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貝春——從白版2.0到魯酒“第三極”

古貝春——從白版2.0到魯酒“第三極”

古貝春水晶白版首發式

古贝春——从白版2.0到鲁酒“第三极”

現代化生產線的大型灌裝車間

古贝春——从白版2.0到鲁酒“第三极”

古貝春廠區遠瞰

日前,筆者自知名魯酒企業古貝春集團“媒體開放日”活動中獲悉:截至11月中旬,該企業白酒主業銷售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18%,特別是其醬香型產品增量驚人,較上年同比增長205%,成為拉動全年業績增長的強勁力量。

該集團董事長周曉峰認為,全年營收計劃超額完成已成定局,“雙白版”尤其是中度醬香白版酒的拉動功不可沒。正如山東省白酒協會原會長、山東白酒專家組原組長黃業立所言:以古貝春集團創領的中度醬香產品為增長極的北派醬香已經成為繼低度濃香與芝香之後魯酒產業發展的“第三極”。

從“白版2.0”到魯酒“第三極”,繼2012年中國白酒結束“黃金十年”,二、三線品牌步入“求生新常態”以來,古貝春集團依靠兩款光瓶酒重回增輻兩位數區間的“逆行”之舉自然廣受矚目。對此,周曉峰給出的答案是“四個精準”。

精準產品讓每一款都成“爆款”

古貝春中度醬香白版酒的正式推出是2018年11月18日,而“雙白版”概念的首次提出是今年的6月11日,隨著濃香型水晶白版的研發成功,公司藉助“中國首屆高價值光瓶酒論壇”正式宣告:歷經20年淬鍊,融合“低醉酒度的身體體驗”與“極簡主義的消費主張”於一體的古貝春“白版家族”基本形成,開啟中國高價值光瓶酒的“白版2.0時代”。一年時間,濃、醬相牽的“水晶之戀”創造的業績傳奇儼然成為中度醬香週年慶最好的禮物。

“這個是可以預見的。”對此,公司總工程師、中國白酒大師吳兆徵風平浪靜的回答透著十足的自信,“真的,幹什麼事兒你都得抓準關鍵點,而且抓準的越多越好。”他接著解釋,在產品的研發與結構調優上,近10年其實他們一直在做,精準度也是越來越高,白版酒的成功不是偶然,原因就在於公司抓準了以消費訴求為原點的研發關鍵點。

不求大不求洋,以質取勝,按需供給。這是公司董事長周曉峰的“企業經”,具體到產品結構上,就是“品質與口感上用加法,品類與包裝上用簡法”,並且一定要注意按“需”供給,這個“需”不是指需求的“量”,而是指需求的“質”,是消費者對產品基於質量基礎上的關鍵訴求,比如口感,比如身體舒適度等等。“更多地滿足消費者體驗訴求是產品開發成功的關鍵因素。”周曉峰說。相對於白版酒來說,這些關鍵點最主要的就是“低醉酒度”“高舒適度”,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具體的指標,把這些弄明白了白版酒就成功了,這同時也是中國白酒大師的價值所在。

周曉峰說,產品結構的調優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需要“壯士斷腕”式的決絕。“由於行業發展的歷史原因,我們同眾多酒企一樣,在2012年以前的‘黃金十年’裡形成了數不勝數的產品品類,甚至存在過多的經銷商買斷與專營產品。”周曉峰認為,這在一定時期對豐富產品品類、煅造中國酒商是有積極作用的,但對企業品牌的稀釋等“副作用”同樣明顯。於是,2010年前後他們已經明確的意識到這一點以後,開始了以產品“瘦身”為目的的“砍買斷,去子副”行動,每年按一定比例消減買斷產品與子副品牌。

“從3000多個品種,一步步減到後來的幾百個,再到現在的幾十個,當時的代價是很大的,最直接的就是業績銳減。”集團董事、執行總經理趙殿臣對此有刻骨體會:“這其實是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的爭鋒,更是對企業真正實力的檢驗,我們挺住了,才能有今天的讓每一款產品都成爆款。”

精準投入讓每分錢都成“金幣”

有減有增,品種的縮減避免了低層次的競爭,使科研人員可以將“以市場為導向”的產品研發更精準地落到實處,中度醬香古貝元白版酒的誕生成為必然。

“實事求是地說,從1983年開始直到2014年底, 30多年的古貝春醬香對我們而言就象‘雞肋’,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不是咱這個酒不行,茅臺酒廠原董事長、白酒大師季克良的老師——茅臺酒廠原生產技術科長杜安民先生親自給咱配得方,加上咱30多年積累的本事,怎麼可能不成?主要還是咱北方消費習慣的原因,才顯得我們釀酒人也沒什麼能耐。”回想起中度醬香古貝元誕生之前的重重艱辛,該公司總釀酒師董福新無比委屈,“有好幾次,年初制定計劃時有人建議把醬香班停了算了,認為養著醬香也是個賠錢貨。結果還是周總有老主意,他相信醬香的好日子一定會來,也真是神了,這不是嘛,中度醬香說紅就紅了。”

對此,周曉峰解釋說,他倒不是“神”,事實上古貝元醬香酒的產能本來也不大,堅持30多年不間斷生產,既有“熟絡著手藝,留一脈香火”的意思,更取決於他通過對酒業市場多年洞若觀火的熟稔之後的一絲自信。“2013年末,習總書記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精準’這個詞讓我眼前一亮,覺得真是一下子說到了根子上,我們學以致用瞄著‘精準化’也搞了一些試驗性動作,現在回想起來,由於還是不夠‘精準’所以成效不大,到2014年底醬香產品沒什麼起色。我認為不是市場的問題,還是產品定位‘精準度’不夠的問題,於是到了2015年初,我同兆徵同志商量後搞出個‘精準研發’方案,他帶著個小班子精英專心致志搞了3年多試驗,結果就弄出個46度的‘中國首創’,從而一炮而紅。”“其實,就是在醬香熱的‘風口’滿足了低而不淡和高舒適度的消費需求,這就叫‘精準’。相對於產品研發投入上的“精準”,周曉峰覺得他們在營銷宣傳投入、物資採購投入等方面的精準更值得推祟。他舉例說,在宣傳促銷上,隨著移動互聯背景下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他們對新媒體、全媒體的宣傳作用更加重視,今年以來,除了在外宣投入上更加“精準”以外,他們的自媒體轉型也做出更多嘗試,向平媒、網媒、移動終端等全媒體方向發展。另外,比如他們在電子商務方面的業績今年也取得了成倍數增長,“雖然目前來看,我們電商的體量不大,但增長趨勢是十分肯定的,同時也說明我們的投資方向是準確的。”電商運營部經理田文輝信心滿滿。“今年以來,我們在投入上的精準度的確有很大提升,投入更加理性與務實,我們的目的就是發揮有限投入的最大效用,真正提高資金的‘含金量’,讓每一分錢都發揮出‘金幣’的價值。”分管集團財務工作的副總經理孫步東如是說。

精準文化讓每句話都成“經典”

古貝春企業文化建設一直為外界所稱道,而今年以來的“文化精準化”戰略更成為他們的自覺追求。以古貝春白版酒發展始末為題材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白版》,在今年6月刊播於各大新聞媒體後,目前已被收錄由山東省報告文學學會編輯、國家正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作家訪德州”作品集《風華德州》一書,“白版2.0”“融低醉酒度身體體驗與極簡主義消費主張於一爐”等古貝春專屬用語將成為繼“年芳四十”“醬心獨運”之後又一批載入典籍的古貝春標識性用語。公開輯錄發行的文學樣式在古貝春企業文化裡的呈現已成為繼企業書籍出版後古貝春文化史上的又一創舉。“用豐富多彩的形式,講好古貝春的故事。”這是周曉峰對企業文化工作者的要求。這個“豐富多彩”在今年的表現尤其突出,除了文字傳播越發精彩外,在其他藝術形式上也呈現出“精準”與“精彩”融合的質地。 10月上旬,國內首檔以關注成長型企業為主題的專題紀錄片欄目《品質》播出,央視“發現之旅”頻道不惜每次耗時15分鐘,連續兩天講述“千年大運河,魯酒古貝春”的前世今生。而在此之前,隨著古貝春酒發源地——老城酒廠文化基地“廠史館”“實物館”“辦公舊址”“杜安民故居”“醉柳拂曉”“古井映月”等人文景觀的陸續建成,一大批文化學者的採風題頌,古貝春工業旅遊方興未艾,極大程度擦亮了“全國AAA級旅遊景區”“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全國酒文化明星企業”的文化招牌。與此同時,他們借用公眾號、官微、H5等新興文化觸角與合作媒介“結姻聯動”,用新新語言講述古貝春的別樣精彩。

讓每句話都成“經典”,這是古貝春文化工作者的奮鬥目標,在全國首家魯酒文化館——古貝春酒文化館,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帶新客戶前來參觀的老客戶突然發現講解員的解說“有了新玩意兒”,不僅原來不曾講到的釀酒故事、酒人軼事在解說中有了“插播”,並且連客人的“即興提問”也有了“完美答案”。這其實是該館今年以來在公司“文化中心不能沒文化”的要求下,解說員素質提升工程的一項成果檢驗。“時刻保持新鮮感與工作熱情,自覺強化知識儲備與翻新,努力把每次講解都講得饒有趣味,這是領導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的自我追求。”講解員劉佩告訴筆者。

精準管理讓每個人都成“人才”

劉佩的話只是“因崗施教”古貝春素質提升工程的一個縮影。周曉峰認為,古貝春這些年發展的經驗之一就是真正“依靠職工辦企業”,只是今年以來在員工素質提升上更講針對性,在待遇提高上更具科學性,這是他們年初提出“精準管理”在全員素質提升方面的具體體現。

集團工會主席兼人力資源部主任王忠全對此深有體會,他介紹,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年9月份,公司全員增薪兩次,每次人均增資1000元以上,特別值得說明的並不僅是增資的幅度,更是兩次調薪方案的科學性。“這個科學性主要體現在精準性上,每個工種與崗位的‘含金量’評估與增資標準都是經過專業團隊全面調研後做出的。”他說,“同時,更關鍵的是我們把調薪機制與員工個人職業晉升通道相互關聯並打通,這是今年以來的新嘗試,目前來看對提高員工積極性,推進員工素質自我提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他進一步解釋說,比如他們在執行原來行政職級工資的同時,在全員中並行實施技術職級工資和高學歷員工的年限職級工資,用以打破行政職務數量的限制,給達到標準條件的專業技術員工與高學歷員工以行政對應級別的薪酬待遇,從而打通了新的職業晉升通道。例如,一個考取全國白酒評委資格證書的青年員工,他可能沒有行政職務,但他按新的標準就可以享受對應行政級別的薪酬待遇;或者一個入職5年沒有任何行政級別的研究生,也可以在達標前提下每5年晉升對應行政級別待遇。“行政職級、技術職級、學歷職級‘三位一體’的薪酬體系與精準分配,極大促進了員工個人素質的自我提升的積極性,也進一步增強了隊伍穩定性。截至目前不僅自覺參加崗位培訓與在職讀研的人數較往年大輻度增加,而且原來的“流失人才”要求‘迴流’的呼聲越來越高。因為在公司的每個人都有成長成才的具體目標和希望。”王忠全說。

□顧金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