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今天停電,電腦開不了啥都幹不成,天氣倒是不錯。

回家看看吧。順便把老父親要的襪子捎回去。

我現在沉悶的生活在縣城裡,老父親一人堅守著老家的老院子,任誰也勸說不動他坦然離開。我們也只能由著他,除了他偶爾的要求以外,只要有空就回去看看。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家裡離縣城不遠,步行也就一個多小時,現在車多了、路好了,回去就更方便了,可是,隨著條件越來越方便,卻又感覺到另一種東西越來越遙遠。

以前步行回家最少最少也住一晚或者吃一頓飯才走。自從有了手機、摩托車、小車以後,回家方便了,離家也方便了。在家裡留置的時間卻更短了。不知從何時起已經很少在家過夜,有時候,茶杯的茶葉還沒有完全沉澱下去,一個電話就讓我匆忙離開。實在不願如此,卻又無可奈何。

宜君人自稱山城宜君,自然是縣城在山上的緣故。低有低的方便,高有高的好處。出了縣城,拋開車輛轟鳴人聲嘈雜的環境,耳根頓覺清淨。沒有了高樓大廈的遮擋,視線也可以越過崇山峻嶺,直到遙遠的天邊,讓人頓覺心曠神怡。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初冬的田野光禿禿的,一塊塊靜靜的躺在山樑上或者溝岔裡,讓山樑看起來像鬼剃頭,讓溝岔看起來像牛皮蘚。這種比喻顯得很不文雅,但是誰讓他們破壞了原有的原始自然美呢?原來的田塊基本上都安分的聚集在村莊周圍,山樑上和溝岔裡,春天有山花爛漫,夏天有綠意盎然,秋天有漫山紅葉,冬天有葉落林瘦,不論是哪一種景象,在每一天、每一季、每一年都是渾然一體的。哪裡像現在,田塊以人眼可見又不可見的速度,悄悄地爬上山樑、鑽進溝岔,卻並沒有給山樑和溝岔起到點綴和裝飾的效果,反而讓渾然一體的山樑和溝岔到了秋收以後,顯得疤疤瘌瘌的,不像鬼剃頭和牛皮蘚,又能像什麼呢?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初冬的山嶺峰巒,林木沒有了葉子的附著,稀疏通透了許多,雖然顏色顯得單調,卻能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山坡上一片一片的綠色松柏也暗淡了下來,顯得灰土土的,全然沒有了初春時那種猶如水洗一般的青翠鮮嫩的蔥綠。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每次回到家裡,但有多餘的時間,總是要在村邊、田畔、小河旁茫然的轉悠一圈,能記得在哪棵樹上跟誰剜過核桃,在哪塊地裡跟誰折過甜杆,在哪個山坡跟誰拾過柴禾,在那條山溝跟誰挖過草藥,在哪段河流跟誰抓過螃蟹、練過狗刨,在哪個院落跟誰捉過迷藏、打過沙包,惹過誰家的小孩,吃過誰家的青果,上樹捉鳥,雞飛狗叫……。請誰家幫忙犁過地、拉過糞、收過秋,給誰家幫忙碾過場、鍘過草、放過牛,上山的小路、酸澀的青杏、晶瑩的野櫻桃、霜煞的杜梨果、田埂的小花、便道的馬蓮、河邊的柳笛、山溝的洪水、春季的漫山桃花、夏季的月夜麥場、秋季的瓜果紅葉、冬季的白雪冰掛、臘月年關的豬尿泡、正月十五的紙燈籠……哦,還有,在那個位置望著山腰的大路,目送一個清晰的身影漸漸遠去,在那個秋收的季節,發現一個模糊的身影,疲憊的踉蹌歸來……。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曾經的一個個畫面,如今只能在記憶中翻來覆去一遍又一遍的看看而已,現實中,是無論如何再也找不回來的了。但卻習慣於有空就來來回回地尋找,到底要尋找些什麼?是回憶?是懷念?是留戀?還是期盼?也許都有。真要賦予一種什麼樣明確的動機、目的和意義,卻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許這就是鄉愁吧。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看著村裡家家戶戶的紅瓦白牆,硬化庭院,一方面為他們的現代生活氣息而欣慰,一方面又在心裡對這種現狀很排斥。沒有了雞鳴犬吠的院子,哪裡還像充滿鄉土氣息的農家小院呢?就連見了鄰居的招呼和寒暄,都感覺多了形式化的客套和做作,少了那個年月的親近和隨和。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對於一個村莊而言,她處在川道也罷,塬畔也罷,深山也罷,野嶺也罷,都有外出打拼謀生、立業安家的鄉親,不論他在外的成就和未來怎麼樣,村莊對於他而言,不管過去如何貧窮和落後,也不管如今是否富裕和興旺,總是生他養他的地方,不管他如今漂泊的有多遠、飛翔的有多高,村莊總會令他念念不忘。村莊和他之間有著一根清晰而柔韌的絲線,時時在他心裡牽扯,有著一聲聲遙遠而親的呼喚,夜夜在他夢裡縈繞。這裡是他的根,這裡有他的魂。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前幾天看了一篇人民日報推送的文章,《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看完之後,心裡不由地悵然若失,暗自喟嘆。自己現在雖然還不是故鄉的客人,但將來又如何能避免得了?我所謂故鄉的根,已經被城市拔扯的眼看就要脫離大地。這種脫離,已經不再需要其他力量的加持,只是一段尚不確定的時間而已。不久的將來,故鄉的根一旦被拔起,能粘帶的原止也就是一層淡薄的塵埃,故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終將離我遠去。遺留在故鄉的魂,也只有在睡夢中才能撫摸故鄉的山水,親吻故土的大地。

將來,承載靈魂的軀體,能去的地方可以有很多,但是,能回的地方在哪裡?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夜

張建軍:故鄉,終將回不去的地方

作者簡介:張建軍,宜君縣宜陽街辦崖堯村人,微信暱稱“菩提樹下”。陝西省太白詩社會員,銅川市詩詞學會會員,宜君縣作協會員。宜君縣多源信息服務部創辦人。在《陝西詩歌》《銅川日報》《銅川市政府公眾網》《華原》《宜君》《宜君發佈》《銅川文苑》《山城文韻》等報刊、網絡平臺發表詩、詞、歌、賦、散文三十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