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明星突逝:認識猝死預警症狀,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11月27日凌晨,演員高以翔在節目錄制過程中猝死。猝死的原因多數為冠心病、心肌炎或心肌病等。對於猝死,一方面是緊急救治,另一個就是預防和預警。

35歲明星突逝:認識猝死預警症狀,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猝死救治是社會動員過程

心臟驟停後的救治是一個社會化救治過程,我們稱之為生存鏈。

生存鏈主要包括第一目擊者能迅速施救,包括呼叫急救人員、現場心肺復甦和使用生命的“滅火器”—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急救人員到達後快速轉運和醫院內的高級心肺復甦。

為什麼要稱為生存鏈?就是因為在救治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掉鏈子”,一旦有任何一個環節脫節,生命就可能逝去。

前一段時間,18歲清華學子在寢室突發心臟驟停,幸運的是,經過宿舍同學心肺復甦,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除顫、急救轉運和北醫三院的通力搶救,終於從死神手下逃脫,實際反映的就是救治的無縫連接。

35歲明星突逝:認識猝死預警症狀,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生存鏈

發達國家猝死救治成功率也僅13%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即便是對於猝死的心肺復甦,即使做得非常好的國家,比如瑞典將近七成(68.2%)院外猝死者能夠接受心肺復甦,1個月存活率也僅13%左右。

我國大中城市僅4.5%的旁觀者實施心肺復甦,當然院外猝死生還者的比例也很低,不足1%。網絡上也呼籲加強向公眾普及心肺復甦,安裝AED的呼聲也比較高。

普通大眾,甚至專門培訓過的人員也擔心招惹是非而袖手旁觀,這使心肺復甦被延遲。這是我國心臟性猝死防治工作中的軟肋和薄弱環節,也是迫切需要改進的死角。

10多年前的資料表明,我國猝死的發生率約萬分之四。以中國13 億龐大人口進一步推算時,我國每年心臟性猝死的總人數為 54.4 萬人,位居全球之首。

估計我國每分鐘將有 2 人發生心臟性猝死。又過了10餘年,考慮到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和危險因素的流行,估計發生猝死的人數仍將持續增長。

三分之一猝死者生前從未就診

談到預防,就要知道猝死的高危人群,已經有心臟病的人,比如已經發生過心梗、心力衰竭和心肌病的人風險高。這些人猝死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增加 5~10 倍。

目前大眾對猝死的認識相對膚淺。有三分之一的猝死患者,生前無任何不適而從未就醫,猝死是其首發臨床事件。

猝死的高危行業和高危行為

對於普通人,其實是有幾個高危的行業,比如醫生、警察和名人等,這些人共同的特點就是生活不規律、常值夜班(或夜間活動比較多),還有就是壓力大。

根據我們研究的結果,誘發急性心肌梗死的因素主要是勞累,其次是過度的不良生活方式(比如夜間不睡覺打麻將等)、大量飲酒、情緒激動和天氣驟變等。

35歲明星突逝:認識猝死預警症狀,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其實我們可以看到,高以翔的猝死實際上還是具備了心梗的多種誘因。

道德經雲:“不知常,妄作兇”。其實一層意思就是說,要保持生活規律,打破規律就可能發生意外。

其實逢年過節和足球比賽世界盃時,發生心梗猝死的也很多。

認識猝死的預警症狀,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其實,突發的心臟驟停,很難預測,也很難預防。但有個概念,叫做預警,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展。

以往人們認為,心臟猝死猝不及防,但研究發現並非如此。

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猝死者發作前有心絞痛或呼吸困難。還有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心臟猝死發作前,心絞痛或呼吸困難持續時間可超過30分鐘,甚至達1小時。

這個症狀,就是心臟驟停的預警症狀,是救治的一個窗口,此時呼叫救護車去醫院,生存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但實際上,中國心梗患者僅15%左右呼叫救護車就診。

因此,知曉心臟猝死的預警症狀,就有救治的機會,這比普及心肺復甦還要重要。

因為猝死前或心梗的症狀常被忽視,進行公眾教育很有必要。最重要的症狀是比較嚴重的胸痛或胸悶,伴有大汗。

胸痛的部位可能是前胸、後背、下頜、胸骨後、上腹部、劍突下、後背等部位,可以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間斷性,性質可以是壓榨性、燒灼樣、憋悶,有時難以忍受,有瀕死感或恐懼感。

如果伴有面色大汗、蒼白、乏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更有可能是心梗或猝死前兆。

35歲明星突逝:認識猝死預警症狀,關鍵時刻能救自己一命

參考文獻

1、胡盛壽,高潤霖,劉力生,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 中國循環雜誌,2019,34: 209-220.

2、隨永剛,楊進剛,許海燕,等. 中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救醫療服務應用情況及對治療的影響:中國急性心肌梗死(CAMI)註冊研究. 中國循環雜誌, 2019, 34: 128-133.

3、Narayan SM, Wang PJ, Daubert JP. New Concepts in Sudden Cardiac Arrest to Address an Intractable Epidemic: JACC State-of-the-Art Review. J Am Coll Cardiol, 2019, 73:70-88.

4、郭繼鴻. 中國心臟性猝死現狀與防治. 中國循環雜誌, 2013, 28: 323-326.

5、伏蕊, 楊躍進, 許海燕等. 中國不同性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症狀及誘發因素的差異分析. 中國循環雜誌, 2014;29:964-9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