、怠政,明朝皇帝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武宗年间,刘瑾带头的“八虎”在武宗的宠信下,专权乱国,每天引导武宗玩乐不顾朝政荒废学业,导致了宦官专权的结果。

总结

虽然说,后世昏庸,荒诞的皇帝归根结底还是他们自身的问题,但是,不要忘了,是太祖制定的规矩“立嫡不立长”,即使有更优秀的继承人也没有更换太子的可能,而且皇太子的过早确立也会导致储君不重视自己的学业修为,开始过早的声色犬马以至于提前被酒色掏空身体。

荒诞、昏庸、怠政,明朝皇帝为何多奇葩?朱元璋:怪我

除了这个,嫡长子继承制还给了宫中别有用心的人预判下一任皇帝的机会,这就给了他们提前巴结皇帝的机会,投资皇帝以求自己能飞黄腾达,不少有心人就是在巴结储君的过程中毁掉了他本应该成长的路线,等他登基后就是名副其实的昏君。所以,明朝出了那么多昏庸,荒诞的皇帝,全怪朱元璋,还真没冤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