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儒醫朱斐君:用藥穩準狠,江湖人稱“朱一帖”

朱斐君,名點文,1893年出生於浙江嘉興棲真鎮,是民國時期嘉興名醫。朱斐君對傷寒的治療有獨到經驗,認為必須掌握四診和對病機的變化,以穩準狠三字訣及時醫治,用藥重則收效較快。

江南儒醫朱斐君:用藥穩準狠,江湖人稱“朱一帖”

朱斐君畫像

從舅學醫

朱斐君幼年天資穎敏,啟蒙後,即學“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讀書能一目十行,是同窗中的佼佼者,如果繼續讀書,進仕一片光明。但是在他15歲那年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朱斐君的人生軌跡。他外祖父家,家學淵源,世代為醫,擅長治療當時流行的熱性病,就是現代所說的“傷寒症”。在浙北、松江一帶久負盛名。那年,朱斐君的父親忽然得了重疾,危在旦夕,經過他的舅舅嘉興名醫胡少墀投以良劑診治,很快就得以痊癒。由此朱斐君頓悟,醫術足以濟世,就求母親帶他到舅舅家學醫。跟著舅舅學醫四年,朱斐君遍閱舅舅的秘方藏本,悉心研討,由於朱斐君資質聰敏,領悟快捷,盡得舅舅的真傳。小小年紀便精熟內、難兩經及傷寒金匱等古代經典著作理論。舅舅對他也讚賞有加,曾經說過:“傳我道者,非點文莫屬。”

江南儒醫朱斐君:用藥穩準狠,江湖人稱“朱一帖”

贏得美譽

19歲那年,朱斐君出師回到了棲真鎮朱家港的老家開起了診所。沒過多久,便醫名大噪,求診者接踵而至。之後為了方便更多民眾就診,他又把診所遷到了禾城嘉興蘆蓆匯開業接診。朱斐君熟於六經辨證,精於望診,擅長診療時病,又稱“時令病”,指一些季節性疾病。他用藥清靈,處方以簡單、實效為要則,不拘一家之言,不受“經方”、“時方”之爭的侷限,認定“療效是醫家的第一標式”。同時他也善於內科雜病的診療。

隨著從醫時間的推移,朱斐君的診療水平愈加精湛,他醫道高明,膽大心細,用藥量較重,一些疑難重症在無望之際,由他親診,往往會挽救於旦夕之間,他通常是一帖藥就能藥到病除,求診者趾踵相接,聲譽日隆。病家感謝之餘,常說:“幸虧先生一帖藥扳轉回來,救了我們的命呀!”由此,“朱一帖”這個美譽也就越傳越遠,紅遍禾城。朱斐君的診所門前舟車相接,遠近求診者絡繹不絕,診所裡掛滿了感謝的錦旗和匾額。

滬上發展

抗戰爆發後,朱斐君攜全家到湖州菱湖鄉下避難,後來返回嘉興楊安墩鄉下行醫。因日軍經常來搔擾,就經江蘇黎裡到上海法租界避難,並開設診所行醫,繼續為百姓治病。開始在如今的瑞金二路坐診,後來搬到現在的延安中路福明村32號。遠道前來求診者仍然絡繹不絕,一經他的診治,都是藥到病除,享譽滬上。

抗戰結束後朱斐君回嘉興,繼續在蘆蓆匯行醫。朱斐君經常到各鄉鎮出診,因為要趕時間,所以他購買了一艘汽艇,坐汽艇出診,就是為了能及時給患者治病。朱斐君每天上午9時至12時在診所門診,午後不論遠近,城區鄉鎮均可出診,他的診所裝有長途直達電話,可以預約或叫急診。

樂善好施

朱斐君秉性敦厚,宅心仁慈。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朱斐君臨診,不論病家貧富貴賤,處方用藥均不會草率從事。凡遇重症患者,都要斟酌再三,才下筆開方。

朱斐君對於前來就診經濟困難的病人,診治抓藥都不收費用,病家去藥店續藥,也都是記在他的賬下。有時遇到一些得了疑難重症,心情煩悶的病人,他也總是會悉心寬慰:“勿礙事的,藥吃吃看。”讓患者在精神上放鬆,不至於消沉下去,得以能配合治療。

朱斐君出身農家,生活上一直保持節儉的習慣。他不飲酒,但喜抽“美麗”牌香菸,兩指燻得焦黃。伙食也很簡單普通,豬肉燒毛豆為其最喜食之。從不光顧戲院和娛樂場所,沒有當時一般名流拍曲唱戲的嗜好。

朱斐君從事中醫學術研究及臨床實踐工作四十餘載。臨床經驗豐富,對於急性溫熱病深入研究。他主張“方劑中藥味龐雜,則藥力不專;用古方而全盤照搬,亦難免呆滯不化;不能古今之人完全一致也!”他總是擠出時間看一些西醫的基礎理論和內科學,作為臨床參考,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桃李滿門

朱斐君被尊為民國禾城一代名醫,想投他門下學醫者眾多。朱斐君也樂意扶持後輩,把自己的醫術傳授給學生,他的入門弟子達百餘人,遍及江、浙兩省。而他教授學生也有獨到之處,初學者,他聘請教國學的先生,教他們典籍,一年後,才能跟著他侍診。所以他的門人,名醫不少,有嘉興的朱春廬、海鹽的張謀善、上海的周文哉等達數十人,為祖國醫學培養了不少有用之才。

朱斐君對學生教導非常嚴格,教授以辯證施治為主,他常常告誡門生:“藥物應寫正名,如寫隱晦之別名,難以辨認,勢必貽害患者。”足可見先生治學之嚴謹。他始終認為,時代在前進,中醫應該學習一些西醫知識,才能更好發揮祖國傳統醫學的特長。

朱斐君曾任嘉興中醫公會主任委員、國醫館館長。1933年,朱斐君在煙雨樓舉行“行醫二十週年”紀念會,盛況空前。當年秋天,他籌組紫陽醫舍,出版《紫陽醫舍月刊》,抗戰前夕才停刊。朱斐君著有《紫陽醫案》數卷,但未能付印。

1954年2月,朱斐君因冠心病復發逝世。(劉永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