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被兒子天天教育:會陪聊的家長,自帶教育家氣場


張亮曾在微博上曬了一張和兒子天天的聊天截圖,並配文:“有時候......孩子會成為父母的老師。”

張亮被兒子天天教育:會陪聊的家長,自帶教育家氣場


那是張亮忙於工作,很久沒有回家看望父母,天天於是對他說:“你們好好和你們的家長說說話吧,每個人平均能活75歲,珍惜吧!”

張亮立刻對兒子的話表示贊同,在“嗯”後面打了三個感嘆號,接著說:我們都好好陪陪奶奶,讓她每天都開心好不好?

父子倆開始商量給奶奶買什麼禮物,天天繼續像個小大人般,給出自己的建議。

張亮與孩子的聊天已經上升到了關心別人的境界,可見聊天有著不可小覷的教育意義。

聊天作為一種輕鬆愉快的談話方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最好形式。通過聊天,孩子願意敞開心扉,向父母表達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父母也可以全面的瞭解孩子,體會他的煩惱與憂愁,並同他一起分享快樂,幫助他化解煩惱。

聊天會使家庭教育變得容易,在輕鬆愉快的談話中,父母的思想和觀念如春風化雨一樣滲入孩子的心靈深處。

1. 只說教缺溝通,會把孩子推向對立面。

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母親,她出於擔心和愛護,常常嘮叨女兒要少與男生來往。有一次,母親竟臭罵了幾個來邀女兒去過朋友生日的同學。

這使女兒受到極大的傷害:她在同學面前好沒面子,同學不在跟她來往。她因此怨恨父母:“你們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你們難受。”

她向父母喊叫“我就是要氣你們!就是不好好讀書!就是要把你們的錢拿去花光!”但內心又很孤獨,很苦悶。作為父母,本來唯恐傷害了子女,但卻在不經意中傷害了子女。

結果,推開了子女,也被子女推開。做子女的視父母如同“冤家”,有的動輒跟父母頂嘴發脾氣,有的閉鎖自己疏離家庭,甚至離家出走。

做父母的欲恨不能,欲愛無從下手,看著自己親手撫養、一點一點長大起來的孩子,竟是如此陌生!

無論父母也好,子女也好,其實彼此心裡都渴望被對方理解。但是很多父母卻不知怎樣去理解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而成長中的孩子更不懂得如何去理解自己的雙親。

只有說教而沒有溝通交流的父母,如同一顆種子播種後,沒有給予施肥、澆水而卻踐踏它的成長,是多麼殘忍的事情。

2. 聊天是讓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

美國南部的一個鄉村院子裡,有一個男孩,開心地對著月亮跳呀跳。

看到這一幕的媽媽,好奇地問:“你在幹什麼呀?“

男孩指了指月亮,興奮地說:“我要到月球上去!”

媽媽為兒子的想法大吃一驚,但還是默默聽完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

孩子說完後,媽媽笑著說:“到月球上去,很好啊,但你要記得回家吃晚飯哦!”

很多年以後,電視上播放了第一個登陸月球的美國人,而這人正是當年的那個小男孩,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試想,當年那位媽媽如果沒有好好的跟小男孩聊天,而是還沒等男孩說完,就扼殺男孩的奇思妙想,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與孩子聊天,會讓孩子感到被接納,被理解,會更堅定孩子的一些想法,所以,當孩子有表達慾望時,作為父母只需與孩子簡單的聊天,它可以讓孩子在聊天中學會探索、學會思考。

和孩子一起聊天,天馬行空什麼都說,你會很享受和他一起成長的快樂,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也有很多家長認為,聊天是“閒事”,只有教孩子識字、算術才是“正經事”,才是真正的教育。

殊不知,人們常常忽略的、以為是閒事的“聊天”其實是很好的教育手段。

一位媽媽帶著4歲的兒子來向我諮詢:她的孩子性格非常孤僻,不會與人交往,幼兒園不願接受她的孩子。經瞭解,孩子出生時是正常兒童,但由於父母關係不好,經常冷戰。

孩子從小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機會,成長中一直很孤獨,才成為現在這個樣子。

經常跟孩子聊天,才能瞭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把愛和幫助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如果父母不注重和孩子聊天,就無法瞭解孩子的需求。

孩子小時後很聽話,稍一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便不願再聽父母的教導,慢慢地和父母的距離會越來越遠了。

3. 聊天是拉近親子距離、改善親子關係的高效方式。

電視劇《小歡喜》中,季勝利與季楊楊這對父子,由於家庭教養的缺失,導致與孩子在溝通上有很大的隔閡。還好,季勝利及時發現問題,並主動改正,在單獨與孩子相處的那段時間,給予季楊楊從來沒有過的父愛。

為了瞭解孩子,想方設法接觸楊楊,在網上以一個陌生朋友的方式與楊楊真誠聊天,使楊楊把心中的煩悶一吐為快,慢慢化解與父母之間的隔閡,也使他漸漸對孩子的想法越來越清楚,深刻反思了自己這麼多年來對孩子成長給予太少的關愛。

通過這樣方式的溝通,不僅父子關係緩和了許多,而且季楊楊對學習也用心了,開始好好學習。面對自己的高考越來越努力,為自己的未來努力去爭取。

張亮被兒子天天教育:會陪聊的家長,自帶教育家氣場


蒙臺梭利說過:“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不一定要最有錢,最有身份的人,只要能跟自己在一起有歡笑、有一起面對生活的點點滴滴,他就是孩子們最愛的爸媽。

教育孩子如育花,需要精心的澆水,施肥,呵護其成長,才能讓種子開出美麗的花朵。

養育孩子註定是一段富有詩意的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4.父母當得好不好,看看陪聊方式就知道

和孩子陪聊很重要,雖然很多父母有意識到,但並沒有注意其正確的方式方法,相反,和孩子聊天,聊著聊著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爭吵,甚至出現了裂痕,使親子關係漸行漸遠,所以我們要在陪聊中要注意以下三點:

1)聊天不帶有目的性

演員陳道明曾經講過自己跟女兒之間的一件小事。

他平時很忙,不能時常陪在女兒身邊。他自己也覺得有點虧欠女兒的。女兒十歲那年的春節,他和愛人約了一些朋友出去吃飯,也想帶上女兒一起。

臨出門前,他想跟女兒聊會天,就拿起一本書,問女兒:“這個字怎麼念?”

女兒玩得正高興,調皮地躲開了,不回答爸爸的提問。

“格格,過來!”陳道明說。

“就不。”格格小嘻嘻地回答。

“靠牆站著去。”

陳道明不知到為什麼,突然火了起來。見爸爸火了,格格不敢再調皮了,乖乖地靠牆而立,眼裡已經是淚汪汪的了。

陳道明說當時的想法就是:“我說話,她不聽,這不能遷就。”

這件事中,其實孩子並不是像陳道明說的,品質不好,不聽父母的話,只是孩子在當時玩的盡興中,不願被父母打斷,面對突如其來的學習拷問。

很多父母都喜歡跟孩子聊學習,無時無刻都希望通過聊天提高孩子的思想水平和學習熱情。然而這很容易把天聊死,孩子會轉身離開,不再想和你多說話。

聊天的目的並不只是說教和識字,而是為了把父母之愛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父母對於她的發自內心的真誠,讓孩子願意與你親近,通過聊天,加深對父母的信賴。

2)只要“傾聽”不要“說教”

和孩子聊天,最忌諱的就是說教。任何一個話題的聊天,只要淪落到說教與聽訓,那就到沒趣極點了!所以聊天的時候,對對方,對話題保持高度的興趣,多詢問、少評論。雙目平視對方,身體前傾一點表示對對方的關注。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很認真的傾聽,而不是敷衍。

孫老師在《完整的成長》一書裡提到,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由個體生命內在完成的,是一個暗箱操作的過程。當成人在愛中給到兒童及時、耐心地傾聽,不用說教,不用建議,兒童自己便會在裡面進行整合,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個梳理,同時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想到這裡,我不禁有些感動。在孩童時期,如果每一個痛苦或者快樂的時刻,總是有一個人,願意停下來,傾聽一下你內在的聲音,內心的平和與寧靜就會根植在你的身上。

3)只要“同理”不要“否定”

有一位網友,她上學的時候喜歡聽歌,不是狂熱粉絲,只是簡單喜歡而已。

她媽媽每次都很鄙視她,“天天聽周什麼論,王什麼宏,孫什麼姿,張什麼哲,有什麼用?你要去當歌星嗎?”

其實她媽媽是知道這些歌手的名字的,只是為了表示嫌棄才故意這樣說。

而她爸爸則包容很多,會走過來問她在聽誰的歌,問她為什麼喜歡這個歌手,還會跟她一起分析哪句歌詞寫得好,讚揚她有眼光。

甚至還會告訴她只要成績進步,爸爸想辦法幫你買他們的新專輯和海報。

朋友說,那時候明明是媽媽為家裡為她付出的更多一些,但是她就是更喜歡爸爸,因為跟爸爸聊天有被尊重的感覺,一點也不累。

有同理心的父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儘量理解孩子的感受,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而喜歡否定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是一種負面的思維習慣。不信任孩子能做對、做好,總是擔心孩子會出現各種不可控的局面。如果孩子闖禍,甚至會帶著詆譭孩子的態度,類似於:“早就跟你說過”“你看你又搞砸了......這樣帶著嫌棄孩子話便會撲面而來。

所以,喜歡否定孩子的父母一定會把天聊死。


聊天是一個家庭互相尊重互相關愛的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越愛孩子越需要與孩子多聊天,聊天是在潛移默化中父母把愛自然的流淌進孩子的心裡。

父母越想了解孩子,就越需要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幫助孩子成長;父母越希望孩子健康自信,就越需要在日常的聊天中,經常給孩子積極的鼓勵,用樂觀的態度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與挫折。

請相信,孩子越願意與你聊天,你就越能走進孩子的心裡,這是最簡單的溝通方式,也是最有效的一項家庭教育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