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差點親手把孩子推向死亡

【引】

可以說在教育行業這麼多年,我做過最大一件錯事,就是對一個哭泣的孩子說:“別哭了,你要學會堅強。”

但我當時不知道的是,有多少孩子因為這句話,一點一點變得抑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數據統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有80萬人因為自殺死亡,也就是說大約每40秒就有一個人因為抑鬱而選擇輕生。

因為一個堅強的外表下,是一顆無人理解、遍體鱗傷的心。

我差點親手把孩子推向死亡

抑鬱症患者絕望的內心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他們在笑著,他們同時也在想著自殺”

抑鬱症,想要自殺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在很多人的思維定式中,有抑鬱症、有自殺傾向的人,要符合這樣一種特定的模樣:他們要‘看上去’很悲慘很崩潰,要蓬頭垢面,要脆弱不堪,狼狽大哭。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很多抑鬱症的人看上去甚至比一般人更“正常”。他們開朗、活潑、健談,他們笑著,看上去非常快樂。但當他們笑著的時候,卻在想著自殺。

2017年7月,林肯樂隊主唱Chester Bennington在家自殺身亡。

9月,他的妻子在ins上發了一張他們一家人去海邊遊玩的照片,照片上的Chester笑的很開心。然而幾天後,他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差點親手把孩子推向死亡

Chester一家海邊旅遊 來源於知乎

“這是我丈夫結束自己生命的幾天前。自殺的想法就在那兒,但是你永遠不會知道。”

真正想要自殺的人並不是哭著鬧著的,可能上一秒你們還在一起散步,一起放聲大笑,下一秒他就默默吞下了安眠藥。

真正抑鬱的人是笑著的。

他們笑著,是因為你。是因為他們不想讓你感到難過,不想你和他們一起痛苦。

他們笑著,是因為覺得沒人能幫他們,他們只能自己去應對。

“我只想一個人待著,我只想躺在床上,我不想鍛鍊,不想給自己做飯。空虛,孤獨,沉重,疲憊不堪,一切都那麼讓人煩躁。我是一個烘焙師和手工藝者,你只看得到我的表面,看不到我內心的黑暗、痛苦與無助。”

而我們,很有可能正是造成這一切的幕後黑手。

【二】“孩子別哭”

如果你問我,對一個孩子殺傷力最大的一句話是什麼,我會告訴你就是“別哭了,堅強點。”

因為這是在禁止一個孩子表達他的感受,因為你在告訴他哭是不好的,你在教他“偽裝自己”。

那天總部教學總監分享了一個上午有關孩子“情緒”的話題。她目前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在其五六年教育生涯中,她閱讀了大量關於教育孩子的書籍。她說很慶幸自己去了解學習孩子的一切,教育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造成長遠的影響。

她說,在孩子情緒這塊,我們要像記住1+1=2一樣記住一句話——“情緒無好壞”。

她說情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就像一出生孩子就知道餓了要吃奶一樣,情緒之所以在這麼長時間的進化中保存了下來,是因為我們需要它,是因為它是一出生就賜給我們的保護傘。

孩子會哭會鬧,是因為他們有情緒了,或者害怕、或者生氣、或者委屈,總之,他們在向外表達自己現在不舒服這一信息,這不是他們不懂事或者不堅強,而是自然的生理反應。而一旦我們嘗試去阻礙這一自然過程,就如同水開了我們卻把出氣孔堵上,最終整個水壺都會爆炸。

那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辦?

總監講了就在最近,她家孩子身上發生的一件事。

那天她在教她女兒英語,因為一個小小的分歧,她女兒一氣之下把書給撕了。

撕完之後,她女兒也知道自己做錯事了(孩子其實很懂這些),馬上開始嚎啕大哭起來。

我差點親手把孩子推向死亡

這裡各位家長可以想一下,這個時候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哭什麼哭?做錯事還有臉哭?”“膽子越來越大了,書都敢撕了?”“你還哭?別哭,你說你做錯了什麼!”

我想絕大部分家長都是類似的反應。

但總監說,自己當時什麼都沒做,很平靜的跟她女兒說:“你先哭,哭完再來找我,媽媽就在旁邊等你。”

因為她曾經看到過教育專家說過,這種情況下,有四個不能:1.不能阻止孩子哭泣(釋放情緒)2.不能責罵(引起孩子反抗心理)3.不能說理(孩子此刻聽不進去)4.不能離開(足夠的安全感)

於是她就坐在一旁的沙發上,靜靜的看書。

她女兒一直在哭,哭了一會兒,叫了聲“媽媽”。

總監就說:“恩,我在這裡。”

她女兒就又開始哭,不過小聲了點,過了會兒又喊了聲:“媽媽。”

總監還是回答:“恩,我在,你哭完來找我。”

她女兒變成了啜泣,又過了會兒,終於停下來不哭了,走到媽媽旁邊。

“哭完了?”總監問。

“恩。”她女兒回答,此時心情已經很平靜了。

“那你說說看剛剛你撕書的行為對不對?”

“不對。”她女兒說。

“那你準備怎麼辦?”(這裡就是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又是另外的教育方法了,這裡不細說,我其他文章中有詳細探討。)

“把書粘好。”

“恩去吧。”

事情到這裡完美解決。且不論其他,我相信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心理健康,甚至比那些表面不哭不鬧的孩子更自信勇敢。

因為他們不會認為害怕、恐懼、自責這種情緒是不好的,他們會更敢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

【三】情緒無好壞,但行為有好壞

如今的我深深感到過去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多麼愚昧,我一直在嘗試著壓抑作為人的天性,我讓孩子不哭,看似是在讓孩子堅強,實則是為了我自己。因為我覺得孩子哭鬧很煩,弄壞了我的心情,我用自己是成人的優勢去強制讓孩子停止哭泣,卻並沒有真正意義上體諒孩子的感受。

作為家長或者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不是不允許孩子有情緒,而是要在孩子有情緒時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畢竟情緒是沒有好壞的,但有了情緒,孩子的行為卻需要我們引導。

畢竟即使你很憤怒,也不能去殺人放火吧。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告訴孩子怎麼樣用正確的方法來表達自己,釋放情緒。小時候是哭,長大了可以是寫日記,也可以是找父母談心,當然你也可以繼續放聲大哭,那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但你不能傷害自己,或者傷害他人。知道這一點,就夠了。

一個理性的家長是孩子一生的福氣。今後的道路上希望所有父母老師都能允許自己的孩子表達感情,永遠告訴自己“情緒無好壞”,不要一點點逼孩子走向末路。

我差點親手把孩子推向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