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局“談崩”藥價,《我不是藥神》錯了嗎?

醫保局與某藥企的談判火了,視頻隨處可搜,過程中醫保局專家提出多個靈魂拷問:

“價太高小心你直接出局!”

“那10毫克,5.62元”

“你這報價完全不達我們預期...”

“最大誠意,4.72元”

“你再去和CEO商量一下吧...”

“全部誠意,4.62”

“我們可是代表整個國家與你談判!”

“4.5,都比韓國便宜了”

“比韓國便宜?韓國有多少人,中國多少人?”

(含著淚)“4.4,不能再便宜了。”

“中國人不喜歡4,這樣吧,再降個4分,4.36”

“(mmp)同意”

“哈哈哈,交個朋友嘛,祝你們繼續生產好藥造福百姓。”

談判前醫保局專家是這樣的:

醫保局“談崩”藥價,《我不是藥神》錯了嗎?

談判後是這樣的:

醫保局“談崩”藥價,《我不是藥神》錯了嗎?

國家級別的買家在面對民企時,談判能力自然無與倫比,這也意味著中國仿製藥藥企高毛利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醫保向創新藥傾斜,鼓勵創新導向,在與其他藥企談判中體現的非常明顯。

本次納入醫保目錄的還有一些創新藥,比如恆瑞醫藥的吡咯替尼、浙江醫藥的耐諾沙星;甚至要有一些中藥(中西結合),紅日藥業的血必淨注射液、天士力的注射用益氣復脈/丹參多酚酸等。

《我不是藥神》錯了嗎?

在《我不是藥神》中,導演為了戲劇張力(票房)不得不去塑造一個甚至多個反派,(為了過審)還要去掉一些藥品流通背後的真相。

把天價藥的問題推給“無良藥企”,這真的是事實嗎?

中國進口的藥,基本上都是“原研”藥,來自擁有原創專利的藥企。他們價格昂貴,有著理所當然的原因:

在研發新藥時,藥企需要投入數十億美元的研發資金,專利保護期間必須要從市場賺回成本甚至盈利,如果連創新藥都虧損,藥企自然沒有必要繼續研發新藥。

塔夫茨藥物發展研究中心(Tufts CSDD)顯示,如今研發一種新藥,平均成本高達26億美元,後續還需要3億美元來研究劑量強度和新適應症等。

如今已上市的藥品基本可以治癒大部分疾病,而一款創新藥的出現,全球受眾平均僅有百萬級別,研發成本平攤下來,價格昂貴是必然的事實。

如果遏制創新藥企收回成本再掙錢研發的動機,患者可能根本就見不到這些藥物問世。

靈魂拷問1:為什麼印度可以在專利保護期內,隨意仿製還賣這麼便宜?

印度政府深知印度窮人比例太高,很多家庭根本吃不起藥,因此印度政府在1970年修改了《專利法》,即藥物上市後,沒過專利期是不允許仿製的。但是,如果正版藥品太貴,民眾無力承擔高昂藥費,新藥將不受專利期保護,允許藥廠強制仿製。

自那以後,印度的仿製藥廠也從70年代的2000多家,發展的如今的數萬家。當然,很多從事研發藥物的藥廠對印度這種做法十分不滿。

印度一家這麼做還好,如果都這麼幹那我們又回到了前一個問題...

但印度貧困人口過多問題確實非常嚴重,一些西方國家(暗地裡)默許了印度的做法,但代價是廉價的仿製藥決不能從印度出口,而且印度繼續成為大量創新藥的試藥場,還是無條件使用,目前很多西方藥物的臨床試驗都是在印度進行。

醫保局“談崩”藥價,《我不是藥神》錯了嗎?

靈魂拷問2:為什麼同樣的藥,在中國買比其他國家更貴?

按照《藥品註冊管理辦法》,進口藥物即使已經在國外上市多年,但想要進入中國,必須重新進行臨床試驗。臨床試驗...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燒錢故事,而且一般耗時3-5年。

當然在多數國家,進口藥物是不需要重新進行臨床實驗的。

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近十年來,全球15家最大的跨國藥企在中國持續投入龐大的研發費用,而且還以平均每年23%的增速增長。

2018年前,大陸對大部分進口藥物收取5%的關稅,去年國家對部分進口藥實行零關稅政策,在《我不是藥神》結尾的字母中,也十分驕傲的(求生欲極強)向觀眾宣這個消息。

但你以為便宜5%我就買得起了嗎?

根據歐洲製藥工業協會聯合會(EFPIA)2017年公佈的數據,多數歐洲國家對藥品實行了免收或少收增值稅政策。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的藥物增值稅為0%,中國對藥品徵收的增值稅和很多商品一樣,都是13%。

醫保局“談崩”藥價,《我不是藥神》錯了嗎?

你覺得,這些“成本”,是由你來買單還是我來?

救命的天價藥,卻救不了窮人的命,因為天底下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窮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