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灣區村美民富產業興

仲秋時節,行走在張灣區的農村,乾淨、整潔的村莊環境讓人眼前一亮,文明、和諧的新風令人心曠神怡,農林田園之間,一片豐收的喜人景象:黃龍鎮雙豐村蔬菜大棚應季蔬菜長勢喜人,農人彎腰忙著收穫;西溝鄉沙洲村獼猴桃產業園裡碩果累累,遊客採摘樂在其中;柏林鎮白馬山村裡成片茶樹綠芽吐翠生機盎然……

今年4月,省政府正式發文,批准17個達到貧困縣退出標準和條件的貧困縣“摘帽”,張灣區位列其中。站在新的起點上,張灣區統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明確從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公共服務、環境治理等十三個方面深入推進扶貧工作,開啟了決戰全面小康新徵程。

張灣區村美民富產業興

綠色家園

規劃引領 鄉村振興展宏圖

山大溝深,人多地少,耕地分散且多為坡地,農民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4畝的資源“短板”,過去一直是制約張灣區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然而,隨著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張灣區憑藉“民風民俗淳樸有趣、古鎮古村歷史悠久、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獨特優勢,逐步探索出一條鄉村振興新路。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路上,張灣區編制完善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和實施方案,堅持“黨管農村,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因地制宜,分層分類有序推進;堅持農民主體,積極調動各方力量”的原則,同步啟動西溝鄉黃土村、方灘鄉方灘村、黃龍鎮回龍村、柏林鎮白馬山村、花果街辦蔡家村、漢江路街辦梁家溝村6個示範村建設。同時,統籌推進西溝鄉嶽竹村、柏林鎮鮑花村等11個村鄉村振興建設。

方向比速度重要。根據戰略規劃,張灣區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壯大特色產業、建立鄉村人才機制、繁榮興盛鄉村文化、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六大舉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力農業提質增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塑造健康鄉村風貌,促進鄉村綠色發展,構建鄉村治理體系。

落實責任是保障。該區按照“五級書記”抓脫貧攻堅、抓鄉村振興的要求,嚴格落實黨政主要負責同志 “第一責任人”責任。區委成立鄉村振興指揮部,區直部門安排專人,組建專班,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建立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對6個示範村按照每村每年整合1000萬元左右資金標準用於示範創建,其它村在項目和資金上予以支持。同時,該區將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工作納入區委區政府年度綜合目標考核體系。對於進度緩慢、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鄉鎮(街辦)、村給予通報批評、限期整改。

農旅融合 村強民富生活美

9月20日,星期六。張灣區西溝鄉黃土村長河灣景區門口,數十位遊客一下車就被小木屋裡售賣的地方小吃、本地特產、零食飲料吸引。

“來,嚐嚐我家做的蛤蟆咕咚!”熱情的村民李樂香忙個不停,一上午就賣出近百碗。

“一碗成本一塊多,賣5塊!”李樂香高興地說,小店今年4月跟景區同步開張,年租金只要3500元,“五一期間,一天遊客一萬多,幾大桶蛤蟆咕咚兒賣斷貨。”

黃土村黨支部書記秦垚介紹,西溝是一條山溝,黃土村在溝口。近兩年來,村裡吸引外地資本興建長河灣景區。景區建成後,不僅流轉土地100多畝,解決了10多名村民就業,而且村裡開了14家農家樂,村集體每年分紅5萬元。

這個景區,還是全鄉產業升級的重要一環。

西溝鄉是張灣區的 “水果之鄉”,全鄉有規模產業園13個1300餘畝,每年秋季舉辦的獼猴桃採摘節,吸引了大量市民參與。然而,大部分採摘園停留在觀光、體驗等淺層次開發,經營模式單一,同質化嚴重。

“有了長河灣景區,可以實現果園經濟與城郊旅遊的有機融合,解決產品種類少、遊客停留時間短等問題。”西溝鄉鄉長龔秀琴介紹,今年“五一”期間,幾個村子嘗試將櫻桃採摘與景區“打包”營銷,效果不錯,“遊客採摘只需半天時間,放在以前,就直接回城了。現在,順路到景區遊玩,吃農家樂,買土特產,盡興而歸。”

西溝鄉的融合發展之路,僅僅是張灣區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產業興才能鄉村興。近年來,張灣區依託山水優勢和區位優勢,確定了以農特產業為支撐,以市場消費為先導,農業產業與旅遊觀光融合發展的“消費扶貧”新路子,並初步形成316國道沿線黃龍斤坪現代農業示範園、南環路沿線大西溝生態農業產業帶、北環路沿線方灘堵河沿岸觀光農業產業帶、209國道沿線漢江休閒農業產業帶 “一園三帶”產業格局。

該區還以“幸福十堰從張灣出發”為主題,每年舉辦西溝長河灣鄉村文化節、櫻桃節、白馬山民俗文化節等一系列旅遊節慶活動,吸引大批市民到鄉村遊玩,達到“節慶搭臺、農旅合唱”的效果。

讓農民吃上“生態飯”、“口袋”鼓起來,才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張灣區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7.04億元,同比增長69.3%;全區實現旅遊人次580.2萬、旅遊收入9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18%、29.5%。

環境整治 青山綠水環境優

平坦整潔的村道上看不到垃圾,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五彩斑斕的樹木交相輝映……時下,漫步在張灣區方灘鄉方灘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除了方灘村,花果街辦花園村的村容村貌同樣不比中心城區差。

“幾年前,花園村許多房前屋後都有豬圈、雞舍,河溝裡漂著各種垃圾。2017年,花園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先後硬化20多公里村組戶院路,鋪設下水管道8000米,栽種花木1.8萬株。如今,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道全部實現亮化美化,每家每戶都配備了分類垃圾桶。”談起村裡發生的鉅變,花園村黨支部書記張芳超高興地說,是鄉村振興改變了昔日“髒亂差”的局面,提升了百姓幸福感和獲得感。

據瞭解,三年來,按照“綠、淨、齊、富、厚、和”六字要求,張灣區建成十餘個美麗鄉村試點村、示範片。其中,黃龍鎮斤坪村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成為城區西部農業轉型、農旅融合的強力引擎,獲評“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包括西溝鄉相公村、柏林鎮白馬山村等10餘個“美麗鄉村”成功升級為示範片區。黃龍灘旅遊度假區、“七彩西溝”、“堵河畫廊”AAA級生態景區等,成為市民郊遊的熱門線路。

“推進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張灣區區長周玲表示,脫貧攻堅期間,張灣規劃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128個,搬遷入住7639人,同時完成路網、環保設施、供水管網、電網、通信網絡的城鄉一體化工程。接下來,全區71個村將被分為集聚發展、農旅融合、特色保護、撤村建居4個類別,用5年時間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水平,讓好生態帶來更好生活。

文化鑄魂 鄉村文明風尚好

“以前,農閒時節,村民除了打牌幾乎無其他活動,亂丟亂倒垃圾現象多,鄰里糾紛多。現在,大夥空餘時間跳舞、讀報,積極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活動,不但生活比以前充實了,精氣神也越來越好!”談起村裡的變化,柏林鎮秦家坪村村民李大海高興地說。

秦家坪村的變化,得益於村裡新出臺的《村規民約》。

2017年底,新上任的秦家坪村黨支部書記張喜忠針對村裡的實情,決定從立規矩入手,制定村規民約。隨後,村幹部、扶貧工作隊員一戶戶走訪,一對一徵求意見,形成初稿,分組召集村民討論。歷時一個多月,五易其稿,最終形成了大家一致認可的版本。村規民約共七章39條,從村風、民風到農業生產和土地管理,從林業資源保護到衛生習慣、戶籍管理,涉及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了規矩,村裡的工作順暢起來。

去年,有兩名村民在道路沿線砍柴,被鄉風文明理事會勒令寫檢討書,在村裡公示。兩人開始有牴觸情緒,但因為“公路、河道沿線300米以內,禁止砍柴等一切損壞植被行為”的條款,制訂時他們都同意了,只好認罰。

村規民約出臺之前,有家公司準備到村裡流轉土地建設旅遊基地,有的村民對補償款漫天要價,有的在地裡移栽一根電線杆,張口就要2000元,項目最終流產。村規民約約定:要積極支持村級建設,村民訴求要以村大局為重,不得無理取鬧。局面為之一變。2018年,村裡爭取到一個項目,新修2公里村道和20畝香菇基地,需要佔用村民的土地,村民們二話沒說,一致同意。

據瞭解,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張灣區加快落實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著力加強鄉鎮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村文化活動室、留守兒童文化之家等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夯實公共文化陣地。同時,該區還通過廣泛開展文明人、文明戶、文明村評選以及“十星級黨員”“十星級農戶”表彰活動,引導村民自覺摒棄不良風氣,形成孝老愛親、向上向善的優良風氣。同時,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引導村民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努力提升農村品位,塑造整潔、文明、有序的農村新形象。

“鄉村振興,既包括物質上的富裕,更應包括精神上的富足。脫貧攻堅,讓農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在這個基礎上,還要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張灣區委書記劉宇飛說,該區正採取多種方式,引導村民摒棄陋習、倡導文明、傳承文化,提升精神文明素養。

新時代,新徵程,新鄉村,再振興。勤勞的張灣區人民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鼓勁揚帆,奮力前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鄉村振興戰略統領下,“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的“張灣樣本”指日可待。(紀楓波 葉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