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大量使用的火器,到了清朝為什麼就銷聲匿跡了呢?

1840鴉片戰爭後,中國進入了近代歷史。歐洲的洋槍洋炮遠比中國的強大,讓中國人看到了差距。其實,在明代,中國的火器使用同樣不低。那為什麼到了清代,就突然不見了呢?其實,這些火器並沒有不見,只是清代不重視,所以並不顯眼。那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事情還要從明朝開始說起。火藥雖然很早就發明,但是真正把火藥應用於軍事,是在唐代之後。在宋代,火藥就被大量使用。而說到使用的巔峰,則是在明朝,清代繼續沿用。

在明朝大量使用的火器,到了清朝為什麼就銷聲匿跡了呢?

在明成祖北征蒙古的時候,火銃就大發神威。這得益於明成祖朱棣改造明朝軍制而發展出的京城三大營。其中,神機營就是專門使用火器的部隊。不過,此時使用的火銃叫神機銃,是一種早期的火門槍。這種火銃威力並不是太大,近距離殺傷性較強。而且,需要點燃引線來引爆火藥,將彈丸射出。不過,在十四世紀,這種武器已經算是很先進的。因為同為火器的使用者,此時歐洲也在使用火門槍。

1.0版火門槍

在《明英宗睿皇帝實錄》中有關於神機營作戰方式記載:“國朝神機槍誠為難敵之兵,一每隊五十七人,隊長副各一人,旗軍五十五人,內旗槍三人,牌五人,長刀十人,藥桶四人,神機槍三十三人。”

這裡記述的就是神機營的標準陣型。跟現代部隊不同,神機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配備火銃。因為火門槍複雜的發射方式,所以需要多人配合才能發揮作用。其中,有五個盾牌手是負責防禦對方遠程武器的攻擊,然後三十三個槍手分成三列互相配合,只有第一排的十一個人負責射擊。在射擊的時候,也不像現在的槍支。神機銃是沒有準星和造門的,也就是說射擊的時候不能夠做到三點一線。而之後沐英在南征越南的時候,發明了三段擊之類的戰術。就是現實奇數槍手射擊,然後偶數槍手射擊。如此輪番射擊,可以保證射擊的持續性。

在明朝大量使用的火器,到了清朝為什麼就銷聲匿跡了呢?

而這套戰法在面對蒙古騎兵時候同樣奏效。成祖北征,在面對蒙古騎兵時候,槍手在前列,然後騎兵在後,最後步兵壓上。在蒙古衝鋒的時候,先是火銃一陣猛射,殺傷敵軍的同時使對方戰馬受驚。然後,騎兵衝鋒與對方騎兵交戰。如果有需要,步兵壓上收割戰場。這套戰法將蒙古人打成了游擊隊,明朝防線從長城向蒙古縱深大大推進。

神機營在北京保衛戰中同樣威力巨大。由於王振和明英宗兩個菜鳥,使得當年縱橫天下的明軍精銳全軍覆沒。而在瓦剌進攻北京的戰役中,明軍在將瓦剌軍引入埋伏圈後,神機營利用地形優勢大量殺傷敵軍,從而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2.0版火繩槍

不過,在之後,明軍火器發展慢於西方。雖然發展慢,但是聰明的中國人可以模仿嘛。在嘉靖年間,雙嶼海戰之後,明軍在雙嶼島繳獲了大量葡萄牙的工匠。通過模仿葡萄牙工匠,明朝發明了火繩槍,即鳥銃。

火繩槍是火門槍的升級版。由於火門槍複雜的射擊方法,所以歐洲發明了火繩槍。火繩槍是通過扳機引發火繩燃燒,最後引燃槍管裡的火藥。火繩槍的發明,大大簡化了射擊的過程,成為明代火銃兵的制式武器。在嘉靖年間,鳥銃被大量使用,一次就製造一萬多把。而到了萬曆年間,鳥銃更是成為戚繼光所發明的車營的制式裝備。

在明朝大量使用的火器,到了清朝為什麼就銷聲匿跡了呢?

這裡面既然提到了戚繼光,就要大大表揚一下戚繼光。戚繼光作為民族英雄,不僅肅清了為患東南多年的倭寇,還大大提高了明軍的戰鬥方式。而其中,除了鴛鴦陣,最著名的就是對火器的應用。在戚繼光的軍隊中,火器大規模使用。其中,虎蹲炮是作為火炮的代表。虎蹲炮是一種輕型火炮,相當於現代的迫擊炮。而對於火銃的使用,則更有研究。在戚繼光的軍隊中,主要裝備就是鳥銃,以及弗朗機銃。

在張居正主政後,戚繼光調往薊門任總兵後,就將薊門邊軍火器配備率提高到40%。而這也使得薊門成為蒙古人最不想來的鬼門關。所以,張居正執政期間,北方邊境相當安靜。這也給了張居正一個穩定的環境進行他的“一條鞭法”改革。不過,正是由於張居正與戚繼光走的太近,所以當張居正被清算時候,戚繼光才英雄無用武之地,最後鬱鬱而終。

3.0版燧發槍

這還只是火銃的二代機,之後還有三代機,這就是燧發槍。燧發槍的燧字就是燧石的意思。燧石通過摩擦可以產生火花。而燧發槍就是利用扳機扣動來產生火花使得炸藥引燃從而射出彈丸。此項發明在歐洲由法國人發明,在17世紀中葉大量配備於歐洲軍隊,直到19世紀。而中國,其實也發明了燧發槍。是由原兵部官員畢懋康在下野後賦閒在家發明的。這種武器詳詳細細的在《軍器圖說》中記載。可是,當時已經是崇禎八年。那個時候,大明可是非常忙的。朝廷黨爭不斷,地方流民起義,邊關女真人也在作妖。新的武器,當時的朝廷根本沒空給予研發機會與空間。後來,到了康熙年間局勢穩定了下來,而滿清對火器處於一種漠視的狀態。而《軍器圖說》也在乾隆年間被列為禁書。

在明朝大量使用的火器,到了清朝為什麼就銷聲匿跡了呢?

說到這裡,就說到正題了。終明朝一朝,雖然火器落後於西方,但是交流並沒有斷絕。且武器也是跟西方同步,所以明朝在末年才能憑本土作戰的優勢數次擊敗西方。而火器大規模落後的問題就出在之後清朝的統治。

第一、清朝對於火器的不支持不取締的制度

清朝奪天下過於投機,在依靠騎兵以及內應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努爾哈赤卻在寧遠城戰死。而戰死的原因就是袁崇煥在寧遠城採用的“憑堅城、用大炮”的策略。所以,滿清從心底裡對火器是相當仇恨的。不過,雖然仇恨,又不能不使用。所以,滿清又在明朝戰俘中大肆啟用工匠來製造火器。由於滿清作為新興的王朝,財政是要好於明朝,所以工匠在為清朝製造的火器中質量是要好於明朝的。所以,利用火器與騎兵,清朝才能馳騁於關外。

“滿洲舊習,以弓馬為要務,所作向皆自制。”滿清王朝的女真族本就是漁獵民族,崇尚的就是騎馬射箭的勇武。而這種勇武確是一個雙刃劍。對於火器,滿清自認為是“奇技淫巧”。而這個鍋,是絕對不能甩給明朝的。明朝譚論是明朝著名將領,曾經說過“中國長技,無如火器”。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曾記載了可以發二十八發的火銃,不過也被封殺。正如前文所說,連英國的馬戈爾尼訪華時期的武器都不能得到乾隆的喜愛,何況是自家的土玩意。

在明朝大量使用的火器,到了清朝為什麼就銷聲匿跡了呢?

第二、女真人人口基數的限制

女真作為少數民族,人口基數較小。防止各民族叛亂,這是作為少數民族王朝必須要做的事情。而火器,則是重中之重。由於這種武器,曾經大量殺傷清軍。如果火器再發展下去,一旦人民起義,憑藉女真八旗騎兵能不能對抗就成了重大問題。

第三、儒家思想對於傳教士的限制

到了清朝,由於“文字獄”的大規模興起,文人思想被禁錮。我們不是說前朝的高層有多麼開方,但是由於明末政府管控力度的下降,所以人民的著書立作更為自由。而傳教士也是如此,作為不同於儒家思想的歐洲傳教士,在清朝只得允許在京城附近活動。這樣,大量的技術交流被阻斷。而如燧發槍這種武器,就只能成為康熙皇帝手裡的御用獵槍。而當英國戰艦來到中國沿海的時候,中國的火炮還停留在明末的水平甚至還有所倒退。


  • 《清史稿》
  • 《明實錄》
  • 《軍器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