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開打中亞的衛星圖,絕大多數都是被幹旱地區渲染的黃色,僅在南天山山脈及其支脈的山前有些許綠色,而這些綠色之中,楚河河谷或許是那並不引人注目的一個。但就是這個無論從山前綠洲面積的大小還是滋養人數的多少來看,都比不上費爾幹納盆地和伊犁河谷,但卻因位於“亞洲的十字路口”和古絲綢之路北道主幹線的關鍵位置,成就一番傳奇。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楚河河谷被稱為“亞洲的十字路口”

要說楚河河谷,就不得不先提楚河,這條從天上而來的河流。作為吉爾吉斯和哈薩克斯坦境內河流,楚河還有個如同山海經一樣古老的名字:碎葉水。發源於南天山山脈的支脈-泰爾斯凱山和吉爾吉斯山,上游為楚河在天山腹地收集淡水的是科奇科爾河和朱瓦納雷克河,在翻過昆格山,與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伊塞克湖擦邊而過後,在天山北麓合流成楚河干流。楚河全長1067公里,流域面積6.25萬平方公里,如果單從流量、流域面積來看,楚河流域在天山北麓並不算特別顯眼,伊犁河、錫爾河、阿姆河等中亞河流的流域面積、流量,都要比它大的多(楚河年徑流不過20億立方左右)。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楚河流域圖

楚河上游谷深流急,入伊塞克湖湖盆後河谷展寬,此時為伊塞克湖盆圍邊的昆格山,除了在山體腹地孕育出“朱瓦雷克河”之後,並沒有停止為楚河作貢獻。其向西北方向延伸的那段山體, 與伊塞克湖盆西側的吉爾吉斯山,包夾出了一個夾角。這意味著在昆格山和吉爾吉斯山的庇護之下,楚河中游地區有機會兩面受水,經博阿姆峽谷轉向西北,成就一片三角形的沖積扇。很自然的,這片衝擊扇阻止了西部沙漠的侵蝕,為遊牧民族帶來一片水草豐美之地。而我們現在所指的“楚河河谷”,也就是這片得兩山庇護的楚河中游衝擊扇。隨後穿過肥沃的楚河河谷(大量河水在此被用於灌溉)和穆雲庫姆沙漠後,楚河最後消失於阿希科利窪地中。當然出了吉爾吉斯斯坦邊境後,修建有奧爾託託科伊水庫也是為了灌溉,不能通航。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楚河河谷所在吉爾吉斯斯坦的位置

實際上南天山山脈每一片前突的山地對山前低地來說,都意味著更多的綠意。而前突山地體量(縱深、高度)大小,也決定了河谷綠洲的體量、人口承載力。從這點上來看,昆格山的前突並不算太明顯,所以楚河河谷的體量也不算很大。而以流域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山前綠洲的體量來看,楚河河谷也同樣不算起眼。在地圖上, 我們甚至很容易忽視這片山前綠洲。不過評判地緣潛力,不是隻看它本身的地理環境,很多時候地緣位置起到的作用更為重要。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從空中俯瞰,白雪皚皚的南天山山脈中伊塞克湖橫臥其中,楚河河谷輪廓清晰可見

哲人們說:河谷是有靈魂的。而楚河河谷的靈魂,就是那條來自天山的古道,也正是這條天山古道使得楚河河谷的地緣價值非常大,尤其是與其體量相比。天山古道又稱唐僧古道,是中國新疆沙漠連接中亞草原的捷徑,也是最為險峻的古代山路,全長2500公里。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公元627年玄奘西行取經,從塔克拉瑪干沙漠古城阿克蘇出發,翻越凌山(南天山群峰)到大清池(即伊塞克湖),再西行500餘里到達碎葉水城,走的正是這條“難以全生的危險道路”。此後中國曆代王朝的使節、商人、僧侶和軍隊曾一批又一批在這條古道上循著天山北麓的峽谷西行到楚河流域和西域各國。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古絲綢之路的中線和南線路線圖

在古絲綢之路興盛時期,來往於東西方的商賈,如果有強大政權能夠保障旅途安全的話,沿天山北麓連通東疆與中亞的路線,通常會是一個重要選擇。與依靠不連貫綠洲補給,並要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絲綢之路的中線和南線(塔里木盆地南北兩端)相比,這條後來被稱之為絲綢之路“北線”的路線,在地勢和沿途的淡水補給上更有優勢。當然北線的劣勢主要在冬季,碰到氣溫太低大雪封山的季節,對來往的商旅同樣是巨大的障礙。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吉爾吉斯斯坦“絲綢之路”遺址分佈圖

但楚河河谷作為天山北麓重要的山前綠洲,自然有機會因商業而成為古絲綢之路北線的必經之路。當然如果從中亞東行,途徑楚河河谷在選擇下步的方向時,通常會有兩個選擇:一是翻越昆格山西北部的前突,進入外伊犁盆地(今哈薩克斯坦舊都阿拉木圖),然後再轉入伊犁河谷;二是順楚河而上,穿過楚河中上游分界的博阿姆峽谷,進入氣候較為舒適的伊塞克湖盆地,然後再向東沿著特克斯河進入伊犁河谷,亦或者跟取經的唐僧一樣,翻過伊塞克湖南岸的泰爾斯山,沿山間峽谷到達南疆阿合奇縣,再進入阿克蘇地區。當這幅“人”字型的交通圖出現後,該交通網的交通樞紐在哪裡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碎葉城。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唐朝疆域圖,李白出生的碎葉城即是唐朝安西四郡之一

最終為中華文明標示出這個地緣樞紐的,是盛唐。憑藉所吸收的馬上民族基因,李唐王朝在西漢後再次經略西域時,成功開拓了古絲綢之路“北線”,並將軍政力量直接佈設到了楚河河谷,設置了安西都護府,下轄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和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四鎮。當然碎葉城是在唐朝擊敗西突厥後,唐將領王方翼仿照長安的結構,複製出的“西域長安城”,唐高宗派重兵駐紮。由此碎葉城也成了盛唐直接控制力所延伸的最西端,為古絲綢之路上來往的旅人提供著水源和安全庇護。當然還有一個人,當中國人記住了碎葉城,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那就是出生在碎葉城的“詩仙”李白。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古絲綢之路路線圖

居於楚河河谷核心位置的碎葉城,其地緣價值源於地理位置。剛好位於亞洲的十字路口上,聯繫東西方商貿、文化交流的古絲綢之路,無論選擇沿北線哪條路徑,都會在碎葉城交會。當東來的商賈順著楚河河谷西去時,絲路從此分南北,一是沿錫爾河北岸往西北走,通往哈薩克及南俄草原到達裡海的“草原之路”;二是向西沿坦羅斯向南轉向河中地區的撒馬爾罕、布哈拉(即澤拉夫善河流域的綠洲群)的“綠洲之路”,然後從這裡越過興都庫什山,經阿富汗到達印度,或者翻過科佩特山脈到達波斯,再西去阿拉伯、羅馬。也正是楚河河谷沿途的風景風物與陝甘所經的絲綢之路很像,所以地理學家又稱為“小河西走廊”。

西域的小河西走廊,古絲綢之路成就了楚河河谷昨日的榮光

過楚河盆地後,絲綢之路的“綠洲之路”路線圖

如今考古學家已經在楚河南岸的托克馬克,找到了唐代在西域設的重鎮-碎葉城遺址,這是中原王朝在西域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經過1000多年風吹沙打,雨水沖刷,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年盛唐軍隊修建的周長達26公里的牆斷壁,似乎在訴說楚河河谷往日的榮光。這片被從天山遠道而來的河流,賦予了綠色生機的土地,依舊無私的哺育著在這邊土地生活的人,當下隨著“一帶一路”重新賦能,相信楚河河谷依舊可以復興樞紐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