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過央視的禹州“粉哥孫大盛”,憑啥把一根粉條賣到了國外?

初冬的中午,許昌小日子火鍋店內,幾位好友圍坐一起吃火鍋,鍋內,紅湯翻滾,氤氳的香氣驅走了寒涼。一份寬寬的,紫紅色的粉條下入鍋中,幾十秒後,撈出、蘸料、送入口中,細膩、滑爽、筋道中透著淡淡薯香,“好好吃噯!”同桌的女生一時沒有忍住,竟發出了驚呼。

大廳內的電視屏幕上,恰好播放著盛田農業的粉條製作流程,被女生驚歎的紫色粉條,正是盛田農業推介的當家花旦“阿紫公主”。

這是一款用純紫薯粉製成的紫薯鮮粉條,是禹州市紅薯製品生產行業協會會長、盛田農業創始人、禹州粉條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繼周和博士研發團隊在遵循傳統制作技藝基礎上研發的“鮮粉”,不需要發泡,放入滾燙開水中,1分鐘即可食用,且口感細膩、滑爽、筋道。

上過央視的禹州“粉哥孫大盛”,憑啥把一根粉條賣到了國外?

漂洋過海入中國,乾隆御賜素魚翅

一週前,我慕名前往禹州市朱閣鎮北郝莊參觀了盛田農業的“中國禹粉文化博物館”,實地感受了紅薯粉條的前世今生,當面聆聽了網紅“粉哥孫大盛”——盛田農業創始人孫繼周的粉條傳奇故事。

時光倒流,紅薯的來源可追溯至明朝萬曆年間。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人陳振龍,見當地的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生熟皆可食,產量高,耐貧瘠,遂精心謀劃,將薯藤纏繞在繩子中,外面塗抹泥巴,巧妙躲過關卡,帶回了福建廈門。

自此,漂洋過海的番薯在中國的快速傳播至大江南北,成為中國的第四大糧食作物。紅薯的引入,讓明朝時期的人口實現了大爆發,達到了億萬人。

“紅薯湯,紅薯饃,離開紅薯不能活。”這句流傳已久,膾炙人口的順口溜,足以證明紅薯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相比紅薯在中國的傳播,粉條的歷史要早得多。據說已經存在了1400年的歷史,是由軍事家孫臏發明的,但那時的粉條的加工主要是豆類或其他雜糧磨粉而成。

紅薯在中國大面積種植後,磨粉工人經過試驗,將紅薯磨粉、提純、揉搓、拉絲、加溫和凍曬之後,加工成人們喜愛的紅薯粉條。

據說,素喜微服私訪的乾隆,有一次微服私訪途經禹州,天黑寒冷,久未進食。隨從敲開一家農戶的房門,向老農討要食物。老農見來者衣著不俗,有心傾力招待,無奈家中只有兩把粉條。遂將粉條用開水煮燙,調入佐料盛入碗中端了過去。飢寒交迫的乾隆端起碗,用筷子挑起細細的,亮亮的粉條送入口中,筋道、滑爽、清香的味道讓他食慾大開,一碗粉條連湯帶水的被他啖食而盡。放下碗筷,乾隆大呼:“嗯,沒想到在這窮鄉僻壤能吃上如此可口的魚翅湯!”一旁的老農聽到連聲反駁:“這是粉條!哪裡有魚翅?”

一句話嗆得面紅耳赤的乾隆,一拍桌子說道:“朕,朕說是魚翅,就是魚翅!”

老農一聽,原來是皇帝微服私訪到了他家,嚇得連忙跪地磕頭,三呼“萬歲”。此後,禹州粉條便有了御賜皇封的“素魚翅”之雅號。

上過央視的禹州“粉哥孫大盛”,憑啥把一根粉條賣到了國外?

上過央視的禹州“粉哥孫大盛”,憑啥把一根粉條賣到了國外?

粉身碎骨留清白,脫胎換骨粉一根

“禹州紅薯粉條的生產技術於明末清初已經成熟,一直延續至今。”孫繼周說,在清代,每逢入冬時節,湖北、廣州、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客商就齊集禹州,來到生產粉條的鄉村,收購村民們生產出來的優質紅薯粉條,打包外運至全國各地銷售,也有本地商人或鄉民收購紅薯粉條,運至外地販賣。關於禹州紅薯粉條的生產和銷售狀況,道光年間的《禹州志》、民國年間的《禹縣誌》中均有記載。

從塊狀的紅薯到線型的粉條,要經歷選紅薯、洗紅薯、剁紅薯、磨紅薯以及和糊、漏粉、煮粉、掛杆等18道傳統工序。這些工序中,紅薯先後經歷了精挑細選、沐浴更衣、粉身碎骨、過濾提純、反覆揉搓、千錘百煉、捶打成型、浴火重生、冷水淬鍊、寒徹筋骨、沐浴陽光、脫胎換骨等不同的階段,一次次的流程,一次次的磨礪,一次次的蛻變,最後涅槃成一根身姿妖嬈、柔韌筋道、透著薯香的粉條。

有人在參觀了禹粉文化博物館,瞭解了手工紅薯粉條的製作流程,品嚐了紅薯粉條的味道後,寫下了這樣一則順口溜:

粉身碎骨留清白

千錘百煉始成形

浴火重生煉筋骨

寒冰附體透性靈

脫胎換骨粉一根

薯香嫋嫋鄉土情

上過央視的禹州“粉哥孫大盛”,憑啥把一根粉條賣到了國外?

上過央視的禹州“粉哥孫大盛”,憑啥把一根粉條賣到了國外?

上過央視的禹州“粉哥孫大盛”,憑啥把一根粉條賣到了國外?

盛世祥瑞在人間 龍德在田譜新篇

孫繼周的家庭是一個粉條世家,盛田農業也是家有百年傳承的老店。1916年,禹縣人孫金泉在順店開的一家手工粉條作坊,名為盛田百年粉坊。1957年,盛田百年粉坊關門停業。1985年10月,第三代傳承人孫貫三在原址重建盛田百年粉坊,並對傳統手工原漿粉條製作技藝進行革新。1996年7月,盛田百年粉坊搬遷至禹州朱閣;2006年3月,盛田農業成立;2009年12月,“盛田農業”成為註冊商標。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品嚐了禹州盛田農業的粉條後欣然題詞:“盛世祥瑞 龍德在田。”

“從七八歲看著父輩做粉條到現在已經40多年了。如今,古城、朱閣、郭連、萇莊、淺井等地已形成紅薯種植帶,但禹州粉條產業還未做強做大。”孫繼周說,傳承傳統技藝,既要有匠心、堅守傳統,還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傳統技藝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為此,他組建了由5位博士組成的研發團隊,先後投入100多萬元用於研發新產品。目前,其產品包括紅薯粉條、蔬菜粉條、雜糧粉條三大類,衍生產品有酸辣粉、自熱小火鍋、粉條豆腐菜等。

2017年12月,盛田百年粉坊被河南省商務廳授予第五批“河南老字號”榮譽稱號。

2019年2月8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慈寧宮慈寧門外的廣場,在這裡舉行的“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展”上,禹州粉條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孫繼周站在攤位前,手持盛著煮好鮮粉的紙碗,不斷地邀請遊人品嚐。禹州粉條在紫禁城內飄香,不僅引來遊客的稱讚,還受到了央視的矚目。2月9日,央視13套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在報道“中華老字號故宮過大年展”活動時採訪了孫繼周,向全國介紹了禹州粉條。

盛田保留著禹州最古老的做粉條的十八道工藝,並在傳承的基礎之上做了創新,改變了傳統粉條的做法,把乾粉條做成了鮮粉條。

孫繼周介紹,他和博士研發團隊在遵循傳統制作技藝基礎上研發出的“鮮粉”,在食用時不需要發泡,放入滾燙開水中1分鐘即可食用,且口感細膩、滑爽、筋道。

目前,盛田農業的粉條產品已成為海底撈、小天鵝、小日子、百年老媽、朝天門等知名火鍋企業的優選食材,永輝超市、胖東來等知名商超。目前,盛田的紅薯鮮粉條已經出口到了美國、英國、韓國。未來,盛田要把粉條走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

一塊紅薯歷經18道工序的錘鍊和磨礪,鳳凰涅槃般地變成了一根柔韌的粉條,其過程,讓人不僅想起了于謙筆下《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還讓人想起了歷經磨難不折不撓終成佛的孫大聖。

“粉哥孫大盛”正是盛田農業創始人孫繼周的網名,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間的巧合。唯願傳承數百年的禹州紅薯粉條融入新時代的科技元素,在新的時代戰無不勝,把這一根飽含著鄉愁的粉條,在美食界纏纏繞繞,讓人們的味蕾更加豐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