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的時候,曹魏集團在幹嘛?

文明愛國請勿犬吠


夷陵之戰時,剛剛稱帝的曹丕本想玩一手坐山觀虎鬥,卻被老奸巨猾的孫權忽悠,最終反而促成了蜀、吳的再度聯手。

我們先大概理一下脈絡

公元220年10月,曹丕稱帝;

221年,不甘示弱的劉備也登上皇位,並決意向東吳興師問罪。孫權心裡沒底,派人北上稱臣,曹丕接受;

222年,劉備大敗,陸遜為了防止曹魏偷襲,引軍回撤;

同年底,孫權反悔,拒絕簽訂盟約,並拖延派遣人質。曹丕惱羞成怒,派兵南征。第二年,魏軍在與吳軍對陣時爆發瘟疫,全軍撤回。

不久,劉備白帝託孤後撒手西歸,蜀吳再度攜手對抗曹魏。

這樣看來,曹魏其實沒從夷陵之戰中撿到便宜。那曹丕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簡要分析如下。

趁火劫吳還是坐觀成敗?曹丕選擇了後者

對於劉備是否會替關羽報仇雪恨,曹魏朝廷早就進行過專題研究。當時,幾乎所有大臣都認為丟失了荊州、實力大損的蜀漢會龜縮不出。只有劉曄斷定,出於振奮隊伍士氣、穩定人心、體現仁義等考慮,劉備一定不會忍氣吞聲。

當劉備磨刀霍霍、孫權被迫派人找曹丕稱臣時,幾乎所有曹魏大臣一邊倒的慶賀,劉曄卻再次特立獨行。他認為,趁著劉備遷怒於孫權、對內對外騎虎難下之際,本國應該果斷揮師南下,與其均分東吳;這樣的話,即使蜀漢拿下了荊州,他也會獨木難支,難以持久。

但曹丕卻認為,在自己剛剛登基時,為了向天下體現自己的仁德,不應該拒絕主動前來投降的孫權,因此不如“且受吳降而襲蜀之後也”。

但正如劉曄所言,蜀道險選,而且劉備已經安排好了防守,曹魏如果勞師遠征,不可能佔到便宜。結果曹魏最終真的當起了吃瓜群眾,在夷陵之戰如火如荼、蜀吳兩方最為脆弱之際,壓根沒有采取任何實質行動。

魏、吳打的什麼算盤?

在曹操如日中天之際,孫權尚且沒俯首臣稱;然而如今在劉備的巨大壓力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他,忍氣吞聲向曹操的兒子低頭認慫,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

而曹丕自然也不是善男信女,他之所以接受孫權投降,一是因為“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的場面話,也就是不要拒絕別人的投降。而實際上,他是本著“誰強壓誰”的原則,扶持弱小、打壓出頭鳥。攜拿下漢中之餘威、正勢頭兇猛的劉備確實應該被削一削了。孫權被動的幹了這髒活,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當孫權意外的獲勝時,曹魏馬上“大合士眾”。陸遜敏銳的意識到,曹丕這是掛羊頭賣狗肉,號稱討劉,實際上是不想坐視東吳乘勝追擊。因此,他果斷撤兵,沒有進一步擴大戰果,而是改為防備曹魏。

魏吳鬧翻,蜀吳重歸於好

在夷陵之戰獲勝後,面對蜀漢的主動權又回到了孫權的手中,曹丕對他而言已經失去了價值。所以當曹魏如約派人前來簽訂盟約時,他藉故推三阻四;當曹丕惱羞成怒派大軍南下討說法時,孫權考慮到境內之前響應劉備的蠻族還未平定,馬上又上書裝慫,拖延時間;但曹丕讓他進京朝見時,孫權再度拒絕,並且正式撕下面具,擁兵沿江固守。

被折騰了好幾個來回的曹丕終於忍不住了,他不顧劉曄的勸阻,派曹休、張遼、曹仁、曹真、張郃、徐晃等一眾精銳係數南征,試圖討回說法;壓力之下,蜀吳再度眉來眼去,雙方互派使者,又要再度報團取暖。

公元223年初,魏軍大舉南下,並且屢獲小勝,但吳軍在朱然、潘璋等名將的帶領下也不甘示弱、頑強抵抗。在圍攻江陵城時,曹魏軍爆發瘟疫,曹丕為了避免赤壁之戰再度重演,當機立斷召回全軍。

而在魏吳交戰之時,諸葛亮已動身前往白帝城。不久,劉備去世,蜀、吳再度結盟,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可以說,夷陵之戰,孫權不僅遏止了劉備的兇猛勢頭,還通過戰略忽悠成功迷惑了剛上任的曹丕,成了當之無愧的大贏家。其後,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曹魏也失去了最好的時機。

當然了,這都是我們的馬後炮之言,處在曹丕的處境,若要拒絕一眾大臣的一邊倒意見,只聽從劉曄的一家之言,談何容易。


正史漫談


在看戲,錯失了統一良機。當時關羽被呂蒙偷襲而死後,曹魏軍團就在討論蜀漢會不會報仇,劉曄就說蜀國一定會出兵,因為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等劉備率大軍順水而下,攻打吳國時,孫權為了防止曹魏趁火打劫,特意卑躬屈膝,稱臣送禮。劉曄又指出,這個時候如果趁著蜀國攻打吳國的局面,我們從背後捅一刀,那麼吳國就掛了。吳國掛了以後,蜀國就勢單力孤,那麼它的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資治通鑑》:“蜀攻其外,我 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 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 我得其內乎。”

不過曹丕拒絕了,他覺得孫權已經答應稱臣了,他要表示天朝帝國的風度,怎麼能去攻打自己的臣子呢,所以要再看看再等等。然後夷陵之戰結束了,曹丕發現自己上當了。


散君


夷陵大戰是奠定三國分立的三次決定性戰役之一,這次大戰之後,三國格局基本形成,直到司馬氏統一。

前兩次決定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赤壁之戰,孫權勢力穩定下來,劉備也有了發展的基礎,最關鍵是曹操再無精力和信心南下。

當然,在夷陵大戰前,還有兩次戰役,非常重要,一個是夷陵大戰前兩年的漢中之戰,一個是夷陵大戰前一年發生的襄樊之戰。

漢中之戰,曹操不能說打輸了,和赤壁一戰差不多,損失並不大,但之後也是主動引兵退走,讓劉備點據了漢中,勢力達到頂峰。

襄樊之戰這個大家都知道了,關羽差點一舉推到曹操老家,結果卻在曹吳聯合下被做掉了,這場戰役對劉備來說,損失是巨大的,不僅是失去了關雲長這樣的頂級將領,關鍵是荊州丟失。

夷陵之戰歷時數月,跨兩個年頭,古代一場戰役打幾個月甚至幾年都是經常性的。

那這個時候曹魏在幹嘛呢?

兩件事:一是消化內部問題,二是穩定軍心。

因為前一年,曹丕同志剛剛登基,雖然曹家上位已經具備條件,大勢所趨,但在他逼迫漢獻帝禪位的時候,還有一部分人是不服的,仍有人不奉號令,甚至以造反相威脅。這個處理過程也蠻複雜和麻煩。

再有就是軍事方面,剛打下沒多久的漢中被劉備奪走,剛乾掉關羽的孫權軍在襄樊一帶虎視,最關鍵是曹操一死,不以軍事見長的曹丕,要重新梳理軍隊安排,從他匆忙讓曹仁撤離襄樊就可以看出來,他是很緊張的。

不過,在夷陵大戰進行的差不多之後,曹丕很快就派曹仁、張遼、曹真等人南下,這也迫使陸遜沒有趁機繼續對退守白帝城的劉備施壓,算是救了蜀漢一命。


拾字接頭


曹丕被孫權耍了,白白浪費了滅吳的大好機會。

試想劉備大軍從西面殺來,與此同時魏國再大規模南征,東吳就算不滅,荊州也得丟。

孫權稱臣

論謀略,曹丕遠不如其父曹操。

孫權和曹操當初聯手幹掉關羽,東吳佔了荊州。曹丕一登帝位,孫權就派使者稱藩,把被關羽俘虜的于禁等人送還魏國,曹丕封孫權為吳王。

合縱連橫孫權玩的不錯,就怕劉備報仇打過來。

封君為吳王,以大將軍使持節督交州,領荊州牧事,加賜九錫。

坐觀成敗

夷陵之戰,劉備在陸遜堅守不戰的情況下,連營七百里對峙吳軍,曹丕聽聞就覺得劉備必敗。

劉備:莫非朕不知兵?

曹丕: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在吳蜀交戰期間,魏國並沒有進行任何軍事行動,完全是坐山觀虎鬥。

晚來的伐吳

蜀國損失數萬精銳老兵,劉備兵敗留在永安不回成都了,魏國也不趁機給蜀國補刀。

魏國要伐蜀,除非借道荊州,不然只能打漢中。漢中雖險,不過也最多兩三萬人的守備部隊,當時的蜀國岌岌可危啊。

曹丕沒有選擇伐蜀,反而選擇伐吳,以孫權無誠心歸附,不肯把長子孫登送到洛陽當人質為理由。

曹丕親自從洛陽南下宛城都督各軍,魏國名將盡出,數十萬軍隊兵分三路伐吳。

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

曹仁出濡須。

曹真、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孫權仗著長江天險,東吳水軍強大,雙方互有勝負,在佔不到便宜的情況下,曹丕只能結束長達半年的南征,三路撤軍。


醇香威士忌


曹魏集團在坐山觀虎鬥。

孫權擔心遭到曹魏集團乘機進攻,事先向曹魏稱臣了。

但曹魏始終觀注戰事進展情況,曹丕聽說劉備靠近山林安營紮寨,認為這樣做不妥,劉備也派黃權帶兵預防曹魏,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黃權回蜀漢退路被東吳截斷,就投奔了曹魏。

夷陵之戰結束後,曹魏想派兵進攻東吳,東吳有防備,曹魏就退兵了。


大白白野


你是不是在想,為什麼孫劉相爭,為什麼不坐收漁人之利呢?

221年,劉備攻打孫權,孫權馬上求和,但是劉備認為能找到便宜,就沒同意。

孫權一看,劉備沒同意,那就只能打了,但是,如果跟劉備打,那就是兩面受敵

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孫權就像曹丕稱臣,成為魏的藩屬,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節督。

很多人就想,曹丕真傻,一看就知道是緩兵之計啊,要是這時候不同意,也揮兵攻打孫權,孫權當時就跪了。

其實呢,別說曹丕傻了,因為孫權的使者就根本不屑於玩虛的,直接跟他說了,“我們主公有天下之志,現在稱臣,只是緩兵之計,你別當真了啊,”

魏帝問曰:"吳王何等主也?"諮對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帝問其狀,諮曰:"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三國志.吳主傳》

孫權也不會真的相信他會遵守盟約的。

諮言曰:“觀北方終不能守盟,今日之計,朝廷承漢四百之際,應東南之運,宜改年號,正服色,以應天順民。”權納之。《三國志.吳主傳.裴注》

如果劉備打孫權的時候,曹丕背後偷襲孫權,你認為劉備和孫權怎麼操作?

孫權第一反應肯定就是跟劉備求和了,

劉備這次估計也不會拒絕了。因為唇寒齒亡,如果東吳滅亡了,下一個死的就是他自己了。

所以,陸遜閏六月打敗劉備,曹丕九月就出兵三路伐吳了,孫權又屁顛屁顛的去跟劉備求和了。





中國通史視頻


導讀: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戰,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在這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起到關鍵作用的都是一把大火。劉備在稱帝三個月後就迫不及待的率領大軍征伐東吳,攻城略地威猛至極。東吳非常的被動,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打算向劉備割地請降。那麼好容易看到對手孫劉兩家窩裡反,曹魏在幹什麼,為什麼沒有趁機和蜀漢夾擊伐吳?是曹魏無人看出這麼明顯的良機嗎?非也,是曹丕的格局不夠。結果坐失良機,統一大業延誤了幾十年。


夷陵之戰爆發的歷史背景

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10月,也就是劉備出兵伐吳的前一年曹丕受禪代漢自立建立魏國。改元黃初,國號魏。曹丕在三國之中搶先登基,第一個稱帝。公元221年4月漢中王劉備假惺惺的在群臣勸進下稱帝,改元章武國號漢。同年七月,劉備不顧群臣反對率領大軍出征。東征吳國劉備雖然打的是為二弟關羽復仇的旗號,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劉備意在荊州。

關羽兵敗身死荊州丟失後,曹丕的謀臣關內侯劉曄已經成功預測到劉備一定會在近期出兵伐吳。所以劉曄建議曹丕早做準備,在這場孫劉兩家翻臉的時刻謀取利益最大化。可以說如果曹丕按照劉曄的推測認真準備的話,也許三國並立的局面在一開始就會被曹魏打破。

《三國志》記載: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果然劉備稱帝后出兵伐吳,打算復奪荊州。 所謂哀兵必勝,蜀軍進展迅速出三峽攻取大片吳國領土。吳國大驚,一方面向劉備提出割地求和;另一方面向曹魏稱臣並提出派兒子孫登為質子前往洛陽。孫權上表稱臣在魏國掀起軒然大波,關內侯劉曄堅持認為孫權稱藩不過是權宜之計不可相信。

劉曄對戰局有著驚人的預測和掌控力,他認為應該聯蜀滅吳。當曹魏眾臣表示伐吳可能會引起孫劉再次聯手的疑慮時,劉燁表示:“今備已怒,故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也就是說根據劉曄的推測,劉備不會因為曹魏的介入而改變攻伐吳國的初衷。

一直以來都是孫劉兩家聯合抗曹,這次難得孫劉窩裡反對曹魏來說簡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從後來曹丕伐吳的實際效果看,曹魏絕對有滅吳的實力(如果不是軍中瘟疫,早就攻破江陵)。所以劉曄建議從東部出兵切入東吳的腹心之地,讓吳國在東西兩線首尾不能相顧。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

面對孫吳象徵,曹丕的選擇

可以說這次劉備伐吳是三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機會,因為除此之外都是曹魏在東西兩線共同對抗蜀吳兩國。如果此次曹魏出兵一戰滅吳(哪怕是和劉備分享吳國),那麼註定曹魏會統一天下也說不定。因為曹魏一旦滅吳長江天險控制在手中,就單憑龐大的國力慢慢耗也會耗死蜀漢。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一如22年前的官渡之戰。當時曹操和袁紹對峙,田豐建議袁紹在曹操攻擊徐州劉備的時候從背後出兵伐曹。曹操勢必首尾不能相顧,再加上南方的劉表、東吳的配合曹操肯定會元氣大傷。如果袁紹和劉表、江東孫吳共同滅了曹操,則袁紹可以一統北方。絕對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可惜袁紹沒有聽。不但沒聽,當曹操滅掉劉備再無後顧之憂的時候袁紹反而要興兵伐曹。


而此次劉曄建議曹丕在孫劉兩家激戰之時,從吳國背後下手既無風險利益又大。可以說和20多年前田豐的建議如出一轍,可惜曹丕如同當年的豬隊友袁紹一樣拒絕了聯蜀伐吳的建議。果然夷陵之戰後,孫權翻臉再也不提質子的事情。這下曹丕才興兵伐吳,已然措施了最佳機會不了了之。


曹丕沒有再夷陵之戰時出兵東吳措施統一良機,讓三國對峙局面延續了40多年

很多觀點認為曹丕此次不出兵是因為他剛剛篡漢著急平定內部,其實這個大可不必。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天下已經漸漸習慣了政出曹門。忠誠漢朝的勢力不是沒有,但是由於沒有兵權也不可能翻出什麼大的浪花。江山是曹操打下的,文臣武將都是忠於曹家的既得利益者。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朝中已經沒有了強大的反對派。雖然曹丕年輕沒有曹操的威望,但是曹丕通過稱帝建國讓關東世家大族和沛譙勳貴集團都得到了利益。統治基礎穩定,所以曹丕此時出兵並不存在什麼問題。

原因就在於曹丕畢竟還年輕,過於詳細孫權的投誠。可惜他對孫權這種翻臉不認人的嘴臉是後來才認識到的。夷陵之戰徹底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大敗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輔佐劉禪徹底在益州休養生息準備北伐;東吳拿回了戰略要地荊州,依託長江天險北拒曹操;曹魏失去了滅吳的機會。

等到北方軍隊再次越過長江滅吳已經是五十多年後了,當時已經是司馬氏篡位建立的西晉了。曹魏末年司馬昭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但是依然不敢篡位。為什麼呢?就是威望不足,所以司馬昭為提高軍功和威望才發動了滅蜀之戰。滅蜀後,司馬氏才憑藉滅國大功篡奪曹魏政權建立西晉。所以追本溯源曹魏滅亡的誘因就在曹丕這裡呢。

如果曹丕聽從劉曄的建議加入夷陵之戰,吳國必滅。有滅國之功,曹魏的勢力必然大漲。民心、軍心的忠誠度肯定會大幅上升,一旦滅吳蜀漢還會存在多久?即使曹魏和蜀漢分割東吳的話,至少曹魏佔據大半領土。這樣曹魏對蜀漢就會形成以全局對一隅的局面,類似歷史上宋滅蜀、大明王朝消滅四川明升夏政權一樣可以取得全國的統一。以全國之力攻伐蜀漢,再易守難攻也不行。這樣推測的話我們不敢說司馬氏沒有篡位的機會,至少篡位沒有那麼容易。如下圖所示:大明王朝以全國之力平定盤踞在四川的明夏政權還不是一鼓而下。


小結:

綜上所述,曹丕沒有聽從劉曄的建議趁孫劉兩家夷陵之戰時伐吳。不但錯失了滅吳的大好機會,而且為曹魏的覆亡埋下了伏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曹魏正在坐觀成敗,然後想左手漁翁之利。如果吳勝,則順勢取川蜀,蜀國勝利,也順勢取荊州。


蘇州小文


看戲

曹魏之所以不動手,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東吳當時歸順曹魏,屬於曹魏的盟友。

208年10月,奪取了荊州的曹操順江而下,意圖滅劉備殘軍和孫權,迫使劉備和孫權結成了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

215年5月,孫權在劉備奪取蜀後,要求劉備歸還江陵等地,劉備以奪取涼州後再歸還江陵等地。孫權派遣呂蒙奪取劉備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率軍到公安、派遣關羽到益陽,要奪回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於是孫劉聯盟破裂,但劉備因為曹操擊敗張魯奪取了漢中而威脅蜀,不得不割讓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的一半給孫權,以湘水為界。

219年7月,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關羽趁曹操軍敗時機,發動樊城之戰,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提出的冊封孫權為條件,挑撥本來就有意奪取荊州的孫權奪取荊州;當年11月,關羽戰死,呂蒙病死,曹操冊封孫權為南昌侯。

自此孫權和曹魏結盟。

221年3月,劉備稱帝,孫權從公安遷都到武昌;7月劉備率軍發動夷陵之戰;8月,孫權向曹丕稱臣,曹丕拒絕劉曄趁機攻擊東吳的建議,喪失了滅吳良機:

“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之。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之半以與蜀,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這個計策真狠:

以割讓東吳一半的條件,堅定劉備堅定攻打東吳,以配合曹魏南下滅東吳。

若曹丕採納劉曄趁機滅吳的條件,東吳只有一個選擇:

1、全力抵抗曹魏和蜀漢的進攻,最終滅亡;

2、割讓奪取的荊州全土給劉備,重新和劉備結盟。

但不管孫權如何選擇,孫權的軍心、士氣必然非常低,即便沒有被滅,生存條件將會非常差,註定是三國中首先被滅的政權。

但曹丕非但接受孫權的稱臣,反而冊封孫權為吳王,更拒絕採納劉曄不能封孫權為王的建議。

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曹丕剛稱帝10個月,更需要穩定治理、控制人心。

220年1月,曹操去世,曹丕繼位;10月曹丕才禪讓帝位;221年7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曹丕才繼位1年半,稱帝才10個月,相比發動戰爭,曹丕更需要穩定局面、安定人心。

雖然劉備221年3月劉備才即位,在夷陵之戰時劉備才即位5個月,但劉備在聲望、治理時間比曹丕都長。因此劉備可以發動戰爭,但作為新人的曹丕,更需要穩定人心。

因此曹丕沒有采納劉曄滅吳建議,而是接受孫權的稱臣要求。

但客觀來說,雖然曹丕剛即位,難以發動滅國大戰,但曹丕可以發動局部戰爭:

1、從樊城進攻,呼應劉備,奪取江陵、江夏、武昌等荊州土地;

2、從合肥進攻,奪取孫權無力防禦的江東地區。

就算是接受孫權的投降,也可以趁機逼迫孫權割讓土地,也是完全進行的外交操作。

總之,夷陵之戰時,雖然孫權在奪取荊州時和蜀漢鬧翻而歸順曹操,轉向曹魏,更是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主動向曹魏稱臣,曹丕剛即位1年半、稱帝10個月,但一無條件接受孫權稱臣、二沒有發動局部戰爭進攻東吳,是曹魏錯失滅吳的機會。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曹魏這邊,最主要我認為是一代洛神於公元221年被曹丕賜死,甚是悽慘。

公元222年,夷陵大戰結束,劉備大敗。

首先來分析一下,孫劉兩家大戰,曹魏集團在幹什麼。一,劉備討伐孫權,孫權向曹丕稱臣,穩住了劉備。二,蜀漢打了自己的藩屬國東吳,自然曹魏這邊要向蜀漢施壓,也就是增兵在蜀魏交界處。三,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曹魏當然在一邊坐山觀虎鬥咯,還要幹什麼?這不夷陵之戰結束後,曹丕就開始了第一次攻打吳國,然而輸了。果然賣血流被耍牌流打了。

其次,按照史料記載,這期間,曹魏也進行了部署改革,首先是監察諸王,鞏固了,曹丕的地位和實力。其次,紹郡國舉計吏、孝廉,等於就是招賢,鞏固統治。最後就是通西域,重新開通與西域諸國的貿易,加強與西域聯繫。

所以說,兩個敵人打架,坐山觀虎鬥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