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帶你看懂銀行理財知識,遠離踩雷陷阱

2018年資管新規開始,大量的互聯網金融、私募基金、財富公司開始暴雷、跑路,嚴重傷害了我們廣大投資人的利益,有的甚至損失了一輩子積攢的血汗錢。

作為一個看過經過體會過的人,想寫一些東西,一些乾貨,來幫助大家今後避免踩雷。

先說個引子吧,不管是銀行理財、信託、財富公司還是大量暴雷的互聯網金融,這些公司都是又產生的原因的。實際上是居民財富的累計增加,以及對貨幣貶值的憂慮,以及對理財的需求導致了這些公司的產生。

一、銀行理財產生的背景

2008年由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國為了拉動GDP增長,避免經濟快速滑落引發經濟危機。(這裡簡單說一下,GDP簡單說由三部分組成,投資+消費+淨出口)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帶你看懂銀行理財知識,遠離踩雷陷阱

當時的中國為了應對此次經濟危機,央行推出了4萬億“基礎貨幣”的刺激經濟政策來拉動我們國家的經濟,而真正派生出來的貨幣遠遠不止這4萬億。

在國家4萬億基礎貨幣救市的過程中,有大量的人從中收穫了紅利並且獲得了鉅額的財富(房地產開發商、傢俱老闆、家電老闆、建築材料供應商等等),造就了一批擁有大量財富的人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高淨值客戶。

再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居民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也就誕生了居民對投資理財的旺盛需求,也為今後銀行理財、信託、財富公司、投資公司以及互聯網金融公司的成立、規模迅速擴張埋下了豐厚的土壤。

二、銀行理財概念

銀行理財其實屬於資產管理業務當中的一種,管理人*(銀行)成立一支理財產品,然後通過客戶購買理財募資資金,然後拿去投資給客戶利益,而風險由客戶自己承擔,管理人按照約定收取一定的管理費,比如公募基金,基金公司收取一個基本固定的管理費,剩下的所有收益都給到客戶。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帶你看懂銀行理財知識,遠離踩雷陷阱

當然這樣做是有缺陷的,那就是缺乏積極性,管理人努力把規模做大收取更多的管理費,而不是拼命的做好業績。

銀行理財是在銀行購買理財的人數是最多的,但有沒有好奇或者想過,你買了銀行理財,銀行拿著錢幹嘛去了?

三、銀行拿了理財的錢做了什麼投資呢?

銀行家們顯然不滿足這樣的收益呀,於是想出了另外一種模式,把幾乎固定的收益給到客戶,其餘的收益全部作為管理費,放到自己的腰包裡。這種模式在業內叫做“超額存留”

就是這種模式,創造出來“預期收益率”、“固定收益類”這樣的做法,給客戶一個非常明確的固定收益,再加上銀行本身強大的信用背書,讓客戶彷彿覺得和銀行存款沒有區別。

這種模式更加接近於銀行表內業務(資產負債表),比如存款貸款賺取利差。

再然後呢?銀行為了進一步擴大利差,賺更多錢,就開始想一些其他的辦法,這裡借鑑了存款貸款中的期限錯配,也就是資金池,發行短期的理財產品(比如1個月的產品比1年期的產品收益要低),但卻投向了長期的底層資產(比如說一年),然後滾動發行。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帶你看懂銀行理財知識,遠離踩雷陷阱


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投向於銀行間市場交易的高等級的債券和票據,風險不高,收益也很穩定,但是這些資產的收益率比較有限,如果所有銀行都加入競爭的話,其實大家都沒啥競爭力,只能拼價格,沒有技術含量。。。或者是進一步期限錯配,一個月一個月的發產品配一年期的。可能會變成7天、14天的配一年期的。

銀行理財產品都是投向於銀行間市場交易的高等級的債券和票據,風險不高,收益也很穩定,但是這些資產的收益率比較有限,如果所有銀行都加入競爭的話,其實大家都沒啥競爭力,只能拼價格,沒有技術含量。。。或者是進一步期限錯配,一個月一個月的發產品配一年期的。可能會變成7天、14天的配一年期的。

四、銀行拿了理財的錢到底賺了多少差價呢?

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40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非保本理財產品,產品總計4.8萬隻,存續的餘額22.04萬億,看清楚是萬億哦。

2018年期間,全國共有43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了非保本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資金量118.19萬億元,看清楚萬億哦。

2018年,新發行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平均期限161天,同比增加20天,新發行3個月(含以下)5.21萬億,同比減少7.43萬億,降幅為58.75%,主要受2018年“資管新規”影響。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帶你看懂銀行理財知識,遠離踩雷陷阱

1989年-2015年的銀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利率

銀行存款+債券+貨幣市場工具佔非保本理財規模的65.70%,也就是說您們買銀行理財100元,其中有65元是投向這三種樣式了。

銀行存款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解釋了,貨幣市場工具就是圖中所說的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可能大家有些看到這裡就不懂了,其實如果您們購買過貨幣基金,餘額寶,零錢通等各類寶寶類產品,各類T+0,T+1的產品,其中很大部分就是這些。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帶你看懂銀行理財知識,遠離踩雷陷阱

再說一下債券,這是銀行理財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投資標的。

國債、地方政府債(專項債之類的,比如山東省專項債)、央票(央行票據,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債券)、政策性金融債,商業性金融債(銀行發的債)、企業債(地方政府旗下城投公司發的債,用來搞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的)、公司債(上市公司之類的發債) 。 以上這些債券呢,說白了就是你購買了理財,就相當於購買了這些債券,就相當於把錢借給了發債的主體。

五、理財產品類型

1、標準化債券:即國債三年期4%,五年期4.27%,說實話如果不是期限久了點,個人感覺收益還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安全性也有保障,買了國債也不會擔心到期之後不對付哈哈哈,誰買誰知道(反正我不買)

2、央行票據:這裡隨便找了個最新發行的,“2019年第五期央行票據(互換)”,債券代碼1901005S,總面額為60億元,期限3個月,票面利率2.35%

3、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據財政部統計,2018年1-10月中國全國地方政府債券平均發行期限6年,其中一般債券6.1年、專項債券5.9年;平均發行利率3.9%,其中一般債券3.89%、專項債券3.9%。

4、金融債券: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發行的債券,19招商證券金融債01BC,票面利率3.45%,期限三年。銀行的話也票面利率也差不多,3.5%-4.5%左右,最多的我印象裡是華潤銀行發行15年期限6%

5、企業債:國企或者地方政府城投公司,舉個例子《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是成都政府100%控股的平臺,搞基建的。發行債券的利率從4.6%-7.49%不等。看到這裡,您是不是覺得這樣的收益其實還不錯呢?

6、公司債:上市公司舉一家民營地產公司恆大吧,《19恆大02》,期限5年,票面利率6.8%,規模50億。

看到這裡是不是發行其實公司債、企業債的票面利率其實還是蠻高的呢?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帶你看懂銀行理財知識,遠離踩雷陷阱

六、總結

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65.7%。 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17.23%。這兩個加起來大約80%多。

用一句大白話說一下,銀行理財其中的70%-80%左右的資金,都是最終用於支持實體經濟,放款給他們了。

不管是存款、銀行理財、信託,錢最終都是扶持實體經濟了。

說到這裡,您們大概明白什麼是銀行理財了嗎?您知道您購買銀行理財的錢去幹嘛了嗎?

說到這,會不會有人好奇為什麼扶持實體經濟,要有這麼多途徑?單單銀行存款貸款滿足不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