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親子溝通模式及其影響

不良的親子溝通模式及其影響

在親子溝通中,不良的親子溝通模式,我們總結為四大類。下面給大家介紹下這四類不良的溝通模式及其影響。

1、指責、批判、命令甚至打罵型,這種類型的溝通導致孩子叛、缺乏安全感。

這種類型的父母希望通過指責、打罵等方式控制孩子的行為。他們的口頭禪是“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懶,就這點作業都做不完;你怎麼這麼磨蹭呀,我都說了幾遍了,你還在磨嘰;這麼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爸爸媽媽批評你,不許你犟嘴….”說到氣頭上,甚至也會動手打孩子。

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一般有兩類表現,一類是青春期到來後開始叛逆,不聽父母的,開始反抗父母,甚至會動手反擊父母。可能現在很多家長都感受到孩子上了五六年級開始不像原來那麼聽話了,開始反抗了。其實孩子的叛逆不是青春期才有的,是他心裡一直都有不服,到了青春期有能力反抗了才爆發,到這個時候父母完全管不了孩子,親子關係也非常糟糕了。

第二類孩子在父母的嚴苛管教下看起來很乖,也可能在學業表現上很優秀,但是內心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對孩子成年的職業成功和生活幸福非常不利。

2、超理智型,通俗理解為講大道理

這類溝通的結果直接導致孩子將家長的任何話都當耳旁風,不管是重要的不重要的,孩子直接過濾掉。

有一次,在火車上我看到一對父子。父親一直跟兒子講成功學,從馬雲、任正非講到王健林,告誡兒子要好好學習,否則一事無成。兒子開始在玩手機遊戲,後來索性假裝睡覺。任何人都能看出來,他在父親面前豎起了一道屏障,他們之間是隔絕的,父親很急,像一團火,兒子冷淡,像一塊冰。

父母給孩子講太多的大道理,通常都是這樣的結局。孩子會自動關閉耳朵。跟孩子講道理,他都懂,可是就是到時候做不到。這就是超理智型溝通方式最後的結果。

3、討好型,這樣的溝通造成孩子自大又自卑。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只要孩子一有情緒,父母立即軟下來,討好孩子。馬上說,都是爸爸媽媽不好,爸爸媽媽做得不對,爸爸媽媽沒有理解你。完全失去了作為父母的原則和立場。這樣的父母教育的孩子會在家裡極度自大,在外面極度自卑。自大是因為他的父母讓他覺得他什麼都是對的。自卑是因為在外面的世界,沒人會像爸爸媽媽那樣寵著她,她的行為方式就會受挫,就會自我懷疑,從而產生自卑。

4、打岔型,這樣的溝通造成孩子缺乏問題解決的能力。

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正面面對,告訴孩子過去的事就算了,別再想它了,咱們做點你喜歡的事情吧。這樣一方面孩子覺得不被父母所理解,變得和父母疏遠,另外一方面,家長的這種方式也無法讓孩子學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長期下去,孩子就變得遇到問題只會繞道而行,不知道如何正面解決。

這四種類型的溝通方式,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面對、不接納、甚至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情緒。也由於對孩子情緒的否定,導致孩子感受到自己不被接納、不被愛和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溝通方式帶來的問題,在孩子小的時候醞釀,在孩子青春期時集中爆發。最終體現在孩子的學業成績上、體現在孩子的人際交往中、體現在親子溝通的問題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