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狀元分析:江南地區為何自古狀元輩出?北方地區怎麼了

中國自從隋朝設立科舉制度、設進士科以來,直至清光緒三十一年

被廢除,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了大量優秀的人才。我們不難發現,自從唐代以後,特別是明清之際,江南地區狀元產出量遠遠高於北方。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致使江南地區狀元輩出。

一,經濟條件優渥,物質基礎雄厚

近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確實,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其一切行為與思想,都要侷限於經濟基礎上。教育也是一個道理。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古代狀元分析:江南地區為何自古狀元輩出?北方地區怎麼了

1,教育資源豐富完備

從古至今,學子欲出人頭地,必須要刻苦學習。但是學習也需要一定的資源,比如書籍,先生等等。可是普通人並沒有優裕的物質基礎,看不起書,或是請不起老師。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歐陽修兒時就是依靠母親“畫荻教子”來識字。直至解放前,中國大部分人都還處於文盲或半文盲狀態。但江南不一樣。江南從孫吳建都建康(今南京)開始就得到了開發。

隋代開大運河,就是為了加強南北溝通,促進北方經濟發展,可見此時之經濟,已經北不如南了。特別是隆慶開關以來,江南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經濟得到再次發展。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教育的發展。江南書坊林立,刊刻書籍十分方便。胡應麟曾說“當今刻本,以蘇常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蜀本世行甚寡,閔本最下。”加上市民階層的崛起,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更大。人們有錢刻印書籍,也有錢購買書籍,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環,所以教育資源很發達。

中國古代狀元分析:江南地區為何自古狀元輩出?北方地區怎麼了

而且,北方多戰亂(下文細論)。而遭受戰亂的人口大多流亡他地,而從衣冠南渡開始,無論是中央政府,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大多選擇往江南避難。例如南宋宋高宗,南明弘光帝,隆武帝都選擇在江南“東山再起”。而人民的南渡,必然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人才,文化資源。勞動力資源的大量輸入,有利於江南的開發與經濟的繁榮。人才與文化資源的輸入,有利於保存,傳播中原文明,振興江南的文化教育事業。所以,在資源上,江南就已經遠超他地了。

2,自然環境優越,物產豐富

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曾提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也不可避免的強調了經濟基礎的重要性。江南在魏晉南北朝之前,是“瀝漳之地”但後來經過不斷開發,江南的自然環境優越性逐漸體現出來:雨水充沛,氣候溫熱,土地肥沃。從而江南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美稱。物產豐富,人們不愁最基本的生存物質需求,因此轉到了精神文化需求上來。

此外,學習的自然環境也是江南狀元輩出的原因之一。江南的環境要遠遠高於全國其他地方。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江南的讚譽也是層出不窮的。比如白居易的“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等等。著名文學家歸有光即總結道:“江南靈秀之所鍾,故人才甲天下”。

中國古代狀元分析:江南地區為何自古狀元輩出?北方地區怎麼了

二,文化風氣濃厚,擁有向學之風

從古至今,凡是向學的士子,大多數是從小學習的兒童青少年。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性格尚未成熟,那麼社會環境就顯得尤其重要。江南的社會風氣很好,擁有向學之風。這也是江南地區狀元輩出的原因之一。

1,商人投資後代教育

中國自古以來,特別是周朝以後,非常強調階級的劃分。進入春秋時代,多個諸侯國通過變法來適應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管子提出了“士農工商”作為最基礎的階層劃分,後來,商鞅變法又提出了“重農抑商”的政策,這兩條政策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從而,整個封建社會,商人都受到了打壓。

到了宋代,商品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來源也大部分來自商業貿易。商人的地位稍微上升。但地位仍然低下。於是他們把提升社會地位的希望寄託在後代的身上。畢竟處在“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宋·汪洙《神童詩》)的社會環境之中。所以,商人在獲得資產之後,並不是擴大投資,而是買土地,買房子,投資於後世的教育。

他們讓後代全部走上讀書為仕的道路,選擇讀書最不器的子弟從事商業。沈堯甚至認為,前代是士人的孩子可以 入仕,現在(清朝)只有商人的孩子才可以入仕。而且,江南地區書院,義塾眾多,並“大多為有道德學問者提倡,好學者集合,有力者興辦”(呂思勉言)。因此,江南向學風氣很高。代代相傳,狀元輩出也在情理之中。

中國古代狀元分析:江南地區為何自古狀元輩出?北方地區怎麼了

2,崇尚儒學,尊師重教

中國自從漢武帝“遵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東漢《漢書》記載,可信度偏低)開始,特別是到宋代,儒學(程朱理學)成為了官方哲學,不斷髮揚光大,對江南影響極大。而且,江南從唐宋始即出人才,他們在朝為官,致仕以後回到家鄉,以封建衛道士的身份實行說教,影響下一代,從而代代相傳。形成了書香門第。加上其他的因素,使得江南的文化積澱十分濃厚。這使得學子從小就受到文化的薰陶。進而對學習,對入仕孜孜以求。從而使他們“益慕聖賢之道”。

江南地區對教師極為尊重。明清家庭請先生教育,需要花重金聘請。學子對先生也極為尊重。明代大儒宋濂回憶自己的先達(也是教師):“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屐……足膚皸裂而不知”“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對教師畢恭畢敬。而尊師重教對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陳夑龍曾說“

其間山水之鐘毓,與夫歷代師儒之傳述,家傳戶誦,風氣開先,拔幟非難,奪標自易。”直至近代,江南仍然人才輩出:錢鍾書,錢穆,楊絳,徐志摩,魯迅,胡適,錢學森,華羅庚,錢偉長…

中國古代狀元分析:江南地區為何自古狀元輩出?北方地區怎麼了

三,江南政治環境穩定

政治環境的穩定對於經濟,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北方的狀元產出量不及南方,那麼北方的政治環境如何呢?

1,北方為政治中心,多戰亂

中國自從遠古以來,政治中心一直在北方(除了一些割據政權)。直到現代也是。眾所周知,中國的政權更迭是比較頻繁的。特別是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而政權的更迭,不可避免的是戰爭。戰爭對經濟,文化,教育的破壞極大。而危害最大的,莫過於人口銳減與遷移。人口銳減會損失大量的財產與人才;人口遷移會流失大量的財產與人才。

比如安史之亂之前,唐天寶十三年人口5200萬,而安史之亂爆發後,唐乾元三年之人口立即銳減到1600萬。人口銳減率達67%之多。那麼其中要損失多少人才呢?可見,戰亂對教育的破壞很大。而南方相對於北方就安全多了。南方除了中央政權對割據政權的征討以及一些農民起義進行的戰爭外,幾乎是比較和平的。而政治環境的穩定保護了大量的教育資源與人才資源。所以北方的狀元不多。

2,北方面對戰爭壓力,養成尚武精神

上文提到,北方政權更迭多,戰爭多。因此,北方人民連基本的生存需求尚且不能被滿足,又怎麼會聚精會神的靜心讀書,追求精神上的需要呢?由於戰爭的需要,封建政府必須要大量徵兵來保證政權的安全。所以,北方人民更多的是從武而不是從文。從武的比較多,那麼北方社會就逐漸得形成了尚武精神,而文風就相對薄弱了。這也是現代北方豪爽,南方婉約的原因之一

3,北方易被異族壓制

中國歷史上的國境以北,總是存在著彪悍的少數民族政權。如漢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而自從五代以後,中央政府無力收復長城南北的失地。導致漢唐之北方地界(如燕雲十六州)長期被少數民族佔據。而如遼金蒙元之政權對文化之重視是遠遠不及漢人政府的。反而大力打壓漢族人民(特別是元朝)。這導致北方的人才大量減少。明初政府舉行的科舉考試,北方學子無一例外的全部落榜,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直至近代,民國政府初立,南方各省獨立,

而北方省份仍大多被晚清政府控制

中國古代狀元分析:江南地區為何自古狀元輩出?北方地區怎麼了

四、總結:

綜上三條所述,北方的政治穩定程度皆不及南方,故江南的穩定為其文化的繁榮,狀元的產生做下了一定的保障。中國古代特別是從唐代以後,江南地區狀元輩出和政治,經濟,文化不無聯繫。且以經濟為主,政治文化為輔。它們雖然使江南文化獲得極大的發展,但也留下了許多問題:

南北教育水平差異,南北經濟發展失衡……它們直到今天,對我們仍有很大的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國通史》呂思勉著,群言出版社

2.《中國文化課》餘秋雨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3.《明史》《舊唐書》,中華書局

4.《清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

5.《送東陽馬生序》明·宋濂著

6.《中國移民史》 葛劍雄主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