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湾区村美民富产业兴

仲秋时节,行走在张湾区的农村,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文明、和谐的新风令人心旷神怡,农林田园之间,一片丰收的喜人景象:黄龙镇双丰村蔬菜大棚应季蔬菜长势喜人,农人弯腰忙着收获;西沟乡沙洲村猕猴桃产业园里硕果累累,游客采摘乐在其中;柏林镇白马山村里成片茶树绿芽吐翠生机盎然……

今年4月,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17个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和条件的贫困县“摘帽”,张湾区位列其中。站在新的起点上,张湾区统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明确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十三个方面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开启了决战全面小康新征程。

张湾区村美民富产业兴

绿色家园

规划引领 乡村振兴展宏图

山大沟深,人多地少,耕地分散且多为坡地,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4亩的资源“短板”,过去一直是制约张湾区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张湾区凭借“民风民俗淳朴有趣、古镇古村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独特优势,逐步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上,张湾区编制完善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坚持“党管农村,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层分类有序推进;坚持农民主体,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的原则,同步启动西沟乡黄土村、方滩乡方滩村、黄龙镇回龙村、柏林镇白马山村、花果街办蔡家村、汉江路街办梁家沟村6个示范村建设。同时,统筹推进西沟乡岳竹村、柏林镇鲍花村等11个村乡村振兴建设。

方向比速度重要。根据战略规划,张湾区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壮大特色产业、建立乡村人才机制、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六大举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农业提质增效,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塑造健康乡村风貌,促进乡村绿色发展,构建乡村治理体系。

落实责任是保障。该区按照“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抓乡村振兴的要求,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 “第一责任人”责任。区委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区直部门安排专人,组建专班,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对6个示范村按照每村每年整合1000万元左右资金标准用于示范创建,其它村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同时,该区将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对于进度缓慢、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乡镇(街办)、村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农旅融合 村强民富生活美

9月20日,星期六。张湾区西沟乡黄土村长河湾景区门口,数十位游客一下车就被小木屋里售卖的地方小吃、本地特产、零食饮料吸引。

“来,尝尝我家做的蛤蟆咕咚!”热情的村民李乐香忙个不停,一上午就卖出近百碗。

“一碗成本一块多,卖5块!”李乐香高兴地说,小店今年4月跟景区同步开张,年租金只要3500元,“五一期间,一天游客一万多,几大桶蛤蟆咕咚儿卖断货。”

黄土村党支部书记秦垚介绍,西沟是一条山沟,黄土村在沟口。近两年来,村里吸引外地资本兴建长河湾景区。景区建成后,不仅流转土地100多亩,解决了10多名村民就业,而且村里开了14家农家乐,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元。

这个景区,还是全乡产业升级的重要一环。

西沟乡是张湾区的 “水果之乡”,全乡有规模产业园13个1300余亩,每年秋季举办的猕猴桃采摘节,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然而,大部分采摘园停留在观光、体验等浅层次开发,经营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

“有了长河湾景区,可以实现果园经济与城郊旅游的有机融合,解决产品种类少、游客停留时间短等问题。”西沟乡乡长龚秀琴介绍,今年“五一”期间,几个村子尝试将樱桃采摘与景区“打包”营销,效果不错,“游客采摘只需半天时间,放在以前,就直接回城了。现在,顺路到景区游玩,吃农家乐,买土特产,尽兴而归。”

西沟乡的融合发展之路,仅仅是张湾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产业兴才能乡村兴。近年来,张湾区依托山水优势和区位优势,确定了以农特产业为支撑,以市场消费为先导,农业产业与旅游观光融合发展的“消费扶贫”新路子,并初步形成316国道沿线黄龙斤坪现代农业示范园、南环路沿线大西沟生态农业产业带、北环路沿线方滩堵河沿岸观光农业产业带、209国道沿线汉江休闲农业产业带 “一园三带”产业格局。

该区还以“幸福十堰从张湾出发”为主题,每年举办西沟长河湾乡村文化节、樱桃节、白马山民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到乡村游玩,达到“节庆搭台、农旅合唱”的效果。

让农民吃上“生态饭”、“口袋”鼓起来,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张湾区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7.04亿元,同比增长69.3%;全区实现旅游人次580.2万、旅游收入9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18%、29.5%。

环境整治 青山绿水环境优

平坦整洁的村道上看不到垃圾,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五彩斑斓的树木交相辉映……时下,漫步在张湾区方滩乡方滩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除了方滩村,花果街办花园村的村容村貌同样不比中心城区差。

“几年前,花园村许多房前屋后都有猪圈、鸡舍,河沟里漂着各种垃圾。2017年,花园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先后硬化20多公里村组户院路,铺设下水管道8000米,栽种花木1.8万株。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道全部实现亮化美化,每家每户都配备了分类垃圾桶。”谈起村里发生的巨变,花园村党支部书记张芳超高兴地说,是乡村振兴改变了昔日“脏乱差”的局面,提升了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了解,三年来,按照“绿、净、齐、富、厚、和”六字要求,张湾区建成十余个美丽乡村试点村、示范片。其中,黄龙镇斤坪村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成为城区西部农业转型、农旅融合的强力引擎,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包括西沟乡相公村、柏林镇白马山村等10余个“美丽乡村”成功升级为示范片区。黄龙滩旅游度假区、“七彩西沟”、“堵河画廊”AAA级生态景区等,成为市民郊游的热门线路。

“推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张湾区区长周玲表示,脱贫攻坚期间,张湾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8个,搬迁入住7639人,同时完成路网、环保设施、供水管网、电网、通信网络的城乡一体化工程。接下来,全区71个村将被分为集聚发展、农旅融合、特色保护、撤村建居4个类别,用5年时间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水平,让好生态带来更好生活。

文化铸魂 乡村文明风尚好

“以前,农闲时节,村民除了打牌几乎无其他活动,乱丢乱倒垃圾现象多,邻里纠纷多。现在,大伙空余时间跳舞、读报,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不但生活比以前充实了,精气神也越来越好!”谈起村里的变化,柏林镇秦家坪村村民李大海高兴地说。

秦家坪村的变化,得益于村里新出台的《村规民约》。

2017年底,新上任的秦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张喜忠针对村里的实情,决定从立规矩入手,制定村规民约。随后,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员一户户走访,一对一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分组召集村民讨论。历时一个多月,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大家一致认可的版本。村规民约共七章39条,从村风、民风到农业生产和土地管理,从林业资源保护到卫生习惯、户籍管理,涉及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了规矩,村里的工作顺畅起来。

去年,有两名村民在道路沿线砍柴,被乡风文明理事会勒令写检讨书,在村里公示。两人开始有抵触情绪,但因为“公路、河道沿线300米以内,禁止砍柴等一切损坏植被行为”的条款,制订时他们都同意了,只好认罚。

村规民约出台之前,有家公司准备到村里流转土地建设旅游基地,有的村民对补偿款漫天要价,有的在地里移栽一根电线杆,张口就要2000元,项目最终流产。村规民约约定:要积极支持村级建设,村民诉求要以村大局为重,不得无理取闹。局面为之一变。2018年,村里争取到一个项目,新修2公里村道和20亩香菇基地,需要占用村民的土地,村民们二话没说,一致同意。

据了解,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张湾区加快落实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加强乡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留守儿童文化之家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夯实公共文化阵地。同时,该区还通过广泛开展文明人、文明户、文明村评选以及“十星级党员”“十星级农户”表彰活动,引导村民自觉摒弃不良风气,形成孝老爱亲、向上向善的优良风气。同时,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引导村民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提升农村品位,塑造整洁、文明、有序的农村新形象。

“乡村振兴,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更应包括精神上的富足。脱贫攻坚,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张湾区委书记刘宇飞说,该区正采取多种方式,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倡导文明、传承文化,提升精神文明素养。

新时代,新征程,新乡村,再振兴。勤劳的张湾区人民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鼓劲扬帆,奋力前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统领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张湾样本”指日可待。(纪枫波 叶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