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资到底有多少,为何日子非常清苦?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资到底有多少,为何日子非常清苦?


在清朝统治时期的官场上,有这样一句话“京官难做。”按照道理来说,在天子脚下工作,京官拥有非常高的地位,与地方官相比,拥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还出现了京官大三级的说法。但是,对于那些六七品的低级官员来说,京城的生活非常艰难。今天,我国就聊聊清朝京城那些低级官员的生活。认真的说,这些低级官员的生活,与地方官相比差远了。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资到底有多少,为何日子非常清苦?


首先,我们聊聊清朝的官员工资标准。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的官员工资标准,明朝的工资标准非常低。在我国唐宋时期,朝廷讲究高薪养廉,很多官员根本不用贪污腐败,仅仅依靠朝廷发放的银两、布匹和禄米,已经足够滋润的生活。但是,从明朝开始,官员的工资标准直线下降。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按照当时的物价标准,规定了各级官员的工资标准。如果官员们天天豆腐青菜,这点工资足够一家人的开支。

但千里做官只为财,否则十年寒窗是为了什么呢?官员们需要养活自己的妻妾、仆役、婢女,此外,还有常随和幕僚师爷。这些人都需要官员们自己出钱供养,依靠那点工资远远不够。因此,各级地方官出现了各种贪污腐败的办法。例如淋尖踢斛、贪污火耗等等,对于官员这些行为,朝廷心知肚明,把这些手段视为官员们挣外快的潜规则。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工资制度,自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资到底有多少,为何日子非常清苦?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由于年老体衰,康熙皇帝放松了对吏治的管理,以至于出现了各地吏治糜烂的情况,百姓们的日子非常苦。因此,雍正皇帝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各地的例子。随后推出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政策,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官场的不正之风。但官员们那点微薄的工资,连一个月都撑不了,朝廷也明白这个问题。雍正皇帝结合各方面的问题,推出了养廉银政策。

各级地方官按照品级和地域的不同,朝廷每年下发一笔养廉银。请注意,养廉银只有地方官拥有,京官是没有的。例如河南省,河南巡抚每年能够得到1.5万两的养廉银,各地的知府每年4000两,各个县的知县每年1000两。按照朝廷规定,七品知县1年的工资只有45两银子,换而言之,养廉银达到了工资的20倍以上。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应了清朝的物价涨幅,官员们的基本工资已经无力养家糊口,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资到底有多少,为何日子非常清苦?


地方官除了养廉银以外,还有各自的灰色收入,毕竟能够挣外快的渠道太多了。与地方官相比,那些没有养廉银的京官怎么办呢?京官都没有养廉银,但拥有钳制地方官的优势条件。尤其是六部和其他的要害部门,因此,出现了冰炭银的规矩。每逢夏天和冬天,地方官会送给京官们一笔冰敬和炭敬,名义上是购买冰块去暑、购买煤炭取暖的钱。但其实是地方官向京官们行贿的一种方式,朝廷也默许了这种方式。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京官都有冰炭银,只有各个机构的堂官、各个部门的主事官才有冰炭银收。至于京城那些微不足道的六七品官员,根本没有冰炭银,地方官没有把这些官员放在眼里。仅仅依靠工资生活的低级京官们,日子当然非常一般。每天基本上都是豆腐青菜,而且需要租房居住。在物价偏高的京城,几两银子的工资根本不够用。因此,低级京官们只能想各种办法挣外快,相当于现在的第二职业。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资到底有多少,为何日子非常清苦?


有的低级京官选择从钱庄借款,等自己外放为官以后,再连本带利的还给钱庄。这些钱庄的背后都有靠山,根本不怕官员们赖账。还有一些低级京官,选择了自力更生的模式。每天工作结束以后,脱下官服上大街摆地摊。一般从事代写书信、测字算命等工作,挣点外快贴补家用。曾国藩是清朝后期的著名官员,曾国藩发迹之前,曾经也是一位命苦的低级京官,前后借了钱庄1000多两银子,根本就还不上。

但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七年时来运转,被晋升为礼部右侍郎,成为了礼部三大堂官之一。作为中高级干部,自然有地方官送冰炭银。曾国藩在第二年便把所有的钱款都还清了,而且还给家里寄了几百两银子,用于修缮祠堂。曾国藩属于苦尽甘来的类型,还有很多低级京官仍在苦巴巴的熬资格。渴望某一天,自己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与地方官相比,低级京官唯一的优势就是晋升前景比较良好。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资到底有多少,为何日子非常清苦?


对于地方官来说,自己的仕途基本上会在知府。道台一级止步。按照朝廷的规定,地方官调入京城工作是非常困难的。至于京官,熬上七八年时间以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部门的主事官,例如六部的各个司郎中。这种仕途是地方官不具备的,但地方官拥有生活上的实惠。京官们每天早早起床,吃得非常差,甚至还出现了全家挨饿的情况。

尤其是那些候补的京官,情况更加凄惨。地方官们则没有生活上的顾虑,自己每次出门,坐着八抬大轿,衙役们前呼后拥,还有鸣锣开道、威风十足。至于京官,就连军机大臣等顶级高官都不具备仪仗。那些心灰意冷的低级京官,如果感觉在京城没有前途,会想尽办法外放为官,一般是知州、知府一级的地方官。按照潜规则,京官外放需要先升一级,因为京官地位高于地方官。在清朝京城的主街上,如果看到六七品的官员正在摆地摊,一点也不用惊讶,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