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局“谈崩”药价,《我不是药神》错了吗?

医保局与某药企的谈判火了,视频随处可搜,过程中医保局专家提出多个灵魂拷问:

“价太高小心你直接出局!”

“那10毫克,5.62元”

“你这报价完全不达我们预期...”

“最大诚意,4.72元”

“你再去和CEO商量一下吧...”

“全部诚意,4.62”

“我们可是代表整个国家与你谈判!”

“4.5,都比韩国便宜了”

“比韩国便宜?韩国有多少人,中国多少人?”

(含着泪)“4.4,不能再便宜了。”

“中国人不喜欢4,这样吧,再降个4分,4.36”

“(mmp)同意”

“哈哈哈,交个朋友嘛,祝你们继续生产好药造福百姓。”

谈判前医保局专家是这样的:

医保局“谈崩”药价,《我不是药神》错了吗?

谈判后是这样的:

医保局“谈崩”药价,《我不是药神》错了吗?

国家级别的买家在面对民企时,谈判能力自然无与伦比,这也意味着中国仿制药药企高毛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医保向创新药倾斜,鼓励创新导向,在与其他药企谈判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本次纳入医保目录的还有一些创新药,比如恒瑞医药的吡咯替尼、浙江医药的耐诺沙星;甚至要有一些中药(中西结合),红日药业的血必净注射液、天士力的注射用益气复脉/丹参多酚酸等。

《我不是药神》错了吗?

在《我不是药神》中,导演为了戏剧张力(票房)不得不去塑造一个甚至多个反派,(为了过审)还要去掉一些药品流通背后的真相。

把天价药的问题推给“无良药企”,这真的是事实吗?

中国进口的药,基本上都是“原研”药,来自拥有原创专利的药企。他们价格昂贵,有着理所当然的原因:

在研发新药时,药企需要投入数十亿美元的研发资金,专利保护期间必须要从市场赚回成本甚至盈利,如果连创新药都亏损,药企自然没有必要继续研发新药。

塔夫茨药物发展研究中心(Tufts CSDD)显示,如今研发一种新药,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后续还需要3亿美元来研究剂量强度和新适应症等。

如今已上市的药品基本可以治愈大部分疾病,而一款创新药的出现,全球受众平均仅有百万级别,研发成本平摊下来,价格昂贵是必然的事实。

如果遏制创新药企收回成本再挣钱研发的动机,患者可能根本就见不到这些药物问世。

灵魂拷问1:为什么印度可以在专利保护期内,随意仿制还卖这么便宜?

印度政府深知印度穷人比例太高,很多家庭根本吃不起药,因此印度政府在1970年修改了《专利法》,即药物上市后,没过专利期是不允许仿制的。但是,如果正版药品太贵,民众无力承担高昂药费,新药将不受专利期保护,允许药厂强制仿制。

自那以后,印度的仿制药厂也从70年代的2000多家,发展的如今的数万家。当然,很多从事研发药物的药厂对印度这种做法十分不满。

印度一家这么做还好,如果都这么干那我们又回到了前一个问题...

但印度贫困人口过多问题确实非常严重,一些西方国家(暗地里)默许了印度的做法,但代价是廉价的仿制药决不能从印度出口,而且印度继续成为大量创新药的试药场,还是无条件使用,目前很多西方药物的临床试验都是在印度进行。

医保局“谈崩”药价,《我不是药神》错了吗?

灵魂拷问2:为什么同样的药,在中国买比其他国家更贵?

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口药物即使已经在国外上市多年,但想要进入中国,必须重新进行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烧钱故事,而且一般耗时3-5年。

当然在多数国家,进口药物是不需要重新进行临床实验的。

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十年来,全球15家最大的跨国药企在中国持续投入庞大的研发费用,而且还以平均每年23%的增速增长。

2018年前,大陆对大部分进口药物收取5%的关税,去年国家对部分进口药实行零关税政策,在《我不是药神》结尾的字母中,也十分骄傲的(求生欲极强)向观众宣这个消息。

但你以为便宜5%我就买得起了吗?

根据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EFPIA)2017年公布的数据,多数欧洲国家对药品实行了免收或少收增值税政策。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药物增值税为0%,中国对药品征收的增值税和很多商品一样,都是13%。

医保局“谈崩”药价,《我不是药神》错了吗?

你觉得,这些“成本”,是由你来买单还是我来?

救命的天价药,却救不了穷人的命,因为天底下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