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上爆發過無數奪島戰役,每一次戰役都會成為攻守雙方的噩夢,因為無論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會付出慘重的傷亡。儘管每次都是日軍傷亡慘重,但是這並不能改變美軍一樣也損失慘重的情況。但是在眾多奪島戰役裡,作為守島一方的日軍,要如何防守島嶼呢?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正確的呢?

一、捍衛灘頭

一個比較傳統的防禦方式就是防守灘頭,依託堅固的工事在灘頭迎擊敵人,遏制敵人向島嶼縱深推進,並嘗試將對方推下大海,挫敗登陸企圖。這種做法風險比較高,因為部隊要直接面對登陸部隊的火力準備。

在這種登陸戰裡,防守方往往要承受對方兇猛的炮火和空襲。往往防守方會在防線上死傷慘重,因為面對大口徑艦炮的直接射擊,再好的工事都可能被摧毀。當然,如果是準備充分的話,隱蔽的地堡和坑道是可以倖免於難,並投入作戰的。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防守灘頭的危險很大,但也有著巨大的利益,那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將對方的登陸部隊阻截在灘頭上。在二戰時期,受限於技術的限制,登陸一方的士兵即便有LVT兩棲履帶車這種東西,在最後也必須翻出車來,徒步發動攻擊。

這個時候他們就容易遭到防守方的火力屠殺,因為他們脆弱無比,很難做出有效的反擊。同時因為登陸部隊被卡在灘頭上,遲遲不能建立登陸場,那就意味著攻擊方無法快速的將物資和重型武器送上灘頭。

這也意味著,一旦登陸部隊被徹底遏制,戰況拖延越久對登陸方越不利,他們就很可能遭至反衝擊,並最終被趕下大海,那麼這次登陸戰基本也就宣告失敗了。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典型例子就是在塔拉瓦戰役,因為塔拉瓦環礁的貝蒂歐島過於狹小,所以作為日軍指揮官柴崎惠次海軍少將就將防守重心放在了灘頭

這個做法確實比較反常規,但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如果不能守住灘頭,那麼缺乏戰略縱深的的日軍註定會被美軍擊敗。因此在他主持修建的五百多個半地下結構碉堡有相當數量都在北部海岸,因為這裡十分開闊,適合美軍展開登陸,所以他把部隊放在了這裡進行防守。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當然作為防守方的另一個優勢,他可以此處海岸的淺海地帶放置足夠的障礙物,比如三角錐,切瑚堆等用來阻止對方的登陸,至少也可以減緩那些登陸艇和兩棲履帶登陸車的速度。

同時在防波堤和鐵刺網也被鋪設在了海岸上,這就等於登陸部隊還要額外翻越這些東西。在這個過程裡,登陸部隊就會遭到那些碉堡的機槍火力,並且會被縱深地段的火炮陣地和前沿地段的野戰炮覆蓋,從而造成登陸部隊的大面積死傷。

二、縱深防禦

而刨除這一戰術外,作為防守方還能全力確保內陸地段不失,通過放棄海灘等地收縮兵力,固守要衝之地,然後與敵軍展開血拼。

這個的好處就是避免了將部隊放到灘頭上,從而躲開了對方的火力,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有生力量。

如果事先對地形有過清楚的認識,那麼守軍往往還會構築堅固的工事,比如山體工事,大範圍的坑道,隱蔽的火力點等。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當然它有一定的缺點,那就是放棄灘頭後,等於放對方登陸。儘管可以通過隱蔽火力點、火炮陣地等,通過預先設置的座標,射界對灘頭進行壓制,但仍舊無法阻止攻擊方向內陸推進。

當然,這也有一定的好處,那就是因為防守方的主力在內陸,所以攻擊方在向內陸推進的過程中,會逐漸遠離艦炮的支援範圍,導致炮擊支援的效果變差。

對於防守方而言,這就可以避免隱蔽的火力點和炮位被發現後,遭受到攻擊方的戰艦的炮擊直接轟擊了要塞。除非是攻擊方的步兵抵近後,彙報座標給戰艦,否則防守方的火力點是不會被輕易拔除的。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另一方面,防守方身處自身既定的戰場之內,佔據了主場優勢,因為是依託複雜的,宛若迷宮一般工事體系。所以防守方可以在劣勢兵力下堅持的足夠久,且不易遭到對方的分割,最大限度的保持了部隊的有效運作。

這對於處在劣勢兵力的防守方而言,十分重要,因為一旦被攻擊方的優勢兵力分割,就意味著滅亡。而這些迷宮一般的坑道和山體工事就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部隊陷入被割裂的狀態,迫使攻擊方和防守方進行一種不對稱的戰鬥,從而最大限度的殺傷敵人。

典型的例子是在硫磺島,日本大將慄林忠道率領部隊死守硫磺島,在他抵達硫磺島後,力排眾議放棄了守衛海灘,轉而讓部隊在折缽山和元山挖掘坑道和修建火力點。儘管其它軍官對此表示懷疑,並認為慄林忠道不懂戰術,只能紙上談兵,但還是執行了他的命令。待到美軍攻擊硫磺島時,作為防守方的日軍,堅持了足足36天。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在美軍登陸後沒多久,美軍就遭到了日軍的炮擊,因為沒有立刻遭到攻擊,所以美軍大意的以為一切進展順利,但實際上卻已經被落入了對方的火力覆蓋範圍內。在日軍開火的一瞬間,美軍立刻被打的抬不起頭來。

即便美軍呼叫戰艦以炮火還擊,但也會因為日本的火炮躲藏在折缽山內部的炮位裡,而無能為力。而進攻折缽山本身也屬於一項自殺任務,士兵必須在複雜的坑道里與日軍戰鬥,這讓攻擊行動本身變得危機重重。

最終,原定計劃五天拿下的硫磺島,變成了一場持續月餘的血戰。

三、灘頭還是內陸?

對比兩種防禦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這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側重於灘頭防禦意味著,守軍不僅僅要抵擋住對方的進攻,更要在適時的時候,發動反衝擊,將攻擊方的登陸部隊趕下大海。而內陸防禦則側重於防守和牽制,擊退敵人不是主要的選項,如何拖住敵人才是關鍵。相對於如何擊退敵人,他們所思考的是如何堅持的更久,這是兩者的不同。

然後我們再從上述兩場戰例——塔拉瓦環礁戰役和硫磺島戰役來尋找不同點和共同點。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在塔拉瓦戰役中,日軍防守的是塔拉瓦的主島貝蒂歐島,貝蒂歐島在地貌上非常像是一隻棲鳥,島的長度為3.5公里,最寬處只有720米,結構非常狹長。

這無疑為守軍的防守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缺乏足夠的縱深以供他們退守,他們唯一的選擇是儘可能的在美軍的登陸階段就將其企圖挫敗。

因此,塔拉瓦戰役的日軍指揮官,柴崎惠次選擇將防守重心放在了灘頭,力求畢其功於一役,寄望於能夠將美軍從灘頭上擊退。而在這次戰役裡,美軍也同樣擔心這件事,在登陸階段,美軍念念不忘的就是日軍可能發起的反衝鋒,尤其是戰役第一天夜晚,這種擔憂上升到了最高。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而在硫磺島戰役中,日軍防守的硫磺島較之貝蒂歐島就要好不少,硫磺島本身是一個火山島,呈東北、西南走向,長8公里,北部最寬處為4公里,東南部最窄只有800米。

儘管算不上特別大的島嶼,但較之塔拉瓦島的情況要好了不少,擁有一定的戰略縱深。同時因為擁有折缽山這樣的山體存在,很容易讓日軍構築起一個核心支撐點,並以折缽山為中心展開防禦。

而折缽山本身的存在,也被日軍變成了一個巨大的要塞。這樣一來以折缽山為中心展開的,就是一個巨大的殺戮地帶,任何輕易靠近的人都會成為其犧牲品。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雙方的共同點在於,其對手擁有壓倒性的兵力和技術兵器優勢。為了應對這種優勢,這兩地的日軍都修築了嚴密的工事。貝蒂歐島有五百個半地下結構地堡和防空洞以及被加固的壕溝。

而硫磺島上也是大興土木,不僅要塞內部有多條通道、碉堡、地堡彼此相連。要塞內四通八達的通道,方便日軍在戰時可以重新佔領碉堡和地堡。同樣的設計,在貝蒂歐島也是存在的。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而雙方的不同點在於,相比於硫磺島,貝蒂歐島無論在島嶼面積,防禦縱深和兵力上都遠遠低於前者。貝蒂歐島的日本守軍缺乏這樣的島嶼面積所帶來的防禦縱深,也沒有山地優勢,所擁有的兵力也不足五千人。而硫磺島的守軍不僅擁有可供進行縱深防禦的面積,更擁有山體工事。在兵力上,慄林忠道也要比柴崎惠次好一些,他手頭的兵力更為充裕,擁有23000人。

守住灘頭還是守內陸?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島嶼爭奪戰中的難題

因此在貝蒂歐島,日軍在地形和兵力都不利的情況下,所能選擇的就只有死守灘頭,力求將對方擋在灘頭上,或是將對方擊退。而在硫磺島,日軍雖然擁有縱深,但卻陷入絕對劣勢,這個時候,進行灘頭防禦本身就成了不切實際想法,唯有退守內陸,形成縱深防禦才能堅持的更久。

結語

因此無論是防守海灘,還是退守內陸,都必須根據實際因素情況來考慮。絕大多數日本指揮官都只考慮死守灘頭,但這樣無疑就是貿然的將自己送到了美軍的炮火之下。並沒有能夠做到和柴崎惠次和慄林忠道那樣因地制宜的對防守做出規劃,往往偏執於一面,所以就給了後人一種,日軍守島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錯覺。

參考文獻:《太平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實》

《Across the Reef:The Marine Assault of Tarawa》

《最殘酷的戰鬥——硫磺島戰役生還者講述》

《美國海軍陸戰隊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