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過程分為四期,認識第一期,極有可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一、猝死的定義及原因:

猝死,可簡單粗糙的理解為“秒殺",是指自然發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發病時間到死亡時間不超過6小時的,都可稱為猝死,可見,猝死並沒規定什麼病引起的,重點突出死亡時間之快。

猝死過程分為四期,認識第一期,極有可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電影裡常見最快速的死亡方式就是“爆頭”,但這非自然性。常見的腦部危重病:腦出血、腦梗塞、腦腫瘤等造成死亡的,一般都有過程,且多因併發症死亡,如併發肺部感染、腦疝等。所以,認為一般造成猝死的原因多是心臟性疾病,本文主要介紹的是可能引起心臟猝死的多種病因。

二、心臟猝死的臨床經過

猝死過程分為四期,認識第一期,極有可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心臟性猝死的臨床經過分為四期: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期與生物學死亡。

前驅期:即發生猝死的前期,一般在猝死前數天至數月,部分猝死者可出現發燒、胸痛、氣促、疲乏、心悸等症狀。但有些可繞過前驅症狀,直接發生心臟驟停。

三、結合病理生理學進一步認識前驅期

心臟性猝死主要為致命性心律失常的發生,造成心臟泵血障礙,腦部血流中斷。如快速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室顫、嚴重性緩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臟停頓等。病因有4大方面:

1、發燒:主要是誘發心肌炎,多為病毒感染,發病前多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腸炎等病毒感染疾病,病毒進入心肌細胞造成心肌損害。病毒入侵到心肌發病時間可為數日或數月,發病後可出現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等。

猝死過程分為四期,認識第一期,極有可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2、胸痛:為心肌細胞缺血表現,可為心絞痛、冠狀動脈痙攣、心肌梗死等。病變多為冠狀動脈堵塞或不完全堵塞,造成心臟缺血引起。胸痛時沒有詳細檢查而漏診,導致病情延誤而特發猝死。

3、氣促:為心臟功能不全表現,最突出為幹體力活或爬樓梯時出現氣促,休息後可緩解。往往沒引起注意,存在的病因可能為原發或繼發性心室肌肥厚、心臟瓣膜病變等。

猝死過程分為四期,認識第一期,極有可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4、疲乏、心悸:為身體細胞得不到血液營養表現,可能為心臟泵血不足、低氧血癥、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如低鈉、低鉀等)等,原因可能為身體存在某些疾病,未得到診治耽誤病情而特發猝死。

一些影響心臟功能活動的因素,都能出現猝死的可能,我們對這些因素進行重視,及時查出病因,往往能避免猝死的發生。

四、並非所有不省人事都要心臟按壓

當心髒驟停時能儘早的進行心肺復甦(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能大大的提高搶救的成功率和減少腦缺血的不可逆損害。

猝死過程分為四期,認識第一期,極有可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並非所有的不省人事都是心臟驟停引起,如腦出血、腦梗塞等,昏迷可能沒出現心臟驟停,此時的心肺復甦可能會增加不必要的併發症,如肋骨骨折、心律失常等。

判斷是否心臟驟停的方法:

觀察患者對聲音和環境的反應(無反應)、皮膚的顏色(蒼白或青紫)、呼吸運動(停止),同時立刻用手觸大動脈(頸部或腹股溝處)有無搏動。如上述都沒有,則考慮心臟驟停,立刻進行心肺復甦。

猝死過程分為四期,認識第一期,極有可能預防猝死的發生

觸頸動脈搏動的方法:以喉結為標點,食指和中指往氣管下方垂直滑動2~3cm,有一凹陷處,為頸動脈搏動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