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鮮行業的閒來之語

生鮮電商,若從2012年起始的話,也歷經8年‘扛’戰。期間,有行軍路上趴窩犧牲的,有貪功冒進成先烈的;也有寧死不屈戰到最後的,更有鼓吹‘革命’方向,還在攻城掠地的。

從電商模式到線上線下再到社區團購,買的是現在,賣的是未來。乾的是郵差活,談的是數據論,一果一菜也算應景了。毋庸置疑一種好的商業模式是可以促進一個行業產生改變的,而現狀缺有些擰巴。可以說是,產端賣難,銷端買也難。大部分歸結為信息/物流/非標/不耐貯運等諸多客觀因素。其實就是供應鏈跟不上,不是沒能力而是不願意。正常的供應鏈路,只需企業間節點協同完成數據鏈接形成體系即可。但農產品供應鏈則不同,企業間節點不是交接,而是一種交易利益博弈。每個節點間都基於自家單邊利益的訴求,從而制訂競爭策略,最終導致整體競爭力下降,而產品成本不降反升。

當然,現在所有的生鮮企業都在說自已省去了中間環節,採用產端源頭。比如直採,就是縮短了供應鏈長度。聽起來很樸實,其實際決定產品供應鏈成本的不是長度而是其深度。專業技術度越高,要求分工越精細,總體成本就越低。

說易行難,農產品由種植/採摘/預冷/包裝/貯運/銷售,共6個環節構成。在還沒有機械化、規範化、規模化以及基礎設施裝備等不完善的條件下,完成標準化銜接使產品商品化,其商業風險就不言而喻。雖然生鮮行業,隨著資本的介入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也給企業圈定了拓展方向與空間,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一個行業痛點或產業鏈條弊端更像是一種社會問題。企業或資本的參與嘗試,只是拓展了人的視野也引發了一些思考。

縱觀中國的生鮮行業,其實挺滑稽。曾一位老外朋友問我:“你們為什麼熱衷於10元的產品9元賣,還帶送貨上門?”我只能說這是個哲學問題。做為消費者有時也困惑,看似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其實能讓我們選擇的都是已經被人設計過的選擇。所謂的消費體驗,如果脫離了產品品質,無非是在培養人惰性的同時,讓你佔了一點小便宜而已。比如,傳統思維養羊是為了殺羊,現在養羊是為了薅羊毛。又比如,種韭菜關鍵不是賣韭菜,而是為了展示怎麼持續割韭菜。不可否認新的商業思維顛覆了一些行業,重構了商業體系而衍生了許多新業態。但在農產品生鮮行業方面,還處於燒錢擴張與引流階段。至少到現在還沒看到完全跑出來的。只是一種理論或預期性存在。

渠道為王,這句話常常別人提及。同時,反應了我們還處在供大於求與供銷平衡之間的膠著狀態。掌握著優勢資源的產端漸存的這麼一點點價值,被有渠道的強勢銷端碾壓的蕩然無存。比產端多走出半步或一步的銷端,應該是為了驗證和促進產端良性有序發展。本質上,依存關係是可以化解商業上的利益博弈,但中國農產品的整個產業鏈存在的行業弊端有缺失現象,且生鮮企業自身發展理念與商業模式,變成了難以癒合的痛。當然,這都是暫時性的。一家企業的調整都要假以時日,更何況一個行業的變革。或許,給中國的農業產業化來一場海嘯,割到肉了總會痛,但不知需要什麼樣的蝴蝶扇動翅膀。

文 / 固鮮科技 木志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