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篇):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主要建於北魏興安二年到太和十九年間,是中國第一處由皇家主持開鑿的大型石窟。石窟依山開鑿,在武州河北岸東西綿延1公里,主要洞窟達51個,整個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個,大小佛像51000多尊。196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雲岡石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魏時,佛教蓬勃發展,故開窟造像頗為盛行。初期,高僧曇曜上奏文成帝,於和平元年,在桑乾河的支流武周河旁的斷崖上鑿山石壁,開窟五所。之後,武州山開窟造像大規模地展開,進入了崇佛的高潮時期。河北等地的數十萬傳統匠師雕鑿了其他的窟。

在雲岡石窟開鑿的初期,其風格帶有濃厚犍陀羅及笈多王朝的色彩。佛像的姿勢也明顯反映了外來的風格,包括臉形較為豐腴、肉髻較高以及眼廓較深、鼻子較高。雲岡石窟開鑿的高峰期是北魏孝文帝時。石窟的主要結構多沿襲漢地,佛像的衣著與表情也與初期較為不同。例如:大多數佛及菩薩的服飾都近似於南朝士大夫的穿著,且臉形、五官也較為世俗化、漢人化。圖為第三窟內景。


在開鑿出其為了雕刻的便利性,選在石頭硬度相對較低的雲岡,使得佛像較不耐風吹雨打。清朝時為了保護佛像,曾大規模的重新泥塑。工匠將木樁打入佛像並繞上繩子,以類似今日的鋼筋混凝土工程的方式進行維修。但當泥層脫落時,木樁就外露,使得佛像千瘡百孔。針對以上的破壞,政府在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採取了多種方法維護,包括降低水位法、化學材料灌漿加固及黏結加固等。圖為第十一窟內景。

第二十窟外側的簷柱已坍塌,成為露天造像,主佛胸以上部位保存較完整,臉型豐滿圓潤,雙耳垂肩,雙目有神,面目慈祥,雕飾精美,剛健雄渾,是雲岡石窟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作品。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窟分前後兩室,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孔。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圖為第三窟外景。

第十八窟內佛立像高達15米。

第三期石窟多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石窟規模縮小但數量增多。圖為第二十一窟及以西石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