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曾国藩传》11、薪尽火传,门生长者李鸿章


能够聆听何需阅读

点击上方蓝色标识让晓书童说给您听




解读《曾国藩传》11、薪尽火传,门生长者李鸿章


本期节目的文案7800字,音频约27分钟。

在上期节目当中我们聊了曾国藩与左宗棠一生的恩怨,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晚清历史上另一个非常更重要的人物,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湘军名将,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战功卓著,随后又平定捻军,列位国之重臣。曾国藩的衣钵传人,在曾国藩死后,拼了老命拉着大清朝这辆破车往前走。

有人说,如果他能死在甲午战争之前,则无愧于中兴名臣,将能和他的老师一同被摆到成功学的书架上。可在他的晚年,任他鞠躬尽瘁,仍回天无力,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紧接着又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丧权辱国,留下千古骂名。

今天我们聊一聊李鸿章是如何从湘军众多名将中脱颖而出成为曾国藩的接班人,以及这位老人家晚年那些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与无奈。


▌青年受挫

李鸿章,比曾国藩小整整一轮12岁,1823年出生,24岁的时候就高中进士,也和当年的曾国藩一样进入翰林院。青年时的李鸿章一表人才,1米8的大高个,眉宇间精明外露,一看就是个精力充沛,处事果决的人。

李鸿章这个人啊,从不掩饰自己的功名心,他说自己的人生志向就是要在一座有七间房,而且四面都要是玻璃的大厅中办公。像这样的条件,毫无疑问必须要是封疆开府的人才能享有的。

如果说曾国藩的生命动力是“成圣”的话,那李鸿章的生命动力则就只是“成功”。功名心切,让他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像曾国藩那样在翰林院通过考试来迅速升官。所以在1853太平军攻入安徽的时候,他就以翰林身份直接回家办团练去了,希望能以军功获得升迁。

虽然他与曾国藩几乎同时开始办理团练,可他“浪战”数年,不仅没有什么成绩,而且到1858年的时候,自家的祖宅被太平军焚毁一空,自己的妻子和幼子都命丧于此。当时李鸿章就如丧家之犬,投奔到了曾国藩的大营。


▌曾帅的人才大计

来到曾国藩的幕府,李鸿章发现这里非常的特殊,特殊之处在这里不仅仅是曾国藩的参谋总部,更是一座“黄埔军校”,而曾国藩自己就是校长。

曾国藩把所有的幕僚都当做自己的学生悉心培养,甚至每个月还要进行两次考试,曾国藩自己出题,亲自阅卷,考察幕僚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否有所长进。

这是曾国藩的人才大计,晚清人才凋零,想要成事,必须要有人可用,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个储备,陶铸人才的地方。

李鸿章的到来,让曾国藩也非常高兴,因为在他看来,李鸿章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既能办事儿,又是个文案高手,妙笔生花。所以曾国藩一开始是把李鸿章留在身边做参谋以及起草奏折这些文案工作。

曾国藩对李鸿章这块美玉确实是细心雕琢。李鸿章爱睡懒觉,曾国藩就和众幕僚天天等着他起来一起吃早饭,让他养成了每日早起的习惯。李鸿章爱吹牛,以口才自雄,曾国藩就让幕府当中像是左宗棠、李元度这些雄辩之士故意与他争口舌之长,搓他的傲气。李鸿章心思太灵,做事容易动摇,曾国藩把自己的修身处事心法尽数传授。

李鸿章在与曾国藩的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之下,不断的发生变化,增长才干。他自己对于曾国藩的教诲也确实感念终生。


▌幕僚之首

当然了,曾国藩也从李鸿章身上有所得益。曾国藩一生中很多重大决策确定,都来自幕僚们的智慧,而在所有幕僚当中又数李鸿章的作用最大。

话说,当年湘军围困安庆,太平军围魏救赵兵锋直指武汉,因为武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在加上湖北巡抚胡林翼再三求援。那到底救还是不救呢?曾国藩举棋不定,与部下讨论了4个小时都没结论, 下午李鸿章参与讨论,几句话就坚定了曾国藩不撤安庆之围的决心,而事后也证明这一判断是极为正确的。

还有一次,也是在围困安庆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发文让曾国藩火速派湘军名将鲍超率兵勤王。

这就让曾国藩很难办,因为此时正是围攻安庆的紧要关头,调兵北上就意味着功亏一篑。

而且,就算是北上救援也无济于事,当时鸦片战争的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英法联军打下北京是早晚的事儿,所以只能等着和谈。

但是勤王这种事情,关乎人臣大节,哪里有要价还价的余地。所以曾国藩拿着特别难办。这个时候又是李鸿章出了个好主意。我们既不说不去,但也不真去,用个拖字决。只要拖上十天半个月,北京已成定局,这个难题自然就化解了。

曾国藩深以为然,于是上奏说,鲍超人地生疏,没法在制定时间内到达,然后又说他级别太低,怕调度不灵,请朝廷在我和胡林翼中选一个人带兵北上。这奏折来来往往的,一次就要20多天,果然很快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双方坐下来谈判,湘军自然就不用北上了。

时间越久,李鸿章就越得到曾国藩的器重,很快就成为了曾府幕僚之首。


▌负气出走

当然了,师徒二人也会有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李鸿章甚至负气出走。

话说1860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的时候,要移师祁门。但是祁门这个地方在李鸿章看来是兵家绝境,所以坚决反对,而曾国藩有自己的考虑就没听他的。

紧接着,太平军直扑徽州,曾国藩就派亲信李元度去防守。结果李元度一战而溃,最重要的是城未破就仓皇逃走,把徽州给丢了。

把曾国藩给气的啊,一定要上疏将他革职拿办。当时周围的人都劝说,这是我们出生入死的老弟兄,你不能下这样死手啊。曾国藩非不听,当时李鸿章负责写奏折,说我不写,曾国藩说你不写那我自己写。李鸿章说,你写那我就不干了,不干就不干,随便。结果李鸿章真的就收拾行李就扬长而去,让所有人目瞪口呆。

李鸿章出走之后,也是四顾茫然找不到去处,再加上胡林翼、郭嵩焘这些人的苦心劝和,最后李鸿章还是主动写信给曾国藩汇报自己的近况,并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检讨。而曾国藩此时也承认李鸿章是对的,祁门那个地方不能待,他后来在那里被围,真是出生入死才逃了出来。

经过这次分离,曾国藩越发觉得李鸿章的不可替代,李鸿章也对曾国藩死心塌地。再次会合之后,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稳固。


▌开府一方

重回湘营不久之后,一次千载难逢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落到了李鸿章的头上。

1861年,太平军突然进攻上海,上海官绅跑到安庆来找曾国藩请求出师相救。一开始曾国藩本来把这个差事想交给曾国荃,因为一、上海非常的富庶繁华,在那里立足可以给湘军提供大量的军饷。二、当时上海、苏杭一带大部分已经沦陷,到那边等于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对个人的发展非常有好处。

可是曾国荃没有这样的远见,一心只有拿下南京这天下第一大功,于是这个事情最终落到了主动争取的李鸿章的头上。除了支援上海之外,李鸿章还带着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创建“淮军”。

之前曾国藩不断的教李鸿章做人处事,现在又教了最重要的一课,建军。如何行军、扎营、挖壕、待敌,都尽数传授,甚至亲自为将来的淮军制定军规。因为担心李鸿章急躁、傲慢的性格误事,曾国藩又以深沉二字相劝,李鸿章都一一的谦虚领受。

第二年3月初,李鸿章出发前往上海。同一时间,曾国藩给朝廷上了一道密折,力荐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

所以李鸿章才到上海17天之后,朝廷的正式任命就下来了,他从此成为封疆大吏,开府一方。李鸿章当然喜出望外,赶紧写信给曾国藩表示感谢,曾国藩说,这是你早就应得的,我现在双手奉还而已。

此后,二人虽然分居两地,李鸿章凡事都向曾国藩汇报请教,而曾国藩也是谆谆教导,无微不至。

后来,李鸿章淮军练成,与太平军在上海虹桥展开了激战,是连战连捷,解了上海之围的同时,也确立了淮军和他李鸿章在上海不可动摇的地位。

李鸿章在上海的表现远比曾国藩期待的要更加出色,无论是在军事、内政还是外交方面都做的卓有成就。特别是外交,正是在上海的这段时间成就了李鸿章的洋务之基。他在这里与西方人密切接触,见识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也迅速了解了世界局势,眼界大开。为他日后成为晚清外交第一人奠定了基础。


解读《曾国藩传》11、薪尽火传,门生长者李鸿章

▌感恩之心

曾对李满意,李对曾感激,师徒二人可谓是亲密无间。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际关系,不管多好,总会有些矛盾。

曾国藩一生不惜余力的提拔下属,但是过去的下属一旦独当一面,就会与曾国藩发生种种利益冲突。像是与沈葆桢,左宗棠的矛盾,都是这样暴露出来的。

那李鸿章也与曾国藩之间闹了几次不愉快。有两次曾国藩军事紧急,要调动李鸿章的将领,都被李鸿章断然拒绝,两次都以曾国藩的退让而结束。老师不得不让着学生,这算忘恩负义了吧?

但是与左宗棠,沈葆桢不同的是,李鸿章虽然意见坚决,可是嘴上很软,对曾国藩从来都是以老师相称,反复摆困难、讲形式,低声下气。嘴上常挂着吾师海量盛德,怎么会和我一般见识呢?曾国藩带着高帽子,又怎么好真的怪罪李鸿章呢?可见他的情商高出左宗棠之类百倍。

最能体现李鸿章感恩的一件事儿,是他不夺南京之功。之前我们说曾国荃围攻南京坚城三年未果,当时各地的战事都已平息,只剩南京。朝廷着急上火,就命李鸿章也来打南京。

李鸿章当然知道曾氏兄弟想独占这天下第一大功的心态,所以对朝廷一拖再拖,一会部队需要修正,一会自己生病了需要回家调养,反正就是找借口拖着不去。

最终曾国荃如愿以偿,独立攻克南京,曾国藩对个恩情也是记在心上的。


▌裁湘留淮

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说,南京攻克之后,曾氏兄弟看似达到了声望的顶点,实际上已经步入到一个危险的境地。因为湘军已经代替太平天国成为大清王朝最大的威胁。曾国藩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大规模裁撤湘军。

那没了湘军,以后天下有变怎么办呢?曾国藩有他自己的计划,就是“裁湘留淮”,把军队的中心转给李鸿章。曾国藩是一个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人,裁湘留淮的计划是在4年之前,命李鸿章组建淮军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下来了。

他做出这样一个重大决定,就意味着,把李鸿章当做了自己事业的接班人。那湘军名将如云,为什么非要是李鸿章呢?

首先,李鸿章的才能在担任江苏巡抚时候已经展现无疑,并且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上,两个人有高度的共鸣,这是他的才。

其次,就是李鸿章的德也是靠得住的。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之后,同时提拔了三个人,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沈葆桢任江西巡抚,李鸿章任江苏巡抚。这三个任命都是曾国藩一手操办的破格提拔,对这三个人都是给予厚望的。

但是沈葆桢和左宗棠在与他的权利重叠之后,迅速发生冲突,直至彻底决裂。唯独李鸿章虽然也有冲突,但是相互合作体谅的时候更多,也从来没有撕破过脸。这是曾国藩交班给李鸿章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加上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性格太冲动,见识不高,而像是鲍超、彭玉麟、李续宜等人都非全才。所以相比之下,比自己小12岁,年富力强的李鸿章是综合得分最高的人。

当然了,对于李鸿章的缺点,曾国藩看得也非常清清楚楚。

李鸿章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是一个行动者,而非思辨者。虽然出身翰林,但是他没法像曾国藩那样成为儒学大家,不能洗尽自己身上的粗野之气。虽然曾国藩和周围朋友一再劝诫,但是李鸿章的傲慢和急躁还是伴随了他的一生。

所以曾国藩说,李鸿章只能办事,而不能传道,他始终没有参透世间的根本大道。然而凡事都无法求全,选自己的接班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师徒合力剿捻

后来,太平天国平定之后,原本是配角的捻军异军突起,太平军残部也加入其中,捻军迅速壮大。于是朝廷又派曾国藩督军北上剿捻,让李鸿章接替两江总督。

这个时候湘军已经裁撤,只能依靠淮军。但是淮军是基于李鸿章个人的恩义建立起来的,将领们也只效忠于李鸿章,于是曾国藩就写信试探他,问问自己是否能调动得了你手中的淮军。

巧合的是,就在曾国藩写信这一天,李鸿章也同时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内容几乎就是对曾国藩来信的回答。可见师徒二人心有灵犀,也可见李鸿章敏锐通透,对曾国藩的心理十分清楚。

李鸿章在信中说,将淮军最精锐的三支部队全部交给老师调遣,并让自己的亲弟弟李鹤章随军前往,在老师鞍前马后,方便联络淮军各将领。

曾国藩对李鸿章的表态自然也是非常的满意。

捻军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善于打游击战,淮军即便能在正面刚赢,也没法遏制他的流动和壮大。对此曾国藩制定了“河防”战略,就是修建工事,不断的压缩敌人的活动范围,最后驱逐到角落之中加以歼灭。这是曾国藩以静制动的一贯战略原则。但问题就是需要长时间贯彻执行。

在几次河防被捻军攻破之后,朝中非议四起,朝廷没了耐性,命李鸿章去接替曾国藩,然后让曾国藩回两江督办后勤,就等于给两个人的任命相互调换了下。

这让做事一贯坚持到底的曾国藩不得不接受半途而废的局面,而且让自己的学生代替自己,并且让自己给学生供应后勤,对于曾国藩来说确实是一件有损颜面的事情,但这对国家来说确实是最优的选择。

去到前线的李鸿章,力排众议坚决执行曾国藩的河防战略。最终在一年之后,成功镇压捻军。

河防战略是曾国藩首创,而收获成功的是李鸿章。如果不换将的话,也依然可以成功。只不过李鸿章年富力强,确实缩短了战争的时间。

捻军平定,论功行赏。事实证明了曾国藩的战略是对的,因此朝廷对临阵换将也有一丝愧疚。但最终曾国藩得到的封赏比带兵取得最终胜利的李鸿章还要高。这又是朝廷故技重施,从原来防范湘军,到现在防范淮军,对于这样的政治伎俩,师徒二人一眼则明,并没有因此心生芥蒂。

一般来说,中国式的领导者与接班人的关系其实挺微妙的,领导者容易猜忌、恋权,而接班人容易抢班夺权,忘恩负义。但是在曾、李二人的关系当中,李鸿章没有操之过急的地方,曾国藩也能一直包容大度,坚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抽身退步,完成了与接班人李鸿章的权利交接。


▌门生长者

1872年曾国藩去世,李鸿章写下了那副非常有名的挽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自称“门生长”,以曾国藩的衣钵传人自居。确实,两人一生的交往,可谓珠联璧合、有情有义、有始有终。

李鸿章在曾国藩去世之后,也确实全盘接过了曾国藩的事业,让恩师得以薪尽火传。

他后来坐到直隶总督,同时朝廷又裁掉了外交和三口通商大臣,将权利全部划给直隶总督。于是李鸿章正式成为了大清王朝军事、政治和外交的第一人。

他一直在这个职务上干了25年之久,一人身系中外重望,在晚清政治舞台上掌握的资源和发挥的影响力,就连老师曾国藩都无法望其项背。


解读《曾国藩传》11、薪尽火传,门生长者李鸿章

签订《马关条约》时的情形

▌鞠躬尽瘁,回天乏术

关于二人的故事说完了,最后一点时间,我想说说李鸿章晚年,这位为大清朝鞠躬尽瘁一生的老人,他的悲壮与无奈。

正如刚才我们所说,李鸿章是大清朝的军事、政治和外交第一人,很多人觉得那他应该是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在当时可以任意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但事实并非如此,大清王朝是中央集权的巅峰,权利一直牢牢掌握在皇家手中,李鸿章顶多只能算一个执行者,在皇帝看来,他只是一个臣子,或者说就是一个好用的工具而已。

李鸿章的千古骂名主要是因为晚清历史上对我们伤害最大的两个卖国条约都是他签的。《马关条约》向日本人卖国,《辛丑条约》向八国联军卖国。但作为李鸿章来说真的是无可奈何。

当时甲午中日战争,他坚决反对,可是皇帝决意要战,而且还让坚决反战的李鸿章带兵去打,最后打败了,革职,革职完了还不算完,还被派到日本去签约和谈。

而辛丑条约的事情李鸿章就更是倒霉,从光绪皇帝向八国联军宣战,到义和团战败,联军攻入北京,皇帝跑到西安。当时李鸿章在广州当两广总督,和这件事儿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朝廷一个电报,把这个年近80的老人家叫到北京,在卖国条约上签字。李鸿章在签完字两个月之后就忧愤而死。

说李鸿章是卖国贼,确实对这个老人家是不公平的。

正如前面所说,当时的李鸿章,并非决策者,而只不过是一个执行者。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当时怎么做都是错的大时代下,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尽可能把事情做得哪怕再好上一点点,也就仅此而已了。

就说当时去日本谈判签约的时候,在路上遇刺,子弹打穿了他的颧骨,留在左眼下方,差一点儿就瞎了。李鸿章拒绝取出子弹,带着一脸血去和日本人谈判,对方真的也因此在之前争议不下的条款上做出了让步,据说他在签字的时候是老泪纵横。

也正是因为马关条约的强烈刺激,李鸿章发誓终身不踏上日本。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路过横滨,不肯登岸,当时需要换船,用小船来摆渡,一看是日本船,说什么都不上。最后没办法,在两艘轮船之间架起一块木板。70多岁高龄的老人,在忽忽悠悠的海面上,毅然决然步履蹒跚的腾挪过去。

作为一个羸弱的国家,却要求一位老人家在谈判桌上维护住国家的利益,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所以梁启超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他的一生对大清忠心耿耿,竭尽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但是鞠躬尽瘁,且也回天无力,大清朝一败于甲午,再败于辛丑,最后在李鸿章去世十年之后猝然崩溃。

这当然不仅是李鸿章个人的失败,而是一个文明整体的失败,在这个水流太急,变化太快的历史三峡段,换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稳稳的掌控这艘大船串流而过。

说到这里,其实挺为李鸿章感到悲哀的。但是,他在国际上确是名声浩荡,他的所作所为还是为自己赢得了一份该有的尊重。

话说在甲午战争结束一年之后,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访问了欧美各大列强国家。他的这次环球访问,享受了皇帝的待遇,所到之处都是各国的总统、皇帝、女王亲自接待。

到了美国,除了总统夫妇停止度假回来亲自接见之外,竟然有50万的美国民众走上街头,就为了想要亲眼见一下这位穿黄马褂的东方使者。《纽约时报》称之为“盛世空前的欢迎仪式”。

据说在那段时间,李鸿章说的话,吃的东西,穿的衣服全部都成为了美国人民的舆论焦点。很多商家都借机拿他打广告,纽约日报说李鸿章绝对不会错过自己家的报纸,甚至美国到今天还有一道叫做李鸿章的中国菜。

这不是很奇怪吗?李鸿章代表的中国,刚刚在甲午战败。你带兵打了败仗,签了割地赔款的条约。那为什么一个来自东方弱国的败军之将会受到这样的礼遇呢?

因为,即使在李鸿章事业最鼎盛的时期,他在清王朝内部的势力都是相对薄弱的,但他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智纵横天下,能够心平气和,从容的解决各种困难和纠纷,找遍全世界,也少见能与其比肩者。他办理洋务的成效如何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左右的,但究竟是谁在引导当时的清朝在进步?不得不说,是李鸿章。

或许正是李鸿章的务实和实干,在局限的环境中从容应对困难的品质,让他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中国角色,也正是他不惜名声,不避责任的性格,让他在当代精英,西方国家,甚至是敌对的日本都获得了一份谅解、认可与尊重。

今天我们的舆论环境,也给予了这位老人家越来越多的体谅,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肯定。这也确实是李鸿章,应该得到的历史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