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鬆:支付產業發展進入下半場“互認互掃”意義重大

中國財富網訊(毛超)近年來,中國非現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不斷豐富,零售支付選擇日益多元,支付創新持續活躍,銀行卡和電子支付成為主流,移動支付、條碼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廣泛普及。

巴曙松:支付产业发展进入下半场“互认互扫”意义重大

北大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

中國支付產業發展現狀如何?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哪些問題?未來支付行業發展趨勢在哪?為此中國財富網採訪了北大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

中國財富網:2015年來,中國支付產業迅速發展,並以50%以上的年均增速持續擴張,您認為目前支付行業發展到什麼樣的階段?支付行業現狀如何?

巴曙松:多重力量推動下,當前支付產業經過高速發展,行業框架基本成型。

一是從業機構多元豐富,二是電子支付逐漸普及,三是金融科技運用程度高,四是監管不斷完善。

以從業機構的情況來看,目前,支付服務市場主體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與市場基礎設施運營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等持牌機構。

截至2018年底,共有銀行機構法人4500多家,營業網點22萬多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101.3億戶;支付機構法人合計238家,分公司近1700家,從業人員6萬餘人,支付機構共開立支付賬戶46.16億戶。

其次,電子支付方式廣泛普及。非現金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不斷豐富,零售支付選擇日益多元,支付創新持續活躍,銀行卡和電子支付成為主流,移動支付、條碼支付等新興支付方式廣泛普及。截至2018年底,僅手機銀行APP註冊用戶已超過15億戶,成為銀行機構零售業務獲客新渠道和提升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新平臺。

支付產業已經成為金融科技的應用高地。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與支付業務深度融合,支付科技(Paytech)成為金融科技最活躍的部分之一,正在深刻重塑人們的消費行為和習慣。

支付產業服務跨境經濟活動,走出去和引進來成效明顯。2018年,國內第三方支付機構跨境互聯網交易金額超過4900億元。預計到2020年,跨境支付行業的規模將超過萬億元。

同時,包括支付清算系統建設在內的產業配套服務和業務及監管規則逐步完善。

2010年以前,央行集中精力打造了約10個系統,包括大額支付系統、小額支付系統、網銀系統、外幣清算系統、中央銀行會計核算系統等,實現了金融基礎設施現代化。

中國財富網:支付行業高速發展中呈現出怎樣的特徵?目前行業發展存在哪些風險和挑戰?

巴曙松:當前支付行業開始進入發展深水期,風險與挑戰並存。

一是支付風險亂象已露苗頭。C端移動支付用戶增長趨於飽和。支付行業市場結構變化主要發生在零售支付領域,尤其是移動支付領域,目前支付寶、財付通兩家機構的市場份額超過90%,形成“雙寡頭”市場結構。

可以說,移動支付上半場結局已定,下半場的C端移動支付市場將呈現線下場景垂直化、服務精細化等趨勢。

同時,隨著銀行卡髮卡數量增長,不良率也在上升。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信用卡髮卡數量超過7.1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0.51張,均創歷史新高。從不良率來看,以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的信用卡為例,截至2019年6月末,不良率分別為1.26%、2.38%、1.37%,較年初分別上升0.2、0.57、0.05個百分點。

支付市場亂象引發嚴監管常態化。為保護財產安全,維護支付服務市場正常秩序,監管機構持續嚴監管,要求銀行機構、支付機構等支付服務提供者嚴格落實客戶實名制管理要求,加強特約商戶和網絡支付接口管理,加大資金監測力度,強化支付領域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有效防範欺詐、洗錢等風險。

從處罰結果來看,2018年,共實施執法檢查1102次,處罰銀行金融機構112家,支付機構82家,罰沒金額共計4.07億元。

二是支付市場主體發展分化,競爭秩序有待優化。目前,支付寶、財付通分別佔據了54.2%和39.5%的市場份額,形成了雙寡頭的市場壟斷格局。支付寶、財付通與髮卡銀行地位相當,擁有更多自主定價及商戶信息獲取能力,中小支付機構在競爭中頗為被動。

中小支付機構生存空間愈發狹窄。一方面,收單側機構長期以來面臨著國內市場收單費率總體偏低、利潤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大量中小支付機構微利經營;另一方面,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規範了市場行為,但也加劇了機構間的競爭,加速了行業洗牌。

三是支付技術引發了對個人隱私和網絡安全的廣泛關注。其中包括數據安全風險、隱私保護風險、業務安全風險和系統性風險。

就其中關注度較高的隱私保護風險而言,移動互聯、條碼技術等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加速了支付服務向線上渠道遷移。由於互聯網環境相對開放,金融消費者風險意識相對薄弱,智能手機終端、客戶端軟件的安全防護水平相對較低,不法分子利用釣魚網站、木馬病毒等惡意手段竊取支付敏感信息,實施電信網絡欺詐,銀行卡號、有效期、安全碼等支付敏感信息作為交易要素直接應用於線上場景中,暴露在虛擬開放的互聯網環境下,給金融消費者資金與信息安全帶來較大威脅。

此外,金融科技的發展帶來金融混業化、集團化,金融集團內部的數據共享傳遞,有可能損害消費者對於大數據的知情權、隱私權、選擇權。

四是產業雙向開放面臨瓶頸。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中國支付企業“走出去”較難,外資支付企業“引進來”也不容易。

當前,中國支付行業雖已經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區域支付力量,但支付行業“走出去”面臨著以EMVCo為代表的“西方標準”,水土不服的情況無可避免。一是當地支付風險和合規監管難題。二是當地支付市場競爭和盈利難題。

在外資支付企業“引進來”方面,一是國內市場開放較晚,2018年國內才正式放開外資支付機構准入限制,直至2019年9月,老牌跨境支付機構PayPal才正式進入中國支付服務市場。二是刷卡手續費率標準非常低,國外Visa、萬事達卡等品牌手續費率標準高於國內,外資支付機構在價格方面不具備優勢。

中國財富網:請您談一談支付行業的發展。未來支付行業發展會出現什麼樣的特徵?

巴曙松:可以從三方面談,分別是移動支付本身發展、支付和科技融合、支付市場的對外開放。

一是支付的發展和生態圈將不斷擴大和延伸。首先說B端的支付服務,當前支付市場競爭激烈,C端市場幾近飽和,為了發展及“生存”,支付機構紛紛轉向B端市場,開始根據市場需求提供基於支付的更多增值服務以增加收益,包括小微商戶的聯合營銷、信貸引流服務、行業客戶深度定製化服務、系統建設服務等。其次是中小城市和農村。雖然經過多年建設,農村支付環境大為改觀,但全國各地發展的情況仍然參差不齊,可以通過運用先進的金融科技,開拓農村支付服務市場,降低服務成本,促進農村支付服務可持續發展。

再則APP和條碼的互認互掃。在移動支付已成主流支付手段的情況下,“互聯互通”對行業影響意義重大。通過制定統一標準,可以降低支付系統風險,提高條碼應用效率,實現不同發碼主體之間互聯互通,切實提升市場效率和用戶體驗,也為中小支付機構帶來新發展機遇。

二是支付與科技繼續融合。支付科技不斷迭代,與支付需求大規模升級驅動相結合,未來可能誕生更多新的支付科技。5G技術將加快新一代支付網絡形成、生物識別技術等,將不斷提高支付的效率與體驗。

三是境外機構入場,雙向跨境支付“升級”。隨著境外支付機構入場,支付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逐步推進中國支付產業市場化走向成熟,有利於推動支付產業創新。

隨著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支付產業的參與者只有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才能在競爭中贏得更多機會,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